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表”让我与孩子之间少了不必要的争执
发布时间:2020-10-15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作息表”让我与孩子之间少了不必要的争执昨晚xx写作业前,对我说:“妈妈,一会写完作业,我要去广场玩。”连续一个星期来的下雨天,在昨晚好不容易停了下来,我知道xx在家闷了一个星期,心里早想出去放飞一下了。我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快七点半了,我对xx说:“先专心写作业,作业完后要做什么,到时看作息表再论。”xx听了就开始写起作业来,可没一会,他说有蚊子,要点蚊香,点好蚊香后。没过多久,他又说热要开风扇。眼看就八点了,实际上作业并不多,也不难,按我们作息表来规定,不难的作业应该在我下班前就得完成。可他还有几个生字组词没写。我也没管他,去忙自己的,当什么都没看见。终于到八点十五作业写完了,xx高兴的叫道:“作业写完咾!走,去广场玩去。”我没有回应他,而是让他跟我回到他的书桌旁,我问:“现几点了?”xx看了看腕表说:“八点十六了。”我再指着“作息表”问:“八点十六在作息表上是该做什么的?”xx低着头说:“该到冲凉时间。”我又问,那你今晚的功课复习和预习了吗?xx很不高兴地回道:“没,我等会冲凉时用点读机再补上就行了。”那你现在要去广场玩,冲凉时间又拿什么时候来补上呢?xx听了没出声,却气鼓鼓地转身跑到冲凉房自己放冲凉水去了。看到xx没与我争执,我知道他心里虽然不高兴,但他自己清楚已经超用了时间,现必须安作息表上规定的去走。这时我也装假急着去冲凉,与他一门之隔。沉默了几分钟。xx终于发话了:“妈妈,我想跟你谈一谈。”我说:“可以,想谈什么呢?说说看。”xx:“呆会爸爸下班了,我们要开个家庭会。”我心想,家庭会我们家一个月是有开两次,但没有固定那一天,平时会议举行都是我提出,小家伙今天主动提出,应该是有话要说。我应道,可以,这个月的家庭会是该开了。
冲完凉,xx在他自己房间认真了看了一遍作息表,然后对我说,今晚开会我要提出,作息表上你写的下班是七点到家,可你每次到都到七点过五分才到家,这里你就超了五分钟。小家伙的话让我有点吃惊,我是有超几分才到家,没想到他每次还都看了表的呀!我故意反问:“是吗?有超五分钟?我都没注意到,难道你每次都有看时间?”xx忙应道:“那当然,你每次去接我,我都看了时间的,至于我写作业会超时,就是因为你占去了几分钟。”听了xx的话。我说:xx提的不错,妈妈有超时就得提出,不然会占用你的时间,原来你作业超时,问题在于我那五分钟呀!那我们得改,不能让xx成了不守时的孩子。现你超时原因找出,那到时改了后,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守时的好孩子。
经xx在家庭会议上提出后,把作息表给作了更改,xx自己也说以后不会再超时,不再让妈妈拿作息表来说他。我说行,我相信你能做得,能成为一位守时的好孩子。
其实我心里楚清,xx说不超时是很难做到,我也不要求他能按时去做好每件事。我也对他说过,只要他今天超时比昨天有点缩短就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让我们与孩子之间能“多一点”
让我们与孩子之间能“多一点”多陪陪孩子,有朋友不明白问我,怎么天天除了工作就是孩子,这样会不会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想说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工作、生活、孩子培育这三者中旋转。除去工作时间外,与孩子在一起时间真的不多,像我与孩子每天早上匆匆忙忙半小时相处时间后,孩子去上学,我去上班。等晚上回来,我有家务,孩子有作业。等都忙完后,又到了该休息的时间。这样算起来,我们每天在一起的时间真的是少至又少。并且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等他们上了初中或高中,这样的相处还会变得不再有。所以为了能多陪陪孩子,作为父母只能利用这段时光来合理安排时间,我想等孩子长大了,属于我自己的时间还会有大把。我只想陪孩子多一点.
多了解孩子,爱孩子就多了解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花多那么一点点时间与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你会发现自己始终能与孩子同步.
多理解孩子,多理解与倾听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和主权,凡事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听听孩子的心声。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多包容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多一点包容,试问自己见过那个孩子不犯错?就是我们大人都无法避免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家长不懂得在孩子犯错时,给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路来让他走。给孩子多点包容,当你把孩子的犯错,看成孩子的成长必修课,你会发现自己不再会因为孩子一点点的错误,而大动肝火。包容了孩子,宽了自己心。
多鼓励下孩子,给一点鼓励能使孩子崛强,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使孩子一生难忘.父母的鼓励会使孩子越来越自信,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也就是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多表扬下孩子,当你不失时机的来表扬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真的越来越优秀。表扬会给孩子无限动力,孩子也会在我们的表扬下越闯越勇。
多引导下孩子,孩子的成长之路,少不了父母的引导,当你给孩子的引导越来越多,孩子在认知上就会越来越强。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要急于来批评,我们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教过孩子、有没有给孩子在类式的事件上做过引导?若没有,那不是孩子的错,错的是我们自己。
多肯定下孩子,孩子需要我们父母给得肯定,他们会在我们的肯定下自信满满,当我们给孩子说你一定行时,那孩子真的会做到,大人给孩子的肯定是孩子的强心剂.
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都要坚持与孩子之间多一点.不要因为时间的冲突,把这多一点,变少了,甚至变没了。等孩子长大成人之时却成为我的后悔之日。
孩子们之间不要轻易作比较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搬来优秀孩子的事情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是应该的,但是不能不考虑实际情况。
现在的孩子,除了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之外,还要报那么多班:舞蹈、音乐、英语、书法等等等等,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这些特长,不是所有的孩子必须要学,要是必须要学的话,纳入正常的教育不就得了?孩子感兴趣的,可以给孩子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求学路上必须的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之后给孩子报学习班。但是,有些班是不适合现在孩子学习的。
朋友的孩子在外学英语,英语老师的学生里有很多对语言很敏感很感兴趣的,所以学起英语来很顺利,进步很快,所以英语老师的教学进度也就加快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小小的孩子已经快把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学完了。但是,当我偶尔提出听孩子读课文的时候,读的实在是不能说什么。可能在家的时候孩子会主动的去学习,或者家长也会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所以别的孩子进步很快,学的也很扎实。当我听到“别的孩子都已经学到……”的时候,我没有说话。长期这样逼迫孩子去学习的话,孩子的兴趣也就没了。小孩子在读了三遍课文之后已经昏昏欲睡了。孩子的兴趣去哪里了?
所以,在业余时间让孩子学点东西是值得赞赏的,但是,不要把孩子的兴趣磨没了,更不要经常把别的孩子的事迹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和别的家长相比较。
要孩子争气?不如为孩子争气!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黄多多这个小妞儿作为萌娃小队长,表现出很强大的照顾情绪、调教矛盾的能力,实在是让人钦佩。
于是很多人问,读什么书、听什么专家指导、学习啥教育理论,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成黄多多一样?
我要问,要把孩子养成像黄多多,你自己像黄磊吗?
黄磊这枚男子大家都懂的,烧菜做饭拿得起,爱护太太做得出,娱乐圈二十年零绯闻,算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吧?
跟这样的爸爸混,学会敏锐体察他人感受,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
所以,要问怎样培养黄多多,自己为什么不去学黄磊做个高情商的老爸?
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年龄最小的一位,是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坚韧不拔的她,11岁起就为巴基斯坦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奔走呼号,直至感动世界。
很多人问,如何培养出像马拉拉这样勇敢独立的女孩子呢?
答案在马拉拉的父亲身上。她爹,作为少有的巴基斯坦大学生,立志为普什图族办学校,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合作伙伴决裂的巨大困难都未曾放弃。他甚至亲自爬上电线杆去贴学校的广告——虽然他有恐高症,每次爬到顶端总是两腿发抖。每当马拉拉的爸爸身陷危机的时候,他却会表现的更强壮,意志更高昂。
马拉拉的优秀意志,全部师从她老爹。
我在餐厅里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前一秒还在教孩子“要懂礼貌,会说‘谢谢,请,不客气。’
后一秒对着忙着团团转的服务员呵斥:“我的菜半小时还没上!想让老子等到什么时候?!”
孩子迷惑的眼神,深深映刻在我心里。
为什么要求孩子讲礼,你自己却不讲理?
一个温和谦卑的爸爸,不会教出颐指气使的女儿;一个举止优雅的母亲,也不会有粗俗莽撞的儿子。所以,一个无礼的孩子,背后必定有粗鲁的父母。
要教孩子,先自己做!
我怀着毛豆的时候,曾经摸着肚皮幸福的畅想:
“我的脾气急躁,遇到一点事儿就蹿火。我要教育毛豆不像我这样。
我的性格不够冷静,勇莽有余智慧不足。我要教育毛豆凡事深思熟虑。”
如此的YY可以省略两百句。
直到老公实在听不下去了,扭头说:
“你自己没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毛豆做到呢?
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弥补我们人生的遗憾的。”
这番话不由得使我想起来,我和我妈的互动方式。
我们脾气都比较急躁,虽然心眼不坏,但容易为一点小事拌嘴。
有一天,我们又拌起嘴来,我妈说,“我就希望你能别像我的脾气。谁知道还是一样。”
我突然明白了,所有对孩子的要求,其实都是对大人自身不满的投射。
我妈妈自己没能力改掉自己的坏脾气,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而我又不自觉的把这种期望投射在毛豆身上。
每个放弃培养自己的人都会转为培养孩子,这样可以延迟对自己和人生的不满。可是自己尚未做到,为什么要求孩子?
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中国人来说太常见了。
因为我学历不高,所以你要比我强,考上名牌大学。
因为我没有一个金饭碗,所以你要努力,做到人上人。
而结果往往和希望相反。
把自己的失望投射给孩子,希望孩子弥补他们人生的,大多数失败。
趁早明白,与其让孩子争气,不如做一个争气家长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正面榜样,反而会拥有幸福的事业和人生。
为什么?
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对你孩子长篇大论的教诲,也不是那些科学育儿观,恰恰是你最朴素的每天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父母若是不改善自身,那你也没办法期望孩子成为某个样子。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天天把最真实的你告诉你自己。
育儿即育己。
天下的父母大概可分类为两种:要孩子争气的,和为孩子争气的。
要孩子争气的父母,总习惯琢磨如何去管教孩子,规划孩子的未来,以求得孩子功成名就,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为孩子争气的父母,则总是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和骄傲。
我要成为第二种。
与其羡慕高情商黄多多的,不如提高情商,修为自己,通达处事;
与其指责孩子天天捧着ipad,不如自己拿起一本好书开读,为孩子做出榜样;
与其责成孩子出人头地的,不如自己发愤进取,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条件;
与其希望孩子关心体贴他人的,不如先体贴自己的伴侣,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从今以后,我再不会说,孩子你要给我争气,
我只会说:孩子,我会为你争气!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昨天晚上带孩子去广场玩,**去玩滑轮了,我带着乐乐坐在一边休息,这个时候也有两个人带着小宝宝来休息。一个看起来跟乐乐差不多大,一个估计有八九个月了。因为都是带着小孩,所以很快我们就聊了起来,小的那个只是比乐乐小五天,而另一个奶奶带的那个我以为有八九个月大的却只是刚好五个月。
你们会说我为何猜想五个月大的孩子会有八九个月呢?其实孩子看起来没有那么大,但是因为他坐的是那种编织的推车,只能坐着,不能躺。俗话说:七坐八爬九站,孩子要七个月才能坐起来,就算早也早不了一个月,所以我才想孩子虽然看起来小,可能只是长个比较晚吧。结果一问才知道孩子根本就是没有到年龄就让家人给强迫着坐进去了。孩子因为推车只有那么一点点地方,虽然不会摔跤,但是腰部却是弯着的,整个人趴在车子的边沿。
我问孩子的奶奶,怎么给孩子坐这样的车子啊,这个奶奶回答,这个车子方便啊,又轻巧,而且孩子不能乱动,不怕他摔跤。原来是这样啊。我告诉孩子的奶奶,这样只是不可以的,虽然现在是方便了,可是孩子根本就坐不起来,强制性的让他坐起来这样非常容易伤到孩子的脊椎,到时候长大了就麻烦了。而且还是出门玩,一出来至少都是一两个小时,孩子多受罪啊。孩子的奶奶很惊讶,说:还会这样啊,我不知道呢,我就觉得方便才给孩子坐,我看很多人都给孩子坐这个车子呢。我说:那得等到孩子的年龄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啊,孩子根本就不会坐就让他一直坐着得多累啊。等到孩子八九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让他坐了,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孩子坐平躺的车子,如果孩子不愿意或者躺累了就抱一会让孩子翻翻身,活动活动。如只是图方便给孩子坐不适合他的车子到时候孩子的身体受不了,非常容易让孩子身子受到伤害的。孩子奶奶听了后说以后给孩子换个车子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别人给孩子买这个或者那个,或者是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用某一样东西,可能会想我也要要给自己家的孩子买,可是却不去想这样东西是不是适合我家的孩子呢?在这里呼吁一下大家,并不是每样东西都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给孩子越多的东西就越好,给孩子合适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小小年纪懂得谦让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但无论讲了多少遍,家长仍感觉到孩子很“独”。对周围事物表现得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相反,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小孔融”的妈妈们也在担心:宝宝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
强与弱,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宝宝的错。关键是,强要强到什么份上,弱会弱到什么地步。调整好这个“度”,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自我的豁达宝宝。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争与让都需要勇气
传统意义上认为:能够向别的宝宝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气的,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宝宝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向别人提出与之分享玩具或事物的要求,开始为自己“争”时,我们常常为宝宝这种敢“争”的勇气感到欣慰。但人们并不了解的是,敢“让”也是同样需要勇气的,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东西和伙伴分享。一个开开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这是我的玩具,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可以交换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过会儿还能再次回到我手里。”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了安全感,对未来状况充满信心时,才完全不担心会失去,才会有勇气谦让。
谦让不是件简单的事
对于什么事情都从“我”出发的幼儿来说,“争”似乎是本能,而“让”则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谦让是建立在对他人关心和体察的基础上的,这种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思想的能力,称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对象”,可以让孩子先通过观察爸爸妈妈,来学习感知他人情绪。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不能一味对孩子笑脸相迎,过分娇宠的原因。聪明的爸爸妈妈懂得“延迟满足”,让宝宝在等待和忍耐后,懂得珍惜、品尝喜悦。当宝宝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才能主动做出适宜的谦让行为。
乐于分享和被分享,是达成争与让平衡的第一步。分享应该是快乐的,被分享应该是心甘情愿的。
1~2岁的宝宝会将玩具出示和递给不同的成人,在游戏中合作,对他人所表现的情感焦虑做出反应。两三岁宝宝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同情和怜悯,但他们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牺牲,比如与同伴分享一块好吃的甜饼。尽管在未加引导的前提下,宝宝很难在3岁前自觉为他人做出牺牲,但在跟其他人共处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习到争与让的尺度。如果家长经常向宝宝灌输分享和谦让的观念,让宝宝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那么宝宝可能更早表现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谦让行为。
争什么?让什么?
作为家长,你如何理解谦让?你也许会说,不就是几块糖,几个玩具给谁的事情吗?心理学家却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而应该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冲突中教孩子学会谦让
在孩子争抢玩具、发生冲突,甚至打得不可开交时,妈妈应该怎么做?怎么让宝宝在每天的游戏中逐渐学会谦让?妈妈该如何引导宝宝?就让我们从身边实例中学一两招儿吧。
圆圆和几个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们的注意,让孩子们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们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圆圆妈告诉孩子们:“我们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头发乱了。来,小哲给布娃娃梳头,婷婷到卫生间找个毛巾给布娃娃擦一下脸,圆圆把你那个蝴蝶结拿来给布娃娃戴头上……啊,看,你们三个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
点评:有句话这样说——大方的人之所以大方,是因为他有很多选择。而这位妈妈正是试图用“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世界很广阔,自己可以拥有更多好玩的东西,而不只是执着于这一件。在合作的问题上,让孩子体会了“共赢”,那就是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变通,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谦让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一个非常懂得“共情”的妈妈都是把理解和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放在第一位,让孩子在内心感受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后,再进一步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共情能力”,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在达到自己意愿的时候,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要学会“顺便搞定”教育法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有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人在完全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是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的。在有外界压力的时候则正好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反复就一件事情对孩子进行教育,却一点作用也没有的原因。“顺便搞定”教育法的精髓在于,在宝宝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把正确的态度和做法看似无意地灌输给孩子。这种轻描淡写,在孩子看来实际是一种对事情极为肯定的态度。孩子在轻松状态下吸收信息的能量是惊人的,家长如果懂得随时去“顺便教育”,懂得把大道理融汇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件中,把握好每个教育孩子的微小时机,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比给孩子讲多少道理、带孩子上多少个早教班都有用。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
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妈妈不必过于紧张,要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之后,宝宝会逐步适应,有所收获的。
获得心理平衡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
当个“小绅士”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的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眼泪。要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学会主动道歉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
制止攻击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在争执中成长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
争执,是孩子必修的一门功课,是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宝宝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交往,运用智慧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