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这9句蠢话,你是不是常挂嘴边

发布时间:2021-01-27 什么是教育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幼儿园教案是怎么写

1.“谁才是家长?我还是你?!”

类似的话还有:“谁说了算?”、“这个家我说了算!”、“你又不是我老板!”。当你说出这些话中的一句,你已经在这场争论中败下阵来。你最好出去放个风或者喝一杯。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确认自己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占据权威角色,因为我们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个小屁孩在控制一切。

2.“你想让我现在掉头开回去吗?”

说得好像你真会改变计划似的。好不容易花了两个小时把每个小孩都捆好塞到车子里,现在又要取消计划掉头回去?!门都没有!

3.“钱不是长在树上的!”

好!好!好!钱不是长在树上的,就像彩虹糖并不是从彩虹上掉下来的一样。我们就不能好好说:“你这次不能去参加夏令营”,而不是给孩子上经济学、植物学课吗?凡是有点常识的孩子都知道钱不是长在树上的,而是神奇地生长在妈妈的银行卡里。

4.“你每天都要穿上干净的内裤。”

通常说这话的时候,我们自己还都穿着昨天穿过的运动裤,或者前天也穿过的那一条。YJs21.coM

5.“再说吧。“

宇宙里的任何一个小孩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想拒绝,但我暂时还想不到一个好的理由。”你还是再好好构思一个更合理的借口吧。

6.“把菜吃完。非洲还有孩子在挨饿呢。”

如果你家小孩把菜吃完,非洲的小孩就不会挨饿了吗?还是说科学家已经证实,愧疚感能让你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

7.“你如果不把这些玩具收好,我就把它们扔掉了。”

祝你好运。是你花了大把钱买了这些乱七八糟的玩具。而且,你已经说了50次,也没把这些玩具扔掉!

8.“再翘嘴巴,以后你的嘴巴就会长成这样。”

这根本就不可能。可当孩子撅嘴巴的时候,家长最爱用这样的警告。你知道,你可以把“撅嘴吧”换成任何一个家长不喜欢的动词,比如眨眼睛、挖鼻孔等等。

9.“问你爸/你妈去。“

这句话背后往往暗含着“我不想扮红脸“、”我不想做决定“、”我不想负责跟孩子谈这个问题“和“我不想对结果负责”。所以“我就把皮球踢到另一个家长那里去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你是不是一个聪明的家长?来看看这些!


在那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往往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困难都能搞定的父母,尽自己努力帮孩子解决掉很多问题,尽力给他们幸福,但这样真的是最正确的方式吗?

下面这11幅小漫画,对比了聪明家长和普通家长的区别,对照来看看,你属于那种?

普通家长:24小时寸步不离地围着孩子转,一点单独的时间都不留给孩子,也不留给自己

聪明家长:既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也以身作则,用心经营好自己

普通家长:更关注问题的结果

聪明家长:更注重起因和过程

普通家长: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

聪明家长: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普通家长:常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聪明家长:常说“再想想,你肯定能找到答案”

普通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

聪明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

普通家长:总是帮孩子解决掉一切问题

聪明家长:有时候允许孩子探索和犯错

普通家长:常说“别做这,别做那!”

聪明家长:常说“做之前先想想会是什么结果”

普通家长:试着去做好

聪明家长:试着自然一些、开放一些

普通家长: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的老师,什么都懂

聪明家长:明白自己需要学习更多

普通家长: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

聪明家长: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更好

普通家长:要求孩子信守承诺

聪明家长:向孩子言传身教,示范如何信守承诺

你是不是“直升机父母”?


那种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的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

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发动一场“慢教育、简单教育和散养教育”的新革命。

给孩子们买防过敏袜、专门请家庭教师改正他们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他们第二次膝盖摔破了皮之后就把秋千拆了——这些“直升机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确实太“无微不至”了。除此之外,商场有出售防止烫伤的火炉把手套、绑在家长和孩子手上以防孩子走失的腕带(“给你和孩子三英尺的自由”)和婴儿爬行护膝(好像他们生来并不会爬行一样);康涅狄格州有个市长因一位母亲的压力而下令砍掉三棵胡桃树,理由是掉进游泳池的胡桃可能会让她偶尔在池里游泳的孩子过敏;学校不再让学生合伙搭车,而是直接把孩子送到家门口——以往这种方法只针对残疾人。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父母们要求幼儿园开始教授中文,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未雨绸缪;高中老师收到家长愤怒的邮件,抗议学期未完就组织考试;学院院长把大学新生称作“易碎品”(事实上他们在入学前就已经破碎了)和“茶杯”(遇到极小的挫折就会破碎)。

以上,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的方式——又一种将要破碎的泡沫。因此,美国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发动新革命,目标是击退这种近乎可笑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投资行为。新革命有很多手段——慢教育、简单教育、散养教育——但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越少越好,盘旋是危险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你真的希望孩子成功吗?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吧。只有你放轻松了,他们才会飞得更高。

对于过度教育的抵制已经很久,但现在才有了新进展。根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的调查,经济危机开始时,很多家长削减了孩子的课外辅导课,却惊讶地发现也没什么不好。2008年春天,《时代》杂志的一项调查问题是经济萧条如何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认为关系改善的是认为关系恶化的4倍。

“这个时候,所有的问题都放到台面上来了,容易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慢教育运动的导师卡尔赫诺(CarlHonore)说。

最糟糕妈妈的反击

Overparenting(过度抚养)这个词跟美国著名的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有关。1899年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母亲平克也在军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据说这样她就能用望远镜看清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过度抚养在1990年代发生了更具戏剧性的演变,就像刹不住的汽车一样。世道越来越繁荣,可恐惧和焦虑渐长;犯罪率下降,可家长们却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步行或骑车上学的孩子从1969年的41%下降到2001年的13%。1980年至今儿童受伤死亡率下降了50%,可是家长们却不让孩子在操场上锻炼,婴儿车上不忘温馨提示“折叠前请抱走婴儿”。6至8岁的儿童,自由玩耍时间从1981年至1997年下降了25%,可家庭作业却翻了倍。因为研究者发现常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暂时将婴儿智商提高9分左右,佐治亚州给每个新生儿家庭寄胎教CD;在最疯狂的时候,大学校园里安装了“你好,妈妈!”的网络视频,家长们可以看见公共区域的情景;安永会计事务所专门为新晋职员提供“父母套餐”,这样父母们也能参与到和公司谈收入和福利的行列。

当你搜索“美国最糟的妈妈”,会发现前几页的搜索结果都是关于一个叫勒诺斯坎纳兹(LenoreSkenazy)的母亲,就因为她让自己9岁的儿子一个人坐地铁从商场回家。她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专栏,文中对于什么是“儿童能接受的风险”的叙述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从中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甚至马耳他打来电话要求采访。斯坎纳兹决定反击,她争辩说人们已经丧失了评估风险的能力。我们担心发生坏事,但行为却伤害了孩子,让他们在焦虑和不敢冒险的温室中长大。

勒诺斯坎纳兹毕业于耶鲁大学,和丈夫共同抚养着两个儿子。她承认自己曾经有点“西科斯基”(生产直升机的公司),她曾为儿子的生日派对请来一位足球教练,还给每个参加派对的人分发了口腔保护罩。

但是从这一天以后,她创办了一个叫“自由成长的孩子”博客,后来还出了一本书。她写道,做父母的一代小时候自己一个人步行或乘车上学、被人善待或被人欺骗、摇摇晃晃地挨家挨户去推销饼干……可他们现在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做同样的事。“我们把自己的孩子惯得弱不禁风。”她认同汽车安全带和自行车头盔这样的理性防护工具,但是有些做法让她觉得很荒唐,比如有人建议家长们在每天孩子出门之前给他们照张相,万一被绑架了,警方能有一张孩子的最新照片,看清楚他们穿的什么衣服;一旦孩子安全回来了,家长就可以删掉照片,下个早晨继续拍。

这个建议在那些听说小女孩走丢的家长看是个好办法。但是太多家长都计算错了。斯坎纳兹说,从统计学上讲,没给孩子接种疫苗而让孩子受到H1N1流感威胁的父母,其实是更疏忽大意的。换句话说,从来没有报道说有哪个孩子被陌生人的万圣节糖果毒死,而且儿童被陌生人绑架和杀害的可能性只有一百五十万分之一。如果有家长问:“你怎么能让他一个人去商场?”她建议的回答是:“那你怎么能让他去亲戚家?”(受过性骚扰的孩子有80%是朋友和亲戚的受害者)或者“你怎么能让他坐在你车里?”(2008年超过43万个孩子在机动车事故中受伤)

“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好预防,但是有好运,就有厄运,你掌控不了,没有100%安全的世界。”

恐惧就像真菌,暗中侵蚀了父母原本安宁的身心。如果说担心孩子身体受伤还算理性的话,那担心孩子失败就太多虑了。既然知道未来孩子在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中摸爬滚打是难免的,为了这种恐惧而给幼儿园的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组织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双语竞赛、进大学之后还给孩子设闹钟……又有什么用呢?

“直升机”的撤退

很多教育学家都在寻找各种让“直升机父母”撤退的办法。其中一个办法是,家长们要在暗中使劲,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能范围。

每个老师都会跟学生家长说,学生们需要失败来树立信心。可是,老师发现,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代做作业、画画、写实验报告,然后为了把孩子送进好点的班级,像个政客一样发表长篇大论。堪萨斯州Belinder小学的校长卡伦伏契尔制定了一项“非营救”制度,可是她每天都会在学校里发现学生父母落下的便当盒和笔记本。甚至有一天,一个母亲急匆匆地拿着一串项链跑到学校,为了让她女儿穿着更得体。“我很幸运,和聪明的父母打交道,却看见很多聪明的父母做出蠢事来。这就像病毒。父母们知道自己不该如此,可他们却控制不住。”

教育学家认为,做小学生的“直升机父母”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直持续到初中和高中就不好了。有些高中老师提到“秘密战士父母”,即那些不总是盘旋在孩子头顶,但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父母,比如音乐剧角色分配和决定足球比赛的首发阵容时。高三是黎明前的黑暗,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大学准入资格是检验他们教育成功与否的一张成绩单。而在很多大学里,专门设有家长项目主管,他的职责是定期召集一定区域的父母和教师见面。某大学官方网站上给出的五个建议是:参观(但不要太频繁)、交流(也不要太频繁)、别(过于)担心、期待变化、相信他们。

在治疗“直升机父母”的办法里,最有力的武器是井喷般出现的父母网站,父母们可以在上面吐露心声、承认错误、明白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一位母亲在网站留言说:“我认输了,真想放弃她。可这不是注册的目的啊。”

但是力求革新的教育学家对于过多的教育建议并不看好。父母们学到的教育方法太多了,而这场新变革的目的是允许家长们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或者至少不盲从。卡尔赫诺说:“有人相信,一定有一种秘密的教育方程式,如果我们多看书、多花钱、够刻苦就能找到,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你能想象更多可能发生的凶险吗?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家庭都不同,父母们要能不被媒体和其他父母的纷繁意见影响,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程式。”

最后,家长们必须谦虚。我们可以忙乱,可以烦躁,可以逃避,但是最终,我们注重的事情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教育学家针对5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后发现,孩子们通过阅读得到的收获,和通过看电视得到的收获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他们在《今日美国报》上发表文章:“经常逛博物馆看起来并不比逛小卖部的收获多多少……等父母们拿起教育指导书看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很多东西早就已经形成——父母的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父母婚后多久有的孩子,这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

如果你能接受以上令人惭愧的事实,那么理解D.H。劳伦斯在1918年讲的一句话就容易多了。“如何开始教育子女。第一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二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三原则是:不要管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开始。”

他当然说起来容易。

因为他没有孩子。

2020您是否站在孩子这边?


当父母的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想,我辛辛苦苦的养育孩子,教育孩子,一切为了孩子,难道不是站在他这一边吗?难道孩子是我的死对头吗?家长们请别急,请你对照以下的问题,先看看你的态度——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那不理想的分数刺痛你的神经的时候,此时的你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怒而暴跳如雷,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打骂孩子,或者让失望与伤心占据你的心灵;当孩子调皮捣蛋,偶尔来点恶作剧,做一些想引起你注意的却又令你伤神的动作,此时的你如果横看竖看不顺眼,想法制止呵斥实在不行就痛打一顿;

当孩子的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此时的你如果想拿出家法来“修理”孩子;如果孩子想和你说一件在他看来是大事而你看来是小事的事,此时的你如果为了忙完手中的活而没有耐心听他讲完就不耐烦地打断他,如此等等,我要说,这样的你没有站在孩子这一边!

因为,如果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就会使自己冷静下来,想想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好,会去帮孩子分析不理想成绩背后的原因,并以鼓励的语言告诉他:没关系,爸爸小时候也有考不好的时候,还有机会去争取更好的成绩;

如果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就会理解,其实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他惹我生气肯定有原因,也许平时工作太忙忽略了他,他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如果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就会知道,其实老师说的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就算是对的,但又怎么样?

理解孩子是父母的权利,是父母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如果老师不理解,做家长的再不理解,岂不是给孩子雪上加霜吗?

如果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就会明白,孩子需要有人倾听,需要有人理解,需要有人走近他的内心世界,这正是家长打开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的机会。

所以,当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精彩,有花鸟虫鸣、小桥流水般的心灵花园等待你来和他一起做心灵的散步;当你站在孩子这一边,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可爱,在你的眼中越看越美丽,处处闪耀着优点的光芒和智慧的亮点;当你站在孩子这一边,蹲下来倾听孩子,感受孩子世界里的一草一木,你会发现,孩子是多么快乐,而自己又从孩子身上收获了快乐;当你站在孩子这一边,用理解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平等的思想,民主的方式,尊重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回报你的,也将是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健康,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孩子。

世界给予父母的,是孩子这个贵重的礼物,孩子展现给父母的,是原本就有的美丽。不要让这美丽在父母的手中逐渐黯淡,而是要保持他永远晶亮的色泽,开掘他的心灵的金矿。

这就是你拼不过学霸的真正原因!


拼不过学霸,飞不赢笨鸟......你拿什么实现梦想?

一、你根本没有目标

没有目标就像没有方向一样,你根本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如果你想语文成绩好,你会努力用心的学语文,多看书,多看报,上课认真听,下课认真写作业,这就是目标给予的方向与动力。一旦有了目标,你才会知道该朝哪里努力。你没有基本的目标,所以,你拼不过学霸。

二、你没有学习的心

要想成功,一定要有强烈的欲望去做一件事。然而,作为学渣,你总是在空想,想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浪费了学习的时间,结果就是,浪费的时间比学霸多,考出来的分数比学霸低,考初中的筹码比学霸少。你不想学习,你只想成功,所以,你拼不过学霸。

三、你没有决心

六年级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如果没有学习的决心,很容易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倒,时间久了就再也无法翻身,因为时间不够了。小学有六年,你需要积累的知识也有六年,你一二年级用来适应小学生活,三四五年级用来习惯使用思维,六年级才开始下决心,你说是不是比学霸少了整整五年的学习时间?学霸之所以次次考第一,不是平时比你多认真听课、课下比你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做到的,而是他们从很早就开始下定决心努力了。所以,你拼不过学霸。

四、你没有坚持下来

如果说,你很早就开始下定决心来努力,发誓要好好学习,并且你也努力做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成绩差呢?因为你没有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要学习时,学霸早已经超越了你一大截。所以,你拼不过学霸。

五、你没有看到爸妈的期望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在物质上为你付出的是学费、衣食住行、学习用品、各种吃喝玩乐的费用,而你却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他们在精神上为你付出的是谆谆教导、苦口婆心、不断的叮嘱,虽然有时候由于你的不争气会变成一顿教训,由于你的没心没肺会变成唠叨,但你从没有感激过他们的教育与支持。父母不是为了让你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来争面子,而是想让你在未来没有父母支持时可以独当一面,可以生活的更好。你没有看到他们的付出和眼中的期望,所以,你拼不过学霸。

六、你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

学霸为什么可以次次考出数一数二的成绩,因为他们努力,不止你看到的那些努力。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整理错题、背单词、做练习、读书看报、思考……而在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在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玩手机……所以,你拼不过学霸。

你的儿子不够“野”,可能是你没做好这几点


为什么现在的男孩不够野呢?除了社会环境、时代变迁等无法改变的因素之外,更多的还是跟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能够顶天立地的大男人,那就多花时间陪儿子做好下面这6件事吧!

一、陪孩子玩刺激性游戏,培养男孩的冒险精神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就是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幼儿阶段的孩子,主要任务就是玩耍和游戏。其实,玩耍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游戏环境对孩子的刺激作用很重要,幼儿的学习也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实物或者图片。因此,借助于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进行适宜的游戏或活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瑞士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儿童的游戏要经历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在孩子出生后的两年内出现,这类游戏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动作的重复再现。比如:一次次地把刚垒高的积木推倒重来,一遍遍地推着小车来回走,乐此不疲。

象征性游戏,即模仿游戏,出现在幼儿园时期或者说学前阶段,所获得的最主要的认知发展能力就是学会使用不同的象征。儿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动,如“过家家”、“小医生”、“小警察”等,装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规则性游戏,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出现,代表规则意识的萌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学会选择玩伴,变化玩的方式,选择玩的时间,改变玩的空间和环境,约定协商玩的方法等。

除了鼓励孩子跟同伴玩耍和游戏以外,父母同样需要成为孩子的玩伴。经常陪男孩玩一些刺激性的游戏,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也可以释放他们的高活动力。

跟妈妈相比,陪孩子一起玩刺激性游戏是爸爸的天然优势。喜欢冒险和刺激是男人的天性,而要培养男孩的冒险精神,爸爸则是他们的最佳玩伴。

很多时候,爸爸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这些游戏,并不是不愿对孩子用心,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

那么,爸爸可以陪孩子玩哪些刺激性游戏呢?

1、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可以经常跟孩子玩“举高高”(把孩子举过头顶)、“坐飞机”(双手抱着孩子转圈)、“扔床上”(把孩子从床尾扔到床头)等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定的恐惧和害怕,但又在可以接受的心理限度内。

2、对于3到6岁的孩子:可以经常陪孩子到公园或游乐场去体验能承受的刺激项目,比如海盗船、碰碰车、高空缆车、荡秋千等等。

3、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刺激性游乐项目,比如陪孩子坐过山车、跟孩子一起摔跤、同孩子一道去滑雪等等。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刺激性游戏,我们还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更多刺激性游戏或活动,甚至完全可以自己设计类似的刺激性游戏和玩具。

二、为孩子创造探索机会,满足男孩好动和好奇的天性

很多男孩父母可能都经历过这些“惨不忍睹”的场景:刚换的漂亮灯具,被孩子的皮球砸坏;刚买的骨瓷餐具,被孩子不小心摔碎;刚装修的墙壁,被孩子当作白板进行涂鸦;卷筒纸一溜烟成了孩子身上的“飘带”,飘得满地都是;茶几上摆的东西,被孩子当成玩具进行糟蹋,比如烟灰缸、报纸、剪刀、水杯……

其实,好动和好奇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幼儿阶段更是如此。因为好奇,孩子就喜欢尝试、喜欢探索,甚至是喜欢搞破坏。大人认为不能碰的东西,孩子偏偏要去摸;大人认为不能干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去做;大人认为很无聊的东西,孩子偏偏觉得很有趣。

而每一次尝试,可能就是一次探索;每一次探索,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长。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为男孩创造探索世界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逐渐成长。

那么,我们如何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创设更好的探索环境、创造更多的探索机会呢?

1、为孩子创设一个独立的探索空间,比如专门的儿童房、客厅或卧室的一个角落等;

2、购买一定数量的、适合不同阶段和性别孩子的玩具,尤其是那些可以组装或拆卸的玩具,比如乐高积木、玩具枪等;

3、多准备一些可供孩子做手工的材料,比如塑料剪刀、贴贴纸、儿童折纸、废旧物品等;

4、鼓励孩子多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情,多接触新鲜的事物,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5、允许孩子犯错误或搞破坏,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6、经常陪孩子一起玩耍和游戏,引导孩子自主进行探索和成长。

三、鼓励户外活动,回归男孩的野性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虽然是被数千年来积累的社会文明所驯化的社会人,但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动物的野性。对于幼儿阶段的男孩来说,这种野性尤为明显。男孩天生就是一个行动派,从小就喜欢用身体“思考”,如果到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他就喜欢奔跑、攀爬,以此来体验自己的力量和“野性”,同时锻炼自己的平衡性。

不过,大部分学龄前的孩子都还没有达到可以参加有组织的运动项目的阶段,跟小伙伴们一起在户外活动、疯跑和游戏,对他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都还无法专注地进行运动训练,也不能很好地接受挫折和失败,这些恰恰是正规运动训练的重要前提。

这个阶段,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鼓励孩子与同龄小伙伴一起“疯玩”,同样可以让孩子回归野性、展示力量、释放活力。这一点对于男孩的成长来说,更为重要。

除了鼓励孩子跟小朋友一起活动外,父母也要经常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经常带孩子一起散步,一次达到半小时至一小时;

2、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去玩;

3、每年安排几次到周边旅游景点或国内外著名景区旅行,以自然景区为主;

4、根据季节的不同,带孩子采采花、捉捉虫、种种树。

除此以外,当然还有很多活动,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选择。

四、鼓励体育运动,释放男孩的高活动力

脑科学已有研究表明,大脑很多部位的发育都跟身体很多部位的运动相关,这里所说的运动涵义很广,既包括手脚等肢体运动,也包括嘴和面部等肌肉运动。心理学也有研究指出,运动不但有利于生理的发育,还有利于智力的发育。

对于学龄期的男孩来说,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高强度的运动来充分释放自身的高活动力。如果男孩的精力和活力没有通过其他途径得到消耗,那么就很有可能在正式的课堂上通过故意调皮捣蛋或者其他方式来得到释放。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男孩上课时总是坐不住,跟同伴玩耍时老是动手动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很多学校害怕学生在学校出事,体育课纷纷取消长跑项目或者危险项目,更有甚者,还不允许中小学生课间休息时到外面嬉笑打闹、只能上完厕所就直接回教室。当然,除了学校因担心安全问题纷纷取消部分体育项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课不是最主要的应试科目,能少上则少上,以免占用孩子过多课余时间。

除了学校以外,部分家长对体育课的认识误区、对体育运动的极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身体素质的提升,更阻碍了男孩高活动力的释放。

作为家长,虽然无力改变学校这种过度保护孩子的做法,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多鼓励自己家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经常参加一些强度比较高、活动量比较大的体育运动,比如各种球类运动、游泳、跑步、跳高、跳远等等。

当然,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并不一定非得到正规的运动场馆才能进行,更多的运动其实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滑滑梯、轮滑、跳绳、跑步、骑自行车、爬山等等。

要做到鼓励孩子的体育运动,家长的教养观念也需要转变。健康的身体,绝不是保护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孩子过度呵护,他们就会失去很多运动和成长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上蹿下跳,那么,他们就无法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经历风雨,那么,他们就无法经受疾风骤雨的洗礼;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度过寒冬,那么,他们就无法感知冰天雪地的滋味。

中国的家长特别重视小孩子的穿衣问题,宁愿让孩子发烧,也不愿孩子挨冻。特别是冬天,我们总喜欢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也不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岂不知,这样做,大多数时候反倒容易引起小孩生病。然而,日本的小孩,大冬天穿短裙在户外行走的,比比皆是,正因为没有得到过度保护,他们的身体反而比我们的小孩强健。

五、陪孩子一起旅行,磨炼男孩的意志力

培根曾说:“旅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次经历,而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却是最好的教育。”当我家大宝出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旅行对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会不会蕴藏着教育的意义。很多人告诉我,如果孩子太小,带孩子一起旅行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孩子还记不住这么多的美景,搞不懂那些古迹承载的历史,更无法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但是,我一直认为,当孩子已经学会走路时,父母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外出旅行。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去记住多少名胜古迹,也不是为了去学习多少历史知识,只是让孩子去放松地贴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其实,一次旅行,就是一次体验,甚至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当然,也是一次绝好的成长机会。美的教育、责任的教育、文化的熏陶、自理能力的提升、独立意识的培养、适应能力的提升、意志力的磨炼等等,全都可以融入其中,潜移默化。更重要的是,跟简单的说教和强制的灌输相比,孩子是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到的教育,其效果将会更持久。

对于男孩来说,徒步旅行、爬山、露营等活动,是磨炼自己意志力的最佳时机。如果觉得儿子过度脆弱,一点点小事就会意志消沉,而且缺乏韧性的话,那么就应该让儿子多多锻炼。锻炼并非是要让他接受苦难,或者让他悲伤。而是要让他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极限。

徒步也好,爬山也好,和父母一起行走的时候,儿子在不知不觉中会散发出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儿子的内心也会变得强大。行走对儿子来说是培养他内心力量的最好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来的儿子,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勇于战胜它。

曾看到一位男孩在一次徒步旅行后这样写道:“在徒步旅行中培养了我的忍耐力和韧性,也许这次锻炼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解数学题的时候,以前遇到不会的题目会马上放弃,现在学会了不看答案,自己努力把题解出来。”

六、帮助孩子打造朋友圈,提升男孩的社会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冲突。而学会如何解决这些冲突,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当孩子之间发生一些不危及到人身安全的争吵、抢东西、打人等小冲突时,父母首先不应该成为“裁判员”,随时打断并立即评价孩子的行为,更不应该成为“运动员”,亲自上阵帮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我们最应该担当的一个角色还是“教练员”,即使心急如焚,也不能冲进“球场”,顶多也只是在场外进行指导。

当然,这必须假定一个前提,那就是家长给孩子创造了足够多的同伴交往机会。而现在的家庭结构,跟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少子化,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二是小型化,三口之家居多。因此,孩子们的交友范围大大减少,这就需要助孩子打造他的朋友圈。

1、选择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

如今很多大城市里的孩子之所以从小缺少玩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邻里关系远不如以前,基本上都是老死不相往来。当作为邻居的大人之间都互不交往的时候,即使住在隔壁家的孩子也很难成为自家孩子的玩伴。如果父母选择居住在一个有自己的公园、儿童游乐场、步行街、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的社区,孩子就有充足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同伴。

2、选择一所寓教于乐为主的幼儿园

幼儿园是孩子迈入的第一个小“江湖”,上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会交往。而这样的同伴交往机会主要发生在各种玩耍、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并非一本正经的课堂教学中。如果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幼儿园以寓教于乐为主,重视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并有自己的某一项或几项特色,比如运动、科技、阅读等,那么孩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合作和分享的机会,当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冲突和摩擦。而这些都是孩子学会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幼儿园里相处得很愉快的同学也就很容易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3、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

在如今的大城市里,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参加的亲子活动可谓应有尽有,比如阅读、画画、陶艺、手工、合唱、跳舞、钢琴、游泳等。同时,也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兴趣班。此外,还有一些面向家长和孩子的公益讲座,当家长听讲座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一起玩耍。记得在我给家长的一次讲座中,正当一位妈妈向我提问自己的孩子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时,没想到她的孩子却已经跟一个小朋友玩得火热了。如果父母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他们就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并且在不同的活动中,同伴交往的体验也不一样。

4、每年组织几次大型家庭聚会

亲戚和朋友不一定住得很近,互相之间的关系却比较亲近。一年到头见面的次数不多,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旦相见就会倍感亲切。只要兴趣比较相近,孩子之间很快就会成为朋友。父母可以多带孩子跟同学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每年组织几次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家庭聚会,让孩子们能够多呆在一起,稍微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的缺憾。

相关推荐

  •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
    2020-12-16 阅读全文
  • 你是不是一个聪明的家长?来看看这些! 在那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往往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困难都能搞定的父母,尽自己努力帮孩子解决掉很多问题,尽力给他们幸福,但这样真的是最正确的方式吗? 下面这11幅小漫画,对比了聪明家长和普通家长的...
    2021-01-12 阅读全文
  • 这就是你的天使 与孩子相处的几个月中,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不是很强,所有的任何细微的地方你都不可忽视,在听别人提起幼教工作的时候,自己就以为是看孩子的工作,当你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时,你就会意识...
    2021-12-15 阅读全文
  • 你是不是“直升机父母”? 那种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的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 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发动一场“慢教育、简单教育...
    2021-03-10 阅读全文
  • 八路军是不是这样走路的 小舞台里几个孩子正在商量自己表演什么角色,以及要穿什么衣服。韩涵说:“我要演公主,我喜欢这件衣服。”韩涵边说边拿出一条公主裙,“谁来演王子呀?”一旁的轩轩没有理会韩涵的话,自己选了一件葫芦娃的衣服,说...
    2021-03-31 阅读全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

2020-12-16 阅读全文

在那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往往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困难都能搞定的父母,尽自己努力帮孩子解决掉很多问题,尽力给他们幸福,但这样真的是最正确的方式吗? 下面这11幅小漫画,对比了聪明家长和普通家长的...

2021-01-12 阅读全文

与孩子相处的几个月中,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不是很强,所有的任何细微的地方你都不可忽视,在听别人提起幼教工作的时候,自己就以为是看孩子的工作,当你真正融入孩子的世界时,你就会意识...

2021-12-15 阅读全文

那种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的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 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发动一场“慢教育、简单教育...

2021-03-10 阅读全文

小舞台里几个孩子正在商量自己表演什么角色,以及要穿什么衣服。韩涵说:“我要演公主,我喜欢这件衣服。”韩涵边说边拿出一条公主裙,“谁来演王子呀?”一旁的轩轩没有理会韩涵的话,自己选了一件葫芦娃的衣服,说...

2021-03-31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