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别人自己快乐
发布时间:2020-11-03 快乐的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快乐 快乐幼儿园教案善待别人,能使人快乐。本来我对此观点并不赞同,总以为善被人欺,善让人吃亏,也就让人痛苦。但是有一天,我那三岁的儿子用他的实际行动使我确确实实地感到,善待别人能让人快乐。
那天,我带着儿子上公园玩,儿子照例爬上他最喜爱的小飞机。不巧,上边已有个小女孩坐在驾驶座上玩得正带劲。儿子乖乖地站在一边耐心等待,他一向如此。不料,从旁边又冒出了一个小顽皮,竟对驾驶座上的小女孩又推又拉又打,想要“篡位”。小女孩不肯让,哇哇大哭以示委屈。偏在这时,她的母亲又在旁边大动肝火,又是责骂又是教唆:“你这个没出息的,人家打你,你还不打回来!”结果一场混战后,两个小孩哭作一团。眼看“战争”即将涉及到大人身上,我那一直在旁边眨巴着眼睛的儿子说话了:“别哭了
,一起玩,不要抢。”可此时,两个小宝贝正哭得起劲,哪能听得进去。这时,儿子眼睛一闪,很快从口袋中掏出两颗包装得相当漂亮的水果糖,那可是他最爱吃的糖,送到了两个小孩的面前,说:“吃糖吧,很甜的。”看来爱糖是每个小孩的天性,两个小孩的哭声终于停止了,一下子阴转多云。一场极有可能升级的“战争”,被我儿子那两颗糖化解了。三个小孩开开心心地在一起玩了起来,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我看到,那两个小孩的父母,有些脸红,其中一个讪讪地说:“还是人家孩子有教养。”我在一旁也暗自惭愧。因为以我近三十年的人生阅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管这与我并不相干的“闲事”的。我并没有教我儿子,儿子却用自己的天生之善,换取了众人之乐。他又何尝不是给我上了上课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
笑妈写给天下子女: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笑妈写给天下父母: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
虽然“感恩”的心,并不一定非要在感恩节才表现出来,
感恩是一种习惯,感恩是一种态度,
感恩如呼吸一样,自然流露又无法控制。
不过,我还是想借这个特殊的日子,写点什么。
我一直觉得自己属于特别幸运的人。
当我做女儿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父母;
当我做母亲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孩子;
当我做学生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老师;
当我做老师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学生;
当我做下属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领导;
当我做领导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下属;
当我做朋友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朋友;
当我做敌人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敌人;
……
所以,我没有理由不感激。
百善孝为先。父母赋予了我宝贵的生命,带我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花费大量心血把我抚养成人,供我吃穿供我读书,为我操劳为我担心,让我感受无尽的爱。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父母给予自己的,我一生一世粉身碎骨也是偿还不了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且如此,如果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善待父母,那真是良心何在啊?!
我先是为人女,然后为人母。
孩子嘛,生了就要养,养了就要爱,这是一种本能。
现在社会上都提倡“感恩教育”,出发点是挺好的,因为感恩,自己更加知足常乐,因为感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许多家长也热衷于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很多学校还要求同学们,到了母亲节回家帮妈妈洗洗脚,到了父亲节又帮爸爸洗洗脚,到了重阳节,再给爷爷奶奶洗洗脚,到了教师节,还要唱歌给老师听,送上鲜花和贺卡,等等。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样的形式像是一场矫情的“作秀”,洗脚也变成了一项机械式的“作业”。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形式化的东西,太刻意了难免有些虚伪。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家长这样热衷于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不会“感恩”,说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许多,牺牲了许多,放弃了许多,却得不到孩子半点感激,得不到回报。
我认识的一个高三学生,他的精神非常紧张和压抑,他说他只要学习上稍微懈怠一点,他的妈妈就会歇斯底里地喊:“我生你生了三天三夜,差点丢了命,你还不努力学习?你考不上大学,对得起我吗?我生了三天三夜……”这句话听的耳朵都起茧子,这个学生很委屈,“难道是我让妈妈生我花了三天三夜吗???”
我认识的一个邻居,她的孩子和笑笑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她在生孩子的时候好像宫颈撕裂或者更严重的什么,具体情况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她动不动就说,“这小子长大了如果敢对我不好,我非宰了他!”孩子现在才两岁多,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我担心的是,长大后的孩子,会是什么表现?什么心态?
生活中,类似的话太多了。
“没有我哪来的你?敢不听我的话?”
“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孩子,我白养你啦?!”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我?”
“为了让你上重点,爸妈花了多少钱?你还不好好学?”
“我送你学英语,陪你练琴,我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给你做饭……”
“我供你吃供你穿,把你养那么大容易吗?你还敢顶嘴!”
“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为了你我放弃了多少?承受了多少?”
“我在你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你知道吗?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
这些司空见惯的话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这并不是充满“爱”的语言。孩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的是:自己是负担、是累赘、是包袱,如果不怎么怎么做,就是对不起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
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为了儿女呕心沥血,不辞艰辛。
然而,我们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是孩子的“恩人”吗???
第一,孩子的出生,是他自己的意愿吗?当我和老公轰轰烈烈地酝酿“造人计划”的时候,自以为是地进行“科学播种”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事先询问那个即将被造出来的小生命,他是否愿意来到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他是否愿意融入三教九流的人群?没有,我们从没问过,只是一厢情愿。生孩子,似乎只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所做的选择。那么,我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料人的一生会是什么样子,假如,假如他将来只感觉到人世的“苦”,而我,恰恰是把它引入苦海的“罪魁祸首”,我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第二,孩子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擅作主张吗?孩子生下来并不知道吃什么好喝什么好穿什么好,不知道该学习画画还是音乐,或者打篮球,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书认什么字,更不知道上哪所幼儿园上哪所小学,孩子的生活方式,至少童年时代的生活方式,往往只是大人的决定。那么,我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虽然我们现在都说,不要把家长的意愿和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但是,我们情不自禁地会按照自己的态度和个性去为孩子“设计”他的人生,因为他小,他不懂,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引领着他们往前走。假如,假如孩子长大后并不喜欢父母给他“安排”的道路,我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第三,养育孩子的过程,我们付出了爱,但是,这种爱就没有伤害吗?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自认为最好的,但有些爱本身却是一种伤害。面对这种伤害,孩子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默默地承担。那么,我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在《只生一个孩子是风险投资》文中,我也提到过,其实很多父母无形中会把生孩子当作一种“投资”:对生命的投资,对感情的投资,对幸福的投资,对理想的投资,对人才的投资。(有几位朋友看过那篇文章之后,说我的立场不坚定,呵呵,我说的很清楚啊,我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自己的态度,生孩子不能算成本,感情和幸福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还有,我在那篇文章最后,就是以“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这句话做结尾的。)
“投资”,自然就要求有回报;“恩”,就意味着感激和偿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也教育孩子,要对父母心怀感恩,要懂得报答。但是,家长对孩子感恩的强烈渴求,让孩子背负沉重的甚至略带内疚的偿还压力,好像从一出生开始,就是“债务人”,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意味着:他已欠下了父母的生身之恩、抚养之恩、教育之恩、还有些乱七八糟的恩,一样也别想赖掉。
家长的内心都是脆弱的,否则我们的付出不需要孩子来对得起。是不是孩子承认了,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孩子感恩了,才能证胆自己是一个好父母??
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可我们,却把孩子当成了财产。
换一个角度想想,其实,父母对孩子也应该充满感恩之心。
我怀胎十个月把他生下来,兴奋的想让地球人都知道;孩子会走路了,我巴不得立刻带他周游世界;孩子会叫妈妈了,我激动的打电话告诉所有亲朋好友;孩子给我吹一吹热汤,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有了孩子,我才从女孩升级为女人,才有机会作为母亲体验另一番精彩的人生,虽然有时候也累也苦,也为孩子放弃了很多,比如事业追求,比如闲暇娱乐,但是,孩子带给我们多少快乐和希望啊,他用他的活力感染着我,照亮了我,让我重新体会回归童年的天真,让我感到生命多么有意义。
面对孩子如此无条件的“给予”和“付出”,我除了哽咽着说一声“谢谢”之外,没有任何理由还要去要求孩子来感恩于我!
当我们把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想明白之后,许多事情也就会真的变平和了。无论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还是孩子们的生活,也都变得轻松许多。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只属于我们自己,孩子无需背负这些期待。没有要求,就不会失望。所以,假如孩子真的对父母不孝不敬无情无义,你就不会撕心裂肺;假如孩子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偏要特立独行,你就不会怒不可遏;假如“玉不琢,不成器”,你就不会捶胸顿足。
我并没有抨击“感恩教育”,
只是作为父母,我们不该向孩子“索取”感恩,
不要让“感恩”成为伤害孩子的武器,
不要用“恩人”的姿态来管教孩子。
让我们的爱更简单一点,更纯净一点。
而且,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办法,不是说教,不是抱怨,
而是自己不以回报为目的、不以某些条件为前提的爱。
父母感恩,孩子才会感恩。
我们自己做得好,孩子自然就看到了。
作为子女,我对父母应当“知恩图报”;
作为父母,我对孩子应当“施恩不图报”(假如可以称为“恩”)。
对于他人的爱,我应当满怀感恩,因为没有谁给我的爱是必须的;
当我爱人时,不应要求他人感恩于我,因为我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人,应该少一点要求,
即便有,也应该多要求自己,而不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所以,“学会感恩”,是对自己说,不对他人说。
白云在空中飘舞,绘画着一幅感恩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土地的感恩。
谢谢我的父母!谢谢我的孩子!
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
怀着崇拜与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王修文的《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书,心中感慨颇多
其中,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家长,作为一个爱自己孩子的妈妈,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
怎样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为孩子创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不吵架,多和孩子交流,交流她在学校在外面的喜与忧,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朋友,愿意把故事、心事倾诉给妈妈爸爸。而不是掩藏自己的内心,封闭自己,拉远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其次,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不能因为忙因为要照顾小二就忽略了这个让自己爱的无以言表的唯一。不要让孩子用压岁钱来买父母的时间。想一想,十岁左右的孩子需要我们陪伴的时间有多少?少之甚少。不能等她不需要我们陪伴时在一味自责。多陪孩子做一些游戏,多为她做些丰盛的正餐,多带她外出旅游,接近大自然,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那多么享受。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点滴岁月,因为时间真的过的很快。【说得太对了!孩子成长得非常快,过了四年级,马上成为一个大孩子,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段时光!】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犯错误,帮助孩子培养乐观、自信、善良、积极、热情、顽强、坚韧、勇敢的心,这是人生的正能量。孩子只有具备这些美好,强大的心灵才能战胜生活中的种种挫折,过得开心、幸福、感激每一次错误与失败。因为是它们又让孩子成长了很多,当孩子把牛奶打碎时,都能像那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母亲一样赞叹他创造了一片牛奶的汪洋,那每个孩子都不会胆怯、忧郁了。一味的指责,批评只会让孩子更懦弱。何不多一些表扬、鼓励?特别是像译萱这种性格的女孩。其实说我们爱孩子,还不如孩子爱我们深。你再批评、指责她,她仍然马上就忘掉所有的不快,妈妈长、妈妈短。每每这时,我都那么惭愧。多少次告诉自己,我的宝贝是世上最优秀的女儿,可还是经常让她伤心,让她泪流满面。【您家宝贝儿确实很懂事,是个好孩子!妈妈要注意多鼓励、多幽默!轻松解决问题。】我好自责,一定要好好改改自己的脾气,真正做到爱孩子。
第四,帮助孩子快乐地养成一些好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以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孩子,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要自我反省,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
会与别人分享的孩子更快乐
一个两岁的小男孩拿着一辆红色的玩具小汽车玩耍,他轻轻一推,小汽车跑得好远,他快速跑到小汽车旁,再把小汽车推回原处。很快,广场上的小朋友就被吸引过来,他们一块儿跟着小汽车奔跑。这时,小汽车停在一个小女孩脚下,她正想蹲下摸一摸,妈妈却对她说:“这是别人的东西,你不要动。”说着,就把小女孩抱走了。小男孩依旧一个人玩,别的孩子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站在旁边的男孩的母亲面对发生的事,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吭声。对这类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
上述场景中的两个妈妈都没抓住教孩子学习“分享”的好机会。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教孩子学会“分享”,可以让他们懂和谐相处,学会爱别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不懂分享的孩子往往独占欲强,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想法,长大后容易形成明显的性格缺陷,甚至不能正常与人交往。
一两岁的孩子都知道某些东西属于自己,不许别人侵犯。随着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的独占欲和对私物的保护欲更强。在孩子出现“这是我的”意识的萌芽期,开始教孩子学习“分享”比较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不会担心父母抢他们的东西,也不害怕父母因得不到而生气,所以,更易于接受和父母一同分享。当孩子吃苹果时,父母可以说:“你的苹果可以让我咬一口吗?”或在他玩玩具时,询问能否把玩具给父母玩一会儿。然后,将“分享”的范围逐渐扩展至其他人。同时,父母要做出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处处表现得很大方,经常拿出自己的东西帮助别人,或与别人一同分享,自然会在孩子心中留下记忆,不知不觉学父母的样子做。
上述男孩的妈妈在看到别的孩子对儿子手中的小汽车感兴趣时,应该鼓励儿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分享过程中,男孩能感受到“分享互动”比“独自享有”带来的快乐更多,从而强化心中的“分享”意识。
但是,父母也不能强迫孩子接受“分享”。经常有家长强行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给其他小孩玩,结果使孩子伤心、家长尴尬。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强迫,只能提醒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玩,或提议交换玩具,让他们自愿接受“分享”,否则,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无法体会分享的快乐,反而敌视“分享”。
孩子天性好奇,看到别人手中的玩具,就想摸一摸,而很多家长都和上述小女孩的妈妈一样予以阻止,其实,这时也是教孩子学习“分享”的好时机。遇到类似情况,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在拿别人的东西前,必须征得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许后,就可以一起玩了。”也可以建议他们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等玩过之后,再换回各自的玩具。
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孩子一同成长
有天在听到朋友说起的这样一件事:他去找单位的同事办点事,到他家时,正好在吃饭。女主人给搬了个凳子,男主人边示意我等一下,边加快了吃饭的速度。可他四五岁的女儿就不客气了,先是用眼睛瞪他,后是不断的做鬼脸。但孩子的父母呢,面对自己的女儿如此对待上门的客人,竟然无动于衷地笑笑了事。为不使场面尴尬,能顺利地把事情办成,也就装作没看见,可男孩子越发来劲,对他使出了奥特曼的拳式。直到这时候,孩子的父亲才有气无力地说:“快吃饭!”
朋友说那天是什么事找上门去不记得了,但孩子对待他的一幕是颇有感触,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溺爱,会让他们的潜意识里养成错误的交往方式。在这个小家庭中可以让着他,迁就他,可孩子以后到了社会上就会觉得生活没滋味,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只有自己顺眼,却偏偏又生不逢时,偏偏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他们一遇到点挫折,就怨天尤人恨别人,恨社会,甚至思想偏执钻牛角尖。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长自己也要树立成长,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孩子一同成长。
善待孩子的“胆小”
善待孩子的“胆小”
编导语: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很为此伤心。孩子似乎无法和陌生的小朋友沟通,每
每有陌生人在场,孩子总是显得特别胆小,自己一个独自去玩了。
于是,我给孩子做了项特殊的要求,每天给我在学校里认识一个新的朋友。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在班上只认识了几个人。
有时,看到孩子见到陌生人的那份不自然,特别是有人在孩子面前嫌弃他的
胆小时,我本来也想训训自己的孩子怎么如此胆小,但我忍住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也是生性内敛的人,我没有教会孩子如何
和人沟通。小的时候,孩子见到陌生人,我并没有示意孩子要和人热情地打招呼
。平时,我也很少带孩子去走亲访友。常此以往,孩子似乎不懂得和人交往,变
得渐渐胆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之后。我尝试着引导孩子去小朋友沟通,带孩子去公园玩
。以往见到陌生人我都很少搭讪。但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我主动过去和小朋
友搭讪,先和小朋友聊开了,然后,再慢慢让自己的孩子试着和小朋友聊天。刚
开始,我只是让孩子简单地搭话,让孩子有个适应的时期。
我帮孩子引荐认识后,让孩子渐渐独立和陌生人沟通、聊天。经过一段时间
的训练,我发现孩子其实不象我和他人眼中的那样胆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没
有引导孩子去和人交往而已。
如今,我无需再去抱怨自己孩子的胆小了。但是,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我的
孩子在人际交往似乎确实比较被动、积极性不够,而这点我也是如此。也许是遗
传的因素,也许是自己观念的改变。我不再苛责孩子改变,因为我明白了其实这
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胆大。
胆量无法复制,性格无法复制,认识了这一简单的道理后,我渐渐接纳了我
的那个曾经胆小的孩子。
教育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
据说德国人爱“管闲事”,这一点我是有亲身经历的。这是几年前,我去拜访一位住在德国汉堡的日籍朋友时发生的事情。作为对主人盛情相邀的答谢,我表演了一些小魔术。也许是因为太久不见有日本客人来吧,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欢呼雀跃地跑到院子里。这时,我无意间看了一下表,指针刚过晚上10点。
这时,朋友家的电话突然刺耳地响了起来,朋友抱着电话,再三道歉。谁知刚放下话筒,电话又响了起来,这次声音更加刺耳。朋友又连忙诚惶诚恐地向电话那边道起歉来。这时,朋友的夫人慌忙地把孩子们带回屋里。电话铃声好不容易告了一个段落,朋友满头大汗地说道:“这些是邻居们打来的抗议电话。他们这样教训了我一通:‘你们家到底让孩子几点睡觉啊?孩子最晚在8点钟就必须要睡的,你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啊?’”别人家的孩子也要管,德国人就是这么爱“管闲事”。
朋友的夫人又告诉了我她同样的经历。刚来汉堡时,她把洗完的衣服挂在公寓阳台上晒,有一个过路的德国人,不知为什么用恐怖的表情冲她大声喊叫。见夫人不懂德语,那人就用英语告诉她,不可以在阳台上晾晒衣物。说是这附近的住宅为了美观,都不在阳台上晾衣物。
讲到这里,我竟觉得德国人的爱“管闲事”反倒变得可爱起来。不光是德国,在整个欧洲,如果你没有遵守社会规则,任何人都会提醒你的。这种习惯非常普遍。在公园,要是看见孩子摘花坛上的花了,即使这孩子是首相家的公子,过路的老爷爷老奶奶也一定不会看着不管。他们一定会抓住那个孩子,不仅嘴上责备他,还要在他屁股上狠狠的来几巴掌。
欧洲人认为教育孩子应该“一视同仁”。所以对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教育时,也不会有太多的顾虑。
就这一点来说,日本人又做得如何呢?在东京的人情味儿极浓的下町一带,对别人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一样给与批评、表扬。但是,现在这已成为了个别现象。最近,对别人的孩子漠不关心的父母正在增加。
教育方针因家庭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论教育方针如何不同,自己的孩子也好,别人的孩子也罢,都要进行教育。不去批评别人的孩子,我觉得就像是放弃了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