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就是应该疼大人的
发布时间:2020-11-0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今天下午放学时,我心里一直暖暖的,不为别的,只因我听到了孩子说了这样一句很贴心的话——小孩子就是应该疼大人的。同时,我也享受到了“被宠”的感觉。
下午接孩子时间,我总是牵着前面小朋友的手和他一起走。
由于高方铭小朋友平时站队总是惹惹前面的,戳戳后面的,于是,我把他安排到最前面。
我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走。
方铭惊讶的说:“赵老师,你的手怎么这样凉呀?”我说:“老师的手就这样,其实老师不冷的。
”可他不信,用劲握着我的手。
过了一会儿,觉得这样还不行,他让我摸摸他衣服里面的毛毛说:“老师,你看看我衣服。
”我不明白说:“哦,你衣服很暖和。
”接着,他把我的手放在他衣服里,又用另一个手使劲攥着我的手,我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是想让我的手赶快变暖和,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我感动地说:“方铭,你真疼老师,谢谢你。
”谁知,他竟像“小大人”似的说:“老师,小孩子就是应该疼大人的。
”说得我心里甜甜的。
记得方铭妈妈以前说过孩子很懂事,知道大人忙了一天很累,晚上吃了饭后,自己一个人到楼下找小伙伴玩,而不是缠着大人。
那时,方铭妈妈脸上洋溢着幸福,很是满足。
直到现在,我也有了这种感觉,也享受到了“被宠”的快乐与幸福。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的,只是我们没用心观察。
只要我们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他们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一节活动课过后,有孩子跑来告诉我:“李老师,儿歌大书被人撕坏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孩子们就争着说:“是xx撕坏的。”“不是我,不是我!”xx涨红着脸连忙解释说。“他撒谎!我们看见的。”大家七嘴八舌,xx则拼命摇头,活动室里乱成一团。见此情形,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故事,并对孩子们说:“老师小时侯打碎了别人的东西,我都会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向那人说声对不起,我相信我们班的孩子也能这样做。做错事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吧,撕坏大书的孩子一会儿悄悄地来告诉我,老师不怪他。”小朋友喝水后,大家都进入区域活动。忽然有人拉了拉我的衣角,我回头一看是xx。“老师,大书是我不小心撕坏的。”xx低着头,一只手紧紧抓住我的手,我感觉他的手心在出汗。“刚才老师问的时候你怎么没承认啊?”我问。“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说完,他的头埋得更低了。“你能承认错误,老师很高兴,老师小时候也常常犯错,做错事并不可怕,只要以后小心点就行了。”xx使劲地点了点头。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在无意中做错事的,这时他往往有逃避、害怕的心理,如果我们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认错,反而会引起他的抵触情绪,如果我们能妥善处理和引导,那么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还能让孩子正视自己的过失,做一个诚实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孩子就是老师的镜子
孩子就是老师的镜子。我们时常说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所在。平时跟家长交流起来的时候我了解到孩子回到家喜欢模仿老师的样子给家里人上课,听起来禁不住被孩子们的纯真可爱所打动,更加激发了我对自己言行的反思。我们总还记得“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的校训,我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幼儿学习仿效的楷模。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班里的一个小朋友很自豪的冲进了教室,兴致勃勃的跟小伙伴说:“看,我今天梳了和老师一样的头发。”听到这样的话让我哭笑不得,我当时找不出更好的可以辩解劝说的语言。教师的性格对幼儿的性格养成产生影响,我们从平时的幼儿身上能够明显察觉到班内老师的影子,有些老师性格内向,班内的孩子也会比较沉稳;有些老师性格外向,班内的孩子往往个性开放;有些老师做事认真,孩子自然一丝不苟;有些老师爱学习,孩子也自然比较刻苦,所以,教师性格、品行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既深刻又长远。“己不欲施,勿施于人”,我们要求孩子们做一个品行端正、认真严谨的人,就不得不先反思自己的行为,宽容、仁慈、果敢、自信……都是我们应该树立的形象。作为学龄前期的幼儿来说,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会毫不犹豫地吸收外界的所有信息,而且,年龄特点也决定了,现阶段是他们吸收外界信息最快,性格塑造最关键的时期,模仿是他们最关键的学习途径,教师、家长将是他们最重要的模仿对象。所以,我们应当给他们最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影响不可能在孩子们身上立刻体现出来,它是一项长远的计划和任务。也许我们不过是幼儿成长道路上某一段的引路人,但是我们却要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当我们从孩子身上发现我们的影子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使命感。我们都喜欢发现镜子中自己的美,而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丑,所以,我们要学会发扬自己的美,弥补自己的丑。我们身上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有感情,有主见,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影响教育孩子,看着他们从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任务已经开始,我们何不先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这一行为将会帮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就是孩子的那面镜子
升入小班已经有俩个月的时间了,在这短短的俩个月,我们班的宝贝们就对我产生了很深的依赖之情,连我平时做的一个小小动作,孩子们都会铭记在心。我觉得我就是他们的一面镜子,时刻都会有很多的目光凝聚。放学的时间到了,家长们陆续的来接了,只听见教室里一片片的问号声,:“奶奶好,”“阿姨好”“叔叔好”“爷爷好”顿时教室里一片礼貌的声音久久不能平静,家长们高兴的说:“好好,老师教育的真好。”呵呵这些小家伙们,看见有一个人问好都会跟着模仿起来,这就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好模仿,李湘奶奶来了,看见了我就说,老师,李湘可喜欢你了,天天晚上吃完饭就给我们上课,“什么小手放放好、小腰直起来、齐步走,嗯你真棒,等等可有意思了,你们老师真辛苦,每天面对这么多的孩子,很有耐心唉。”嗯,你天天和他们一起就会感觉自己总是很年轻,很快乐!因为他们给了我无限的活力,让我忍不住年轻起来。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们天真活泼,我就很快乐,看着他们年轻无暇的心~我的心也跟真年轻起来。模仿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他们更愿意模仿与自己亲近和喜欢的人。有些孩子对于我们班级老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还有穿着打扮,都很留意。这些孩子们对我们的关心比我们还细心。他们会注意我们的每一个变化,有时还会很天真地请父母都来学学。学学我们的发型、衣服,甚至举止言行等。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眼里,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对的,都是好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在幼儿面前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言行举止。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幼儿成为模仿的对象,并在他们的行为中反射出来。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孩子们就会关心我们,我们对孩子粗暴,孩子也会不友善。所以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在镜子里怎样表现,孩子就用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我们。
年龄偏小的孩子上大班该不该
首先来谈谈思维上的发展:中班幼儿跟大班幼儿年龄上也许只差一岁,但在思维特点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多在大班孩子看来浅显易懂的东西到了中班孩子的眼里就变成了高深莫测了,我们总说:“跳跳就能够得着”,可是当孩子天天跳,时时跳却总也够不着时,他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兴趣了。
孩子从学不会到不会学,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力的发展。
再从技能发展水平上来谈谈:大班幼儿能根据主题较好地完成一幅美术作品,而中班幼儿则在涂色、布局、背景、画法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大班幼儿能认识更多地字,而大部分中班年龄的幼儿则在速度、数量上都相对吃力;再比如,大班孩子在自理上已经基本上完全不用老师操心了,而中班年龄的幼儿有时还常常需要别人或老师的帮助,所有的这些都让幼儿的自尊心受挫、有压力,从而产生失落感。
更严重的是:孩子会觉得老师不喜欢我,所以我也不需要做好,反正我还小这样的想法。
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从内心深处就失去了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和兴趣,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让自己处处落后于人。
当大班的孩子连中班孩子的水平都达不到时,是孩子的悲哀、老师的悲哀、更是家长的悲哀。
真希望这个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对家长的负责,更是让我们不负于"老师"这个称号!
对孩子,应该怎么爱?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这群孩子就是我的镜子,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以前那些自以为是的骄傲是多么卑微!
用领导的话来说我是孩子们的“后妈”,还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因为两个老师都换了,孩子们大都不愿意上幼儿园,读了一周还不知道老师姓什么,在听了家长的抱怨后,我反思了自己,是真的后妈不好当,还是我对孩子们的爱不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竭尽所能地做好,每天早晨远远地就把孩子抱过来亲两下,和他们玩游戏,还经常给他们带东西来,对于他们的任性我也是温柔地劝说,从不呵斥,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会主动地和我问好了,参加游戏也积极多了,有些孩子甚至会给我讲悄悄话,和我的感情也是与日俱增。这个结果,我很满意,我觉得我成功了
,赢得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让家长改变了对我的态度,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可是时间久了我才发现,我对孩子的爱已经带着纵容的意味了,现在的他们对于我就像是一个大姐姐一样,没有一丝芥蒂,甚至可以说是没大没小。当然,我很喜欢这种氛围,也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孩子都是好动的,活泼一点没什么不好,直到有一次公开课,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自由散漫地讲话,下位置,顶撞我时,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孩子们已经是中班了,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再是以前的吃饱就行,每天会问家庭作业是什么,孩子学了什么,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不得不考虑转变对他们的态度,刚开始我打算用爱来感化他们,平时多给他们讲道理,想让他们既爱我又“怕”我,可是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这样毫无效果,孩子们好像已经认定了我就是一个“好欺负”的人,对我的话经常是置之不理,课堂秩序也越来越差,除非我发火,否则他们永远不会安静下来,对他们我觉得应经是无计可施了。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乖,听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老师等等)的话!”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吧?而且不仅是讲,更有身体力行的,以此作为奖惩标准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听话”就好吗?就够了吗?该听谁的话?怎么去“听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都是问题。
一般而言,教育孩子听大人招呼、遵守公共道德和纪律都是必须的,问题在于我们常把“听话”扩大化、绝对化了。孩子们从小到大,听父母的话、听幼儿园阿姨的话、听学校老师的话、听单位领导的话,然后,听老公或者听老婆的话,然后再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再“听话”……显然,除了“听话”之外,这里忽视了作为个体的孩子们的独立个性、独立判断和思考。因为“听话”的潜在前提是:我说的是正确的,你听我的就行了。这可能吗?世上没有哪一个人敢说自己绝对正确、永远正确,恐怕只有在自己孩子面前的父母才有此胆量吧?
还有一个“怎么听话”的问题。几乎所有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到“社会”上去会吃亏,所以中国才会流传下来许许多多“应世技巧”,比如有一句俗语叫做“锣鼓听音,听话听声”,若按简单的“听话”原则培养起来的小孩子,猴年马月才能达此境界?岂不是要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才能悟出点道道来吗?试想年轻的父母们于心何忍?
玩,就是孩子现在的工作
前几天家长会后,和一位家长交谈起来说孩子最近在体育活动方面有天赋,很会玩,结果家长着急的打断我的说话讲到:这个无所谓,就是数学和语文方面不知道好不好,蒙氏数学我让他一气做完了……。可能这名家长不太经常参加家长会或者对幼儿教育方面不是太了解,不知道孩子在童年玩就是他的工作。世上万物的生长都是需要自由,孩子也不例外。借用冰心老人的话:“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人人都有童年,童年这个阶段是最美好的。可能孩子们现在意识不出来,我们大人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童年是自由的,需要玩,大自然姹紫嫣红、绚丽多彩,蕴含许许多多的知识。现在我班正好进行主题《你好!春天》,涉及的知识面很丰富。小的时候我在部队长大,那个时候家家物资都很匮乏,可是我们很快乐,春天挖野菜、夏天捞小鱼拾麦穗、秋天捡花生地瓜、冬天滑雪溜冰。童年的玩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现在看到市场上丢弃的白菜叶子就有种想捡回家剁巴剁巴喂鸡的冲动(那个时候家家养鸡,都是小孩子出去捡白菜叶子、挖野菜,因为能有鸡蛋吃),到了春天就想去挖野菜,喜欢大自然喜欢旅游,喜欢交朋友。那时和小伙伴做风筝,结伴到山上摘酸枣,在玩的过程中,我懂得许多道理,也培养了日后的能力:交朋友、合作、与人交往、开朗的性格等等,这些比书本上的知识可是受之有用的。
父母应该怎样爱孩子
在现在的家庭中,依旧能看到许多的家长帮助孩子脱衣服、换鞋等,而我们未来的幼苗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每一件事做下来好像跟他没有关系似的,随意的摆动着身体,好象随风摆动的柳枝一样。
而我们的家长却乐此不疲,有说有笑的做着这件事,好像是他们应该做的一样。
刚巧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件事,说:“有一位父亲在自己的屋后的地里栽种了20棵桃树。
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个土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进去。
这个孩子很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在果树之间弄上个土坑,那样有什么用处。
”“小树正在长身体呢,不补充营养不行。
”他的父亲满眼怜爱的看着树苗说。
这个孩子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挖了两三下,父亲看见了说:“这样不对,你挖的坑离树太近了,你应该保持半个锄把长的距离才可以。
”他的孩子反驳说:“太远了,小树还能吸收到养分吗?”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
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
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子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
”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这个孩子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经常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同时与家长交流经验,让他们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
爱得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
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爱孩子,凡事都给他们准备好,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劳动中获得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