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糖果吃的孩子心底有块疤
发布时间:2021-01-25 幼儿园吃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小区里有个小姑娘,个性很像个小闯将,我观察了她很长时间,几乎放学和放假的时间,她都自己骑着一个小自行车自己在小区里溜达,才和春春一样大的年龄,六七岁的样子,就能自己学会骑自行车了。
偶尔有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跟在她身后拿着作业本追追赶赶,叫嚣着再不写作业就打她屁股。
我心想,这肯定是个老来得女的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为什么要这么简单粗暴呢?
后来我和春春在小区里散步,那个小姑娘看见春春,将小自行车停在了我俩的面前,骤停的帅样子简直就是个小飞侠。
一双小眼睛就这么直勾勾的盯着我们,我冲她笑了笑,觉得这个小姑娘真有意思,摸了摸口袋,在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果给她:“你好,送给你!”
她看了看我手中的糖果,只犹豫了两秒,就把糖果接过去了,当着我的面剥开糖果,将糖果含在了嘴里。
我俩冲着彼此笑了几秒,她看了看我手里牵着的春春问我:“阿姨,我能和她玩儿吗?”
“当然可以!”
春春看了我一眼,开心的和她去玩儿了。
春春和她去玩儿了,被二楼的大妈看见,大妈凑到我耳边提醒了一句:不要让孩子跟她玩儿,这小姑娘可歪了不好惹。
我惊诧着,难免好奇大妈口中的‘不好惹’的真正寓意。
大妈开始跟我细说了起来,原来这个小姑娘的爸妈离婚了,妈妈将她放在姥姥家去外地工作了,爸爸也不经常来看他。姥姥下午要打麻将,没事儿的时候,这小姑娘就自己在小区里溜达,姥姥就做自己的事情。
大妈叹气:“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孩子,这孩子没人管惯了,自己练就的好厉害,喜欢伸手问别人要东西,喜欢统治别的小孩儿。所以这个小区里的家长,都不让自己的孩子跟她玩儿,躲得远远的。”
我看着那个小姑娘的背影,突然有点儿心疼,有点儿伤感。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同学,也和她情况类似,但是那个姑娘却不如她这般刚强,而是非常自卑和懦弱。
想想现在因为各种信息的发达,孩子们见得多了,像那小姑娘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争强好胜,从来不只是健康家庭中孩子的科目。更多家庭不健全的孩子,更喜欢用争强和好胜来掩盖自己内心的伤痛。
回到家中,春春跟我说,那个小姑娘叫小妞儿,她和小妞儿玩儿的很开心。她们还说了很多知心话,春春跟她讲了自己的爸爸和妈妈,说她有一抽屉零食,小妞儿跟她说:“春春你真幸福……”
我问春春:“后来呢?”
春春居然摇着头叹气说:“不说了,后面那句有点儿感人……”
我也没有追问,看春春那正经的样子,不像是开玩笑。就让她们小姐妹彼此保留一些秘密也是很好的。
我不反对春春跟小妞玩儿,因为我发现这个小妞除了嘴巴馋点儿,有很多很多优点,她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很多男孩子都不敢欺负她,她懂很多生活常识,比如小区里的强电压机房不可以靠近,女孩儿不可以当着男孩儿的面小便……在回想我以前的那个玩伴,虽然自卑,但她的生活技能也是非常棒,小小年纪就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了。
换个角度想想,小小年纪就懂了这么多事情,他们到底承受了多少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压力,才能做到呢?
叔叔、阿姨,不要用刺人的眼神看着我们
我们总说单亲离异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会有很大的问题。孤僻、不近人情、甚至有点扭曲。
例如小区里对小妞这个小姑娘的理解,她的‘歪’和‘厉害’掩盖了她的优点,只因为大人把‘离异家庭’这四个字放大化,换位思考,假如小妞也是一个正常家庭的孩子,大人们想必不会这么说了吧?
当我们的孩子,接触这类孩子的时候,我们难免有点儿担忧,甚至用一双凛冽的眼神上下打量这个孩子。
家长在意孩子的朋友圈儿是很正常的思维,但是如果把‘离异家庭’这四个字当做一个标签贴在别人身上,难免有失一个成年人的风范,不是所有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都有问题,切勿用有色眼镜去打量别人。
真正有心理问题的,是那些被骄纵的孩子
爱发脾气,爱浪费食物,总是弄坏玩具,不知道爱护书本……这些司空见惯的毛病,放在正常家庭孩子的身上,几乎就不是毛病。
但是你们发现没有,那些离异家庭里的宝宝是非常爱惜食物的。因为缺少父母的爱,家庭里缺少真正的家庭气氛,他们更爱惜每一件自己的东西。一颗糖果,就足矣让他们幸福感爆表。
我见过小妞的作业本,那是一个干净的作业本,边是边,角是角,没有一点儿卷边。正因为她缺少特别充足的物质,所以她更爱惜自己的小本。
想想我们自己的孩子,那些王子病、公主病,是不是才体现了‘心理问题’这几个字呢?
我们缺少爱,不要吝啬你的爱,才是作为成人的基本礼貌
这天,春春又跟我说起了小妞那天的话,春春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感慨:小妞儿说,我真幸福,可以有爸爸妈妈一起爱我,她就没有……
当时我正在择菜,听了这话有点儿心酸。
春春下楼去玩儿,刚下去又蹬蹬跑上来,她羞涩着请求我:妈妈,我能不能带点儿吃的下去?
我说:好啊,你不是刚吃了零食?
春春说:小妞儿问我,能不能给她点儿吃的,说她姥姥很少给她买零食。我想把我的零食分给她一些。
我笑着,冲着春春点点头。去吧。
春春拿了几个巧克力派下去,我站在窗边,看见孩子分享一块巧克力派的快乐。这也许就是那天大妈说的所谓的‘嘴馋’吧?
我想想,不禁冷笑,谁没有过童年,谁又没有过因为看见别的小朋友吃好吃的,自己嘴馋到流哈喇子的时候呢?
不得不说‘离异家庭’这个四个字的力量太强大,可以迷惑人心,让人们丢失本真的判断力。
其实对于小妞来说,一块巧克力派,可以让她开心一会儿。而对于我们来说,温暖了一个幼小的心灵,哪怕是片刻,也是一种慰藉。
周末小区物业上联合保险公司组织了一次‘画画小能手’的活动。画的好的小朋友都能拿到一个漂亮的铅笔盒,这天,春春不是画的最好的。没有拿到铅笔盒失望而归。
孩子坐在沙发上嘟着嘴很不开心。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人来敲门,我打开门居然看见一个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拿着一个铅笔盒站在我家门口,她身前站着小妞儿。
保险公司的人是这么跟我说的:活动剩下一个铅笔盒,这个小姑娘把你们家姑娘的画又拿给我们看,夸她画得好,非让我们把这个铅笔盒给送过来。
我低头看了看小妞儿,那小丫头还俏皮的冲我眨巴眼睛呢!我顿时明白了她的小心思,接过那铅笔盒,跟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道谢。
那天晚上,春春因为这个铅笔盒开心的睡不着觉。说明天早晨起来看见小妞儿一定要谢谢她!我给她准备好了一盒糖果放在桌子上说:别忘了给她带你的糖果。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我吃一块糖喝五杯水——《狼来了》的启示
昨天接坤霖回家后,我在厨房做饭,坤霖自己玩着,一会儿开始喊:“妈妈,我吃一块糖,行吗?”,我说:“可以,吃吧”,坤霖知道吃糖块多了不好,所以吃糖前总问我,“可以吃吗?”,坤霖吃了一块糖,又对我说:“妈妈,我吃一块糖喝五杯子水。”,我说:“真得吗?我的宝宝太棒了!”,坤霖说:“妈妈,给我倒一杯水。”,小家伙真得一口气喝光了。坤霖又说:“妈妈,再倒一杯,第二杯了。”,这次我没有倒满,小家伙又喝光了。坤霖把杯子往茶几上一放,说:“妈妈,再倒一杯,第三杯了。”,我又给他倒上,坤霖说:“妈妈,我得歇一会了,我快喝饱了。”,我说:“宝宝,咱们不喝了,已经喝得很多了。”,坤霖说:“不行,我说吃一块糖喝五杯水的,我说话算数。”,呵呵,小家伙还认真起来了。没等多久,坤霖又说:“妈妈,我又喝完一杯水,再喝两杯就五杯水了,再给我倒一杯。”,我担心坤霖一次喝水太多,但是又不想让孩子说话不算数,我只给他接了半杯水,还是四岁的孩子啊,只注意数量,不懂得注意杯子里有多少水,就这样,坤霖真得喝了“五杯水”,小家伙的肚肚都腆起来了,看着那副天真的小脸,挺心疼的。
坤霖又说:“妈妈,我是喝了五杯水吗?”,我说:“是呀!”,坤霖又说:“妈妈,你相信我能喝五杯水吗?”,我说:“相信啊!”,坤霖又说:“如果《狼来了》里面的小孩说喝五杯水,你相信他吗?”,我说:“不相信!”我诧异小家伙竟然想到那里去了。坤霖说:“是不是因为那个小孩总是骗人,我没骗过人啊?”,我心里感到很满足,我儿子对《狼来了》这篇故事理解的这么透彻,还这么深刻。
坤霖因为理解了《狼来了》的寓意,他自己说:“吃一块糖喝五杯水”,他真的喝了五杯水。我认真得想了想,我对坤霖还真得没这么严格要求过,不过小家伙的自省能力还真得让我很知足。这样看来,教育孩子真得没有必要给孩子讲一些枯燥的大道理,那样效果并不一定好。孩子的言行是受他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总之,我认为孩子自己约束自己比别人教导他们应该去如何做要好得多,坤霖说“吃一块糖喝五杯水”,自己本来喝够了还坚持喝五杯水,给了我好多好多启示。相信也会给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一些启示。
管教孩子要有底限原则 最重要的是说话算话
在管教孩子上应设下所谓的“底限原则”。何谓底限原则?最重要的就是“说话算话”。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欠原则管教的现象,就是原本说好出门不买东西,但当孩子在街边耍赖要求买玩具吃零食时,父母多半都是拗不过而答应所求,或是用“你不要哭我就买××给你”来做交换;或明明是孩子该收的玩具,妈妈一边骂一边动手帮忙收;常说的“你现在不乖乖吃饭,等一会儿肚子饿我不理你!”更是话去如风,只要孩子一喊饿,父母就立刻替他张罗吃喝……换位想想,如果换作你是孩子,如此没有原则底限的话你还可能会遵从吗?
为了养成孩子了解、遵从父母“原则底限”的习惯,父母必须将自己当成“语言学习机”,去费时、费力地坚持。有些妈妈因为无法忍耐孩子的拖拉和需要自己一再的教导,觉得干脆自己收一收比较快。其实为了孩子长远打算,这些辛苦都是必须付出的,因为若贪求一时的“便利与快速”,接下来你要面对的就是孩子几十年所带给你的“不便利”与痛苦。
当然在坚持“原则底限”时最难处理的,就是面对孩子的求饶与眼泪。看着孩子因为违反规定而必须放弃那些能让他快乐、享受的事,难免会心生动摇。但父母必须明白,孩子可以不打不骂,可以用民主方式来对待,但在管教上的“原则底限”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明白。否则,他将会变成一个蛮横娇纵、不负责任的孩子。长大成人,又会成为一个没有“原则底限”的人,不但别人受害,自己也会受苦。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手机/ipad?
经常看见微博朋友圈里到处在转类似“7岁以前不要看屏幕”、“12岁以前不看电视/手机”之类主题的文章。对于这样主题的文章,朋友圈点赞多多,“不能给宝宝玩手机或ipad!”似乎已经是所有人认同的真理。
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2岁的小孩,便能熟练的滑动开锁、输入密码、找到自己喜欢的页面:游戏或者视频等……那么问题来了,朋友们,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玩手机/ipad呢?
到底能不能让孩子玩手机ipad?总结一下玩手机的害处,大体可以概括两大类:1、玩手机/ipad,会导致宝宝视力下降,成为近视。甚至还有说“每天玩15分钟ipad,半年后视力变0.2”的说法。2、手机和ipad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孤僻。ipad游戏设计虽好,但毕竟是虚拟的,替代不了真实的世界。如果孩子天天玩游戏,会失去通过亲身的感受去认识这个真实世界的机会。因此我们都像防洪水猛兽般,将孩子和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产品阻隔开,不让他们玩,甚至不让他们看到这些“坏东西”。一切貌似很顺利,直到某一天,我们带着孩子去邻居小朋友家做客,孩子一下子迷上了邻居家孩子手里那个ipad,里面可能有几款专门为宝宝设计的游戏,或是一个动画视频,反正,孩子是羡慕嫉妒,心心念念的日子开始了。
我们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终将成为他们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小时候迷恋过的游戏机,是一代人童年的共同回忆。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光靠堵无法阻挡他们终将进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步伐。堵则溃,疏则通。把孩子跟电子产品完全隔离开来,不如给予合理的引导,设置合理的规矩,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玩手机/ipad的机会。但是,不阻止孩子们玩电子产品,不等于说就毫无顾忌的把手机ipad扔给他们随便玩,一些必要的原则和规矩也必不可少!
怎样正确的让孩子玩手机ipad?要解决让孩子正确玩ipad的问题,不可避免的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视力的影响。二是对真实社交的影响。如何解决手机/ipad对视力的影响?到底什么才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对于视力影响因素的一项研究表明,除了基因这个最大因素之外,视疲劳才对近视的构成最直接的影响。但即便是视疲劳,事实上和手机ipad也没有直接的关联。真正容易导致视疲劳的因素有三点:阅读时长、阅读距离、阅读光线。在第三点上,恒定发光的电子产品其实比起纸质的书本还有相对的优势,因为其对于外来光源强弱和闪烁频率变化的依赖更小。如何让孩子正确玩ipad而不导致近视的几项原则:1.保持房间合适的亮度。孩子玩手机和ipad的时候,尽量选择亮度适中的环境。如果是晚上在家玩,则尽量打开房间的灯光。2.开启手机/ipad的亮度自动调节功能。这一点很容易,但也很重要。它能够保证屏幕亮度与环境的亮度进行合理的匹配。3.保持恰当的距离。30cm的安全阅读距离,应该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熟记于心了。虽然距离的远近不会直接导致近视,但过近的距离的确更容易导致视力的疲劳。
4.设定合适的时间,定期休息。与孩子一起订一个玩手机ipad的时间,每次玩不能超过15分钟,到时间就应该间插一次休息。每天玩手机ipad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个小时。玩的时候也要尽量有意识的多眨眼,缓解眼干和视疲劳。
如何解决玩游戏对真实社交的影响?其实这个问题并不会特别严重,因为只有严重的痴迷和沉溺于手机游戏,才会对真实的社交造成障碍。不过确实有的孩子们现在除了ipad和手机里的内容之外,对别的玩具、游戏、聚会都完全不感兴趣。孩子玩手机过程的两个建议:1.爸爸妈妈可以陪伴着一起玩。在一些绘图、打扮等体验式游戏中,可以边玩边和孩子商量。这样的过程,是与孩子交朋友的好方法。2.一些ipad里面学到的东西和应用场景,比如学会的英文歌、看过动画片里的情节等,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由爸爸妈妈情景再现的玩一次。比如动画片里玩了帮妈妈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可以把宝宝带到洗衣机旁边真实的再操作一遍,让宝宝能在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建立关联。这样游戏不会成为真实生活的替代,而是一个更好的指引和补充。永远记住,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孩子在手机/ipad上看什么、玩什么,远比要不要孩子玩更重要!给孩子挑选适合的动画片,下载优质而适合宝宝年龄的游戏、音乐等,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远远比绞尽脑汁去阻止孩子对手机/ipad产生兴趣更值得探究!
育儿心得:从小让孩子体验成功到底有多重要?
八岁的小儿子已经是个游泳健将了,回顾他学游泳的“坎坷”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孩子学习一项技能时需要成功的体验。正是这种成功的体验,让孩子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从“放弃”到入门
小儿子从小就怕水,记得他几个月大时,我们也“赶时髦”地在家里给他“游泳”。每次我们满头大汗地准备好婴儿游泳池时,他毫不留情地游上几分钟就哇哇大哭。几次下来,我们就缴械投降,放弃了在家游泳的念头。转眼到了四岁,根据哥哥(大儿子)的经验,孩子早学游泳虽然泳姿不甚标准,但是水性极佳。于是,我兴冲冲地带着小儿子去上游泳课。育儿
可是他一点不配合,游泳课上白费功夫,不但没学会游泳,情绪也非常不好。我也只好搁置了这一计划。感觉好,才能学得好。当孩子情绪糟糕的时候,也是需要我们暂停的时候。游泳馆里还有温泉池,桑拿房,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能尽情地享受水中的乐趣。正是这段经历,让小儿子不再惧怕水了。
两年前的夏天,北京异常炎热,游泳是最好的运动。小儿子已经六岁多了,身高也到了一米三,虽然他很不情愿,我还是把他带到了游泳班。教练要求的很严格,泳池不时传出孩子的哭声,一贯散漫的小儿子很不适应。我连忙和教练沟通,请他多多鼓励孩子。还特意准备了小零食,下课时,让教练拿出来作为奖励给孩子们。就这样,15天的课程结束,小儿子还是没有学会蛙泳。不过,他常常把收、翻、蹬、夹的口诀挂在嘴上,我鼓励他在家里当小教练,教我动作。我没有责备他,“为何没学会?”而是又报了一期,决心奉陪到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儿子终于学会了蛙泳,而且动作标准、有力。这时,我大大地赞赏他,“你是如何学会游泳的呢?”他说不知道,我连忙帮他总结,“是不是每天都坚持去上课,认真听教练讲解并练习就学会了呢?”他点头。就这样,儿子终于能像一条小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
我又一鼓作气给小儿子报了学习仰泳的提高班,他每天都惦记着去游泳,游泳已经成为他最喜欢的事儿了。从抗拒到爱上游泳,我觉得原因是孩子体验到了成功。当孩子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是成功的体验还是挫败的体验对孩子来说事关重大。孩子从小就需要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感觉会让他在未来更相信自己。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巩固学习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独立健全的人。此后,我们周末经常去游泳。第二年暑假,小儿子又学会了自由泳,并考取了深水证,是个不折不扣的游泳好手!
结语
体育技能和音乐技能学习都需要孩子付出时间和努力,父母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更积极,更有效。作为父母,要细心地帮助孩子克服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的学习节奏,并从内心深处相信孩子。只要这样,才能更享受做父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