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牺牲自己的一切,反倒会毁了孩子
发布时间:2021-01-18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中国很多父母似乎一直处在一种矛盾之中。在学习成绩、成功道路上对于孩子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和期待,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和妥协,甚至于牺牲自己的一切,本文将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值得思考。
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像不像?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
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
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
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
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
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但考上大学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
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
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总结起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的“牺牲”给孩子太多压力
哈尔滨有一个单亲母亲,从儿子中考一直陪读到儿子考研。孩子两次考研两次失败,为了母亲他还想再考。但严重的抑郁症使他再也考不下去了。孩子持刀自残,母亲夺刀相救,结果误刺母亲,险些要了她的性命。这位母亲本来是一个性格开朗、工作干练的基层妇女干部。当她下决心进城陪读的时候,刚刚40岁出头。她拒绝再婚,辞掉工作,卖掉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押在了儿子身上,就像一场赌博。母亲为儿子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使自己的生命黯淡了,没有了光和热。母亲的“牺牲”也使孩子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没有了自我选择的空间。结果换来的是什么呢?不仅是考研的失败,也毁了孩子的人生。
在一些父母的心目中,孩子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不仅在家中一切为了孩子,一切服从孩子,业余时间也全搭给了孩子。好像孩子培养好了,就是自己的工作好了;孩子进步了,也就是自己上进了;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是自己出息了。“牺牲自己,为了孩子”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则是得过且过,不求进取,“混呗”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对自身的充实、进取毫不顾及。
事实表明,自我否定感强的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观念也常常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对自我的不满意导致了渴望子女出人头地的补偿心理强烈,容易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缺乏自信而衍生出来的消极、冷漠、保守、懈怠等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特征,会通过有意无意、长期反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惊人相似的复制。如果当孩子将来成为人之父母之后,也来个自我否定,同样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岂不是对父辈的期望极大的讽刺么!由此看来,一些父母现在以牺牲自己来保全孩子,不仅仅是牺牲了自己,同时也是牺牲了孩子应当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自信、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恰恰是孩子成才所必需的。因为父母的成就动机既可为子女提供样板,又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促进其成就动机的家庭气氛。
父母的行为胜过任何说教。那些希望以牺牲自我为条件换取孩子成功的父母们,当心也“牺牲”了寄之于厚望的孩子!
父母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
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赏识教育著名的亲子专家魏建惠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孩子不爱学习?父母先反省自己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小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强大的、无所不能的权威。他们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学习,所以我们教育学理论中非常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家庭对孩子的学习影响非常重要。
首先,家里有一个爱学习、求上进的气氛,家长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孩子们一般喜欢并尊重有文化、有教养、好学上进、作风民主、举止文明、关系和谐的家长。特别是家长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种千金难买的自觉学习的行动。
因此,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调查表明,许多学业不良儿童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气氛:家长经常约些朋友晚上打牌、闲聊、外出跳舞等,试想处于这类环境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学习?
其次,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态度也很重要。家长应该多向孩子讲述自己小时侯在学校的趣事,向孩子多传达一些自己对学校美好的向往、美好的记忆的信息,努力培养孩子对学校的情感。否则如果家长给孩子传递的都是自己多么多么不愿意上学、学校生活多么多么枯燥无味等一些消极信息,可以想象孩子对学校的概念会是什么样。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幼儿园的孩子问完年龄后总爱说“还有一(或二)年的快乐时间,明(或后)年就要被上套了”之类的话,其实他们本来是想告诉孩子好好珍惜幼儿园的时光,学会玩、充分地玩,没曾想,借抬高幼儿园的话语就等于告诉孩子:学校生活是痛苦的潜台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这种负面的信息会影响到孩子对学校的期望。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学习型家庭的建立,家长应成为家庭中学习的主角,不仅要带头学习,为孩子作学习的表率,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因此学习型家庭是亲子学习的典范。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终身学习的榜样,让自己的行动证明终身教育是贯穿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教育,学习应该成为家庭的重要功能,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创建学习型家庭,应使每个家庭成员懂得学习,建立更为平等的家庭关系,并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让每个学习型家庭的成员都能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都能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在现在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如果不继续学习,每个人都会落后,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家长要始终教育我们的孩子,表达家长对学习的观念及态度。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要向同学学习,向老师学习,向课本知识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现代科技学习,向生活学习。这一生不去学习的人是非常痛苦的。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学会学习的人可以看到一百个景点,获得丰富的收获;而没有学习的人可能只看到十个。
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父母自己带
前几天逛知乎时,看到了一则帖子,名为“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里面有位父亲讲述的故事,令人深思。
因为工作的原因,这位父亲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交给了爷爷带。
夫妻俩每天下班后看看孩子,周末再接回家住,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8年。
爷爷的教育极端严苛,几乎是军队化管理,孩子各个方面的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但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却越来越不开心。
女儿读初中时,父亲把她接回家,之后开始以一个项目经理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女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看似一切都回到了正轨上。
直到有天晚上,他收到了女儿的信息:“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吧。”
到了医院,做各种检查和心理测验,最后诊断结果是孩子患有带严重抑郁倾向的双相情感障碍,严重到已经要求和父母分居。
这位父亲一直反思到底是从哪一步开始错的,他在文中写道:“将女儿留在我父母那里,这个决定让我和妻子至今都追悔莫及。”
1
在我们身边,不少父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把孩子交给老人或其他人照料,自己完全置身事外;
等到孩子出现问题了,我们再想给他爱,给他正确的引导,已经为时已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过:
“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带。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养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就像文中那个小女孩,她过得不快乐,不仅仅是爷爷的严格和复杂的家庭环境,更是自己最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长期的视而不见。
很多人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确实如此,我们和孩子真正的共同生活时间其实只有短短的18年,而孩子心理和行为发展关键期,也就刚出生的头几年。
在这段时间,为人父母,要尽所有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给他们最好的爱和陪伴。
2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带?
因为要在小的时候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有心理专家说,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内心孤独、敏感,很容易依赖一个人,害怕失去,十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
我一朋友,从小被父母丢给外婆带,外婆一大家子人,她是最不起眼的那个。
童年过得小心翼翼,直到现在,还是十分敏感,生怕给别人添麻烦,怕别人不喜欢她。
她曾对我说:“我这辈子最羡慕的就是别人和父母像朋友一样相处,而我,连开家长会自己的位置都是空的。”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需要与他的看护者建立亲密的情感关联,他从这种亲密关系中获得爱、信任与安全感。
而最能胜任看护者职位的,自然是爸爸妈妈。
没有父母充足的陪伴,孩子很难有安全感。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人,长大后和父母的关系多少都有着隔阂。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帖子:“女朋友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后来一直不愿意叫她爸妈,我该怎样劝她?”
底下头条评论说:
“人与人之间的亲疏不是法定上的关系抑或血缘能解释尽的。不论哪种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
孩子幼年时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很难再让孩子和父母变得亲近。
我们后台就曾收到过这样的留言:
“小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过年爸爸妈妈就会回来,我最难过的也是过年,过完年他们就走了,就剩下我躲在被子里痛哭。”
“我从不怀疑我妈对我的爱,我也很爱他们,但是我和他们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2.亲子教育才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
经常有妈妈跟我们抱怨,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了几年,接回身边后发现孩子有太多的行为问题,这时候父母再想管教孩子,已经是难上加难。
把孩子完全扔给老人,虽然轻松了几年,但是总有一天会加倍让你偿还。
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确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老人只是来帮忙的,无论有多忙,我们都应该抽出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
就像青少年心理专家宋少卫所说:
“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或者说最理想的教育模式。”
3.可能有的父母会说:“如果有经济条件,哪个父母不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
其实,所谓自己带孩子,并不意味着要让父母一方辞掉工作,在家24小时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
即使有工作,孩子白天由保姆或者老人照料,父母下班后,还是有充足时间可以陪伴孩子,一家人仍旧能享受高质量的亲子时间。
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所以不管多难,也请尽所有可能,自己带孩子吧。
不要给孩子包办一切,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为了给心爱的宝宝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天天忙碌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一手扶养。爷爷奶奶们也不辱使命,尽职尽责,生怕宝贝孙子出点差池,对于宝贝孙子的衣食住行照顾的无微不至。这种包办的行为剥夺了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自主性和享受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生活乐趣。
文文是我们班一个长得白白净净,高高大大的帅气男孩。文文的妈妈是位中学老师,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妈妈占了绝对优势,从小让文文接触文学较多,在小朋友和老师的眼中,文文就是学霸。然而妈妈却忽视了文文的生活和社交方面的培养。日常生活中,文文的奶奶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甚至文文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奶奶都会心领神会。久而久之,文文很少与人交流,甚至在陌生人面前会瑟瑟发抖,紧紧地躲在大人的后面。记得刚入园时,文文就是这样在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老师面前紧紧的抓住奶奶的衣角,躲在奶奶的身后。面对老师的提问和友好的表示,都是奶奶来挡在前面。刚开始老师认为这是孩子在陌生环境的紧张表现,相信时间久了,文文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这里,喜欢老师,喜欢和我们讲话谈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文文并没有改善。所有的事情还是奶奶当了传话筒。
今天家长们送孩子入园后,我把奶奶单独留下,和她谈起了文文的事情。告诉她让文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什么要求鼓励文文自己和老师讲。在孩子面前,作为家长,要多听多看多鼓励。不要给孩子包办一切,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奶奶要学会做一个“懒奶奶”。奶奶听完我的建议后表示认可和支持。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文文高高兴兴地拉着奶奶的手来到幼儿园门口。当老师亲切地问:“文文,早上好!”文文用他最好听的声音来回应“老师,早上好!小朋友好1“文文,你的声音这么好听呀!唱歌也一定很好听。待会给老师和小朋友表演个节目吧?”“好的。”就是这么简单,文文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入园,和我们有说有笑,像个快乐的小天使。
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
父母可以教孩子每一句诺言,也可以教他们每一句谎言;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心里撒上爱的种子。
人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有的通往天堂,有的通向地狱.人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既有可能成为天使,也有可能成为魔鬼。
在存在着这些可能的岔路口,人们的选择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引导他作出选择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几句不经意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却印象深刻的行为.可是在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小行为和不经意的话语影响下,站在岔路口的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那些“问题少年”,那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岔路口,是发生在人生岔路口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读到了一份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这些罪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犯罪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他们中有30.5%曾是少年犯,61 .5%少年时犯有前科,几乎人人都有过劣迹。
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是人的行为、习惯、品质直至人格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当您在面对孩子时,请别忘记了自己‘老师’的身份,别让孩子因为您的影响而做错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