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冤枉孩子
发布时间:2020-11-14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布莱克(1757-1827年):英国诗人、版画家。
一天,布莱克从幼儿园回家,路过一座公园时,竟站在一棵松树旁边看呆了。这棵松树,又高又大,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炫射出奇特的颤动的光华。浓密的枝叶的缝隙中间,有无数道光束向地下倾泻,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情景,简直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他热切地注视着大树,内心充满了难以言状的激动。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丽质仙女,身穿彩服,生着翅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嬉笑游戏。他又惊又喜,一口气跑回家去,把自己看到的奇妙情景,上气不接下气地讲给父亲听,拉着父亲快到公园去看。
父亲半信半疑,和儿子匆匆向公园跑去。邻居的孩子和大人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也好奇地跟着去看。众人来到公园,松树林里静悄悄的,夜幕正缓缓下垂,灰色的雾霭开始升腾,微风摇曳着细小的树枝,别的什么也没有。人们瞪着眼睛,不解地问:
“仙女在哪儿哪?”
父亲当时也非常生气,打了布莱克两下,骂道:
“你这说谎的孩子!”
过了几天,小布莱克在家里独自玩耍,忽然大声叫起来:
“爸爸,妈妈!快来呀!快把门关上!”
“孩子,怎么回事?”
“快把窗户关上!我看见一位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降下来,进到屋里了。别让她飞了!”
“在哪儿?在哪儿?”
父亲赶快跑进屋,迅速关上窗子,在屋子里四处寻找。找来找去,除了小布莱克以外,什么仙女也没有。父亲光火了,又将儿子打了一顿。
母亲不像父亲那样粗暴。她问儿子:
“哪里有什么仙女?你怎么又说谎呢?这是不好的。”
此后,细心的母亲对儿子的一举一动格外注意起来。她想:这孩子总是说看见了一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说起来还认认真真,不像是有意骗人的样子,恐怕是他想象力特别丰富吧?看来,不能随便用“说谎”来冤枉孩子。
从那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就护卫着他,为他辩解,认真听取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任凭他骑上想象的“骏马”驰骋。
经历了几番痛打和别人的讥笑,布莱克除了跟母亲述说自己的“奇遇”外,再也不大喊大叫了。他坐在屋子里,专心致志地作诗、绘画,把一幅幅自己“看到”的美丽图景留在诗作和图画中。母亲看了非常高兴,鼓励他坚持下去,多写多画。
后来,布莱克终于成为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在诗歌创作中,他打破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束缚,以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挨打了 ,要不要教孩子还手
这的确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一但处理的方法不对,孩子就不仅仅是身体上受苦,很可能在心理上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阴影,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孩子挨打了,到底要怎么办呢?记得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回家她挽起衣袖,指着胳膊上的一处牙印说今天被某某咬了一口。我当时很气愤,都没问事情的缘由就教她要怎么还击。她听了我的话问我,要是被老师看到了批评她怎么办?我说又不是你先动的手,就是警察叔叔来了也要问谁先动手的。她听了我的话,歪着头想了想说:同学要玩她手里的玩具,她不肯给,同学才会咬她的。我一愣,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孩子被欺负了,而是孩子刚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还没有适应,不知道要怎么去分享所得到的东西,也不知道在自己的要求没被满足时应怎么办?知道了事情的经过,我摸着她的头对她说:你现在已经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了,你要学会去分享,那样你才能交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孩子上小学以后,挨打就不仅仅是你打我一掌的事情了:挨打会有不小心的碰擦,会有无意识的打闹,也会有以大欺小的校园暴力。但不能每次都教她还手,还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把小孩子的矛盾升级成更大的矛盾,到那时他们就不会静下心来去想对错,只会以暴制暴,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碰到不小心的碰擦时你一句对不起,我一句没关系;碰到无意识的打闹时要接受安全教育的指引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碰到校园暴力时要及时的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能一味的忍让,那样终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当然,打不还口,骂不还手那是懦弱的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时还是遵循此理,必要的时候也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所以家长在碰到孩子挨打的问题时要先冷静对待,不要一来就指责孩子不对,那样会让孩子变的畏缩,胆怯,不自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有不好的影响。要学会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事情的经过,再和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以此让孩子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变得更加开朗,乐观和自信。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注,由水由主,水到渠成,自主自立。关注,即是关心,也是一种注视,让孩子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去创造,去完成,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恰意的生活。
住,由人由主,因有人的束缚而不能自主。关住,一种束缚式的关心,这样的关心,牢牢地捆住了孩子的心性的发展,孩子是被成长的。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他们是有安全感的,是温暖的,有创造性的,自主的,是有责任感的,是个对社会有利好行为的,是有完善性格的人。
被父母关住的孩子,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对人是比较冷淡的,依赖性较强的,社会功能有所缺失的,性格较孤僻或暴燥的,性格不太完善的人。
孩子从小就做着不愿意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父母要求的,并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其实这些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去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这样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从小就背负父母这样大的愿望,要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却忘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给予孩子更多,更好的”,很多父母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孩子成了一部机器,一部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他们不断地给这台机器添加更好的“硬件”,让这台机器能更快速地运转起来,可是结果往往是以这台机器的报废而告终。虽然这台机器有了最好的硬件,但这些可能都不适合,反而成为好看的累赘。
关注孩子,是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轨道,让孩子像一股清流一样,自主地流淌,最后流进大海,去做属于自己的那一滴水,发挥自己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美妙的人生。
孩子情愿要袜子不要玩具?
女儿一岁的时候,我们把她送回了老家,半年之后把她接回家时,我就发现她手上多了一样东西——袜子。婆婆说她在老家时就成天袜不离手,连晚上睡觉时也非要拿着不可。当时我很呐闷:宝宝怎么会喜欢玩袜子呢?我就笑着对女儿说:“宝宝乖,把袜子给妈妈好不好?”女儿看着我张开的手掌,头摇得像拨浪鼓,同时把袜子攥得更紧了。我笑了笑,心想:“等会儿我把玩具拿出来,你还不乖乖地和我交换?”
事情却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各式各样的玩具堆放在她面前时,女儿高兴极了,我暗自得意。正当她拿起一只汪汪叫的小狗时,我提出把她手上的袜子给我,她吐出两个字:“不行!”我说玩具和袜子之中只能选择一样,女儿看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看看袜子,又看了看我,当时我一脸的严肃。我蹲下来,再次对她说:“把袜子给妈妈好不好?”不料,女儿竟一转身,拿着袜子跑开了。
以后,我发现女儿果然是袜不离手,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吃饭睡觉,袜子一直和她形影不离。即使玩玩具时,也不会放下,不得已要腾出两只手时,她才会把袜子放下,可一旦空出了手,她就会马上拾起袜子。在她眼里,袜子就是她最心爱的宝贝。
对袜子,女儿还很挑剔
女儿玩袜子也有讲究,不是所有的袜她都要,首要条件是丝光的幼儿袜,其次是她经常玩的那几只。刚开始我们没注意,要袜子时就拿一只给她,可小家伙不要,嚷嚷着不是这只,让我们百思不解,后来我们总算明白了,她要的是玩了不久的新袜子。小家伙已私下把袜子分成了三种:旧袜子、新袜子、旧的新袜子。前两者她都不要,她要的是玩了不久的新袜子,也就是她所说的“旧的新袜子”。在她眼里,旧袜子是指以前玩腻了的袜子,新袜子是一次都没玩的袜子,这两者都不是她想要的袜子,只有不久前玩得半新不旧的袜子才叫袜子。我们都被这该死的袜子弄得头昏脑胀,不,应该说为她的这种怪僻弄得心烦意乱,真不知为何她会对袜子情有独钟,也为她这种随心所欲把袜子分成三等感到可笑又无奈。
袜子情结,愈演愈烈
在家里,我们听到女儿叫得频率最高的词不是“爸爸妈妈”,而是“袜子”。
有时她玩得高兴时,就会把袜子随处乱放,等到醒悟过来,自己也想不起袜子放哪儿了,于是就“袜子呢,袜子呢”地乱叫,她还会东跑西跑到处乱摸乱翻地急切寻找。有时出去玩正在下楼时,她会猛然发现手上没有袜子,于是又叫道:“要袜子”。晚上睡觉前就更少不了袜子了,小家伙边躺在床上边玩,时不时在脸上滑过,在手臂上滑过,偶尔把脚抬起来在脚上滑过。玩着玩着,袜子从手上溜了出来,她马上就叫“袜子”,然后一骨碌爬起来重拾起它。好不容易等到女儿进入准睡眠状态,可是忽然她又一声“要袜子”,我就知道袜子又从她手里溜出去了。只有看到袜子被晾在一边,她才真正算是睡着了。可是半夜迷迷糊糊醒来后的第一句话还是“要袜子”,那时我就得赶紧在床上乱摸一阵后把袜子塞在她手里,她又呼呼大睡。
为防止找不到袜子影响她的睡意,每晚我都会准备好几双放在床头,以便她一叫就赶紧放在她手上,否则她不会停止叫唤。但就这样也够折磨人的,我和她爸每天晚上都要被她一声声“袜子”吵醒。小家伙倒好,袜子一塞在她手上,她很快就能进入梦乡。我和她爸就惨了,好好的美梦总是被她打断。
另我们头疼的是女儿怎么会喜欢上袜子的?她的这种情节越来越浓,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她亲近我们多过亲近袜子呢?
一句话解读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这个可爱的小女孩选择了袜子。
这位可爱小女孩的怪癖,使得查尔斯·舒尔茨的漫画《史努比》中的奈勒斯形象立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小男孩奈勒斯拥有独特的“标志”——一条永不离身的毛毯。奈勒斯带着这条毛毯上学、游戏、睡觉、甚至上台演讲,一旦毛毯离身,马上浑身不自在,没了自信也没了风采。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他们捻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这些物品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但是,发展到《史努比》中奈勒斯那样依恋毛毯、或者这位钟情袜子的小女孩这般痴迷的着实不多。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如果追溯其成因的话,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连。
解读妈咪第一问:女儿为何会痴迷袜子?
用袜子重新获取安全感
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刚刚出生的小鸡,如果把它放到鸭妈妈的身边,它会一直跟着鸭妈妈,并且视鸭妈妈作母亲。当依恋形成,再把它送回鸡妈妈的身边,它和鸡妈妈也还是会疏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我们这位钟情袜子的可爱女孩,在一岁的时候,离开了妈妈到奶奶家生活了半年。一年的养育,她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最初的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刹那间,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她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在对她来说纷繁而混沌的环境里,她遇到了袜子。选择袜子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解读妈咪第二问:这种情节是否影响健康,它能消失吗?
重新建立亲子依恋,“恋物”就会改善
当孩子遇上袜子,什么时候可以消除这种“恋物”?“恋物”产生以后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健康的成长?解铃还需系铃人,安全感的缺失必定需要安全感的补偿。回到妈妈身边,重新建立母女之间的依恋关系,是补偿安全感的最好办法;另外,进入幼儿园以后,尤其是真正融入到多彩的集体生活之中,“恋物”会有积极的转移,小姑娘不是对袜子的兴趣也越来越减弱了么!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是“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须时刻关注的。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离,这个时候父母应注意两个方面:
·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不要太溺爱孩子
在平时生活活动中,我发现班里有不少的孩子不会撕包装纸,不会剥鸡蛋壳等等。许多幼儿都上中班了还不会穿衣服、拉拉锁等等。我跟幼儿的父母了解了一下,却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这些事情英爱他们做的一样。
由此我联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道:有一位父亲在自己屋后栽种了几棵桃树,他的孩子看见父亲在果树与果树之间挖下一个大坑,准备把半年积攒下来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了进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要挖坑呢?”“小树正在长身体,不补充营养不行”。“那为什么不离近一点呢?”孩子问。父亲却说“太近了,小树一下子吃不消这么多的养料,会把它“肥”死的,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有利于小树一点一滴的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根须生长。因为要吸收到更多的肥料,树根就只有拼命的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样小树才能长得又壮又高。”孩子父亲的一番话,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种树和教育孩子一样。只有经历了一些事,孩子才能明白故事的内涵,要给予他人爱和关怀,但也要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他受益匪浅。爱的太近,或许就会变成一种灾难和痛苦,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他们能做和应该做的事,让他们在劳动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孩子需要磨练,再富也不要富孩子
在我国一直有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我曾上网搜索了一下这句话,没想到这句话居然在网络上已有人用俗语来说了。可见这句话在我国的确是根深蒂固了,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应该穷了我们的孩子:多年前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说某县一县长带着随从和记者去各地视察。到了东山乡一小学,见孩子们坐在土石垒成的凳子上听课,他立刻皱起眉头,对陪同他视察的刘乡长说:“你们怎么搞的?把学校搞成这个样子!”刘乡长一听就解释:“我们乡穷,没办法。”“国家要兴旺,教育是根本。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县长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然而最近也有过这样一则事例:有一个学生家里很困难
,所以的开销全靠妈妈捡破烂来维持。这样的家庭局面,家长觉得对不起孩子,以为自己使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体面的学习、生活。因此,家长就想到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钱。从此以后,这个孩子虽然家境贫困,但花销极大。有一次,他被人欺负了,就用钱买通了几个好朋友,帮他抱了仇……看了这样的事例,我觉得我们的观点应该好好的更改一下了,对于政府、教育局的确不应该穷了我们的孩子,但对我们部分家长来说,这里我想对你们说“请不要再富了我们的孩子”。
一、自立自理,艰苦奋斗,每个时期都需要
在现在的家庭中,吃得最好的;穿得最好的;用得最好的,我想就应该都是我们的孩子了,每个孩子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对于自己的基本的生活问题根本不需要作任何的考虑,以致到最后什么也不回做。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从小父母什么都替他做,他的任务就是吃饭、学习、睡觉。的确,他的成绩非常好,并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可当他独处于外面的世界时,他什么都不懂,天凉不知添衣服,生病不知怎么办,手烫了一个泡,也打长途电话问他妈妈该怎么办。到这个时候,我想我们的父母应该发现自己过分关系我们的孩子了,但应该已经为时已晚了,难道我们非要等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才去后悔当初吗,我们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了,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日越过越好,但我们还是必须让我们的孩子懂得艰苦奋斗、自立自理,从而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只有凭自己的能力生活,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二、“富了”会削弱我们孩子们的斗志。
古语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从小就缺少一种锻炼,而且身上也不缺钱,再加上我们大人平时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他们看来好像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还能经受多少挫折、磨难呢?想想日本学校对孩子的磨难教育,他们经常让学生赤足到郊外远游,以此磨炼学生的意志。再看人家澳洲比中国富裕得多,而他们却在很多方面“穷”孩子,让孩子从小便得到锻炼,长大以后便能够应付这五花八门的世界。我们是否应该好好的深思一下呢?在“富裕”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有怎么的斗志呢?
三、“富了”还会养成一些坏习惯。
学生有了钱可并不是好事,学生毕竟思想单纯,而且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来克制自己的行为,很难抵挡社会上一些不良的诱惑。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父母做生意比较忙,平时生活有他爷爷奶奶照顾,而父母为了弥补自己的“不照顾之失”就用钱来满足他。可他有了钱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开始时,只要一有空就钻进网吧上网玩游戏,后来发展到为玩游戏而逃学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
要不要给孩子选择玩伴当妈后天天脑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这不昨天带两个孩子躺在床上,手机的QQ信息不停的响,本来准备拿起手机关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来是有个妈妈正在诉苦呢?原来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钱偷偷买了玩具,然后分给邻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让孩子写事情的经过。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个人带孩子很累,现在孩子又不省心,一个人感觉好委屈,就开电脑找到了育儿群,来找妈妈们诉诉苦。
本来他的孩子很老实、很乖巧,但是前一阵搬来了两个新邻居,邻居是从乡下来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邻居家的孩子有偷过家里钱的劣习。本来她觉得孩子有了新玩伴会开心一些,但是现在自己家孩子也跟着学从家里拿钱去乱买东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两个玩伴玩,但是又担心伤害孩子。很纠结,很矛盾。
养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时我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可有时我们又怕孩子长大了就会远离我们;有时我们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像这位妈妈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过的快乐,跟着胆大的孩子玩锻炼孩子独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对手,会跟着学坏。
可能是我的两个宝贝现在都比较小,对于选择玩伴上还没有过多的经验,现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谁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气,但是对于那个烦恼的妈妈,她的孩子已经九岁了,九岁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对的行为和错的行为他也能进行区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长时间呆在一起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
但是我觉得孩子的童年是属于自己的,当然玩具也应该自己选择,九岁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没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说除去上学、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影响应该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点影响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确的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当然也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去帮助玩伴改正缺点,还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义感呢。毕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坏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为习惯家长没有培养好。
虽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对于别人家孩子的小错误和不好的习惯,也不用太介意和纠结,只要孩子们玩的开心就好。当然最后我也建议那位妈妈,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让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可以让给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被人打,要不要还手
一位妈妈说,她一段时间以来都很苦恼。
孩子4岁半了,在幼儿园小班,和其他孩子相比,入园非常顺利,一点也没有哭闹,只有一次,接他时晚了几分钟,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时哭了。
一个月以后,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入园,而且非常爱掉眼泪。孩子属于特别乖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大声哭闹过,有了委屈会掉眼泪,会哽咽着说话。
问过做幼儿教师的朋友,说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告诉他必须去。
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生病,几乎每个月一次,每个月至少一个星期去不了幼儿园(以前他很少生病),再送去的时候,感觉孩子明显不愿意,说还想生病。
春天来了,带孩子去公园玩,见到孩子班的一个小朋友,才无意中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被别的小孩子欺负。
孩子很知道谦让,如果有别的孩子和他抢玩具,他总是撒开手,自己则去玩别的。从没有见过他和别的孩子争过玩具,也没有见过他动手打别的孩子,看见过别的孩子向他动手,他总是怯怯站着,从不知道躲闪,打疼了叫妈妈。一次被一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抓破了脸,一年多了,肤色也没有恢复正常,而那个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后来被妈妈们看到就躲,也一直没有别的玩伴。
原以为孩子争执是很正常的事,总有一天他会学会面对,最起码学会躲开,结果并非如此。
问孩子别人打他怎么办,孩子说:“我告诉老师了,可是老师没有批评他。他再打我我不和他玩。”按说孩子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打人的孩子继续打人,被打的孩子继续被打。向妈妈们请教,不太熟悉的孩子妈妈说的方法就是躲开、告诉老师或者不和打人的孩子玩;相熟的妈妈们观点也相当一致,就是一定要学会还手。一位妈妈说得更甚:“我直接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回家后我再打你。所以孩子从不吃亏,也锻炼了孩子的好胜心。”
于是也告诉孩子别人再打你你要还手,你还手了他就不敢打你了。开始几天,孩子每天还是会说谁谁打他了,告诉老师了,老师没批评他,问他为什么不还手,孩子就是一副怯怯的样子。又过了几天,孩子说:“我还手了,他还打我。”
没有一个妈妈听说孩子被欺负不心疼的,本想告诉孩子继续还手的,可又担心如果真的教会孩子还手了,不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先动手打人的孩子。
很多人说,让孩子还手,就是让孩子相互伤害。老师一般是不提倡被打的孩子还手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就是让事态尽快平息,如果被打的孩子不还手,那么一般比较好管理,也不容易闹出大事。
可是,对于孩子呢?有的孩子一直喜欢欺负人,专门找那种不反抗的孩子欺负着玩。这样的孩子,当然是不喜欢人家还手打他。可是,长此下去,他又会被娇惯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