孩子压力一半来自父母 揭压力大的5种表现
发布时间:2020-09-29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孩子压力一半来自父母 揭压力大的5种表现
生活琐事也能带来压力
“妈妈,你别再说了行吗”,每次吃饭被妈妈催促时,4岁的乐乐都会哀求妈妈。刚入园时,乐乐因为吃饭慢老被老师批评,乐乐为此曾抗拒去幼儿园,她说不喜欢总说她吃饭慢、老给她喂饭的生活老师。后来,只要谁在她面前提到吃饭,乐乐就会飞快地跑开,大喊着“我的耳朵关门了,不要再说了。”乐乐妈这才意识到,吃饭这件小事竟然给孩子带来了那么大的心理压力。
事实上,除了吃饭,对孩子而言,很多生活琐事都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韩国教育心理专家吴恩瑛博士在《孩子的压力》一书中列举了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诸多压力,如孩子刚入园时面临的分离焦虑,被同龄人欺负,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之间吵架等,但更多是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日常琐事,比如吃饭、睡觉、起床、阅读、甚至游戏、动画片等。
孩子的压力比成年人大(wwW.f236.Com 活动范文吧)
“我们常看到年幼的孩子哭闹、打人咬人、满地打滚,其实这都可能是在巨大压力下的极端反应”,在亲子育儿名博、同为家长的王人平看来,与成年人相比,孩子要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因为孩子还不具备表达情绪情感、寻求帮助、给予慰藉的能力,他们不清楚该如何表达情绪、缓解压力。
丹迪兰幼稚园园长陈澍瑾也分析,幼儿期的孩子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种:1.活动被束缚。目前很多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明显不足。2、与同伴交往不足。很多孩子回到家没有与小伙伴游戏的时间。3、任务过多。现在的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很重,既有幼儿园老师留的作业,也有参加各种培训班布置的任务,还有家长对孩子的额外要求,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心理压力的原因。
“孩子的压力,有一半以上是来自父母,但父母亲往往不觉得。”亲子教育专家沈佳慧提醒。吴恩瑛也认为,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关注都会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而很多时候,那些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在王人平看来,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压力无法回避,要让大人和孩子都得学会面对压力,理性地表达情绪,唯有尊重孩子的尊严、价值,信任孩子内在的自我成长动力和能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直面压力的勇气和智慧。
■贴士
孩子面对压力时的表现
●陈澍瑾,丹迪兰幼稚园园长
◎习惯改变:夜惊、浅眠、难入睡或睡眠过度、终日困倦。饮食习惯也有改变:食量骤减或过度饮食。
◎身体不适:疲倦、头痛、肠胃不适、磨牙、心跳不规律、呼吸浅短、频尿、皮肤长疹等。经生理检查未发现有特殊肇因,或原有之疾病(如过敏)无故恶化。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本来已能控制大小便后,又频繁出现遗粪或遗尿的情形也可能属于压力问题。
◎情绪变化:忧愁、紧张、易怒、易惊恐不安等。
◎行为变化:退缩、攻击(肢体、口语)、经常哭泣、注意力不集中、干扰行为增加、强迫性行为(频繁咬手指、拔头发、洗手、敲头)等。
◎思考特征:负向、固执而缺乏弹性、犹豫不安等。
■家庭故事
情绪不佳时就是有压力
●林巨,知名儿童教育家,花径美德幼儿园创始人
有一次,快过感恩节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都在紧张筹备。这天中午,牛牛妈妈来找老师告状,说牛牛在家非要拔空调插头,还跟爷爷奶奶嚷嚷。爸爸从书房出来说他,他也不听,正在做饭的妈妈来跟牛牛说,他却更来劲了,一下就把空调插座拽下来。妈妈去抱他,他却叫着坏妈妈。
老师分析,去年感恩节牛牛妈因为临时有事没有来参加,其他孩子都有家长陪同,唯独牛牛孤零零的,不说话。这次牛牛闹情绪可能与即将到来的感恩节有关。
放学的时候,牛牛妈问儿子,“你是不是怕妈妈感恩节又不来?”牛牛点点头。妈妈说,“这回妈妈请了一天假,一定陪你。”牛牛终于笑了,说“妈妈,我现在不怕了。”
【解读】
孩子面临压力,哭闹是最常见的解决方法。基本上,当孩子情绪不佳时,就是他有压力的时候,这些压力基本都是孩子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家长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实在满足不了,要学会抚慰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的情绪,很多压力、挫折和伤害,就过去了,不会停留在孩子的心里。
鼓励孩子把压力说出来
●沈佳慧,亲子教育专家
我儿子快四岁时,我们全家搬到了苏格兰,儿子开始进入苏格兰的幼儿园就读。环境的改变,语言的障碍,让儿子起初很害怕。因此,我先带他看了几家幼儿园,观察他,让他自己选择觉得最放松、最有安全感的那一家。苏格兰的幼儿园很人性化。第一天上学,我将儿子送进幼儿园,老师让我暂时别回家,在另一个儿子看不到的房间里等待一小时(让他以为我已经回家了),让他先适应老师、同学和环境。如果没问题,第二天我就可以真的回家,中午再来接他。如果三天后孩子没有太大的排斥反应,就可以入园了。幼儿园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减轻到最低。
【解读】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和他聊天,从孩子的言语和表达中去了解他可能有的压力,帮助他解决。多数孩子有压力时表现出的症状都是生理的而非心理的,典型的是头痛和胃痛;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退缩、易怒、挑剔等。当孩子有压力时,父母要鼓励他们说出来,不要一味地责备或忽视。
■榜样
帮孩子建立管理压力的能力
●王人平,亲子育儿名博
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有多少父母以“控制”为爱,不断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增加孩子的压力。孩子压力最大的来源其实是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怕被父母遗弃。因为孩子常常感受到父母爱的其实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表现;不是现实中的他,而是期待中的他。
父母要做好榜样。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面对和管理自己的压力,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都是给孩子的示范。
父母要用心去学习孩子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的共性知识,用心观察孩子天赋秉性方面的个性差异。我们常抱怨孩子无理取闹,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不够用心或没有能力去解读并及时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
孩子因受自身年龄、生活经验、认知和思维能力等的限制,管理压力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父母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通过演示、游戏、绘本、故事等形式,逐步教会孩子识别各种压力,理性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比如让孩子想哭就哭会儿吧,用涂鸦的方式画出心中的不满,甚至摔打枕头释放体能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压抑时有七种表现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
2.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天,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
3.拒绝吃饭
很多专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如果出现厌食,往往是孩子们的情绪出了问题,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节律紊乱。作为父母此时千万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应该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做饭,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应及时看医生。
4.疾病反复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痛或头痛,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紧张。曾经有一个父母正在闹离婚的孩子表现得非常焦虑,他不断去校医务室检查,说自己头痛,校医束手无策,于是请心理医生会诊。心理医生了解到孩子家里的恶劣家庭关系时,终于找到病因。
5.攻击性行为
每个人都知道咿呀学语的孩子也会发脾气,但这些行为总是古怪的。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负他的玩伴。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虽然和电视上的暴力情景不无关系,但孩子的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压抑,这就是说,你应该尽量少一点地告诉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因为孩子需要无忧无虑的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6.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电视里飓风灾难的报道后而害怕飓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学生害怕邻近的考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们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7.说谎和欺骗
5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通常并不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大一点的孩子在已经能够分清真假的情况下也会撒谎,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受到很多的压力。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吹嘘自己停车没付费,或撒谎以避开工作会议,你要小心自己在树立坏榜样。最好把诚实的重要性和说谎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如果说谎已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你就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了。
发现孩子的优势少给孩子压力
女儿从小热爱阅读,喜欢写作,相对而言,理科偏弱。但我们很少给孩子施加压力,常和她说“尽力就好,无愧于心”。同时,鼓励她大胆利用自己的特长,向着她的理想一步步靠近。
每到周末,北京城内到处是行色匆匆的学生四处赶场,马路上那些面色倦怠、眉头紧皱、架着眼镜的孩子不堪重负:“你们大人还有双休日呢,为什么我们就必须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其实,作为家长,实在很看不透现在的教育,很疑惑孩子真的需要做那样海量的习题吗?孩子的时间真的除了学习再无其他?记得我们小时候,除极少数极具天分的同学有可能去外面上奥数班(也是为了参加竞赛)外,无人在周末或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平时做完作业后,还有不少玩耍嬉戏的时间。几十年下来,我们那代人长大了,这个社会不是照样运转地好好的?
现在的教育使孩子们身心俱疲,有些孩子承受不住残酷的竞争压力,前段时间,媒体上报道的一个即将中考的女孩因为模考失利走上不归路就是一个极为惨痛的例子。这个女孩和我的孩子曾在同一所中学读书,她的离去触痛人心,也让人心生疑虑和担忧:女孩的教育是不是更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的关注?她们乖巧、听话,看起来比较省心,对老师的评价及分数更加在意。但当她们承受的压力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后,往往会比男孩更容易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
家长之间常在论坛上讨论,该如何教育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如何让孩子坦然面对不理想的成绩。有位家长问自己的儿子如何看待那个女孩自杀的事情,男孩子给母亲的回答是:“您放心,我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可见,男孩还是比较粗放一些。我也不能免俗地去问女儿,孩子很惊讶地望着我说:“为什么问我这个?比她难看得多的成绩我都考过,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我又问:“那你怎么看待学习成绩?”她说:“我当然想有个好成绩,但如果尽力了,还是不好也只能接受,因为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有我要做的事情。”孩子的一席话,让我放心了许多。
从内心来讲,我一向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那么看重,我看重的是孩子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学习的热情,以及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我想这才是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素质吧。有报告显示,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可见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几分甚至十几分的差距不能说明什么,职场能力和分数更不是直接相关。
女儿之所以能对学习成绩有个理性的认识,我想得感谢她的老师。她很幸运,在人生最重要的青少年阶段,遇到了真正懂得教育的良师:他没有唯分数是论,相反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鼓励。老师真诚地鼓励孩子“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特长,在这方面努力有所建树,对现在的成绩与排名应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是让你不重视,只是不希望因为这个抹杀自己已有的‘美丽’”。瞧,连老师都看到了孩子的“美丽”,作为家长,岂不是更应该让这份“美丽”得以延续?因此,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孩子以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是家长的职责。
女儿从小热爱阅读,喜欢写作,相对而言,理科偏弱。但我们很少给孩子施加压力,常和她说“尽力就好,无愧于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因势利导,比如,给孩子购买更多的书籍,让她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可能的情况下,每年带她外出游历,在旅行中体验真实的文化与生活。同时,鼓励孩子大胆利用自己的特长,报考中学生通讯社及少年报记者,让她真正领会社会实践的意义。而在学习(特别是理科学习)上建议她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努力寻求恰当的学习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就好。现在,令人欣慰的是,在很多孩子还茫然不知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愿意学什么、能学什么的时候,我已感受到女儿对所向往的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专注。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引导女儿一步步向她的理想靠近。
给孩子的压力少一些,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孩子对未来更高层次的学术深造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期待,我想这才是孩子学习和考大学的目的吧。
餐桌教育,孩子压力大
据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
目前,父母双双白班工作的家庭不在少数,白天孩子上学父母上班,没有机会交流,于是,“吃饭时间”成了父母跟孩子沟通的“绝好时机”。而餐桌上的交流、过问往往掺杂着絮叨的责备,教育专家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专家认为,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作教育孩子的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餐桌教育压力大
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郭兰婷教授告诉记者,前来咨询的孩子中,有7成以上表示,在餐桌上,他们受到过关于考分的质问,关于消费的“清算”,关于同学关系的追查等等。孩子们告诉郭教授,他们很羡慕电视上一家人围坐餐桌欢声笑语的情景:大人给自己夹菜,妈妈问孩子好不好吃,爸爸也不板着脸,而是讲述当天的趣事和见闻。孩子们希望饭桌上的话题不要总针对自己,而且不要专拣自己的弱点说。“让我吃碗安顿饭好不好?”孩子委屈地说。
郭教授认为,良好的“餐桌文化”氛围,可使家人放松心情调理生理,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可不少家长饭碗一端上手,便喋喋不休,对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横加指责,势必挫伤孩子的自尊。如果饭桌上的指责取代了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对吃饭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惧怵和恐慌,孩子在饭桌上会如坐针毡,备受压抑和困扰,长此以往,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吃饭训子伤身体
进餐时对孩子絮叨责备,不仅会在心理上对孩子形成压力,也对孩子的身体不利。相关专家认为,孩子心不在“食”,纳食不香,会影响消化和吸收,长此以往,将导致胃病和厌食;孩子在用餐时受到训斥伤心掉泪,边吃边哭,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
时间地点有讲究
一方面家长抱怨孩子叛逆不懂事,另一方面孩子讨厌家长喋喋不休伤他们自尊,四川大学心理专家格桑老师称,家长如果在不适当的时候教育孩子,效果将适得其反,并对孩子造成伤害。
任何时间,随时教育
伤害指数:★★★
格桑老师点评:有的家长见到孩子就教导,尽管说的都有道理,却未必有效果。饭前、睡前过多批评,会导致儿童罹患身心疾病,上学前过多训斥,会冷却孩子的学习热情。
管孩子不看火候,只能让孩子生厌。
任何地方,不分场合教育
伤害指数:★★★★
格桑老师点评:一些家长经常当着外人面,甚至随时拿别人的孩子做榜样,数落自己的孩子如何恨铁不成钢。看似严格教子,实际上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摧残。
老黄历、从不改变的“道理”
伤害指数:★★★
格桑老师点评:有些代沟是由于家长观念落后造成的。家长如果不注意学习,其认识水平便难以更新,难以令孩子信服。这时如果家长坚持以老子自居,会令自身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
心理压力过大孩子长不高
所谓生理和心理息息相关,这还体现在孩子的身高问题上。这也有关系?没错,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一一解析。
孩子个矮,要到医院查原因
据专家介绍,如果你的孩子是班中最矮的一个,或者总是坐在最前面,那么为了保险起见,最好带孩子到儿童内分泌专科的医院去做个生长激素的检查或其他相关的检查,看看孩子身材矮小是不是由于生长激素低下引起的。如果是的话,就要及时治疗,一般青春期前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身材矮小只是晚长,过一两年就会跟上的。而专家指出,只有30%的儿童身材矮小是由于个体发育的先后差异引起的,而其他的孩子则可能是由于家族遗传、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引起的。
心理压力也会影响身高
除了生理或者病理方面的因素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据专家介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7、8岁的小女孩,因为父母离异,在往后的一年时间内身高一点也没长,医生问明原因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针对性的治疗,孩子很快又开始长高了。
专家指出,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最终导致身高不长。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对于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孩子,尽量不要给他们太大的精神压力。
也会影响儿童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更不利于身体长高。
专家对家长的建议
对于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孩子,专家给各位家长提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营养方面,要注意为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随时纠正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补充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以保证孩子能得到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及热能。在睡眠方面,10点为最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保证睡眠充足。在运动方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纵向运动,例如跳绳、篮球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有助于脑垂体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促使身体长高。
如果想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心理健康是尤为重要的。心理压力过大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如果在青春期没把握好的话,过了长个的年龄就该后悔了。所以家长们平时也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在发现孩子有压力时,要适当的开导,不要让孩子的心理原因影响了生长发育啊!
另外就是家长不要盲目等待,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发现孩子的身高低于同龄人,建议去正规医院的内分泌专科接受检查。一旦确诊是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障碍造成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让儿童恢复到正常年龄段的身高。
由于激素治疗需要长期注射,为了解决儿童对传统针式注射器的恐惧感,一些新的疗法采用了无针注射器,配合进口的激素,更能确保治疗方案的最终成功。治疗期间,家长务必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压力”真的能成就孩子吗?
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缩了。后来用老鼠来做实验,这些老鼠比猴子幸运,它们不曾被打骂,只是一天六小时,给它们套上网袋,限制它们身体的活动,但是头露在外面,吃喝随意,只是不准动,跟控制组比起来,神经的突触及树状突都萎缩了很多。
这些研究发现:强大的压力会永久性地改变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影响这些孩子以后的学习和记忆,而且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压力伤害比童年时期的更严重。心灵上不自由的感觉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发育,连心智不是这么发达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很多大人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气去管教他,但是不当的管教,如威胁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开口闭口都是“不准……”,这样会使反面效果更大。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就是压力,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他的压力;也不要迁怒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应该疼惜他、爱护他。
在火车上,一个妈妈不停地骂她的小孩,好像是参加什么比赛落选了,因为我听到她说“连这个也不会,笨死了”“你永远成不了大器”“你为什么不能多像弟弟一点”。当卖便当的走过来时,孩子怯怯地问:“可不可以买便当?”母亲大声地说:“考那么烂还敢吃便当?”孩子立刻低下头去,不敢再多说,我看了很不忍心。
在实验上,我们看到语言暴力会改变大脑神经的连接,影响大脑的发展和功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MartinTeicher比较了51名受虐儿和97名正常儿童的大脑,他发现,语言暴力的受虐儿,其小脑蚓部不正常。小脑蚓部是维持情绪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基因来得大,它的异常会影响情绪的正常发展。
我们看到小时候被冷落、被忽略,或被语言暴力嘲笑或辱骂的孩子,长大后多半焦虑不安、有暴力倾向、自尊心很低,而且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这种个性不会受别人喜欢,而被排斥的挫折感更加深他的愤世嫉俗,最后就成了反社会人格。
后天的经验会与大脑交互作用,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一个悲观的人的人生是灰色的、痛苦的,因此,父母教导孩子的方式不可偏激,更不可冷嘲热讽。语言暴力的伤害比肉体直接受到伤害更长久,身上的疤痕都褪去了,心头的伤口还在淌血。心理学家用“烙印”这个词真是很对,父母师长的辱骂会烙在孩子心头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不适合用激将法。父母以为逼学习成绩是为了他好,其实这反而是在害他。
科学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恶性打骂会使得孩子心智不健全。父母不妨想一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就是考了一百分,对他的将来又有什么用呢?
在你否定他、骂他“连石头都比你聪明”前,请先停下来想一下,他真的有这么糟吗?如果他会帮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忧解闷,就请你不要骂他!
虐待除了恶性打骂还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顾、限制行动自由等损害行为。做父母、做老师的应反观一下自己,是否在无意识中,是否在“为孩子将来好”的“美好”意愿中,如此对待孩子,既毁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没有了“将来”。
精神健康基金会曾在台北的青少年育乐中心举办“脑与情绪”的巡回展,我去做导览时才知道台湾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人,有的人已经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了,有的人还在挣扎中。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病根都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上。
最近的调查发现,初中以上的人,五个中有一个曾经想过自杀。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很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