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
发布时间:2020-09-30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思想变得让我们大人不能理解,而孩子也会觉得我们不能理解他,沟通起来越来越成为问题,有些小孩甚至都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觉得和大人说话很无聊,大人就知道让自己学习学习。
当问题出现后我们要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倒置成这样的?其实沟通的顺畅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话题,试想一下,如果你对音乐一点也不了解,和一个音乐学家聊天,他说的都是音乐领域里面的东西,而你完全听不懂,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沟通也很没有意思呢?所以你要找到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那么这个共同的话题怎么去找呢,那就要先去了解他。
你首先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当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之后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他喜欢看武侠小说,喜欢打篮球,你就试着走进他的生活,拿他平时爱看的书也看一看,对于最近的篮球比赛也关注一下,那么接下来和他讨论他感兴趣的这些,我相信他一定会和你聊得很愉快。
那么很多家长就说了,这样放任孩子也不行吧?难道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吗?学习也不管啦?当然不是。孩子该管还是要管的,但是一定要懂得管教的方法,一味的用居高临下命令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只会口服心不服,还有一点也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问题,很多父母成天的责备孩子这样不行那样不对,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这样的话尽量不要去说,这种话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而要多用鼓励的方式。而且管教也要有度,如果只让孩子天天学习,那么这个孩子要么会极力反抗,要么听话了也只会变成一个书呆子。孩子的爱好广泛其实是好事,这会让他的思维更加宽广,只是如果爱好过于沉迷是会影响学习的。那么如何让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又可以同时满足他的兴趣呢?
首先,我们一定要先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孩子可以沟通自如了之后,我们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朋友一样,要尊重他,要明白其实我们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不要觉得你生了他,你养了他,他就必须听你的,这是错误的传统观念,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适合了。
当孩子感受到被充分尊重的时候,他也很愿意主动与你沟通了,沟通顺畅了以后,你依然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的告诉他什么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始终会老去,不可能养他一辈子,他以后的生活是要靠他自己去承担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以后生活过得更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学到了知识,以后人生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容易。要让他明白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自己以后的路,让他自己去衡量和权重从而做到自觉去学习,而非要我们大人成天的督促。当然如果只是我们口头上这样去说,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能理解的,要用更多的名人榜样的事例去鼓励他激发他。
那么总结一下与孩子正确的沟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兴趣爱好,从而切入与孩子沟通的话题
2,在沟通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大人与小孩,而是朋友之间的沟通,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3,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的将来,而非为了父母。yjs21.cOM
4,要用鼓励的方式,不要用责备的方式。
5,引导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为人父母,大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家也都为了孩子的前途呕心沥血,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听话很努力,而很多人却相反呢?其实就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其实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大家只要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慢慢变好!
本文为个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高质量的陪伴其实很简单
曾经推荐过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娜非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却总是很忙。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安娜上学之前,爸爸就出门做事,下班回到家,还把事情带回家来做。安娜找他,他总是说:“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在安娜过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做生日礼物,得到的却是一只玩具猩猩……
故事为什么感人?因为这种缺爱的状态真实存在,因为故事触及每个人心中的那处柔软。
不少人会将这种假性留守儿童现象当成一种常态,认为现在正是努力忙事业、挣钱的黄金时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孩子,就像视频里的故事那样;或者认为陪伴孩子就是单纯陪在Ta身边,却并没有全心投入,没有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只是形式上的陪伴而已,就像绘本《大猩猩》一样。
他们口口声声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然而却忽视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可爱、没有安全感、没有价值、不快乐,甚至长期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享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然而,一个不快乐、不幸福的未来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高质量陪伴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孩子越小越为重要。我们曾经写过不少相关文章,今天再次提起,只因为陪伴真的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还有更多的爸妈,他们知道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总被这样那样的要事占据。周末计划好带孩子出去玩,可是临时有同学、朋友聚会,孩子的事情就被暂时搁浅;下了好几次决心晚上要陪孩子读绘本,可是每次都因为工作上的急事而耽搁。因为在他们心里,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他们总以为时间很长,以后还有机会补偿。然而,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几年,等Ta慢慢长大了,就开始独立。而如果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独立就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父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而且自我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总是以自己的行为为基础,来判断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如果我们总是把陪伴孩子当成生活中的备选项目,那么我们渐渐地就会认为自己没有那么爱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也将是自己的不被接纳、不可爱和不幸福。而当我们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时,我们会对T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爱,而爱又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获得幸福的源泉。如此进入一个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所以,把高质量陪伴孩子当作一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吧!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备选项目——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只有这样,陪伴孩子才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无限期延后。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更好地成长。
试着坚持陪孩子做下面的这些事儿吧!你会发现,高质量陪伴孩子其实很简单,每个父母都能做到。
陪孩子一起睡
3岁之前,陪孩子一起睡,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他们安全感,因为他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当孩子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真爱中长大时,他的心里自然是幸福的。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这是我们国家的老传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表现,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方法。当我们长大了,离家远了,不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但是仍然会记得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场景,因为那里有爱的流转。不仅如此,孩子的食欲也增加了。
一起玩一些简单的家庭游戏
家庭游戏,就是有爸爸、妈妈(还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玩。可以是堆积木,可以是一起跳舞,可以是躲猫猫,也可以是一起蹦跳……当我们共同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情感联结变得更加紧密了。
给孩子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
陪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和孩子一同成长,最适合的时间是睡觉之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给孩子讲好的故事。不管是读绘本,还是讲故事,对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滋养。
甚至是和孩子一起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
无所事事的亲子时光就是很多时候被大人看起来无聊透顶的、但孩子却沉浸其中的时间。比如,孩子在反复搭几块积木、推倒,再搭起来;或者只是研究一块布头,就研究半天;再或者,只是玩水,从一只盆子把水舀到另外一只盆子里。还有时候,是什么也不做,孩子就腻歪在你旁边,爬一爬,坐一坐,离开一会儿,又在你身边腻歪上一会儿。
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间。孩子们就是在貌似无意义的动作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这种琐细时光,还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养:爸妈就在我身边,他们允许我去探索,我可以走的稍微远点,但不担心有危险,因为我知道爸妈就在我身后。
如果真的太忙,那也请你至少把周末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在爸妈眼里,他是多么重要,他是多么可爱,这让他有很好的自我认同感,而对自己满意的感觉,也是一种幸福感。
你会发现,当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时候,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幸福就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时候,大人的幸福和孩子的幸福是可以完全融合的,可以用心灵去感受到的。
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很多年后,你会发现,幸福感是可以延续的,如果孩子童年时就能够拥有幸福感,并习得一些获取幸福的方法,那么,在多年后,孩子独立了,也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延续幸福~
家教案例:其实我很善良
家教案例:其实我很善良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中途接班,没多久就发现了班里的大王昊昊。他从来不听课,自己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毫无规矩;除此之外看到别人玩的东西,喜欢去抢,抢不过就动手打人,对此老师们和家长们都很头痛。对此,跟昊昊的家长也有过很多次的沟通,但是发现几乎是没有效果的。
正巧有一次,昊昊在近邻放学的时候,去推其他小朋友,结果下巴有点出血了。正好昊昊的奶奶和被推的小朋友的爸爸来了,我们就这件事情进行了沟通。昊昊的奶奶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就是,回家让昊昊的爸爸好好收拾他。对此昊昊也没有半点觉得自己做错事情了。被推小朋友的爸爸为此也有点火气。
没过多久,小朋友都在认真地学本领,昊昊也像平常一样自己去自己喜欢的地方玩,但是他却突然去咬了一个小朋友的背一口,还咬出了血。我们立即通知了双方家长过来。被咬的小朋友的妈妈非常生气:“之前你也用玩具扔过我家宝宝,我也没多说什么,这次竟然把背都咬出血了。”但是昊昊的奶奶在一旁,却没有半句话。昊昊呢,也是,根本不觉得自己做错事情了。最后双方家长带着这个被咬的小朋友去医院打了针。
昊昊的这种行为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因为是中途接班,对他小班以及中班第一学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特别去问了一下我的搭班。原来他从小班开始就是个“厉害”的角色。还有就是他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平时都是奶奶带着,他的爸爸也是因为工作原因,很少管他,只要听他奶奶说他犯错了,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打。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昊昊来说可能就是造成了他现在这种性格的原因吧。再说昊昊的奶奶,对于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打”,可能她认为打了他就怕了,也时候往往却是南辕北辙。
但是慢慢的接触下来,其实发现昊昊并是不坏小孩。有一次我感冒了,他听到我在咳嗽,就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是不是感冒了,要不要我给你去倒杯水。”可能室没有用对方法又或者是没有发现他的闪光点。
对我来说,如何跟昊昊的家长沟通就是一项比较棘手的问题。
所以作为昊昊的爸爸来说就要以身作则了,不能一味用打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可能没有耐心去听昊昊讲他为什么犯错,二话不说就打了上去。然而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又是极强的,所以可能昊昊一直觉得爸爸打他,就把这种不好的习惯带到了幼儿园,把它施加在其他的小朋友身上。所以爸爸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为昊昊做一个好的榜样。
在家里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打,但是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样往往是没有效果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慢慢去改变昊昊家长的教育方式。放学后我们都会跟昊昊的奶奶进行沟通,把昊昊在幼儿园一天的表现做一下反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对于昊昊奶奶的一些想法也积极听取,并和她打成一种共识,让昊昊在幼儿园和家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教育方式。对于昊昊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要进行制止和纠正;对于他一些好的表现也要进行鼓励,让他知道有好的榜样是可以得到表扬的。
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虽然昊昊奶奶嘴上说着昊昊多顽皮,但是心里还是觉得昊昊很聪明的,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去说昊昊所犯的错误,对于他的一些小小的“好事”也要跟他奶奶进行反馈,让她觉得至少不会每次和她沟通都是说的昊昊不好的事情。
家长工作繁琐而又慎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又是一个整体,两者不能脱节,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断努力,密切家园联系,家园共育。做到耐心、细心、诚心。让每位幼儿在爱的氛围里健康快乐地成长!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幼儿园也教养不出优秀的孩子,而做好家长工作,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孩子都是有利的,为了幼儿园的发展,为了教师自身的成长,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让我们都来重视家长工作,并努力做好家长工作。
育儿心得:孩子,你其实非常聪明!
“孩子,你其实非常聪明!”
玲玲检测不及格,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有过几次历史性的记录。但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并不认为玲玲是笨孩子,我经常夸玲玲:“你其实非常聪明。”
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我教玲玲“解决问题”,“两个量合在一起的时候要用加法”,“两个量进行比较的时候用减法”,不知为什么,曾经单独多次教过的数量关系玲玲总是反复出错。今天辅导后,我似乎感觉玲玲还是能理解的,不知明天又会怎样?
即使这样,我还是感觉玲玲其实挺聪明。当她能潜心于学习的时候,理解能力特别强,但她总是不能把这种心境坚持。我总是能看到她手中富有情趣的“小玩意”,她对橡皮的爱好似乎情有独钟,一学期中她带到学校的橡皮品种不下十种,而且都是非常让人“赏心悦目”的,因此她和同学的语言交流非常广泛,非常自信。没有作业订正的时候她总是那么勤快地做老师的“邮递员”,做得非常乐意,这是有些优秀的孩子不愿做的事情,而这也正是玲玲讨人喜欢的聪明处。她有一定的上进心,通过鼓励很喜欢和同学比“努力”,只是持续时间并不长。玲玲很会调皮,让她把错题改正,她看也不看就肯定地说:“我不会做。”
从玲玲的身上我多少能看到一种孩子的灵气,但在成绩面前孩子总是很失败。
有时我真的很为孩子担心,每个孩子都拥有多种天赋,就如玲玲,她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因为她被拿来跟别的孩子比较。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是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天赋,而是简单地把他们放在同一个智商标准下去比较。
玲玲考了个不及格,被她奶奶打了一顿。家长没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去辨别她的天赋,鼓励她发挥天赋,那么孩子的天赋必然受到“单一天赋”教育体制的限制。我们的教育体制只适合一部分孩子,遗憾的是,所有的孩子都在这个体制下接受教育。
老师们总在努力让成绩不好的孩子也快乐学习,就如玲玲脸上的笑容多少会让老师感到欣慰,但不能让人欣慰的是目前我们却又不得不把她放在同一个智商标准下去比较,因为我们的考试似乎就是一份“判决书”。
家长看过来:内向的孩子其实潜力大很大!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也慢慢发现,中国家长们最担心的孩子的性格,一是胆小,二是内向,其实都是一回事——担心孩子做啥事都战战兢兢,长大后不能在各种场合里获得主动权,成为主角。
每次我都挺替孩子无语的,毕竟孩子不爱和别人来往也好,在陌生环境里就是不出声也罢,深究起来,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再说,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不可强求统一,家长们一方面号称能为孩子做一切,另一方面却连孩子最正常的心理反应、与众不同的个性都不接受,岂不矛盾?
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长眼中的“胆小内向”其实潜藏着一股值得孩子好好利用的力量。
1、胆小内向的背后是:预知和审慎
@赛客
我的儿子可能就是人家常说的“胆小内向的孩子”。
他从小拒绝冒险,我们家从来就用不着什么安全防护,不能碰的东西只要说一遍就记住,坚决远离——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会摸电门、爬抽屉,我家的孩子连画都不肯往墙上画;深信“气球会爆炸”,同学们的生日会他很少参加,就是因为生日会上会挂满气球;从不打架,不是不会生气,而是遇见矛盾就自己找台阶下,惹不起躲得起……
有个理论是说,胆小、内向的孩子,其实是因为善于观察,因为事先洞悉了自己不能处理的风险,而宁愿选择藏到后面,谨慎行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儿子的胆小、内向,慢慢积累成一种“审慎”,有时候不免让人感觉过于多虑。
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从来不带回家,只在教室看,因为担心过期忘还;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应该做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旦发生变化,他就会自己去跟老师说,比如今天钢琴课取消了,需要提前坐校车回家……
有时我也会让他放松一点,不需要那么事事谨慎,害怕出错,害怕给别人招麻烦:坐校车时间有变化,我自然会联系老师说明;借书晚一点还也没关系,大不了交点罚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只是鼓励一下,实在不敢,就算了。他虽然小,但也像大人一样值得被尊重。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不从小鼓励孩子克服对事物、社交的恐惧,他长大一直胆小、内向怎么办?或者认为我只是很幸运,没怎么管,儿子也只是变得有点多虑而已。
对此我的看法一直没变过:能赋予孩子真正的勇气的,绝不是“这个一点儿也不可怕”的说教、“你看看比你小的孩子都敢”的激将法、“你怎么这么扭捏,一点不像男孩子”的训斥,而是父母设身处地的理解。
2、内向的魅力:更擅长倾听与理解他人
我从小就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人,直到现在也是敢想敢干,有点“盲目自信,盲目开朗”,但我并不因此就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更不用“男孩子就该胆大、大气”的观念绑架孩子。这也是常识,如果世界上全是胆大的外向的人,得有多崩溃!
可惜无论在哪儿,“胆小”的孩子和“内向”的孩子从小就被贴标签,各种歧视和压力。我不知道这些压力除了让他们变得不自信、更为胆小和内向之外,有什么正面的意义。
事实上,我很喜欢和这类谨慎的人交朋友,他们身上有一种安静的魅力,能够唤起我的敏感。孩子们这几年来喜欢过的几个老师都是很安静、很内向的人。他们也许不是那么擅长跟家长沟通,但跟孩子却完全是心灵相通的。
伟大的学者、作家、科学家,恐怕也是内向的多吧?甚至连我认识的一些顶尖的销售,也全部是有一点内敛甚至害羞的,他们能够真正倾听和理解客户的需求,也能让客户充分地信任和接纳他们。
我有两个闺蜜,从初中一直混到了现在。我们三个都是那种从小就活跃能干,还特别醒目的女生。后来的后来,我们仨陆续结婚,一个嫁给了美国人,一个嫁给了台湾人,一个嫁给了北京人,每家都生了俩孩子。
虽然没事先约好,但我们仨的老公,全部都是内向人当中的内向人。说话的频率不但比我们低很多很多,即使在男人中也绝对是话少的。聚会的时候就听我们仨高谈阔论,老公们端着啤酒在一边微笑,偶尔说一句能把人逗死的冷幽默。这仨男的,除了内向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全都是学业优秀、事业成功、妻贤子孝的人生赢家。
不知道小时候嘲笑他们内向胆小的那些男同学们,现在有没有比他们过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