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记得永远忽视别人的不足
发布时间:2021-02-05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孩子,记得永远忽视别人的不足
学校数学比赛,小雨自认为比较简单,结果成绩出来,小雨眼里的学霸成绩出乎意料,所以私下里与同学一起在议论分数的问题。
但是,在背后议论别人的失常的分数却是不好的。
孩子,请记得永远忽视别人的不足而记得别人的好。(大学生范文网 1467.coM.Cn)
人的进步来源于两方面,一方是本书上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别人那儿的借鉴。
你关注了别人的什么,意味着你是不是可以从别人那儿借鉴什么。你关注了别人的不足,除了当成教训以外,是没有什么收获的,教训的事只能保证自己少走弯路,而不能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如同惩罚一样,只知道不能这样去做,而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而关注别人的优点则相当于指引一种前进的方向,就是可以向这种优点学习,可以向这个方向努力,别人的缺点是堵截式的,它防止人后退;而别人的优点是引导式的,它激励人向前进。
即使是别人出现了不足,最多也仅以此自勉,而在众人中讨论其实是不妥当的,一方面会加重别人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会有人群中引起负面反应,更重要的一面是容易让别人认为你的讨论属于骄傲自大。即便是你无心,但是别人却听者有意。
要记住,当别人出现不足时。
在众人间谈论,你的为人处事只能得三十分。
在众人谈论间强制自己不说,你的为人处事能得六十分。
在众人谈论间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说,你的为人处事能得八十分。
在众人谈论间你不仅不说别人的失误,而且还能举出别人的许多优点,你的为人处事才是满分。
因为,要努力忽略别人的不足,不足断已后路;但是一定要记得别人的优点,优点促进借鉴。
每个人,都会有自身不足之时。容得了别人,才容得了自己。
孩子,你只需记得别人的好就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提问
【导读】孩子似乎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问题,却包含很多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是孩子积极思维的体现,是他们向未知领域的探索,家长可不能应付了之,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一门学问。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从身边的花花草草,到遥远的太阳和月亮,都会激发他们的疑问和想象。
孩子的问题经常被家长忽视
两个做客的小朋友抢着看一个节目,而小主人却想看另外的节目,抢不过来就去找爸爸:“他们两个不让我看电视。”爸爸说:“他们是两个,少数要服从多数。”孩子委屈地问:“为什么?难道两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吗?”爸爸忙工作,不再理会孩子。
彤彤看到一辆冒着烟的摩托车,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妈妈,那辆摩托车是锅做的吗?它和锅一样冒烟呢。”她又捧着一捧草问爸爸:“爸爸,什么是草?”父亲说:“草,就是草嘛。”
默默有问不完的问题:“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它怎么不长成花的颜色?”他会问:“为什么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早上起床,他会问:“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见了呢?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太阳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父母一开始还会耐心回答,后来就让他自己去想了。
昊昊拿着一本书跑到爸爸身边问:“爸爸,这个狐狸老跟在鸡后面干啥?”“问你妈去。”……过了一会,昊昊又拿着书跑过来问:“母鸡为什么没发现狐狸?”爸爸:“一边去,没看我在忙吗?”
孩子的问题中蕴含着智慧和探索
孩子们看似司空见惯或者毫无意义的问题,却容不得家长小看。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甚至切中人类发展中最本初的、重大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即是智慧
雅斯贝尔斯说:“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老子也认为,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是复归于婴孩。也有人认为孩子的问题甚至比那些哲学博士更深刻。如上文提到的,两个做客的小朋友与小主人抢看节目,孩子反问爸爸:“难道两个人自私就比一个人自私好吗?”再如,捧着一捧草的彤彤问:“爸爸,什么是草?”孩子的这些发问是否更具哲学的意味?是否比大多数家长的认识还要深刻呢?可以说,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智慧。这些智慧需要我们家长向孩子们不断地学习,甚至不断地反问我们自己。
孩子的问题显现着积极的思维
孩子有问题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思维在积极地运转,他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的发现,以及他是怎样用他的思维加工他的发现的。如上文中彤彤看到一辆冒着烟的摩托车,她就问:“摩托车是不是锅做的?”在她的经验中锅会冒烟,看到摩托车冒烟,她就将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
摩托车是锅做的吗?从孩子的问题里可以发现她敏锐的观察、活跃的思维。孩子的问题说明了他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生活中的发现建立起联系。杜威说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而这个孩子不正是在完成自己生活经验的不断重组吗?同时,通过孩子的问题,家长还可以发现,孩子的思维水平正处在复合思维的阶段。他通过联想将各个具体成分和复合物连接起来的特征扩散了,形成了直观到具体的形象或者物品连接的复合体,它们所连接的联系的广泛多样是惊人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孩子的问题特别多,同时又充满了发散性、创造性。
孩子的问题显示着孩子向未知领域的努力
幼儿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未成熟,其操控外界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神奇的,而孩子天生有一种力量,他是天生的学习者。孩子试图控制他周围的环境,他以无穷尽的问题,向未知领域做出不断的努力,以求得安全的欲念。
这样一种向未知领域的努力,转换到现实生活中即孩子可以从身边的花花草草、猫狗虫鱼开始,一直问到遥远的太空。正如上文默默的那些问题,正是他向未知领域的努力。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问:“为什么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早上起床,他看不到月亮就问:“月亮姐姐为什么不见了呢?”这些都表明他不断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而孩子们向未知领域的努力也正是人类能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前进的重要力量。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本身就是智慧,它也蕴藏着孩子向未知领域的努力,所以家长不能小瞧了孩子的问题。家长需要,孩子们也需要家长耐心地、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提问,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正视孩子的提问
理解了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孩子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满意的回答对于孩子成长的长远影响,就需要我们家长谨慎地、正确地面对“十万个为什么”。孩子有时可能会提出一些十分滑稽、甚至无法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一笑了之、敷衍或者粗暴制止,都会影响孩子,甚至导致其智慧停滞不前。而当家长正视孩子的问题,对他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回应时,不仅能促进其认知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对外界探索的兴趣,继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给予孩子积极回应
对于能直接回应孩子的问题,如“这个狐狸老跟在鸡后面干啥?”家长可以直接回答孩子“狐狸喜欢吃鸡,跟在鸡后面是为了捉住它”。有些问题则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进一步观察,全面了解,如“母鸡为什么没发现狐狸”,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狐狸走路的姿势等,让孩子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相反,如果家长敷衍,甚至嘲笑他的话,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甚至没有问题了。
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
孩子提问的水平与其自身经验,认识的广度、深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呈正相关。家长要利用日常生活资源,让孩子发现问题。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孩子,可以适当地提供反问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思考。如彤彤捧着一捧草问爸爸什么是草,家长可以回答:“我觉得绿色的,矮矮的就是草,你觉得呢?”这样使孩子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问题上,还可以引发对事物的整体思考和认识。甚至可以结合孩子思维发展的水平,有意创设适合其思维水平的环境,给予其机会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引导,提高孩子的提问水平。如默默问:“太阳为什么那么热?太阳要是掉下来了怎么办?”这说明默默将生活中某些经验迁移到太阳身上,但他不像“摩托车是锅做的吗”问题一样,可以清晰地看出彤彤的经验的重组。这时家长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或者反问:“你为什么担心太阳会掉下来?”聚焦到默默最初的经验上,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根据孩子最初的经验,提供合适的帮助与支持。
孩子的问题是不可小觑的,家长不但不能忽视孩子提出的问题,还应该鼓励孩子提问,并在回答问题上下功夫。
育儿知识:别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小朋友们吃完点心陆陆续续地搬着小椅子坐下来看书。今天我请小朋友们阅读“安全教育”小课本。他们很喜欢,都挺安静地在看书,过了一会儿,我请看好的小朋友将书送回来。一个两个……我看到坤坤把书放好了,开心的走回自己的座位,突然一个踉跄,身体向前一冲摔倒了。“呜哇……”我急忙走过去,“那里摔疼了?”我看到他的嘴里出血了,原来是牙齿磕到舌头了,我立即托着他的下巴,去找校医。经过处理,血止住了,他也非常的配合,已经不哭了,舌头咬破的挺厉害,但是他很勇敢,一会就没事。
事后我给他爸爸打电话,告知坤坤舌头磕伤了,爸爸说没关系的,孩子太调皮了。受伤以后,我们一直特别关注他。中午怕他吃东西疼,我们准备了香蕉,想不到,他不但把香蕉吃了,汤泡饭也吃完了。下午妈妈来接时,和妈妈沟通的事情的经过及伤后的处理情况。妈妈很客气,还说谢谢老师的照顾!
第二天,坤坤没有来,打电话给妈妈,说在医院,说坤坤早上不愿起床,精神特别不好,还一直嚷着说不舒服,要妈妈抱。妈妈不放心就带他去了医院,当我了解到妈妈一个人带孩子去医院时,我就说:“在哪家医院?我过去,一个人抱着孩子怎么看病啊!”当我赶到医院,爸爸也到了,我陪着他们一起看医生,陪坤坤聊天,坤坤一直粘着要抱,不肯自己走。爸爸妈妈不放心就让医生给做了很多检查,检查下来都没有什么问题。那我和爸爸妈妈交流、分析,爸爸妈妈说平时一停都不停的,感冒也是到处跑的,所以看到他这么粘人,这么安静,说不舒服要抱,就挺担心。我说:“也许舌头上咬破了,是有些疼痛,所以心情不好。另外,我觉得他今天这种表现是因为想要我们多关注他,平日里,他很活跃的,很强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我们就会对他的关注、安抚比较少,认为他能行的,可以自己走、自己玩。但是今天受伤了,他强大的外表脱掉了,他感觉到受伤以后成人对他的特殊,以前不抱的现在爸爸妈妈轮流这抱,还陪着游戏,大家都安慰他关注他。有时一个人越强大心理就越脆弱,所以我觉得他今天的表现有可能就是需要我们关注他,陪他!爸爸妈妈听了以后,也表示赞同,所以决定回去在家休息1、2天。
我们往往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外在伤害,但是却忽视孩子内心的需求!随着课改的进行和深入,我们认识到对啊孩子来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同时也要让我们的家长了解,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他最需要的。
家庭教育别忽视“得体”与“尊重”
一个人若能在不同场合表现适当的言行举止,便称得上是个得体的人,得体的人会受到众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致力于让孩子学会许多技能,却忽略了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得体的人。
某次我开车接孩子及他的同学放学,当时车上的音响正在播放一首佛教音乐,歌词是唱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只有一句。孩子的同学问:“那是什么音乐啊?就只唱那么一句!”孩子回答:“是佛教音乐,我妈妈很喜欢。”不料这同学又脱口说了一句:“就唱一句,真可怜!”我想这孩子说的可怜,大概是指很单调,不够丰富的意思,绝无恶意,不过当时的我,听起来却有些不舒服。
又有一次在某个家庭聚会的场合,甲家的孩子看到乙家的孩子手上戴着一串佛珠,问说:“戴那个做什么?”乙家的妈妈告诉这孩子:“因为她身体有些不舒服,佛珠是给她保平安用的。”没想到甲家的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保佑什么啊!我从不戴那个,我保佑我自己。”孩子没有宗教信仰,会说出这样的话可以理解,不过他唐突的话语也着实令甲妈妈和乙妈妈尴尬不堪。
以上两个例子中说话的孩子,都是上初中的青少年了,可说话依旧不顾场合及他人感受,这些都是不得体的表现。孩子在童蒙时期通常天真率直,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毫不顾忌。成人也会被他们的童言无忌逗得哈哈大笑。可是随着年岁渐增,家长就要开始慢慢引导孩子得体地说话了。最起码,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在场的其他人的感受。率直固然可喜,但多一份体贴别人的心意,则更是一种成熟,何况现今的社会重视人际之间的互动,语言是最直接的沟通工具。
其实孩子会说唐突、冒失、不得体的话,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及时反思自身的教养方式。在大庭广众下责骂孩子,或当着众人的面数落孩子,毫不在乎他内心的感受。又或者家长本身就常常不经意地在失意的人面前表露讽刺、得意的言行。孩子从小亲身经历、耳濡目染这些,自然很难有得体言行。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就得要求自己能做到待人接物皆得体,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譬如迎面看到肢体障碍者走来,幼小的孩子可能很自然会表现或说出害怕、甚至鄙视逃避对方的动作或言语。这时父母若也随声附和带孩子远离,或趁机说:“你要乖点,不乖就会像那样。”岂止是不得体而已,简直就是欺负人了,这种是最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告诉孩子:“看到他和我们不一样,你很害怕,不过你这样说出来,对方听到会很难受的。”让孩子学会体贴他人的感受,他说话自然会得体。
“得体”是源自“体贴”和“尊重”的一份心意,这是人生重要的功课,不但为人父母者要努力学习,也要同时教给孩子。
孩子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儿子今年五岁了,很可爱,但有时也很调皮,不过我觉得调皮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家里儿子是小小“男子汉”。有一次,我要在学校值周,他也和我一起到学校去。晚上,其他的同事都到外面玩去了,我一个人在屋里看电视,他也很想到外面去玩,就跟着跑出去了,忽然他又跑回来了,对我说:“妈妈,你一个人在屋里怕不怕呀?”我当时听到,心里真的很高兴,更多的是感动。我觉得儿子这么小就懂得关心人了,真的是一个小小“男子汉”了。
现在各方面的条件比原来都好了,只要孩子要什么,家长就会给他买什么。可是这样不仅不是爱孩子,有时反而是害了孩子。做家长的要适时的控制和引导才行。一次儿子和我一起去超市买菜,他看见了一个玩具,吵着要买,我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的玩具了,就不买了吧。他看我不买就哭了,我蹲下来给他说:“像这样的玩具家里已经有了,就不买同样的,以后如果要买就自己存钱,等存够了钱再买,行吗?”他点点头算是同意了吧!
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是奥特曼,家里到处都是他的奥特曼,一次,我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对他说:“儿子,你每次玩了之后要把你的玩具捡到盒子里,不能乱放。”他头也不抬就说:“妈妈,我跟爸爸学的,他都没收拾呀!”我一下子愣住了,他爸爸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有时拿了东西也不记得放回原地。没想到大人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却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老公回来后,我向他说了这事,他不好意思的说:“以后我会记住,在孩子面前注意形象。”
我们喜欢带孩子到外面去玩耍,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带孩子出去和同龄人一起玩耍,让他学会与人交流、还可以锻炼他与人相处。上次放假,带他到同事家里去玩,正好我的同事在洗衣服,正在往外面放水,他看见了,就说:“咦,怎么有那么多水往外面流呢?快把水关上,不能浪费。”同事赶快解释说,那不是浪费,是在放洗衣服的脏水。可见孩子随时都在关注大人们的行为。
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和父母有关,如果做父母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哪怕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举动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建立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建立
1、大部分家长忽略了高效预习的习惯培养
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主要是回家后作业有没有及时的完成,考试有没有考好,上课有没有专心听讲;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似乎是很重视,但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那就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主要介绍一下高效预习的学习习惯;高效预习的习惯是保证孩子较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学习习惯往往被大多数家长所忽视,除非老师明确的布置了预习任务,否则家长是不会督促孩子去做的;
2、为什么高效预习的习惯很重要
为什么高效预习的习惯很重要呢?它把以老师为主,被动接受知识的的学习方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方式,如果孩子能够在上课前完成了相关的课程预习,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基本消化,那么,上课对他来说就是复习课,而不是讲新课,这样做能带来两大好处,第一个,孩子通过预习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他依然还有很多困惑和问题,当他带着这些困惑和问题去上课的时候,他的注意力会有选择性地集中,这样,及培养了孩子的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第二,当一个孩子带着困惑和问题去听课的时候,他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这样,他的自我学习的兴趣会大幅提高;当一个学生能够主动的、高度集中的去学习时,他对知识的掌握自然就会很好;
3、最好做到深层次的预习
当然预习也有很多种,当前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是一种浅层次的预习,即快速浏览课本,初步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这是学习预热,对学习效果有一定帮助,但不是特别大;另外一种就是深层次的预习,不仅需要孩子提前掌握知识概念,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概念,并形成学科思想,并能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这是需要大家重点关注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寒暑假做什么,进行深层次的预习和主动学习,他们不仅把下学期或全年的课程内容全部预习一遍,而且还做到了融会贯通;
4、补课不能替代预习
很多家长也会说,我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进行补课,不也是提前预习的一种形式吗?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补课的本质是什么?它实际是一种补救措施,是一种对未能较好掌握的学科知识的补充,是一种临时手段,不应该是常态。第二,补课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外在的被动的知识输入形式是无法替代孩子主动的内在的预习;此外,补课的学习效率相对低效,家长设想一下,听一个人讲四十五分钟还是自己看书四十五分钟,哪一个速度快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定是我们看书快。
5、最后
最后,希望各位家长重视孩子高效预习的习惯培养,通过孩子们主动学习,在上课之前掌握相关的学科内容,带着自己的疑惑和难点去上课,来大幅度的提升学习效率,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