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最常喝的“三碗鸡汤”
发布时间:2020-12-16 幼儿园说课稿中的学法 中国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家长玩的游戏朋友圈里鼓励你“不要打孩子”,而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鸡汤文是不是很多?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现代育儿准则,那就“图样图森破”了。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感觉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包容和迁就。虽然现代教育不再提倡中国古代的那种“父为子纲”观念,也反对体罚,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快乐,就什么都是好的。
让我们看看,您是否也曾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翻翻你的朋友圈,《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看看您被这些鸡汤骗过吗?YjS21.COm
教育,真不是那样简单的。
第一碗鸡汤: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中国的初等教育被快乐教育来个大洗脑。
请看: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
低年级数学课取消,英语高考不考;
孩子要时常表扬,批评也不能使孩子难堪;孩子只管快乐与玩,这教育,听起来真美好呀。
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艰苦智识的挑战。可这种“快乐教育”的结果是:光玩了六年,基本礼貌、知识、能力和视野一个都没有,还一个个心比天高,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受不得管、吃不了苦、听不得骂、学不会基本加减乘除。我就想问问那些由着孩子减负的家长,你家存款后面究竟有多少个零,就这么有底气让孩子在基础教育的阶段,没头没脑的玩?
那个最先给孩子端出“快乐教育”鸡汤的究竟是谁?真应该逮住好好打一顿。
看看日本教育、看看韩国的高考,再看看欧美精英们提前学大学课程,说国外教育轻松的,是没有认清其通过教育的商品化完成淘汰的本质。平民家小孩四点下课高兴玩儿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要付出额外的金钱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法文,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中国的教育系统只看到人家快乐,背后的机制却没考虑过。本来中国教育也就基础教育还算扎实,这一下,自废武功了。
当年我还是教育系小研一枚,旁听教育界元老们讨论素质教育改革。犹记一位老教育家,梗着脖子倔着脸说:“我不同意降低教材难度。这点难度都接受不了,孩子们将来还能干点啥?四点半就放学也是胡闹,会教育的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辅导,不会辅导的家长呢?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这哪是减负?这是拉大教育不公!”
毕业多年,方知这才是真理,是良心话。
第二碗鸡汤:充分释放天性
某一年,和毛豆爸在餐厅吃饭,隔壁的三岁孩子没有一秒消停的时候,奔突吵闹,破坏了静谧美好的气氛。我看不过去,对那位妈妈悄声说:“让孩子小点声好吗?大家都觉得很吵。”
那位孩妈一脸无辜的说:“孩子天性不就是活泼吗?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呃,好吧,我带着“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的表情默默退下。毛豆爸对这位妈妈没有客气:“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解放天性,而是侵犯他人”。
这年头常见有人把孩子的大声尖叫、粗鲁没礼貌、抢人东西、随地大小便这种没教养的行为,当作孩子天性。更自恋的父母,还会把这当成孩子真性情。但是别忘了,除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基本底线。既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社会准则。一味的放纵自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伴随的。
再说,别老听鸡汤里说“天性与自由”,教养该教就得教。教养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线,往高层次说,还是发自内心的温暖、坦荡,是替人着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该醒醒了。
又一年,我独自带毛豆坐飞机回老家,旁边落座的男子一看这个一两岁的孩子,立刻面色一紧,以为旅程又要被熊孩子虐惨了。行程过半,看到我准备充分,毛豆举止有规矩,没影响别人,才释然下来。只图孩子释放天性,那叫任性,不给周围的社会人添麻烦,才叫为人父母的责任。
第三碗鸡汤:成功和学历没关系
中国孩子还常喝这样一碗鸡汤:大学生都在给初中同学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所以,学历高没用,将来给人打工妥妥的。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将来总会成为管理界的奇才。
我一直很好奇这碗鸡汤是哪个庙里端出来的,直到我看见一则类似的励志帖: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但现在默默无闻。后者落榜,但都流传千古。结论是: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来做个基本算术:初中毕业管理大学生的,有多少人?算几万好了。初中毕业的人又有多少?上亿。所以前者是不是凤毛麟角?学历高低和成功呈正相关,毫无学历却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初中毕业就能打拼天下,这种人必定是人中龙凤,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绝大多数的孩子资质一般。以这种小概率事件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不是耽误孩子前途是什么?
我有个同学,就受了这样的蛊惑,高中毕业只读了两年专科便去应聘,处处碰壁。每家HR都告诉他招聘底线是本科。他那时才明白,学历也许不决定未来的高度,但绝对能大幅度提高奋斗的起点。
喜欢用“我的孩子学历不高,但是将来能管大学生”这样罕有事件来自我安慰的父母,还请细细体味这样一段话:“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往往羡慕另辟蹊径者的迅速登顶,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却从来不去想那条小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和凶险,以及多少人在那里摔得粉身碎骨。”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当然也包括我的孩子毛豆)而言,有个学历护身,已经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不读大学,不见得能做成老板,但肯定给别人打工都困难。鸡汤喝的微醺的,醒醒好吗?
以上,就是中国父母最常喝的三碗鸡汤。我总是亲见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快乐的,孩子的天性是要顺从的、自由发挥的,前途是必定能够成功的。
而客观事实是:孩子是要从小对他说“不”的,公共底线是必须遵守的,智识挑战的艰苦是必须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中人之姿的,超出常人的成功则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以上的事实,我们必须常常拿出来让自己警醒。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面对现实,浇盆冷水,洗洗更健康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给中国家长们浇盆冷水:你们被这三碗“鸡汤”骗过吗?
朋友圈里鼓励你“不要打孩子”,而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鸡汤文是不是很多?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现代育儿准则,那就“图样图森破”了。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感觉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包容和迁就。虽然现代教育不再提倡中国古代的那种“父为子纲”观念,也反对体罚,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快乐,就什么都是好的。
让我们看看,您是否也曾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翻翻你的朋友圈,《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很大程度上阻碍父母理解真实的教育世界,采取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真不是那样简单的。今天,就带您解析一下,看看您被这些鸡汤骗过吗?
第一碗鸡汤: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中国的初等教育被快乐教育来个大洗脑。
请看:
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
低年级数学课取消,英语高考不考;
孩子要时常表扬,批评也不能使孩子难堪;
孩子只管快乐与玩,这教育,听起来真美好呀。
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艰苦智识的挑战。可这种“快乐教育”的结果是:光玩了六年,基本礼貌、知识、能力和视野一个都没有,还一个个心比天高,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受不得管、吃不了苦、听不得骂、学不会基本加减乘除。我就想问问那些由着孩子减负的家长,你家存款后面究竟有多少个零,就这么有底气让孩子在基础教育的阶段,没头没脑的玩?
那个最先给孩子端出“快乐教育”鸡汤的究竟是谁?真应该逮住好好打一顿。
看看日本教育、看看韩国的高考,再看看欧美精英们提前学大学课程,说国外教育轻松的,是没有认清其通过教育的商品化完成淘汰的本质。平民家小孩四点下课高兴玩儿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要付出额外的金钱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法文,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中国的教育系统只看到人家快乐,背后的机制却没考虑过。本来中国教育也就基础教育还算扎实,这一下,自废武功了。
当年作者本人还是教育系小研一枚,旁听教育界元老们讨论素质教育改革。犹记一位老教育家,梗着脖子倔着脸说:“我不同意降低教材难度。这点难度都接受不了,孩子们将来还能干点啥?四点半就放学也是胡闹,会教育的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辅导,不会辅导的家长呢?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这哪是减负?这是拉大教育不公!”
毕业多年,方知这才是真理,是良心话。
第二碗鸡汤:充分释放天性
某一年,和孩子他爸在餐厅吃饭,隔壁的三岁孩子没有一秒消停的时候,奔突吵闹,破坏了静谧美好的气氛。我看不过去,对那位妈妈悄声说:“让孩子小点声好吗?大家都觉得很吵。”
那位孩妈一脸无辜的说:“孩子天性不就是活泼吗?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呃,好吧,我带着“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的表情默默退下。孩子他爸对这位妈妈没有客气:“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解放天性,而是侵犯他人”。
这年头常见有人把孩子的大声尖叫、粗鲁没礼貌、抢人东西、随地大小便这种没教养的行为,当作孩子天性。更自恋的父母,还会把这当成孩子真性情。但是别忘了,除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基本底线。既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社会准则。一味的放纵自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伴随的。
再说,别老听鸡汤里说“天性与自由”,教养该教就得教。教养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线,往高层次说,还是发自内心的温暖、坦荡,是替人着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该醒醒了。
又一年,我独自带孩子坐飞机回老家,旁边落座的男子一看这个一两岁的孩子,立刻面色一紧,以为旅程又要被熊孩子虐惨了。行程过半,看到我准备充分,孩子举止有规矩,没影响别人,才释然下来。只图孩子释放天性,那叫任性,不给周围的社会人添麻烦,才叫为人父母的责任。
第三碗鸡汤:成功和学历没关系
中国孩子还常喝这样一碗鸡汤:大学生都在给初中同学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所以,学历高没用,将来给人打工妥妥的。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将来总会成为管理界的奇才。
我一直很好奇这碗鸡汤是哪个庙里端出来的,直到我看见一则类似的励志帖: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但现在默默无闻。后者落榜,但都流传千古。结论是: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来做个基本算术:初中毕业管理大学生的,有多少人?算几万好了。初中毕业的人又有多少?上亿。所以前者是不是凤毛麟角?学历高低和成功呈正相关,毫无学历却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初中毕业就能打拼天下,这种人必定是人中龙凤,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绝大多数的孩子资质一般。以这种小概率事件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不是耽误孩子前途是什么?
我有个同学,就受了这样的蛊惑,高中毕业只读了两年专科便去应聘,处处碰壁。每家HR都告诉他招聘底线是本科。他那时才明白,学历也许不决定未来的高度,但绝对能大幅度提高奋斗的起点。
喜欢用“我的孩子学历不高,但是将来能管大学生”这样罕有事件来自我安慰的父母,还请细细体味这样一段话:“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往往羡慕另辟蹊径者的迅速登顶,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却从来不去想那条小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和凶险,以及多少人在那里摔得粉身碎骨。”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当然也包括我的孩子)而言,有个学历护身,已经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不读大学,不见得能做成老板,但肯定给别人打工都困难。鸡汤喝的微醺的,醒醒好吗?
以上,就是中国父母最常喝的三碗鸡汤。我总是亲见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快乐的,孩子的天性是要顺从的、自由发挥的,前途是必定能够成功的。
而客观事实是:孩子是要从小对他说“不”的,公共底线是必须遵守的,智识挑战的艰苦是必须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中人之姿的,超出常人的成功则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以上的事实,我们必须常常拿出来让自己警醒。您觉得呢?
当妈路上先干了这碗参鸡汤
对biubiu来说,她在混沌的人之初阶段,经受了两次全麻状态下的神经手术。其后至今,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是她的康复征程。
对我而言,所谓的母性和责任感被迅速触发。从biubiu出生开始,没少哭、没少怨、没少悔,对整件事的纠结就没有停止过,自责、愤懑、挫败、恐慌、平和、淡然、释怀,各种情绪不是在反反复复就是在酝酿发酵。不知不觉也一路走下来了,自认已经走上了积极的正轨。
——biu妈
我家的娃,biubiu,女孩子,快38个月了,平时活泼爱闹、阳光爱笑。
选择落入我肚子里之前,biubiu恐怕没有做好尽职调查。整个孕期,她的妈妈无知无畏、放任自流,从未考虑过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什么,甚至以一叶障目的精神拒绝一切科学育儿知识的输入,只因固执而幼稚的任性:“我觉得我还不想做妈妈。”对未来的biubiu,我只有一个期待:漂亮。
biubiu来了。我见到她的第一面,很丑。
很快,“丑”这件大事就无足轻重了,因为biubiu成了臂丛宝宝。简单点,三个字,“左产瘫”;复杂点,分娩过程造成左手臂丛神经损伤,左手运动功能缺失。
若非遭遇这桩意外,我会是一个普通的职场妈妈,关心的是如何买买买、如何亲子阅读游戏玩乐,恐怕永远不会想到育儿路上我还需要去修炼自己的精神力。
逆境中的爸爸妈妈,先让我们干了这勺鸡汤!
需要去强大的永远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纸空白的孩子将来如何看待自己、武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父母有了完备的精神保障才能支撑自己、支撑孩子、支撑整个家庭勇往直前。束手无策、满脸阴郁的父母教给孩子的只可能是自卑畏缩、怨天尤人;拒绝希望、放弃努力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只可能是浑浑噩噩、自暴自弃。
混医院的这几年,看到听到太多故事,目睹父母因孩子的不幸而形同陌路、反目成仇,甚至双双对孩子不闻不问。医院总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命运的无奈,深刻认识到孩子能无波无澜、健康平安地长大是多么的幸运。作为妈妈,我现在对biubiu的最大期许: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热爱生命,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都能保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那么,我得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妈妈。
不自责、不懊悔
逆境中,父母的同心协力、整个家族的无私包容尤显珍贵。即便是自我麻醉,也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际遇”这东西又玄又空,生活不会给人重走岔路的机会,走过了就是走过了,请坚定地告诉自己:“我的选择是当时情况下所能做的最好选择。”
我曾反复折磨自己、折磨biubiu爸爸。怀孕、产检、养胎、分娩,以及biubiu手术的决定、康复的方式,我把曾经的每一举每一动都泡在眼泪里反复追究,仿佛有了明确的归责就能让自己良心稍安,臆想有了再次选择的权利就能轻巧地避过一切磨难。然并卵。
感谢biubiu爸爸的包容,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里一力扛下我所有的责难,至今仍一力承担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我们一起朝前看。
不要生活在别人的评论之中
百姓百姓百条心。何苦被周遭的言论、眼神、态度左右自己的生活?何苦去妄图控制不能控制的东西?对个体而言,所有的问题和缺陷都是被动打上的标签。标签嘛,可以删改,正负能量还能相互转化呢,那么多励志故事并不是神话。请为自己而活,专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你想要精彩的世界、精彩的人生,OK,这取决于你抱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孩子全盘接纳、用心陪伴
无论孩子是何种状态,请全盘接纳,同时积极地去改变所能改变的,不给自己留有遗憾。对幼时的biubiu而言,父母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是她的唯一,我们愿意伴着她走上一程,并在途中把最好的一切带给她,包括积极向上、永不放弃、永不抛弃的人生态度,所有付出和努力终会有回报的坚定信念。
和biubiu的三年亲密相伴让我收获了一些难能的体验,也使我相信,再短暂再艰辛的生命都能活出独有的宽度和深度。
化不幸为幸运
这是真正的挫折教育。生命从来都是挫折重重的:小时候够不到想要的玩具,上学了拿不到想要的证书,长大了得不到心仪的工作……对孩子来说,受挫感的程度并没什么不同,但战胜这些挫折的难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孩子能在生命的早期,学会独立化解挫折,感受到自己的强大,那么这一历程无疑会增强他面对挫折时的信心,会成为他生命中的财富。
随着biubiu的逐渐懂事,面对自己弱弱的左手,她的畏难情绪、懒惰本能越来越显现,但更不容忽视的是她每次察觉自己的进步时那充满惊喜的闪亮眼神、那急于向人展示的骄傲脸庞。父母所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鼓励她、诱导她、扶持她,帮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个进步。
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自己身上
生命是一场体验的过程,每个人最终都要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找到生存的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习惯于向外界寻求答案和捷径,习惯于向旁人寻求力量和依靠,却往往低估,甚至遗忘了自身的力量。
biubiu的康复之路从来就不是坦途,每天总是伴随着痛哭、尖叫、求饶、挣扎,我想任何一个当妈的都会不忍直视。不管她听不听得懂,我一直严肃地告诉她:“左手是你自己的,做康复也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在帮你。想要左手妹妹像右手姐姐那样能干,你要自己配合康复,自己坚持做功课。”
有要求,我能行
孩子遭遇不幸,父母往往忍不住自责和心疼,这就很容易滑入对孩子无限宠溺的误区。其实,人与人之间能有多大的本质差异呢,肉体上的差异更是不必用放大镜来强调。希望孩子能有个幸福人生,那就授之以追求幸福的能力。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孩子才可能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对孩子有要求,孩子才可能相信“我能行”;教孩子学会坚持不懈和另辟蹊径,孩子才可能享受到实现目标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biubiu七个月大时自发开始爬行,虽然动作变形得难看,但这是一个她自己创造的小奇迹,也让我从此相信,我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她做得到。吃穿住行,很多基本技能她掌握起来都比别的孩子难、慢、晚,有些技能甚至目前看来还遥遥无期。端碗吃饭、穿衣穿鞋,甚至吃手抓痒做鬼脸荡秋千,对biubiu来说都不是仅靠辛苦练习就能掌握的。但我不会因为慢因为晚而帮她全权包办,“biubiu你自己试试看,实在不行可以叫妈妈帮个忙。”
每个孩子都配得上一个彩色的童年
我不希望biubiu的童年记忆尽是咬牙坚持、流血流汗的画面,也不希望我纠结于跟医院打官司而让自己浑身充斥着负能量,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不尽力而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在生活里做选择题时,没有任何暗示让你去找到最佳答案,那么,尽可能地平衡吧,慢慢走、小心试、及时调整。
为了让biubiu有一个玩乐的童年、又不耽误做康复,作为妈妈,我日常的每一次取舍都患得患失,每一项活动安排都脱不开“锻炼手功能”这一高优先级目标。好在,biubiu至今乐观开朗,并且享受着大量的阅读、手工、实验、美术创作、游戏、玩具,享受着24小时的亲子陪伴。
接纳自己、认同自己
越长大、越社会化,忧患越多。面对不友好的目光、不公平的言论、不公正的对待,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不怀疑自己、迅速振作。未雨绸缪,从小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树立一些观念,有益无害。而故事和阅读,无疑是最便利的工具和途径。
biubiu现在会很骄傲地指着手术疤痕给别人看:“你看!这是我勇敢的标志!搓不掉的!”我希望她能一直为此自豪。
biubiu目前的书单中,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以下几种绘本是被我抱着前述心态收录的:
《长颈鹿不会跳舞》(←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就算有时候你不能像大家一样做某些事情,没有关系,你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做这些事,你能做得跟大家一样好,甚至更好。
《大脚丫跳芭蕾》(←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困难与挫折是可以克服甚至是超越的,保持热情、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小黑鱼》(←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与众不同并不可怕;勇气与协作。
《独一无二的你》:大千世界里,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个漫长的旅程,你要勇敢做自己。
《米拉的大烦恼》:接纳自己的外表;积极乐观地接受并解决问题,可能事情就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不要盲目追求别人的认同,真实地做自己,诚恳地接受自我原来的样貌。
对父母来说,一方面,可以阅读一些没有那么学术,但是由权威心理学家编写的教育类书籍,比如《真实的幸福》、《教出乐观的孩子》等,或许能帮助我们理性地设计教育路线;另一方面,可以看看《爸爸爱喜禾》、《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这类文字能帮助你超越苦难,唤醒你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我相信并坚持着:biubiu和我的缘分是为了相互治愈,biubiu和我的陪伴是一场双修。
自始自终,我都很想用轻松愉悦,甚至是幽默诙谐的口吻写出这篇内容,以期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吸引到更多的目光停驻。可惜失败了,惭愧。若有幸被你看到了,你大可当个故事;若能被你当口鸡汤喝掉,便是这些文字的福份。
8句中国家长常说的最伤孩子的话
众所周知,中式教育和国外教育在某一程度上是存在很多差别的,而中国的一些父母在情感表达上经常有不妥的部分,这些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你有没有说过这8句最伤孩子心的话吧!
一、我这都是为你好
中国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把所有为孩子做的事,说的话,好的坏的打一个包,外头罩上“为你好”的金字招牌。孩子敢反抗?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二、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与之类似的还有“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从树上摘的”等。总而言之是避开两性接触十月怀胎这个科学的过程。中国家长对孩子谈性,至今还是羞于启齿的一件事。
三、你这个没出息的玩意
或者是“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父母自有一套价值观,如果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能使自己满意,就会将“没出息、不学好”等字眼安到孩子身上。
四、你要怎么怎么了,我打断你的腿
这是老爸们常用的恐吓句式。虽然古往今来也没见几个真的因为做错事被打断腿的,这话的威慑力也有限,但老爸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一遍遍地说着……
五、就你这样的以后谁敢娶你
男孩版的就是“你这样的上哪娶媳妇去?”中国父母把儿女的婚姻当做是头等大事,找不着对象是他们最担心的。所以一遇不顺心的事就容易把娶不着嫁不掉搬出来说事。
六、你看人家谁谁谁,跟人好好学学
家长的攀比很微妙,一方面说自己孩子不好夸别人,一方面心里又暗暗想让自己孩子是最好的。所以一旦孩子让自己失望,就会不由自主搬出一个榜样来。
七、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类似的还有“多跟学习好的同学一块玩”。中国家长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子思路根深蒂固。孟母三迁之类的佳话也都是为孩子学习的,这一思路延续至今。
八、我们以后就指望你了
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古训在中国依旧有很大的市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依旧很急切。他们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所以动不动就会说“我指着你了”。
家长教育孩子常见的三大误区
和一位家长聊天,谈到自己家的两个宝宝的教育,颇为苦恼,通过家长描述,我看到她与不少家长具有的共同问题,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一味唠叨训斥,忽视行为训练
这位家长把儿子一直放在爷爷奶奶家,一年级才接过来,突然发现孩子有很多缺点,实在不尽人意,其表现出的野蛮和任性,让妈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在他人面前感到很难为情。妈妈看不惯,心里烦,于是开始唠叨孩子,例如:“你看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磨磨蹭蹭,什么时候能做好?”“你太没有礼貌了,这都是谁教的,你觉得你这样好吗……”“你怎么这么对待你妹妹
,太没有爱心了,你多大了!”“……”这种唠叨接连不断,甚至演变成谩骂和训斥,结果却是收效甚微。既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又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氛围,还导致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事实上,想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言行,爸爸妈妈首先要闭上唠叨的嘴巴,采用行为训练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例如,妹妹在模特比赛中获了奖,哥哥冷嘲热讽:“有啥了不起?”家长不要训斥他,而是把儿子喊到身边,告诉他:“妹妹获奖了,你要为妹妹高兴,说说鼓励祝贺的话,让妹妹感到温暖。如果你也进步了,妹妹也会同样对待你。”而后,请哥哥真诚地对妹妹说:“妹妹,你真棒,祝贺你!”妹妹也要有回应,接着把这个情境多练习几遍,让孩子知道这样说是对的,以后要这样对待妹妹。有了这种体验,感受到友好的表达、有效的互动,孩子才会“重装程序”,逐渐形成良性的行为模式。
误区二:一味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管理。
很多家长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喜欢结果管理,而忽视了过程管理。所谓过程管理,就是在孩子做某事的过程中进行监控,而不是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后再进行批评惩罚。例如孩子喜欢磨蹭,早晨从起床到吃饭要耽误很长时间,家长很着急,通常会在孩子旁边大声警告:“今天不要磨蹭哈,你要是再磨蹭,等着!”家长说完这句话,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等到孩子又拖拖拉拉的时候,家长火冒三丈地开始训斥孩子,孩子却如同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故。其实,家长不如在孩子做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管理,发出明确指令,让孩子根据指令去做,提出的要求越细致越有利于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以刷牙为例,孩子平常喜欢边刷边玩,家长可以发出这些指令:“拿牙刷,挤牙膏,盖子拧好,接水,开始刷……”一环扣一环地指令,是为了让孩子不走神不分心,去掉“多余动作”,明确完成一个动作的连贯性,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耽误时间。再以写作业为例,家长陪伴时要关注孩子的具体写作业的内容,要求把每个字每一笔画写好,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培养了习惯,这是很好的过程管理。而不是忽视过程,等孩子作业写完了再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写得不好,火冒三丈地撕了,让孩子再重写,不满意,再撕。反反复复,双方都很疲惫,收效甚微。
误区三:一味拿孩子和别人比,忽视孩子优点
我询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经常说儿子这样的话:你还没有妹妹做得好……你看你妹妹……你妹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家长频频点头,惭愧不已:“是的,我经常说,而且我们一家人也都经常说,把这些话挂在嘴边。”我告诉她,孩子最反感的家长言行之一,就是拿自己和别人比,尤其是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同学朋友,家长的比较,目的是激励和奋进,而孩子感受到的是否定,是嫌弃,是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他们通常用“不理睬”“装不听见”“争吵辩解”来对抗家长的“软刀子”。作为家长,一定注意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各有所长,要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优点,把优点放大再放大,让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事实证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在大人的嘴巴里长大,引导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勇于面对优点不足,家长扮演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孩子才会逐渐找到自信、找到自我,从而自主成长、自主发展。
常识游戏:认识碗、勺
认识杯子
目 的
让宝宝认识杯子,并学会用杯子喝水(奶),以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准 备
有图案的小杯子,牛奶,字卡“杯子”“喝”。
智慧妈妈教你玩
(1) 妈妈将有漂亮图案、两边带把手的小杯子放在宝宝面前说:“宝宝,这是杯子。”并举起杯子念儿歌:“小杯子,举起来,咕咚咕咚喝水了。”
(2) 训练宝宝双手扶杯喝水时,杯子里应少放些水,以免泼洒在宝宝的衣服上。
(3) 识字:杯子、喝。
建 议
(1) 平时让宝宝少喝带有刺激性的饮料,培养宝宝喝白开水的良好生活习惯。
(2) 为激发宝宝独立用杯喝水(奶)的兴趣,妈妈可与宝宝玩“干杯”游戏:妈妈举一只杯子,宝宝举一只杯子,碰杯后,让宝宝模仿妈妈用杯子喝水。
认识碗、勺
目 的
让宝宝认识碗、勺,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及自理能力。
准 备
木质或塑料碗,不锈钢勺,少许食品,字卡“碗”“勺”“吃饭”。
智慧妈妈教你玩
(1) 进餐时,妈妈将碗和小勺摆放在宝宝面前:“宝宝坐好,开饭了。”并指点碗说:“这是碗,里面盛着粥。”然后举起小勺:“来,宝宝张大嘴,用小勺吃粥。”
(2) 妈妈可将碗、勺与其他餐具摆放在一起,让宝宝指点、辨认。
(3) 识字:碗、勺、吃饭。
建 议
(1) 进餐时,妈妈可为宝宝准备一套安全的碗和勺(如不锈钢的),让宝宝学习用勺独立进餐。
(2) 应让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进餐前为宝宝戴上围嘴,洗干净手,不要让宝宝一边吃一边玩,以免影响胃肠道的消化。
认识电话
目 的
让宝宝认识电话,并会把手放在耳边做打电话状,同时会发“喂”的音。
准 备
电话或玩具电话,字卡“电话”。
智慧妈妈教你玩
(1) 来电话时,妈妈告诉宝宝:“来电话啦!宝宝接电话。”妈妈帮宝宝拿起话筒,放在宝宝耳边,并提示宝宝发音:“喂!”
(2) 妈妈为宝宝准备一个玩具电话,和宝宝玩打电话游戏。
(3) 玩打电话游戏时,妈妈可说儿歌:“小电话,喂喂喂,小宝宝,你好呀!”
(4) 识字:电话。
认识“1”
目 的
发展宝宝的数概念。
准 备
水果、饼干、糖果若干,字卡“1”。
智慧妈妈教你玩
妈妈拿出1块饼干或糖果,竖起食指告诉宝宝:“这是‘1’。”让宝宝模仿这个动作,然后把食物给他,并再次竖起食指表示“1”。同时出示字卡,让宝宝认识“1”,并加以鼓励。
建 议
家长可根据宝宝的喜好(如有的宝宝对汽车、玩具感兴趣,有的宝宝对笔、书画感兴趣),引导宝宝反复认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