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改变命运的不是考分,而是格局
发布时间:2020-12-19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记得几年前,参加公司的一次年会,一个神秘的投资人在台上拍着我们老总的肩膀。
对台下的人说,“我最看重的是这个人的格局。”
那个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着一个屏幕开花的千元手机的中年男人。
总是有用不完的劲儿,一股不服输的气。
让人至今难忘。
那是我从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参加工作,听到了格局这两个字。
后来听了老板的经历,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对他拥有的财富和地位一点也不羡慕,少年意气,觉得什么都可以去挣。
但是对他曾经落魄到住桥洞,摆摊推销,但一直没有放弃,从无到有的经历很敬佩。
一个人的格局如何,往往会让人生的结局迥然不同。
我们也会见到很多人,有着一点点的成就马上自我标榜,不可一世。
或者借助祖辈积德,含着金勺子出生,以为世界都是自己挣来的一样。
为人父之后,面对眼前的孩子,也就常会想。
格局是什么?
又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能够拥有格局?
有一句话是,格局决定结局。
有一个朋友,跟我们聚会时总是愁眉苦脸。
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但是每次散了之后,他就会我行我素,照旧是去打牌。
他当年是211重点大学毕业,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中层领导,所以一直觉得郁郁不得志。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管着这三五个人,拿着这七八千的工资,一眼就看到了头。
下班后就是约人打牌,玩的不知天昏地暗。
刚开始的时候他抱怨时,大家还响应一下,但是时间久了,也没有人理会了。
而他也在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下丧失斗志,还谈什么奋斗。
如今十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奔走于牌局之间抱怨的他。
但是身边的人早已各奔前程了。
一个人如果总是固步自封的抱怨人生,最后朋友都会越来越少。
因为层次不同,不相为谋。
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她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的师范学校,但是凭着努力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因为长得不错,教学也好,于是就常常被校长拉出去应酬陪酒。
只要教育局的领导一来,就要作陪,学校拉项目就要醉酒。
而且评优评先更要给上面的人送礼,巴结领导。
她是家里的长女,父母是按照儿子养的,性格非常要强,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这样。
所以她决定离职。
当时父母听到了这个决定就威胁她说,只要离职就断绝关系。
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来劝她留下,谁会傻到将自己的国家饭碗砸掉,毕竟这么多人都挤破脑袋想进都没门。
可最后她还是一纸书信辞职了。
当然,她知道自己读过足够的书,能写能说,先去外边做一个文案也比在这学校过这样的日子强。
结果,她赶上了自媒体大潮,用自己的才华谱写自己的人生。
如今她已经年入近百万,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用她的话说就是:过一种“配得上自己的人生。”
格局这个东西,就是这样。
我们摸不着,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
你倘若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自己给自己建造一座监狱把自己锁住。
那你的人生就注定在挣扎和不满中度过。
当我们养育着我们的孩子。
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为了工作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
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有意义的人生。
如今很多的孩子,长大之后就说“没意思!”
好像什么都“没意思“
那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思。
在工作上找不到意义,因为仅仅把它作为谋生的工具,而不是自己内心所喜爱的。
而在家里也忽视身边人,还常常不高兴发脾气,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龙应台在写给儿子的信里说“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值得父母们深思。
我们养育着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常常受着父母的影响。
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本身的格局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父母把养育孩子的目的定为考高分,读名校、挣大钱、买大房子、光宗耀祖。
那么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压力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这也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努力的原因。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到了中学之后就提不起学习的劲。
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大致都懂事了,知道家里的情况,受着父母的影响,形成了三观。
如果从小父母就用物质的目标来激励孩子努力。
鼓励孩子考高分,进名校。
然后呢?
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孩子问,再然后呢?
估计很多父母都答不上来。
当孩子懂事之后就发现,自己不努力也能得到这些啊。
还读个球,不如好好玩玩。
所以说,父母的养育理念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格局。
为人父母,要记得常常拾掇一下自己。
不仅仅是买衣服、包包、好车……
而是要常常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就好比我们家,每次吃饭时候,掉落在碗边的饭粒,儿子都想去捡起来吃掉。
这个习惯孩子妈很不高兴,说这不卫生。
而且每次看到水龙头没关紧,他会去赶紧关掉,说浪费水。
我们也没有刻意去教。
小小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完全是受了我的影响。
而我呢?
也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节俭的习惯,在每天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跨代传递了下来。
培养孩子的格局,还得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
大度一点,人生很长,世界很大,斤斤计较的父母养不出胸襟宽阔的孩子。
担当一点,吃点亏也不错。这样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有舍才有得。
真诚一点,错了又何妨,擦干泪从头再来。
有点使命感,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也不是为了混日子。
总得找一点伟大一点的事来做。
说实话,为人父母,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栽培自己的孩子”
还有比这事更重要的吗?
一个人不能停止学习脚步,因为你得提升自己,拥有格局。
做了父母更是如此。
陪孩子一起,多读一点书,读点无用的书。
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养一个有格局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而是“惯”出来的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犹如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同事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女儿:省心,自觉,不用管。我告诉他们: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这里的“惯”不是娇惯,而是帮助她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好习惯得从平时的行为抓起。孩子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作为父母,主要是双休日和寒、暑假对孩子的管理和引导。
女儿读小学时,每年的暑假我们家都有一段时间的“真空”:她爸爸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我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一连六七天没人管孩子,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遥控”的办法: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和计划书,然后让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详细的作息时间已经忘记了,我只大致记得每天要有这样几项内容: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画三幅小国画,写三张(16开大小的)毛笔字,吹一个小时的长笛,做一个小时的作业,然后看电视,睡午觉,看书。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买一份《中国电视报》,圈出适合她看并且她也喜欢看的节目,定时看,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计划订好之后,画一张表,每天登记,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完不成的第二天补上。总体完成得好的奖励,否则处罚。
日复一日之后,孩子的习惯慢慢养成了,无论父母在家不在家,该做什么的时候,她会自觉去做,后来再大一些,她就可以自己为自己订计划了。
女儿刚参加完高考,考前她们高中提前17天让学生在家里复习。我照常到校上班,她爸爸照常忙他的餐馆,就她一个人在家里复习。头两天放假,她收拾屋子,整理书籍资料,归类,订考前复习计划,稍作调整、放松。从第三天起,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学。有时候,我和她爸在餐馆里忙到晚上近十点钟才回家,女儿一个人仍在她的房间里安静地学习,电视、电脑都没随便开。倒是我们回去之后,她才过来和我们一起看看《艺术人生》、《人物》、《央视论坛》、《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23∶00前睡觉。
又逢暑假,孩子们兴奋,父母们忧心忡忡,巴不得学校天天上课。其实假期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绝好机会,关键是父母如何遥控,孩子如何自控。建议父母学一点“放风筝”的技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覆盖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计划,然后抓住这根“线”,让孩子在假期“飞得高,飞得远”,又不偏离“轨道”。
好习惯养成之后,的确有“一劳永逸”之效。依照这个推论: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这样看来,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本身是一种天职,给孩子的不只是尊重、更应该是教导和引领。父母在父母的位置,做好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像个孩子,懂得亲昵,懂得规矩,更懂得兼具两者的真正的爱。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走秀台或登上童装目录。
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第三个女孩露出胜利的微笑:“我是说,现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又一次翻开了孔子留下的“育儿经”。孔子曾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承担着教养子女的任务。有些父母带着童年的创伤,为了怕伤害孩子的感觉,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
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在我创办的小学堂举办的一次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帮他系的,自己不会系鞋带。“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爷爷奶奶系鞋带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做父母还是当朋友?颜渊,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曾赞叹孔子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地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这段话在我读来,虽是赞叹孔子的“为师之道”,更是我理解的“父母之道”,即“引领”。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摆正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姿态,这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我更愿意将这种想法理解为对陪伴与自由的强调,但在我看来,父母亲是一种不能放弃的天命。在和孩子打成一片之前,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会发生失控场面,乱打乱闹,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
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拽在我手心的那双大手,象征着权威,充满力量,又透出理解,让我心安。
前几天,我见到了我侄儿。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
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
改变孩子命运的三类“良药”
孩子的命运是靠谁来改变的,当然是孩子自己。心理学家根据不同原则和标准,把性格分成不同的类别。
“性格改变命运”,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到底这句话是否正确呢?这我们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表现。在我的身边,很多孩子都会因性格的原因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如随遇而安的孩子就是不好强,没有目标,做事情得过且过,加上家庭条件优越,所以学习起来没有干劲,不想奋斗。
影响孩子命运的改变有几种因素:
(一)性格因素。性格就是像人的根本一样,贯穿人的一生,是反映人心理活动的真实表现,性格。性格从心理部分来看,把它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对于意志型的孩子能够坚强,遇到困难能够尽力去战胜,全身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而理智型的孩子遇到事情能够沉稳冷静,善于思考等等。
性格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我们来看看从心理活动的范围来看,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的孩子可以逐渐变化成外向型,但孩子的根本还是没变,还是内向型。
比如明星,他本身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但是他成名后,随着环境的改变,他在工作中必须表现出活跃和开朗的一面,但是他在家里还是内向的性格。
性格是影响孩子命运最重要的因素,性格要强,肯定追求上进,努力改变命运,好强的性格也可以通过环境来改变。
我的二位学生,人是很聪明,一学就会,但是就是不发奋。原因是她的性格不好胜,随遇而安,觉得自己成绩过得就可以了。虽然现在已经是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三年了,还是老样子,工作也没有多大起色。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很重要,毕竟家庭环境是孩子从小所熏陶的场所,在这个环境,完全是家长给予的。父母懂得孩子教育,就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曾经观察一个家庭,孩子不好强,父母溺爱,最后弄得孩子无所事事,每次放学回家,就看电视,家务都是母亲一个人弄,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包工程,一年回家也就一个把月,爸爸每次回家就是大把大把的买好东西给孩子用,最后当别的孩子独立性很强的时候,可这个家庭的二个孩子不求上进,严重依赖父母,可后来父亲生意亏损,母亲下岗,最后这两个孩子就一事无成,全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三)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学校开展的是全面应对考试的教育,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对于现在生活安逸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苦难,这么办?
需要顽强的吃苦精神来战胜学习上的障碍,缺少一种好强精神,是难以应对学校学习上的激烈竞争,学校的竞争排名就是十分残酷的,一分就可能让你排名跨度十几名。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宝,爱得不得了,说自己如何爱,如何疼,别人都比不上。须不知,他所谓的爱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他。
我班上有个宝宝的家长说,崽崽是我家的宝贝,疼得不得了,什么事都不让他做,要的东西在第一时间就放到他手里。有的甚至于上中班了,还必须喂饭的,可现在还要来放全托,心疼啊,生怕在幼儿园过得不好。一来园看望孩子,孩子没哭,她老人家倒是哭起来了。
有个家长还说,宝宝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有约束过他,只要心地善良,在园里安全。学没有有学东西都无所谓,以后长大的工作也不担心,只是有些挑食,不吃青菜,麻烦教师帮忙改下。这让我无语。这类似的情况比较多。
听了家长们的话,我不得不深思。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也作为一个快五岁孩子的母亲,我想说说我的观点。现在家庭条件好的越来越多,又只生了一个,所以对孩子的爱便成了溺爱,让现在的宝宝缺少独立性、大度包容与爱,这个爱是爱他人,爱社会,爱长辈。就算家长再为孩子们准备好一切,他自身不能独立,也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等,那么他又如果能生活得好呢?他们只知道爱自己,不会关心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缺乏而导致孩子们自理能力极差,什么都依赖于父母、爷爷奶奶,请问各位家长朋友们,宝宝长大后,你们是否也得这样照顾他们一辈子呢?他们会和你过一辈子吗?当他们遇到问题不会处理的时候是不是也时时刻刻地来问你们呢?您觉得这合适吗?好吗?
上天赋予了人类生命,是一个慢慢学习、探索、创造的过程,是你们所谓的爱,所谓的疼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尊敬的家长朋友们,请你们放开宝宝的手,让孩子走他这一生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需要的是您在旁边的鼓励与关怀和适时的引导与提醒,教会他们学习与生存的本领。而不是取而代之,那他们才会真正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