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爱顶牛”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1-01-18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有温顺的、有干脆的、有豪爽的,也有桀骜不驯的。桀骜不驯的孩子往往爱顶牛,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使家长或者老师伤透了脑筋。事实上,面对孩子的“顶牛”,作为大人一方是绝对强势的,在很多时候,大人的权威受到挑战,往往就会以强制性的高压态势平息事态,解决问题。不过,粗暴的处理方式,得到的只能是表面上“胜利”的果实;“爱顶牛”的孩子依然会继续“顶牛”。那么,面对“爱顶牛”的孩子,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呢?我结合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尊重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其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心里怎么想,就会怎么做。但是,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被尊重的需求都是一种本能。如果你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时时把“尊重”二字挂在心上,那么,再处理其他问题的时候,肯定会事半功倍。
第二,要了解孩子。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其需求也千差万别。在我们大人看来是无理的要求在孩子看来也许是天经地义的。有的孩子说话很冲,顶撞大人,其实在其内心深处,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故意那么做的。即便是故意的,如果仔细调查,我们会发现,其顶撞大人并非无缘无故,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处事要公正。如果你尊重孩子一分,那么孩子就会尊重你十分。那么当你处理问题的时候,总是一碗水端平,对事不对人,在孩子心目中就会树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权威形象。迁就绝对不是孩子需要的。我曾经有一个家长因为孩子的事儿找我,她当时说的都是自己孩子的委屈。我经过综合调查,事实和家长说的有出入。当我进行处理后告知家长的时候,该家长和她的孩子都给予我很高的评价,说“张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不是谁找就向着谁。”
第四,注重个别谈话。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处理“顶牛”问题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古人说,“人怕见面,树怕扒皮”。这里说的“人怕见面”并不是大庭广众之下的见面,而是个别见面。见了面,就有个“面子”问题。发现有顶牛倾向的孩子在课堂上违反了纪律,可以暗示他一下;暗示了还不管用,就把他找出教室,心平气和地和他谈一谈。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他都是知道的,他只不过是控制不了自己而已。你如果在课堂上当中疾言厉色批评他,他会以为你故意给他难堪,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出现裂痕。你把他找出来说呢,他觉得你维护了他的尊严,保全了他的面子,他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第五,注意事项。作为大人,有教育好孩子的义务。要教育好孩子,必须有大海一般宽阔的胸怀。多原谅孩子。和孩子谈话谈心或者批评教育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进步而不是为了“惩罚”他。孩子在和你交往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感受到这一点。经过几次“冲突”,久而久之,他不但不会再和你“顶牛”,还会和你以心交心,不告诉别人的事情也会告诉你,把你当作知心人。你呢,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也会更及时地掌握孩子的动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成人及时地出谋划策,尽到我们作为师长的责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对待“顶嘴”的孩子
如何对待“顶嘴”的孩子
为人父母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不听话真气人,孩子顶嘴更气人。遇到孩子顶嘴,用有的父母的话说,简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是真的没有办法吗?不是的。因为父母们所用的方法在解决孩子顶嘴问题上没有奏效,所以说没有办法。没有奏效不等于没有办法。为什么父母们不说自己没有找到好办法教育孩子,却把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这就是父母们感到生气和没有办法的愿意所在。
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时,父母首先要冷静,要控制住情绪。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给孩子一样“顶”,必定是矛盾激化,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在孩子看来顶嘴的目的,并不是把父母压下去,想战胜父母,而是想通过说理来让父母改变最初的想法。在父母看来,目的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孩子顶嘴,太没有礼貌了,也丢了父母的面子,如果不把孩子震住,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没有威信了,以后也难以教育,甚至有的父母感到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孩子将来难以成人。这是父母们主观的想法。那么客观上讲,父母的要求是不是就一定正确呢?应该说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顶嘴是双方的事,如果有一方面冷静一下可能就顶不起来。假如父母的说法不对,那么孩子的顶嘴就另当别论了。现在看来,顶嘴的结果是很难有效解决问题的。还可能因为孩子不服,父母大打出手,破坏了家庭和谐的气氛。
在孩子与父母顶嘴的情况下,父母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顶嘴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坏孩子。父母一旦得出顶嘴的孩子就是坏孩子的结论,会减弱教育孩子的信心。事实上,顶嘴的孩子并非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是正确的或者是有道理的,父母就不要随便给孩子下不听话的结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承认自己的不足。如果是孩子不正确,或者说,针对顶嘴这件事有探讨的余地,父母可以有以下三中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一种是,父母控制情绪,不与孩子顶嘴,给孩子充分讲话的机会,让孩子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如果孩子说的正确,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采纳孩子的意见。
但是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不要跟他人顶嘴,说话与其要和蔼。如果孩子说得不正确,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让孩子接受父母的要求。第二种是,父母应该跳出顶嘴的圈子,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共同与孩子争论"顶嘴"问题。这种争论绝不是顶嘴的延续,而是把激化矛盾的顶嘴,转化为一种讨论,通过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明辨是非。
这样做,孩子辩论的才能得到发挥,正确的观点能够得以显现,错误的认识能够得以纠正。第三种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段时,包括一开始的家庭教育,父母应该确定正确的方法。比如,孩子顶嘴,无论是孩子正确,还是父母正确,都要通过一定方式方法来促使双方接受正确的要求,这就是我们提倡的民主式的家庭教育。
这就是说无论做父母的还是做子女的,都要服从正确的。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说话语气很重要,这关系到孩子接受父母意见的程度。如果语气生硬,正确的意见孩子也很难接受,应该说父母的诚恳态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如果孩子顶嘴对父母不礼貌,父母也不要发火,而是应该教育孩子,无论对谁,包括对待自家人都应该讲文明懂礼貌。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不存在谁胜谁负问题的,但必然地存在教育和被教育的问题。因此,当孩子与父母发生顶嘴时,就发映出父母的教育与孩子的反教育问题,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够接受教育,或者改变教育内容,另行施教。这里核心问题是教育的态度、方法和内容问题。做父母的应该从教育子女的全程高度来看待孩子顶嘴问题。不断确定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充实切合孩子实际的教育内容,把顶嘴带来的教育阻力变为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
如何对待孩子的“牛脾气”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如果能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发育和开发,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5岁的年龄期为第一反抗期。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想亲自去用自己的小手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若不让他做,就会又哭又闹。但由于孩子年幼,其表现不够成熟,有些行为完成不理想甚至失败,不合家长的意愿,如果父母强行阻止、责备乃至惩罚,将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压抑,出现反抗心理,表现出反抗的言语和行动。即使是历来温训的孩子到了此时期,也会变得急躁、不听话和调皮。这时父母对孩子的反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若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的态度,会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不良性格;如果对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一味地退让,长此以往,孩子以反抗作为控制局势的最佳手段,就会常常施展出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形中促使孩子养成常发脾气的坏习惯。
孩子的吸收和模仿力是很强的。如果父母动辄火冒三丈,勃然大怒,当着子女的面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也常常发脾气。身教重于言教,因此,父母应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婴儿时期,孩子哭闹是饿了,母亲会给孩子喂奶。那么,5岁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了,家长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即使不满意孩子做的,也要避开孩子的面再重新做,以免使孩子不高兴,而失去动手的兴趣。
2~5岁儿童有游戏和交友的需要,父母要鼓励他们参加户外活动,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不要事事对孩子管教过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教,只有在必要时或有出格的情况下才给予限制或制止。孩子生气时,父母除了表现对他理解和关怀外,要尽量设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做一些使他愉快的事。如果坏脾气已经形成,注意不要采用强硬、粗暴的处理方法。可以对其故意不理、不问,让他自己慢慢冷静下来,然后通过说服引导,将怒气中的合理成分转化为自我鼓励。再者,父母和老一辈人对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不要一个批评,另一个袒护。对同一件事,不要今天一个态度,明天又是一种态度。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增加反抗性和不稳定性。
如何教育爱顶嘴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多,干涉过多,就会使他们特别反感。其突出表现是不听指挥,自行其事,经常跟父母顶嘴,令父母头疼。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一、 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 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 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二、 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 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长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爱,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四、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启发孩子对别人的意见要多动脑筋,认真考虑后再讲话,以培养稳重、忠实,善于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质。
五、 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1、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使家庭洋溢在和睦、互助、自由、快乐的气氛之中。即使家庭中存在分歧,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而是通过协商解决。
2、 家长教育孩子时,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应以友善的态度启迪孩子,避免枯燥的说教。
3、 不要求孩子立刻听从家长所说的每一句话,而是给他们适当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以防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如何面对孩子的撒谎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孩子撒谎的现象,尽管经常说,不能撒谎,不要撒谎,可不是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孩子就真的养成了不撒谎的好习惯了。当然,孩子的性格是各异的,就象有的孩子不会撒谎,有的孩子却撒了谎都不脸红;有的孩子撒谎是属偶然性的,有的孩子却是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面对生活、工作中的这种情况,要如何正确对待呢?回顾一些成长足迹,总结一些工作经验,觉得不妨试试如下一些方式:
一、让孩子了解撒谎的坏处
可以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孩子了解撒谎的坏处。其实“狼来了”的故事真的是很经典,这样的故事要多讲一些,并且适时的提醒说谎的坏处。
二、了解孩子撒谎的真正原因
撒谎其实并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源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或是受到影响,或是为了逃避责任,或是为了一份“好心”……其实有时往往就是身边的大人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了撒谎,从他第一次尝到“甜头”开始,他便开始学习撒谎,所以,决不能让孩子以撒谎形成习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要树立良好榜样
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人要做到不说假话,说出的话,作出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如果说过的话不兑现,那么很可能孩子也会跟着你说谎的。
四、耐心对待、及时表扬,帮助孩子远离撒谎
当面对孩子的撒谎,不要只是一味的责备,先要找出撒谎的根源,寻找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用形象的例子让他了解撒谎的不良后果。当孩子有了点滴进步时,要及时表扬给予一定的信任,让他觉得诚实可信的人在朋友心中是多么重要和高尚。那么相信,他会逐渐的跟撒谎说BYE—BYE的。
当然,教育孩子是需要循循善诱的,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以正确的方式和一颗热情的心,那么结局总应该是美好的。
如何面对孩子磨蹭
父母最纠结、烦恼的事情之一,就是宝宝做事磨磨蹭蹭,你看在眼里心里万份着急,而宝宝却不紧不慢地按照他的进度做事,心中的怒火估计会在各位父母的心中由此点燃了。如果你了解宝宝磨蹭的原因,或许你就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了。
早上,喊女儿起床。可是千呼万唤之下,3岁小宝起床最快也要半小时!有时候都“十万火急”了,我只能拎起小宝,同时帮她系扣子。洗脸时候呢,半天不动,催促她,她还“有理”地反驳:“慢慢洗才能洗干净”!吃饭最先上桌吃饭,最后一个吃完。有时候我都被气得发火了。
——孩子磨蹭是体验 两三岁的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目标”。也就是说,在他生活中,事情对于他来说,都只是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孩子跟大人的看法不一样,他们可以花非常多的时间做一件事情,因为这是他眼中的正事。所以,父母就不难理解,宝宝为什么可以花上半个小时起床、洗脸刷牙可以慢慢磨蹭。大人有目标,刷完牙、吃完饭才能做其他事情,而孩子只是在“体验”,跟大人的“完成”是不一样的。
——多说“你做得真快” 当然有生活中的事情必须要赶赶紧完成的。那么,让宝宝勤快起来,小编建议父母多鼓励孩子。当宝宝很快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你做得真快”或者“你这么快做完,给妈妈帮了很大忙呢”。这个方法的好处也在于,如果宝宝做事很拖拉,他这么被你一说,自己或许也不好意思,慢慢地也会快起来的。
我的女儿刚好3岁,她睡觉和起床总是有一套“严谨的程序”。比如,醒来之后要缠着我讲故事,跟在床上玩一玩。晚上睡觉前,首先在床上乱蹦乱跳,然后玩手机、跟所有东西说晚安、讲两个故事,做完全套才会乖乖睡觉……这是孩子的节奏,我要迁就她吗?有可能训练她快一点吗?
——宝宝分离两难 其实,两三岁的孩子会处于一个纠结的阶段,就是想跟父母分离,可心里又有点不愿意分离。而睡眠其实就是一种和爸爸妈妈的分离,所以才会出现睡前磨蹭。
——循序渐进改正 说到怎样帮孩子改正这个毛病,小编就觉得不要让孩子依赖“长长的程序”。如果宝宝养出了这个习惯,要改正就会很困难了。所以,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吧:一次改一点,第一次可以只能讲两个故事,下次就只能说一个故事。这样可以减少宝宝对于“程序”的依赖。
——安排一个睡前仪式 因为睡前仪式成为了某些磨蹭宝宝减轻分离焦虑的工具,因此父母也可以满足宝宝这个需要,同时也不要太刻意,以免宝宝形成了依赖。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减程序,而是让每个过程变短。
我的宝宝两岁8个月,他有一个吃饭时候的毛病,就是一口饭半天也不咽,一边吃一边把食物当玩具。这样导致一顿饭可以吃上半个多小时。小孩子吃饭正常,但是都两岁多了,吃饭还慢吞吞的,很怕他以后也是这样。
——给他一点期待 宝宝吃饭慢,把米粒当作玩具玩很正常,这是他的小脑瓜在告诉运转着。大人看这种情况,总会觉得很不妥,所以可以想办法找点让他觉得更好玩的东西。你可以跟他说:“如果你快点把饭菜吃完,就可以……”这样做的好处是,大人很难直接要求孩子做什么,但是可以另找一件他更感兴趣的事情激励他。
——胃口不好or吃饭有压力 有些孩子吃饭磨蹭是因为讨厌吃饭,讨厌导致胃口不好,胃口不好就没有推动快快吃完饭的动力了。这个厌倦情绪的源头或许是家里吃饭时候,无数双眼睛盯着宝宝,都在催促着他赶快吃不喜欢的菜,导致吃饭倍感压力,简直跟受刑差不多。小编建议大人们收起“期盼的目光”,这样宝宝吃饭也轻松。
——爸爸妈妈不抱就不愿意吃饭 有些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很另类:爸爸妈妈很少抱孩子!这类宝宝一般天性敏感,当宝宝需要父母抱抱的时候,父母却因为怕过多拥抱令孩子娇气而拒绝宝宝要求。在宝宝的潜意识里认为,我需要你抱我你不抱,所以你要我吃东西我也不吃了。爸爸妈妈们,知道怎么做了吧?
宝宝做事磨磨蹭蹭,可能还有另外一些原因,家长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天生慢性子 有一些幼儿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强烈地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气质。正所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家长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再想办法慢慢改变。
——家里时间表比较严格 有些家里的时间表越严格,宝宝就越容易磨蹭,有哪位他不太希望打破时间表。两三岁的宝宝对时间观念比较含糊,让他跟着时间表走会非常辛苦,因此会有焦虑。磨蹭就成为了宝宝反抗时间表的方式了。所以,秩序是需要的,但是弹性也是不可少的,特别对于幼儿而言。
——没必要区分故意还是无意磨蹭 一般两岁以内的孩子不会故意磨磨蹭蹭的,但两三岁的还在是会故意的。他们总是习惯性地说“不要”,用磨蹭来对抗父母的意志。当然,做父母的不需要区分孩子是不是故意磨蹭的,只要向他坚持你的“不可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