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0-11-27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什么是教育笔记育儿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经历了女儿入学后的酸甜苦辣,我才渐渐明白,育儿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我等浅薄之人,是被拒之门外的。突然明白西方人在生育孩子之前是如何慎重而又虔诚,从保健到心理无一不学,无一不精。看看身边的朋友对孩子的那份耐心和执着,我突然心生惭愧。一个母亲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对孩子来说是一件相当残酷的事情。我曾浅薄的认为,别人的孩子怎样长大,自己的孩子一样能长大成才。可当我经历着女儿痛苦的小学生活,我才明白我曾经的想法多么的幼稚可笑。是啊,孩子都会长大,可不一定都能成才。当她不能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当她在别人的做法和家人的批评声中左右摇摆的时候,她和她的孩子也就坠入了痛苦的深渊。终于明白,一个游走在教育边缘而内心不够强大的母亲,不如一个什么也不懂、无知而憨厚的村妇。憨厚的村妇倒往往信任他的孩子,任由其自然成长,这样像野花一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反倒自然健康,有一个温暖而快乐的童年。而不懂教育真谛、却又期盼孩子成才的母亲,是在用怎样残酷而可怕的亲情折磨着孩子!!!
多少次,我曾因为家人对我的指责而将一腔怒气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多少次,我因别人的干涉而改变教育方法,对女儿横眉冷对;多少次,女儿想寻求温暖时,我却怕家人说我娇惯孩子而将他残忍地推到一边~~~~为什么我害怕家人的指责?不过是内心不够强大的外化而已!为什么同事朋友的孩子可以在所谓的娇惯中茁壮成长,而我的女儿却在苦海中挣扎?因为,我太依赖家人。小时候把孩子推给父母,现在把孩子推给学校,孩子根本没有坚强的后盾!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有哪里来的幸福和快乐?!真是后悔~~~~
所以从这一刻起,不再听信别人的意见,不再管家人的指责,我只想做我自己,做一次孩子坚强的后盾,让他们去说吧,有几个真正明白,育儿是一门太深奥的艺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
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独特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试着从下面两个例子窥知一二:
例一: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你回来了?”
子:“我回来了。”
妈:“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些什么?”
子:“没做什么。”
妈:“吃什么点心?”
子:“忘记了。”
例二: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嗯!宝贝,让妈妈看看!(专注地看了孩子一会儿)今天一定玩得很快乐。”
子:“对呀!我和刘承翰两个一起玩搭积木,我们搭了一座动物园,然后,把许多玩具关进去当动物,很好玩哦......”
妈:“哇!听起来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没有玩到。”
子:“没关系!下次我教你玩。”
两个例子都是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的动机同样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过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乐不快乐,但是结果却相去甚远。所以造成这样的差异,当然不全是因为问话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长久累积下来的沟通模式,亲子(即双亲与孩子)关系的亲密度,孩子说话的意愿,以及在幼儿园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认,问话的技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与孩子说话的第一个秘诀,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秘诀是和孩子密切相处,多关心孩子,了解其想法和需要。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接触,从他们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内在需要。
第三个秘诀是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很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也忽略了孩子的反应。但是和孩子说话时,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及立场,而让孩子感觉与父母沟通会令他不舒服,他们自然而然会避免接触,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亲子间的代沟必然越来越深。
第四个秘诀是体会孩子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假如这个时候孩子向父母哭诉,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你真没用,还敢哭”,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安抚他、给予些亲情慰藉,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个秘诀是了解孩子的发展有度。明白孩子的发展程度相当重要,因为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相信不但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
第六个秘诀是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孩子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孩子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第七个秘诀是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笨”,“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第八个秘诀是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的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第九个秘诀是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善用你的巧思去开发吧!
育儿心得:沟通的艺术
育儿心得:沟通的艺术
家长工作一直是新教师的软肋,通过平日里对经验丰富教师的观察和请教,我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首先,家长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幼儿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差距。学习表现突出的,一般的和略微差一点的。有性格活泼内向的,也有孤僻的。孩子们年龄小,可塑性强,在老师和家长共同协作下,通过孩子们自身的努力,有些习惯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首先要掌握孩子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展开自己的工作。
根据不同孩子的表现,展开不同的沟通方法:针对活泼的,在学习上表现突出的幼儿,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很自然,这些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赞美会多一些。因而和家长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
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表现一般的孩子,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赏,鼓励孩子的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得到锻炼。在与家长交流中,可以给家长提一些合理化建议,让家长也从各个方面锻炼孩子,多赏识孩子,不要过多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使孩子产生自卑。比如,我们班的萱萱、瑞瑞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举手发言、和同伴交流,家长也很焦虑,每次和我们交流总是问,孩子是不是太内向,是不是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我们告诉家长孩子的优点:瑞瑞搭积木很有创意,萱萱今天敢挑战自己了,让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缺点,担心孩子不如别人,而是多发掘孩子的优点。
班里还会有几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面对这些孩子的家长,老师所需要做的工作会更多一些。但是由于性格的原因,有时也可以变换方法,根据他们坐不住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热心,发挥其才能,让他去帮助别人去学习,当小老师,这样他们会集中精力去听课,时间一长,也会养成一些好习惯的。我们班的豪豪就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在与豪豪爸爸妈妈交流时,我们建议爸爸妈妈在家也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环境,给孩子提一定的要求,不要放任不管,根据孩子坐不住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去参加一些适合孩子的特色教育,后来,爸爸妈妈给豪豪报了围棋班,豪豪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中,既开发了智力,又改善了坐不住的“毛病”,看到孩子的进步,爸爸妈妈也觉得很欣慰。
总之想做好家长工作,首先是用爱心照顾好孩子,不论孩子之间有何差别,都要一视同仁,善待每个孩子,做好保育工作,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自身业务知识的强化,只有把孩子关照好了,自然有话题和家长去沟通,从而得到家长的认同!
儿童不是生产艺术品的工具
儿童不是生产艺术品的工具精致、美观、规整、整洁,几乎成了儿童美术作品的唯一的标准了。如果一件作品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基本上是被PS掉的,唯一的命运就是进垃圾桶,更别提贴在墙上展览了。
这样的标准在绝大多数幼儿园里盛行,学校用儿童的美术作品装饰校园环境,但有很多儿童作品在完成的过程中就已经按照老师设计好的目标一步步成型,最后如果对结果不满意老师还要在作品上添加几笔加以润色,最后挂在墙上以供人欣赏。我们成了孩子绘画过程中的指挥员,监督员,成了孩子作品的检验员,孩子就像是被我们安排在生产绘画艺术品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生产”作品。
可儿童不是生产艺术品的工具,美术作品也不是能够像工厂里流水作业那样按一定要求去完成的。
那挂在墙上的作品是很精致但精致到几乎僵化,美观、完整到让人不敢相信那是出自孩童之手。有的时候看一副儿童作品精致、规整,但一看年龄“3岁或者4岁”,再看画面怎么也不敢相信,不得不对自己产生几分怀疑,难道是我教学水平不够?还是我们身边有许多的“绘画小神童”?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或家长要求孩子作品画面要干净、整洁,不能乱涂乱画,身上也不能弄脏……。在这些要求下,孩子的作品就像商品一样被包装了起来,画面千篇一律的精致、美观、规整、整洁,我们很难看到画这副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物,他可能具有某方面的个性,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情绪,他经历过怎样一个思维创作的过程和行为探索。
在成人的需求下,在不了解儿童成长需要的成人要求下,孩子们的作品只是用来满足虚荣心的,只是用来装饰教室的,而孩子的内在的精神胚芽被压制,孩子的成长需求被藐视,好奇心被破坏,创造力被扼杀,心智成长被延误,因为他们只被我们教会了怎样让作品变的更漂亮,让更多的人喜欢,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叹”“赞美”。而绘画真正的作用及对孩子塑造人格的价值不为人们领悟!孩子信手涂鸦的作品被看成毫无价值,甚至很多老师家长还为之羞愧,感觉自己的孩子笨、蠢、没有艺术细胞,将来不能成大器!孩子的作品就如商品一样,为了满足他人的欣赏标准而存在,孩子本身也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存在。
文章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保护儿童”!我不禁想保护儿童什么呢?我们应该要怎样保护我们的儿童呢?儿童到底需要怎样的保护呢?什么程度的保护才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益?——这些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吧。
育儿心得之“动心”艺术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作为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心理规律”,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多鼓励、多表扬。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二、少批评,不超限。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于是就表现为不愿意听或者有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另外,如果家长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我们所说的“笨蛋”。其次,采用“棍棒”、“恐吓”之类的教育更是不可取的,实行问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奖励,促兴趣。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例如:经常向孩子灌输一种理念,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家中很乖、很听话,就许诺会奖励玩具或零食,家长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削减了,孩子会认为这些零食和玩具的获得取决于自身的表现,她就会为奖品而表现,为奖品而学习,不是自发地我要学、我要表现的好。
四、多沟通,强交流。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想法,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家长,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幼儿园、老师、同学、周边事物等的看法。孩子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她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她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以上是本人在育儿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在老师面前纯属班门弄斧,还请多批评指正,谢谢!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自从2006年9月女儿**降临我成为一名母亲开始,至今已有六年半的时间。对于家庭、工作相对稳定的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女儿培养成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业”。从女儿呀呀学语到上幼儿园再到上小学,我不断的学习怎样做一个母亲、怎样更好的教育孩子,但是最近我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
首先,是孩子学习钢琴的问题。
女儿从小就对弹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里的玩具电子琴被她弹得特别有样。想着学习钢琴能锻炼左右手,开发大脑,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就萌发了让她学习钢琴的想法。**四岁半的时候,带她试听后孩子表现得也很积极,于是女儿就开始学习钢琴了。
从指法练习到乐理知识,我都全程陪伴、共同学习着。前期指法练习是辛苦的、枯燥的,因为家里没有钢琴,还要到钢琴班练琴。陪练老师挺严格,女儿没少挨说,甚至哭鼻子。女儿先天条件不错,学得挺快的,同年年底还在幼儿园的元旦联欢会上,与老师一起表演了四手联弹——《樱花》。
孩子坚持学习钢琴半年左右,并未表现对钢琴强烈的反感,我就给孩子买了钢琴。自从家里买了钢琴后,就不再到钢琴班练琴了,结果女儿越来越不愿意弹琴,又过了半年后发展成几乎每次练琴都哭。各种激励的方法我都用过,什么买小玩具呀、盖印章呀、出去玩呀……无所不用其极,但情况一点也没改善反而更恶化了。我也越来越不耐烦,从说到喊到推拍,脾气一次比一次发的大。一个哭,一个发脾气,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对弹钢琴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听小同学的妈妈说孩子学钢琴都有这么一个时期,特别不爱弹琴。建议让孩子先考个二级证,拿到二级证也是对她学琴的一个鼓励,激发她学习的热情。于是,我和女儿又开始了考级之旅。从10月份准备到2月份考试,近5个月的时间,孩子都在痛苦的练习之中。我的自信心,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原来女儿在同龄学琴的孩子里,弹得算是好的。可自从买了钢琴之后,练习的不到位,明显与人家产生了差距。而且考级前,有些知识她还没学到,考级有些拔高,女儿明显落在了别人后边。再加上孩子对钢琴的逆反,练琴几乎是由哭声陪伴渡过的。甚至有段时间我都觉得真不应该让她学习钢琴,更不应该让她考级。考级前,我的能力无法辅导孩子了。于是,请陪练老师、让钢琴老师加课,一直到考级不知道花了多少钱。
今年2月23日是孩子钢琴考级的日子,我对孩子说:“宝贝,考级了紧张吗?”女儿说:“妈妈,我怕我考不过。”我说:“没事儿,如果没考过只能证明现在你还没到那个水平,以后再练习就能考过的。不管你考级的成绩如何,这段时间你练习辛苦了、努力了,妈妈就应该奖励你,考完了我们一起去做生日蛋糕吧,你不是一直想去嘛!”女儿开心的笑了。考级时,不让家长陪同。女儿随着大队进了考场,我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考级的小朋友好多都是由老师送下楼的,但看着女儿自己从楼上走下来,我不禁感慨女儿又长大了。考级结束后,我带女儿做了蛋糕,女儿挺高兴的。3月份考级成绩发布了,女儿以良好的成绩取得了钢琴二级的证书。
现在,女儿弹琴在指法上、识谱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练琴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前些时候还跟我说不想练了。有人说让孩子学习兴趣班,是家长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愿望。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看着人家在班会上表演弹琴,我曾经很羡慕。刚开始让孩子学钢琴时,我只是想将来别让女儿有跟我一样羡慕别人的感受,而是让别人来羡慕她。也没想过让孩子弹得多好,只要能起到锻炼左右手、开发大脑的作用就行了。孩子练上钢琴后,我又想:干什么就应该把什么干好,有始有终。再说,两万多的钢琴都买了,也不能放着呀!
因为女儿练琴哭,老公没少跟我吵架,但我还是让女儿坚持把钢琴学下去。是不是我也正在让孩子实现我自己曾经没能实现的理想呢?这样对孩子是不是不公平?想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是不是应该放弃让她学习钢琴呢?女儿已经放弃围棋了(她曾经特别爱学围棋,是自己强烈要求参加的围棋班,后来突然有一天跟我说没兴趣了,就不学了),再放弃钢琴,是不是会让她产生遇见困难就退缩的毛病呢!我真的很纠结,到底该怎么办呢?
其次,是孩子现在的学习问题。
去年九月,女儿成为了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从幼儿园到一年级的过渡还算顺利。以前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比较爱哭,我真担心上一年级时也会哭,到时候老师该多烦呀。但是,女儿表现得很好,小学生活挺适应的,还当上了小组长什么的。
教师节时,我没给老师送礼,这件事儿我一直很纠结。因为身边同事家的孩子有不少都是今年上一年级,她们都给老师送了或多或少的现金。我也想送来的,但老公没同意。因为女儿平时比较老实、听话,学习也算比较好,所以还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事们都说,现在老师间流行一句话:谁给我送礼了我不一定能记住,但谁没给我送礼我一定记得住。虽然很庆幸,女儿的班主任似乎没有因为我没送礼而对女儿不好,但心里总是想会不会因为我没给老师送礼,而耽误了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呢?
一年级上半学期,主要是想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所以对于孩子的学习我没有太多的干预。期末考试时,女儿数学97分、语文93分,在班级里应该算中下的位置。我有些着急了,这学期开始每天吃过饭后,先让孩子练会钢琴,然后我什么都不干,专门陪孩子学习。孩子最近注意力没有以前那么集中,明明是她自己写的字或拼音,再碰到就不会了,就像刚才的字或拼音都是别人写的一样(这个毛病,在弹钢琴的时候也有。刚才弹得相当完美的谱子,反复时就不会了,不是这错就是那错。)这样的时候,我就特别的生气,说她几句她比我话还多;我再说她,她就哭了;看着她动不动就哭,我烦得不得了,肯定跟她大喊一通。
我知道,我这样跟孩子喊是不对的。所以,我不断的反醒自己,不停的控制自己。但女儿就是有那样一种让我生气的能力,我甚至觉得每天这样下去我肯定要生大病的。仔细想想孩子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有时老师留的作业稍微多点,孩子要写到十点,才一年级就这么累。想我小时候多幸福,哪有这么大的压力。这学期,女儿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开学到现在几乎每次数学小考都能得100分。但是,语文的学习还是不理想,总是完不成即定的学习任务,让我特别有挫败感。这才一年级,才数学和语文两科都这样,等到科目多了可怎么办呀!是不是我这个妈妈当的太失败了!是我要求的太高还是方法太不正确了呢?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又有玩的时间,又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呢?
最近,虽然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但是总觉得孩子一点儿都不快乐!总想着为孩子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做。昨晚给女儿的文具盒里放了一张小纸条,写着:“宝贝,妈妈爱你!你是最棒的小孩儿!好好学习,加油呀!”不知道今天女儿会不会看见纸条?看见纸条后会不会开心?晚上会跟我说爱我吗?
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学问,我还没有领略其中的奥秘。我现在还是个不称职的妈妈,要学习的还很多。希望多认识一些家长,多交流些教育孩子的经验。为了孩子的生活更快乐、心理更健康、学习更进步,一起加油,一起努力!!!
儿童艺术教育需付出耐心
儿童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对孩子来说,所谓艺术就是无拘无束的玩吧。
老的艺术教育是让孩子静下来,新的艺术教育是让孩子动起来。
培养孩子,其实就是努力保持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也很容易消退。多鼓励,带孩子去听有趣的音乐会,看好玩的展览,看经典的图画书,都是保持孩子兴趣的好办法。
培养孩子,父母是很辛苦的,该补的课还是补。我们都知道,毕加索的父亲是一个三流的画家、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父亲是不成功的音乐家。还有很多例子、但凡特别成功的艺术家,背后都有一个对艺术了解,也愿意牺牲时间培养孩子的父亲。相反成功艺术家的孩子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是因为没有对孩子付出时间和耐心。
其实培养孩子,父亲是很关键,孩子对获得父亲的肯定和赞扬,比对母亲更迫切。对孩子的艺术教育,父母、特别是父亲,要付出耐心,也要学习一些艺术的知识。
1、多带孩子看展览,北京像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很多展览就很适合孩子。
平时讲一些艺术家的故事,比如当孩子了解毕加索的故事,再带他去看毕加索的展览,就有很好的效果。
在国外,美术馆承担着儿童艺术教育的责任,因为去美术馆有一种仪式化,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好的图画书也可以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我们叫养眼,多看好东西,审美就自然上来了。
2、孩子的艺术教育不能全部靠兴趣班,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灌输。
好的兴趣班可以参加,因为那里有群体,别的小朋友一起学,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好的兴趣班的关键也是保持住孩子的兴趣,其实小年龄的孩子教什么以后都忘,只有兴趣能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惩罚变教育孩子的艺术
一讲到惩罚孩子,许多家长就会“谈虎色变”,多数人就会想到大人大喊大叫、孩子大哭大闹的场面。其实不然,只要你能把握好惩罚的时机和方法,聪明的家长完全可以把惩罚变成教育孩子的一门艺术。
惩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学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性格、不同的环境和场合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
一、从年龄方面来考虑,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惩罚方法。
1、2岁以下的孩子接近家长不想让他们接近的“禁区”时,如果家长反复对他们说“这样做不好!”,但产生不了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想方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可以对他们说“宝贝!快过来,这个玩具可好玩了!”,从而达到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
2、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当他们犯错时,可以通过皱眉、减少买玩具、暂时隔离、语言批评等对其进行教育。
3、对于到了学龄期的孩子,当他们犯错时,则可以采用减少零用钱、写信或便条、取消他们喜欢的活动、保持沉默、打手势等方法进行教育。
二、从性格方面来考虑,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惩罚方法。
1、对淘气、外向、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对他们所采用的惩罚方法可以稍重些。
2、对胆小、内向及有某种神经质的孩子,惩罚则要多加小心,应多采用注视、打手势等动作表情或写信、留便条、沉默等方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从环境方面来考虑,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惩罚方法。
人多的场合,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最好采用皱眉、打手势等暗示性的表情或动作,这样做不但会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而且他们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家长的要求。家长当众批评、责骂孩子的做法应该坚决禁止。
四、家长对孩子实施惩罚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惩罚要及时。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对他们进行惩罚。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以后,再对他们进行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就会摸不着头脑,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受罚。2、要罚在明处。对孩子惩罚的时候,要讲明道理,同时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因为什么而受罚,但必须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仍然是父母的好孩子,父母仍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
3、要充分考虑孩子犯错的动机。孩子常常是因为“好心”,而办了“坏事”,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而产生不良行为的。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们进行惩罚,极有可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例如,当孩子口渴时,心里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倒水时不小心将水洒了一地。这时如果家长在没有问明白的情况下
,就对孩子进行批评,不但冤枉了孩子,而且孩子也许以后也就不敢自己尝试做事情了。反之,如果家长冷静下来,向孩子问明情况后说:“你想自己做事情很好,但水可以少倒一些,倒半杯就不会洒了。”孩子的心情就会放松了,不仅会继续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会非常乐意地帮你去做其他家务。因此从原则上来讲,只要孩子是因为“好心”而办了“坏事”,就要先对他们进行表扬,然后再帮他们分析做“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父母执罚时意见要一致。在某一家庭成员惩罚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或做法,即使是正确的意见也要事后说明,否则不但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相互抵消,还会令家长丧失权威。
5、对孩子要提出积极的建议。家长在惩罚孩子时
奥巴马妈妈的育儿经
奥巴马刚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奥巴马获得了两个求学机会,一个是纽约新学院大学提供的足够一家三口在纽约生活的优厚奖学金,一个是去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老奥巴马对奥巴马妈妈安说:“我怎么能拒绝最好的教育呢?”
这是1961年,而1964年,安提出离婚,老奥巴马没有异议。此后,老奥巴马带着另一个美国女子去了肯尼亚老家工作。
本来,安有很多理由对老奥巴马愤怒,她一边带儿子一边求学,生活非常拮据,而且自他们离婚后一直到1982年老奥巴马遭遇车祸去世,奥巴马只见过爸爸一次。
然而,安没有表现过对老奥巴马的愤怒。实际上,每当和儿子谈起他的爸爸,安说的都是优点。她对奥巴马说,他爸爸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
不仅如此,而且或许更重要的收获是,妈妈这样谈到爸爸,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离婚给奥巴马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他的内心不仅不必分裂,还学到了豁达,并且也学会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积极的一面。这可能是奥巴马现在展现出的乐观性格的重要缘由。
显然,奥巴马也继承了妈妈的这一天性。美国民主党内初选中,尽管一开始希拉里占据明显上风,并在后来也给他造成过严重挑战,但奥巴马和他的竞选阵营从未乱过阵脚,每次都能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