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改变命运的不是考分,而是格局

发布时间:2020-12-19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记得几年前,参加公司的一次年会,一个神秘的投资人在台上拍着我们老总的肩膀。

对台下的人说,“我最看重的是这个人的格局。”

那个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着一个屏幕开花的千元手机的中年男人。

总是有用不完的劲儿,一股不服输的气。

让人至今难忘。

那是我从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参加工作,听到了格局这两个字。

后来听了老板的经历,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对他拥有的财富和地位一点也不羡慕,少年意气,觉得什么都可以去挣。

但是对他曾经落魄到住桥洞,摆摊推销,但一直没有放弃,从无到有的经历很敬佩。

一个人的格局如何,往往会让人生的结局迥然不同。

我们也会见到很多人,有着一点点的成就马上自我标榜,不可一世。

或者借助祖辈积德,含着金勺子出生,以为世界都是自己挣来的一样。

为人父之后,面对眼前的孩子,也就常会想。

格局是什么?

又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能够拥有格局?

有一句话是,格局决定结局。

有一个朋友,跟我们聚会时总是愁眉苦脸。

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但是每次散了之后,他就会我行我素,照旧是去打牌。

他当年是211重点大学毕业,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中层领导,所以一直觉得郁郁不得志。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管着这三五个人,拿着这七八千的工资,一眼就看到了头。

下班后就是约人打牌,玩的不知天昏地暗。

刚开始的时候他抱怨时,大家还响应一下,但是时间久了,也没有人理会了。

而他也在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下丧失斗志,还谈什么奋斗。

如今十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奔走于牌局之间抱怨的他。

但是身边的人早已各奔前程了。

一个人如果总是固步自封的抱怨人生,最后朋友都会越来越少。

因为层次不同,不相为谋。

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她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的师范学校,但是凭着努力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因为长得不错,教学也好,于是就常常被校长拉出去应酬陪酒。

只要教育局的领导一来,就要作陪,学校拉项目就要醉酒。

而且评优评先更要给上面的人送礼,巴结领导。

她是家里的长女,父母是按照儿子养的,性格非常要强,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这样。

所以她决定离职。

当时父母听到了这个决定就威胁她说,只要离职就断绝关系。

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来劝她留下,谁会傻到将自己的国家饭碗砸掉,毕竟这么多人都挤破脑袋想进都没门。

可最后她还是一纸书信辞职了。

当然,她知道自己读过足够的书,能写能说,先去外边做一个文案也比在这学校过这样的日子强。

结果,她赶上了自媒体大潮,用自己的才华谱写自己的人生。

如今她已经年入近百万,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用她的话说就是:过一种“配得上自己的人生。”

格局这个东西,就是这样。

我们摸不着,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

你倘若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自己给自己建造一座监狱把自己锁住。

那你的人生就注定在挣扎和不满中度过。

当我们养育着我们的孩子。

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为了工作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

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有意义的人生。

如今很多的孩子,长大之后就说“没意思!”

好像什么都“没意思“

那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思。

在工作上找不到意义,因为仅仅把它作为谋生的工具,而不是自己内心所喜爱的。

而在家里也忽视身边人,还常常不高兴发脾气,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龙应台在写给儿子的信里说“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值得父母们深思。

我们养育着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常常受着父母的影响。

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本身的格局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父母把养育孩子的目的定为考高分,读名校、挣大钱、买大房子、光宗耀祖。

那么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压力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这也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努力的原因。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到了中学之后就提不起学习的劲。

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大致都懂事了,知道家里的情况,受着父母的影响,形成了三观。

如果从小父母就用物质的目标来激励孩子努力。

鼓励孩子考高分,进名校。

然后呢?

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孩子问,再然后呢?

估计很多父母都答不上来。

当孩子懂事之后就发现,自己不努力也能得到这些啊。

还读个球,不如好好玩玩。

所以说,父母的养育理念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格局。

为人父母,要记得常常拾掇一下自己。

不仅仅是买衣服、包包、好车……

而是要常常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就好比我们家,每次吃饭时候,掉落在碗边的饭粒,儿子都想去捡起来吃掉。

这个习惯孩子妈很不高兴,说这不卫生。

而且每次看到水龙头没关紧,他会去赶紧关掉,说浪费水。

我们也没有刻意去教。

小小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完全是受了我的影响。

而我呢?

也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节俭的习惯,在每天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跨代传递了下来。

培养孩子的格局,还得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

大度一点,人生很长,世界很大,斤斤计较的父母养不出胸襟宽阔的孩子。

担当一点,吃点亏也不错。这样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有舍才有得。

真诚一点,错了又何妨,擦干泪从头再来。

有点使命感,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也不是为了混日子。

总得找一点伟大一点的事来做。

说实话,为人父母,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栽培自己的孩子”

还有比这事更重要的吗?

一个人不能停止学习脚步,因为你得提升自己,拥有格局。

做了父母更是如此。

陪孩子一起,多读一点书,读点无用的书。

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养一个有格局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而是“惯”出来的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犹如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同事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女儿:省心,自觉,不用管。我告诉他们: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这里的“惯”不是娇惯,而是帮助她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好习惯得从平时的行为抓起。孩子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作为父母,主要是双休日和寒、暑假对孩子的管理和引导。

女儿读小学时,每年的暑假我们家都有一段时间的“真空”:她爸爸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我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一连六七天没人管孩子,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遥控”的办法: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和计划书,然后让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详细的作息时间已经忘记了,我只大致记得每天要有这样几项内容: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画三幅小国画,写三张(16开大小的)毛笔字,吹一个小时的长笛,做一个小时的作业,然后看电视,睡午觉,看书。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买一份《中国电视报》,圈出适合她看并且她也喜欢看的节目,定时看,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计划订好之后,画一张表,每天登记,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完不成的第二天补上。总体完成得好的奖励,否则处罚。

日复一日之后,孩子的习惯慢慢养成了,无论父母在家不在家,该做什么的时候,她会自觉去做,后来再大一些,她就可以自己为自己订计划了。

女儿刚参加完高考,考前她们高中提前17天让学生在家里复习。我照常到校上班,她爸爸照常忙他的餐馆,就她一个人在家里复习。头两天放假,她收拾屋子,整理书籍资料,归类,订考前复习计划,稍作调整、放松。从第三天起,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学。有时候,我和她爸在餐馆里忙到晚上近十点钟才回家,女儿一个人仍在她的房间里安静地学习,电视、电脑都没随便开。倒是我们回去之后,她才过来和我们一起看看《艺术人生》、《人物》、《央视论坛》、《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23∶00前睡觉。

又逢暑假,孩子们兴奋,父母们忧心忡忡,巴不得学校天天上课。其实假期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绝好机会,关键是父母如何遥控,孩子如何自控。建议父母学一点“放风筝”的技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覆盖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计划,然后抓住这根“线”,让孩子在假期“飞得高,飞得远”,又不偏离“轨道”。

好习惯养成之后,的确有“一劳永逸”之效。依照这个推论: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这样看来,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本身是一种天职,给孩子的不只是尊重、更应该是教导和引领。父母在父母的位置,做好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像个孩子,懂得亲昵,懂得规矩,更懂得兼具两者的真正的爱。

我在一家餐厅的候座区排队,旁边有三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正在聊天。他们长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袜和背包显然经过精心打理,若不是时尚名牌,肯定也是设计师款式,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立刻上走秀台或登上童装目录。

孩子们聊天的内容又是什么呢?第一个男孩说:“我们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电视,全家人都要陪我看。”第二个女孩说:“看电视根本没什么。我妈妈说我才是我们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们都要买给我,不然我就哭,他们最怕我哭了。”第三个女孩抿着嘴笑,轻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她圆亮亮的眼珠转向两个同伴,“你们敢打你爸吗?”第一个男孩说:“小时候会打啊。”第二个女孩附和的点头。第三个女孩露出胜利的微笑:“我是说,现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小女孩的表情和语气使我不寒而栗,虽然只是个孩子,她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权力,她在父母身上试验并开展她的权力范围。她当然明了自己的权力是父母爱的给予,她选择回报的却是耳光──用暴力与屈辱加诸于爱她的人。

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谚语:“两岁打娘,娘会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打打闹闹,是朋友间的乐趣,却是亲子关系中的悲剧。

今日的父母亲,昨日仍是孩子时,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都是紧绷的。那时的父母亲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他们服膺的父母学,是“严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体罚或压抑下成长,不禁在心中勾勒未来的蓝图:“绝不打骂小孩”、“要当他们的朋友”……昨日孩子成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带大,内心却有着巨大的失落、焦虑与感伤:“我这么尊重他,他为什么不尊重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又一次翻开了孔子留下的“育儿经”。孔子曾说:爱护一个人,怎能不训练他,让他常常劳动呢?真心为一个人好,怎么能不规劝教导他呢?父母亲心心念念要给孩子最大的尊重,与此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与天职吗?是的,父母,乃是一种身分,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承担着教养子女的任务。有些父母带着童年的创伤,为了怕伤害孩子的感觉,小心翼翼,动辄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儿女的“孝子”、“孝女”。

等到孩子的心性被养得骄纵、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亲感到大势已去,急着揭竿起义,想要收复失土,为时已晚。父母亲的失策,不在于后来的管教失当,而在于应当管教时错失良机。爱一个孩子,不仅是尊重而已,更应该教导他,让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他规范和约束,让他知道,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许多孩子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下成长,功课由家教帮着做;书包由菲佣帮着背;鞋带由父母帮着系,他们从不需要为“活着”付出一点劳动力。除非父母亲可以确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则,等到他必须为自己劳动的时候,不仅手足无措,还会有更大的怀疑与挫折。

在我创办的小学堂举办的一次夏令营里,有个被宠坏的小霸王,已经小学五年级了,却总要老师蹲下来为他系鞋带,他说在家里都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帮他系的,自己不会系鞋带。“你真的连鞋带都不会系啊?”我问他。那孩子笑笑的看着我,眼中闪动着优越的光:“对啊。所以,你要帮我系鞋带。”“这样啊,”我俯下身,停顿三秒钟,把自己的鞋带解开,对他说:“那我来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学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会被人家取笑的。”

孩子完全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只好跟着我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系鞋带。当他完成了系鞋带的功课,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励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帮忙,还可以帮爷爷奶奶系鞋带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他学到的不仅是系鞋带的功课而已。

做父母还是当朋友?颜渊,孔子七十二门徒之首,曾赞叹孔子说:“仰起头来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坚毅。眼看着在面前,忽然发觉又到了身后。老师就是这样缓慢而持续地引领着我们,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开阔我的眼界,又用规范与约束使我成为谦恭有礼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脚步,却不由自主往前走……”

这段话在我读来,虽是赞叹孔子的“为师之道”,更是我理解的“父母之道”,即“引领”。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摆正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的姿态,这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

当我听见父母亲宣称:“我不想当孩子的父母,我想当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话,总是十分忧心。父母不想当父母,那么,该由谁来担负父母亲的神圣使命呢?父母亲是儿女灵魂的雕塑师;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与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假若父母不想当父母,首先辜负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还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呢?或者竟以为这是最新颖时尚的想法?

我更愿意将这种想法理解为对陪伴与自由的强调,但在我看来,父母亲是一种不能放弃的天命。在和孩子打成一片之前,父母亲应该树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除了父母之外,他们别无所有,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时机。我记得自己的童年,偶尔会发生失控场面,乱打乱闹,这种时候,最渴望的,是一个能使我停止下来的大人。

当父亲或母亲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双手捧住我的脸,注视着我的眼睛,坚定的对我说:“乖,你现在太激动了,要冷静一下。来!我们休息一下。”当他们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一边去“冷静”的时候,我一边喘息,一边升起一种解脱的松弛和安心。拽在我手心的那双大手,象征着权威,充满力量,又透出理解,让我心安。

前几天,我见到了我侄儿。当我钟爱的侄儿幼年时,我常喜欢跟他说:“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刚开始他很开心,渐渐的,没那么热络了,直到他念小学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这样响应:“我们不只是朋友而已,我们是血缘之亲,你是我姑姑。”他的表情很认真,近乎严肃。

我立即收敛了笑嘻嘻的脸孔,慎重点头:“你说得很对。”孩子其实可以清楚分辨,朋友与亲人的不同,朋友与父母亲更加不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亲是一种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职做好,让孩子爱你、敬你,长大后的孩子会明白,父母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朋友。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将欲罢而不能了。

改变孩子命运的三类“良药”


孩子的命运是靠谁来改变的,当然是孩子自己。心理学家根据不同原则和标准,把性格分成不同的类别。

“性格改变命运”,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到底这句话是否正确呢?这我们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表现。在我的身边,很多孩子都会因性格的原因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如随遇而安的孩子就是不好强,没有目标,做事情得过且过,加上家庭条件优越,所以学习起来没有干劲,不想奋斗。

影响孩子命运的改变有几种因素:

(一)性格因素。性格就是像人的根本一样,贯穿人的一生,是反映人心理活动的真实表现,性格。性格从心理部分来看,把它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对于意志型的孩子能够坚强,遇到困难能够尽力去战胜,全身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而理智型的孩子遇到事情能够沉稳冷静,善于思考等等。

性格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我们来看看从心理活动的范围来看,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的孩子可以逐渐变化成外向型,但孩子的根本还是没变,还是内向型。

比如明星,他本身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但是他成名后,随着环境的改变,他在工作中必须表现出活跃和开朗的一面,但是他在家里还是内向的性格。

性格是影响孩子命运最重要的因素,性格要强,肯定追求上进,努力改变命运,好强的性格也可以通过环境来改变。

我的二位学生,人是很聪明,一学就会,但是就是不发奋。原因是她的性格不好胜,随遇而安,觉得自己成绩过得就可以了。虽然现在已经是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三年了,还是老样子,工作也没有多大起色。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很重要,毕竟家庭环境是孩子从小所熏陶的场所,在这个环境,完全是家长给予的。父母懂得孩子教育,就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曾经观察一个家庭,孩子不好强,父母溺爱,最后弄得孩子无所事事,每次放学回家,就看电视,家务都是母亲一个人弄,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包工程,一年回家也就一个把月,爸爸每次回家就是大把大把的买好东西给孩子用,最后当别的孩子独立性很强的时候,可这个家庭的二个孩子不求上进,严重依赖父母,可后来父亲生意亏损,母亲下岗,最后这两个孩子就一事无成,全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三)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是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学校开展的是全面应对考试的教育,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对于现在生活安逸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苦难,这么办?

需要顽强的吃苦精神来战胜学习上的障碍,缺少一种好强精神,是难以应对学校学习上的激烈竞争,学校的竞争排名就是十分残酷的,一分就可能让你排名跨度十几名。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宝,爱得不得了,说自己如何爱,如何疼,别人都比不上。须不知,他所谓的爱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他。

我班上有个宝宝的家长说,崽崽是我家的宝贝,疼得不得了,什么事都不让他做,要的东西在第一时间就放到他手里。有的甚至于上中班了,还必须喂饭的,可现在还要来放全托,心疼啊,生怕在幼儿园过得不好。一来园看望孩子,孩子没哭,她老人家倒是哭起来了。

有个家长还说,宝宝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有约束过他,只要心地善良,在园里安全。学没有有学东西都无所谓,以后长大的工作也不担心,只是有些挑食,不吃青菜,麻烦教师帮忙改下。这让我无语。这类似的情况比较多。

听了家长们的话,我不得不深思。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也作为一个快五岁孩子的母亲,我想说说我的观点。现在家庭条件好的越来越多,又只生了一个,所以对孩子的爱便成了溺爱,让现在的宝宝缺少独立性、大度包容与爱,这个爱是爱他人,爱社会,爱长辈。就算家长再为孩子们准备好一切,他自身不能独立,也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等,那么他又如果能生活得好呢?他们只知道爱自己,不会关心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缺乏而导致孩子们自理能力极差,什么都依赖于父母、爷爷奶奶,请问各位家长朋友们,宝宝长大后,你们是否也得这样照顾他们一辈子呢?他们会和你过一辈子吗?当他们遇到问题不会处理的时候是不是也时时刻刻地来问你们呢?您觉得这合适吗?好吗?

上天赋予了人类生命,是一个慢慢学习、探索、创造的过程,是你们所谓的爱,所谓的疼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尊敬的家长朋友们,请你们放开宝宝的手,让孩子走他这一生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需要的是您在旁边的鼓励与关怀和适时的引导与提醒,教会他们学习与生存的本领。而不是取而代之,那他们才会真正感谢你们。

相关推荐

  •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而是“惯”出来的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犹如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
    2021-01-11 阅读全文
  •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
    2021-01-12 阅读全文
  • 改变孩子命运的三类“良药” 孩子的命运是靠谁来改变的,当然是孩子自己。心理学家根据不同原则和标准,把性格分成不同的类别。 “性格改变命运”,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到底这句话是否正确呢?这我们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表现。在我的身边,很多孩...
    2021-04-17 阅读全文
  • 改变命运的励志句子(分享)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改变命运的励志句子,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我...
    2023-06-21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宝,爱得不得了,说自己如何爱,如何疼,别人都比不上。须不知,他所谓的爱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他。 我班上有个宝宝的家长说,崽崽是我家的...
    2020-10-09 阅读全文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习惯”犹如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

2021-01-11 阅读全文

从“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时代走过,我们却好像一下进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领地——对孩子无底线的尊重、惯着,生长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给家长们发出一个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间的平等意识,但是父母绝不能仅仅...

2021-01-12 阅读全文

孩子的命运是靠谁来改变的,当然是孩子自己。心理学家根据不同原则和标准,把性格分成不同的类别。 “性格改变命运”,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到底这句话是否正确呢?这我们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表现。在我的身边,很多孩...

2021-04-17 阅读全文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改变命运的励志句子,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我...

2023-06-21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宝,爱得不得了,说自己如何爱,如何疼,别人都比不上。须不知,他所谓的爱并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反而害了他。 我班上有个宝宝的家长说,崽崽是我家的...

2020-10-09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