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返园“综合症”
发布时间:2020-12-07 教育综合笔记 幼儿综合活动方案 教育综合知识笔记 节后返园“综合症”春节假期快要结束了,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到了新年假期,生活作息打乱,大吃疯玩的现象在所难免。假期是爸爸妈妈和宝宝开心共度的好时光,不少家长还会着带宝宝出去玩。宝宝节假日后不愿回园是正常现象,就像大人放长假后不愿上班的周一综合症一样。节假日使孩子产生了惰性,当要回幼儿园,他心理上本能地产生恐惧,精神无法集中。节假日期间,他们相对缺少约束,身边都是熟悉的亲人,饮食起居样样照顾得妥妥帖帖,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而回到幼儿园却要遵守纪律,依照规定上课、睡觉、完成任务,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解决回园综合症的方法:
1、及时调节心理落差。节假日期间家里来的亲戚朋友很多,置身于热闹的场景,宝宝可能会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但是节假日后大人们都要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宝宝又要回幼儿园,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父母应该及时调节他们的心理落差,告诉他们节假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2、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节假日,大人们难得聚在一起娱乐,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宝的作息习惯可能被打乱,饮食和睡眠都难以保证。尽量在节假日期间仍然保持上幼儿园时的作息习惯。
3、节假日后,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多和宝宝一起做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拼图、画画等,尽量少从事一些让宝宝兴奋、激动的活动。胃肠功能紊乱同样影响宝宝的睡眠,饮食上应戒除节假日的重油,为宝宝做些青菜淡粥,睡前一杯热牛奶也是很必要的
4、重新强调纪律。小宝宝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节假日期间家里亲戚朋友很多,父母碍于面子,或者老人的阻挠,会不自觉地对宝宝放纵一点,这样很多不良习惯很容易在节假日里养成。如果不及时调整,宝宝会把这些恶习在节假日后带到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除了要注意在节假日日里不要过于溺爱和放纵宝宝外,还应该注意节假日后的调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园共育:怎样消除宝贝的回园综合症
什么是回园综合症
寒假将近有一个月的假期,在此期间,又有春节等传统节日,孩子的生活跟平时上学会有很多不同。假期宝宝能够和爸爸妈妈开心共度好时光。一家人或回老家过年,或外出度假旅游,孩子处于一种高度兴奋快乐轻松及相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而导致假期结束,宝宝不愿意回幼儿园或者不适应幼儿园的情况。
产生回园综合症的原因
节假日使孩子产生了惰性,当要回幼儿园,他心理上本能地产生恐惧,精神无法集中。节假日期间,他们相对缺少约束,身边都是熟悉的亲人,饮食起居样样照顾得妥妥帖帖,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而回到幼儿园却要遵守纪律,依照规定上课、睡觉、完成任务,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回园综合症的类型懒床厌食型
平日上幼儿园,宝宝都很准时8点30分睡觉,但是节假日带宝宝去玩,回来晚了,就推迟了宝宝睡觉的时间,结果到了上学,宝宝就是睡不醒,说什么也不想回园。
乐不思蜀型
节假日期间,父母到处到宝宝出去旅游,这当然是好事,宝宝玩得开心,自然就不想上学了。
家庭依赖型
很多宝宝在节假日与家人朝夕相对,在家里又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陪他玩,与幼儿园处处要受约束相比,当然是不想回园啦!
解决回园综合症的方法
及时调节心理落差
节假日期间家里来的亲戚朋友很多,置身于热闹的场景,宝宝可能会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但是节假日后大人们都要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宝宝又要回幼儿园,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父母应该及时调节他们的心理落差。开学前给宝宝打"预防针",告诉他们节假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恢复良好生活习惯
节假日,大人们难得聚在一起娱乐,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宝的作息习惯可能被打乱,饮食和睡眠都难以保证。长期这样,有损宝宝的健康。
节假日后,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多和宝宝一起做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拼图、画画等,尽量少从事一些让宝宝兴奋、激动的活动。胃肠功能紊乱同样影响宝宝的睡眠,饮食上应戒除节假日的重油,为宝宝做些青菜淡粥,睡前一杯热牛奶也是很必要的。
重新强调纪律
小宝宝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节假日期间家里亲戚朋友很多,父母碍于面子,或者老人的阻挠,会不自觉地对宝宝放纵一点,这样很多不良习惯很容易在节假日里养成。如果不及时调整,宝宝会把这些恶习在节假日后带到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除了要注意在节假日日里不要过于溺爱和放纵宝宝外,还应该注意节假日后的调整。
购买一些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家里,宝宝表现好,可以夸奖他:"你又像以前一样棒了。"顺便送他一个他喜欢的玩具。
宝宝做出不懂道理的行为时,坚持原则,不要让步,讲道理不听时可以对他的哭闹置之不理。
调动宝宝上学积极性
调动孩子积极的心态。比如多跟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事情,帮助孩子回忆在幼儿园的高兴事和趣事:被老师表扬几次、得到多少小红花、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等,还可跟孩子一起做跟幼儿园相似的亲子游戏活动,避免孩子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中而排斥幼儿园。
跟宝宝说一些平时玩得比较要好的小伙伴,激发宝宝希望能够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渴望。
可以给宝宝描述一些幼儿园新学期的新变化,可能会有新的玩具啊,有新的好玩的游戏啊等等,让孩子对新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产生一个美好的憧憬,这样也会激发宝宝乐于回幼儿园的情绪。
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从正面的角度给孩子以信心。比如,过了一个年,宝宝长大了,本领增加了,老师一定很高兴。老师说了,希望早一点看到宝宝,还等着听宝宝讲过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总之,“回园综合症”虽然不是特别大的事情,但是,多少都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学习生活。如果家长能够用积极的方法加以引导,对于消除宝宝“回园综合症”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家园共育:怎样预防孩子的“星期一综合症”
星期一综合症是指每逢双休日一过,星期一孩子到园的出勤率就会比平时下降。孩子表现出发热、咳嗽、感冒、腹胀、腹泻、上学哭闹、情绪不稳定、兴奋过度、烦躁不安、不守常规、游戏活动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下降等症状。
原因分析:
1、作息时间被打乱
周一到周五,父母上班,孩子上学,生活起居有规律,晚上孩子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到了周末,父母心情放松了,朋友之间的聚会、宴请较多。他们带上了孩子,孩子也跟着玩乐,生活作息时间规律被打乱。孩子处于生长期,他们需要充足的睡眠,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他们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就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
2、饮食习惯被打乱
在双休日,父母长辈们总认为需要为孩子改善伙食。他们让孩子吃许多自认为营养高或平时孩子喜爱的食品;去肯德基吃许多油炸食品、薯条;让孩子吃过高的蛋白质如螃蟹、鱼、肉等;父母认为孩子长身体,希望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孩子胃肠功能非常娇嫩,他们的胃容量是有限的,超量的饮食导致孩子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急性胃肠炎等。
3、情绪不稳定星期一好多孩子的生物钟还在延续双休日的节奏,思想上没有作好从玩乐到上学的转换。到了幼儿园有的小班的孩子表现出亲子依恋,拽着父母不肯松手;有的表现出哭闹不肯上学……有的父母随意许诺孩子中午带回家吃饭或者午睡,可父母上班早把许诺孩子的事抛到九霄云外了,致使孩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情绪不安,孩子到了时间就在盼望,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情绪。稍大一些的孩子,在星期一这天则表现出情绪高亢,兴奋不已,游戏的秩序、常规容易被打乱,很难保持安静,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性。
4、生病的孩子比平常多
双休日由于父母把孩子带到公园或农村等地方去玩,孩子在野外奔跑本来是好事,但他们活动量太大,玩得过多过于兴奋,出汗了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孩子易受凉,星期一感冒生病的孩子明显增多。父母在双休日有时把孩子带到不该去的热闹场所,如流感季节带孩子到人多的超市、游乐场、医院等传染病人多的地方,孩子身体娇嫩,容易收到感染而生病。
解决对策
1、平衡膳食
孩子双休日的食谱可以与幼儿园周一到周五的食谱形成互补。幼儿园每天的带量食谱都公布在墙上,父母每天送孩子上学时可以留心地看看。父母可以多给孩子吃一些幼儿园里不常吃的食品,如鱼类、肝类、海产品等以及幼儿园里不好制作的食品。多给孩子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给孩子吃的食物要定时定量,不让孩子暴饮暴食。不带孩子喝带汽的饮料、乳饮品,少吃油炸食品和洋快餐。
2、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双休日,不管父母有什么应酬,孩子的起居习惯尽量不打乱。有的孩子晚上玩得过度的兴奋、疲劳了,睡晚了就容易夜里尿床。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特别在星期日晚上,父母要提醒孩子,明天要上学,不要贪玩。让孩子及早有心理准备,晚上早点入睡,早上才能按时起床。才不至于星期一上学没有心理准备形成亲子依恋和哭闹情况。
3、注意早餐营养
早餐在一些家庭中不够重视,孩子有时吃些饼干、牛奶匆匆出门,有的在上学的路上买个点心给孩子吃就好,有的孩子天天进饭店吃馄饨等。父母可以像幼儿园订食谱一样,在头脑中先计划好孩子每天的早餐吃什么?该怎么吃营养全面又不单调,孩子喜欢吃又科学?一周里,尽量每天的早餐都吃得不同,注意花色多样,品种齐全。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让孩子吃饱、吃暖上学,开始愉快的一天。
4、给孩子交流的机会
双休日,孩子在家有许多见闻,他们吸收信息快,都喜欢跟同伴一起分享快乐。星期一的晨间谈话,要留有时间,让孩子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见闻,可以分小组,也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单个的交流。既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与人分享快乐的好习惯,又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孩子有伙伴了,他们就自然喜欢上学。
5、体育活动量适度
双休日,父母孩子走出家门,与邻居的孩子、同伴一起玩,进行一些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游戏活动。或者带孩子去公园、儿童游乐场玩,鼓励孩子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游戏,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活动时父母要让孩子动静交替,掌握好幼儿活动量的适度。若活动量过小,运动对身体的刺激也就较小,起不到锻炼和增强身体机能的目的。若活动量过大,运动的刺激超出了孩子身体机能的限度或范围,反而会有损孩子的身体健康。合理、科学地安排和调整孩子的活动量最为重要,不要在孩子大汗淋漓时立即吹冷风,以免受凉,引起身体发热、咳嗽等症状。
育儿观念:摆脱“假期综合症”,帮宝宝快速“回归”幼儿园
假期竟然这么快就结束了!家长们该收拾心情开始上班了,孩子们也该回到幼儿园了。可问题来了,孩子们好像还没从过年的氛围中缓过来,面对规律的幼儿园生活显出极大的抗拒。家长们别急,聚优幼儿园早已准备好“收心”计划,可以让孩子长假之后顺利“回归”幼儿园!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
1、规律作息,调整好生物钟
假期没有明确作息时间,很多孩子时而晚睡、少睡,时而赖床不起,不良的生活方式打乱了生物钟;再加上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容易导致孩子疲劳,加速生物钟混乱,打乱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建立起来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孩子们开心回园,家长要在这几天引导孩子们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物钟,早睡早起,按时午睡,缩短娱乐时间,并配合一定的户外活动;同时看护孩子的家长尽量和孩子一起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要做好榜样哦!
2、调节饮食,缓解肠胃疲劳
孩子们平时在幼儿园里的饮食非常有规律,然而在假期中就很容易失去约束,零食饮料不离口、暴饮暴食、三餐不定时,都会造成孩子肠胃功能紊乱和消化不良,大大影响了对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取,严重的还会出现身体不适。为了孩子能顺利地回到幼儿园,家长要尽快恢复过节前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前注意不要给吃零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脂肪的摄入量要减少;同时孩子们已经在幼儿园养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与用餐礼仪,家长们请继续督促孩子们保持哦!
3、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假期里有些长辈对孩子百般呵护,代办大小事,孩子们又成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导致回到幼儿园之后自理能力下降,不会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还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开学前,家长们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服,独立大小便等,不要嫌孩子太慢或做的不好而失去耐心,当他们做的好时别忘给他们一个大大的赞!
4、调整孩子心态,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
长假结束,孩子们又要离开家长的精心呵护,重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伙伴,难免“入园焦虑症”旧病复发。在开学前一周,家长要时不时地提醒孩子假期要结束了,告诉他爸爸妈妈马上要去上班了,宝宝也快要去上幼儿园了,要让他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而且要知道过完节后上班和过完寒假去幼儿园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事情,大家都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同时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幼儿园的事情,讨论最喜欢的老师与小伙伴,激发孩子入园的动力,帮助孩子调动上幼儿园的积极性。
5、温故知新,引导孩子制定新目标
一个假期的“疯玩”,孩子们是不是已经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都抛到脑后啦?家长们不妨安排一定时间“温故”上学期的知识要点,在回园后才能“知新”。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注重寓教于乐的引导,要让孩子们知道上课并不枯燥,引导他们体验进取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家长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好新学期新目标,激励孩子们在新学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6、加强家园交流,老师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即便孩子在开学之后依然有“假期综合症”的表现,家长也不要着急,很多的大人尚且很难从假期的愉悦中抽身出来,何况是孩子,所以要给予耐心教导。一方面,家长要继续积极地引导孩子回到幼儿园的轨道中来;另一方面要及时和幼儿园的老师进行沟通,让家庭和幼儿园有效地建立起连接,一起帮助孩子尽快摆脱“假期综合症”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长不要这么做: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孩子在整个假期都处于放松状态,如果家长采取“急刹车”的方式,给孩子提过多的要求,会让孩子情绪低落,甚至抵触开学。请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开心地回归幼儿园。
2、尽量不要责骂孩子
有些孩子适应开学的速度比较慢,还会经常犯错误,若家长一味的责骂,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更不愿意上幼儿园。请多一些耐心,温柔地带着他去做该做的事情,很快孩子就会回到正轨了。
3、不要过度焦虑
家长总因担心孩子回到幼儿园会不适应而自己先焦虑起来,熟不知情绪会传染,您的焦虑会感染到孩子,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开学前,请家长收起焦虑,用愉快的语气和孩子谈论幼儿园,同时也请家长给予老师足够的支持和信任。
4、不过度补偿,不轻易妥协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要开学了,赶紧带孩子吃顿大餐,赶紧让孩子好好玩玩,这样过度的补偿,不但会让孩子过于疲劳,给孩子肠胃造成负担,还会让孩子更加“留恋”假期生活。也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哭闹而妥协不送孩子去幼儿园,除了生病等因素一定要坚持送孩子入园,绝不让借口成为习惯。
家长们,小朋友们,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新的航程即将起航!聚优幼儿园的老师们早已准备好,用最温暖的怀抱迎接你们!我们将用丰富的教育经验与专业的育儿知识,以及满满的耐心、爱心,帮助孩子们全身心尽早回归到最有爱的聚优大家庭!让我们携手续写2018的灿烂篇章吧!
家长如何避免孩子“节后综合征”?
国庆节长假过后,重新回到繁忙的工作中,在微博上看到不少“上班族”网友用各种改编“吐槽”来表达各种情绪。“长假过后,你起得来吗?上班时,能精神饱满吗?工作日,能适应重新拥堵的交通吗?”网络上充斥着“上班族”们应对“节后”工作生活的各种情绪上的不安。
其实“节后综合征”是“征”不是“症”,概括起来大概可以分为“消化不良征”、“上班恐惧征”以及其他各式各样征兆,就统称为“节后综合征”。
专家提醒,在经历了七天小长假之后,市民一定要清淡饮食,调整胃肠功能。节后应少吃一些油腻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清淡、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粗粮、水果等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胃肠道功能。强迫自己多喝白开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精对肝脏的危害。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碱性食物如豆制品、乳类中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等,能有效缓解身体的疲劳感。
另外,节日期间,父母会不自觉地对宝宝放纵一些,宝宝的不良习惯也很容易在节日里养成。专家表示,节日里菜肴丰富,会出现很多油炸食品或油很重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引起宝宝肠胃功能紊乱。还有各种色泽鲜艳的小零食、小点心、瓜子、糖果等,孩子容易对有颜色的食物感兴趣。宝宝的克制能力一般较差,看见好吃的就贪吃,吃后,感冒、咳嗽、腹泻和肠胃道疾病随之而来。在节日过后,家中剩余的饮料及零食等应尽快收起来,不能让孩子养成每餐喝饮料、没事吃零食的习惯;对于过节期间已经进食过多脂肪、蛋白质食物的孩子,节后应以清淡饮食,即蔬菜、菌类食物为主,且不可进食过饱;对过节期间食欲差、未良好进食的孩子,要注意调整饮食种类,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以免发生营养不良。“节后综合征”还表现在节日期间孩子作息方面没有规律,节后甚至赖床、不愿意去幼儿园等现象出现。这些都是需要大人们提高警惕的。
多动症症状:儿童多动症心态特征
儿童患有多动症后,其身心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产生许多缺陷,注意力涣散,情绪激动或消极悲观,学习困难等。而最突出的缺陷表现在:对周围事物感知缓慢,范围狭窄,分辨力弱,缺乏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心理上发生障碍、孤僻、时间观念淡化等一系列问题。
一、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缺陷儿童患有多动症后,其身心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产生许多缺陷,注意力涣散,情绪激动或消极悲观,学习困难等。而最突出的缺陷表现在:对周围事物感知缓慢,范围狭窄,分辨力弱,缺乏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心理上发生障碍、孤僻、时间观念淡化等一系列问题。
感知是人的感觉和知觉,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认知基础,然而多动症儿童却对外界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去敏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心不在焉,看书、看黑板常常顾此失彼,甚至东张西望,不知所从。视觉缺乏主动性和定向性,听觉缺乏分辨性和协调性,从而注意力无法集中,感觉接受发生困难。同样,时间观念的缺陷也使多动症儿童出现认知障碍,如上学迟到早退,忘记做作业,办事拖延,写字抄错或漏抄,没有方向意识,上下左右不分等等。
儿童感知上的缺陷使之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发生偏离,从而心理变得异常,意志薄弱,性格波动。多动症儿童性格往往孤僻、任性,自控力差。
二、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注意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注意的选择、维持和转移。注意力的强度、稳定性和范围体现了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定和集中的程度,而多动症儿童的注意活动过程往往发生障碍,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注意不稳定,范围狭窄且容易分心,不善于分配注意力,这也是其主要特点。注意的选择性差: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多动症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出现的新的刺激容易引起反应,该有意注意的事物却看不到。他们在家做作业时,总会听大人的谈话,窗外的吵闹声;上学路上也会被商店的玩具吸引,忘记上学。他们的注意力是不自觉的、无目的的,见到什么就去看、去做,不知道去辨别到底应不应该做。
注意难以维持:注意不能高度集中,保持时间短暂。儿童上学以后,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持久而艰苦的劳动,没有兴趣是不行的,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是必须要做到的,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贪玩了。但是,多动症儿童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差,上课小动作不断,作业得让父母督促。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也难以持久,一般对10-12岁的学生来说保持40分钟连续学习并不困难,而多动症儿童很难做到这一点。
注意的转移性差:多动症儿童的注意范围比较狭窄,掌握的数量明显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注意稳定性差,难以保持注意力,他们不能掌握和理解课文的全部内容,学习成绩波动也很大。这反映出他们的注意广度不够,注意力不稳定,并不是智力低下所致。同样,他们的协调性很差,不善于分配注意力,极易分心。完成某项任务需要眼、耳、脑、手分别控制并相互配合,如上课时眼要看书、黑板,耳要听讲,又要动脑思考,动手做笔记,这时他们会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三、多动症儿童的记忆障碍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阶段,多动症儿童识记过程的速度较慢,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容易遗忘,记忆的再认不够准确,不够稳定,对识记材料的选择、加工和分类能力较弱。
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学龄前儿童的记忆以无意识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学龄儿童的有意识记忆已有很大发展。但是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在记忆的速度和时间、稳定性等方面会发生障碍。
记忆速度缓慢,保持时间短暂:记忆的形成是建立在注意的基础上,先得把注意到的东西感知才能进入记忆,这时的记忆也只能是短时记忆,只有注意不断持续反复才能形成长期记忆。多动症儿童注意力不能集中起来,不能专心听讲,所以对知识的掌握也就缓慢,背课文也要花费比一般儿童多得多的时间。有时多动症儿童对识记材料也能在短时间内记住,但是印象不深,容易忘记,对老师讲的内容、布置的作业都难以保持长时间记忆,学习成绩自然也就很差了。
记忆的再认不准确,不稳定,选择分类能力较弱:多动症儿童的记忆不稳定,不牢固,对学过的东西记得不全面,再认时漏洞百出,前后颠倒,有时记着的也会突然忘记。如平常能背出的课文到课堂上便背不上来了,平时能记忆的公式,考试时就用不上了。多动症儿童记忆的选择、加工、分类能力较弱,不会有选择地记住重要的东西,对形象直观的东西能够靠机械记忆记住,但那些抽象、间接的记忆内容则发生困难。如数字题一般套用公式的计算困难不大,但遇到应用题就理解不了;背诵课文只背诵原文还行,让复述段落大意就抓不住要点,困难重重了。
四、多动症儿童的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射活动,它是对感知材料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形式,是从记忆的形象中提取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多动症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具备以下特征:
抽象思维发展缓慢,概括能力缺乏:
多动症儿童的思维往往驻留在具体形象思维水平,无法深刻而准确地分析感知材料,形成较高水平的抽象思维,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看故事只能记住某些情节不知道其中包含的道理,写作文也是平铺直叙,不会概括或加上自已的观点。由于抽象思维发展滞后,概括能力、分析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就显得更为困难,他们对猫、狗等具体动物的特征把握还比较容易,能形成“动物”这个概念,但具体让区别开“野兽”和“家禽”这样的概念就容易混淆了。而象数学课里的“长方形”、“正方形”那样的抽象概念理解起来就更难了,这是儿童成绩提高不上去的重要原因。
思维过程连贯性和稳定性差: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分散,无法长时间集中思考某个问题,从而思想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断断续续,不连贯,不稳定,他们做作业可能做着做着就想起了什么玩具了,写作文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这种情况可能是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经常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