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强迫孩子为你埋单
发布时间:2021-02-05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怕吃亏的妈妈使女儿与人敌对
与小朋友敌对的蓓蓓
“我不跟你玩,别碰我的。”蓓蓓一把推开了小伙伴丫丫,忙不迭地抢回了自己的。
丫丫被蓓蓓推了个跟头,坐在地上“哇哇”哭起来。
丫丫妈妈赶忙跑过来,扶起丫丫哄她不哭。周围小伙伴都冲着蓓蓓起哄,说她不是个好孩子,不要和她玩。蓓蓓妈妈周倩在一旁脸拉得老长,有点不高兴地说:“是你家丫丫先欺负蓓蓓的。说着,抱着蓓蓓走开了。
在幼儿园里,类似的情形也时常出现,蓓蓓和哪个小朋友好,就不准人家再去参加集体活动,只能和她一个人玩;小朋友们手拉手站圆圈时,蓓蓓也一会嫌弃这个,一会儿又拒绝挨着那个。
在周倩的眼里,太单纯,太听话,就是因为她性格软弱,所以才总被小朋友欺负。
怕吃亏的妈妈教女儿心存芥蒂
为了让女儿变得强势起来,周倩时常对女儿展开教育。
一个周末的下午,蓓蓓和邻居家小雨一起玩植树游戏,周倩发现,小雨霸占了蓓蓓的玩具小铁锹和小水桶,一会儿盛水,一会儿挖土,蓓蓓却被指派去找树枝。看着气喘吁吁跑来跑去的女儿,周倩的心里又生气又难受,她觉得小雨太会占便宜、太有心计,可蓓蓓却太单纯,太容易被人家欺负。于是,便找了个生硬的理由,拉着蓓蓓回家了。
“蓓蓓,妈妈告诉你,下次小雨再让干这干那,你不要管!”周倩一边牵着女儿的手往家走,一边说。
蓓蓓不应声,不开心地撅着小嘴。
“你这孩子,和你说话呢,听到了吗?小雨妈妈当领导,她就以为自己也是领导呀,他们家人怎么谱都那么大?我告诉你,下次再看到你像个小丫头似地为小雨跑腿,妈妈就不带你去动物园了。”周倩狠狠地捏了一下女儿的胳膊,直到蓓蓓点了头才算罢休。
原来,小雨的妈妈和周倩是高中同学,小雨妈妈很活跃,又当团支书,又参加舞蹈队,追求她的男生也很多。毕业后,两个人从事了同一行业,其间又少不了攀比,在小雨妈妈面前,周倩总是觉得自己相形见拙。冤家路窄,结婚时,两个人买房子碰巧又买在了一个小区,孩子年龄也差不多大,还上了同一所幼儿园。虽然女儿蓓蓓很喜欢和小雨玩,但周倩觉得小雨和她妈一样,过于精明,总在算计蓓蓓。
不止对小雨母女,周倩对小区里很多邻居都心存芥蒂,觉得这些邻居嘴巴像涂了蜜,心里却很会算计。因此,与邻居关系一直不好。
女儿被妈妈的感觉同化
实际上,孩子争抢玩具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要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或者是看到小朋友抢,自己也跟着模仿。但是,妈妈在很强的戒备心理下,会用歪曲的思维方式理解孩子的行为举止,当成人经常给孩子灌输被人欺负,被占便宜的概念,慢慢地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而变得与人敌对,不合群。
怕被否定的妈妈对儿子拔苗助长
聪明的卡卡对生活失去热情
5岁的卡卡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却很沉默,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每天早上起床都很费劲,动不动就会大哭大闹,还拒绝吃早餐。
对于卡卡,妈妈张芸寄托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孩子现在的表现令她非常失望。卡卡的爸爸妈妈工资不高,省吃俭用也要给他最好的,为了培养他,张芸还接了私活,累死累活,都是为了卡卡将来能出人头地。
钢琴班、幼儿英语班、小主持人班、思维训练班、兵乓球班……能报的培训班张芸都给卡卡报了,一个月就要花掉张芸一个人的薪水。不但是经济上的付出,还有时间上、体力上的付出,接送孩子对张芸来说也是个艰巨的任务。
感到被否定的妈妈希望儿子出人头地
张芸为孩子付出这么多是有原因的。张芸从小喜欢音乐、绘画,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也不支持她学这些东西。大伯和三叔家的孩子因为条件好,学了不少特长。平时过年过节一聚会,那些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拉琴画画的,都被捧得跟太阳似的,而自己就像一个被人忽略的丑小鸭,沉默寡言地坐在一边。到了给压岁钱的时候,奶奶给的数目都不一样,总是偏向那些会表现的,说多给点让他们去买画板、买口琴,而张芸得到的压岁钱总是最少的。
张芸的心里认定,没有本事,你有了委屈都没地方说。直到现在,她在堂哥堂姐面前还有乌云压顶的感觉。唯一让张芸欣慰的是,儿子卡卡在所有的孩子里是最聪明、最漂亮的,张芸从心里感觉出了一口气!每当提到儿子,张芸的脸上总是露出得意的笑容。张芸暗下决心,一定得好好培养孩子。
儿子被迫为妈妈的否定感买单
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对孩子进行培养没有错,但是,当妈妈被否定的感觉比较强烈时,就会千方百计寻找支点以证明自己。于是,卡卡无形中在被迫为妈妈的自卑买单。实际上,不注重事物的规律,对孩子揠苗助长,家长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但孩子得到的却是压力,当童年的快乐被剥夺了,他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了。
好面子的妈妈让女儿感受不到爱
可爱的馨馨感觉不到爱
“宝宝,妈妈最爱谁呀?”面对大人们常常用来逗孩子的这句话,4岁的馨馨,却反应得出乎意料,她常常小嘴一撅不说话,或者偷偷看看妈妈,回答“最爱姐姐”或者“最爱豆豆”,总之很少说“最爱妈妈”。
每当听到女儿的回答,小悦就很委屈,觉得女儿小,不明白这个世界上自己最爱的人莫过于女儿馨馨呀!
最近,小悦发现,女儿越变越“独”,在幼儿园里,不爱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她的玩具也不许小朋友动。幼儿园的老师还反映,说是馨馨的胆子特别小,老师分饼干的时候,有一次忘了给她,她就宁可不吃也不向老师要,要是放给其他的孩子,早就向老师要了。回到家,小悦问女儿:“老师忘了给你发饼干,你为什么不向老师要呢?”馨馨先是不说话,小悦问的次数多了,馨馨“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含含糊糊地说:“老师不爱馨馨,不爱馨馨!”小悦一阵心疼,抱着女儿说:“好乖乖,妈妈爱馨馨!”谁曾想,馨馨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说:“妈妈也不爱馨馨,妈妈爱姐姐!”这句话,就像锥子一样生生地刺在小悦的心上,难道,过于爱面子的自己,真的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女儿了吗?
好面子的妈妈被迫忽略女儿
小悦和老公家的亲戚都挺多的,老公是大学老师,一到放假,哥哥姐姐就将孩子送到小悦家来住上一段时间,想让小悦老公帮着辅导孩子的功课。虽然小悦心里知道,大城市的生活不比小城市,即使放假,做老师的也忙碌得很。不过小悦向来不擅长拒绝别人,既然人家提出来,那再难也要答应。就这样,整个假期,这个孩子刚走,那个孩子又来了。而只要家里一来小客人,小悦能放在女儿身上的精力就少了很多,不仅仅是因为忙不过来,而是很担心这些小客人会觉得小悦偏心自己的女儿。小悦想,若是这些孩子回去和他们的父母一说,那让人怎么看自己呢!所以,小悦就尽可能以小客人为中心,大苹果给小客人,好玩具给小客人,看电视选频道也以小客人为主,若是两个孩子发生了争执,那不用说也要批评女儿维护小客人……其实,小悦不仅仅在家里如此,在外面,也对别人的孩子“好”过自己的孩子。
不久前,小悦所在的网站策划了一次亲子活动,为了不冷场,要求内部的员工也要带着孩子参加。在有奖竟答的游戏中,第一个举手的孩子最有机会获奖,有好几次,女儿都第一个举起了手,但是作为主持人的小悦为了给领导留个“公平不护亲”的好印象,一次都没有叫女儿。回到家,女儿生气地一边打小悦,一边喊着:“坏妈妈,坏妈妈。”虽然小悦又出去给女儿买了玩具作为补偿,但看得出,整个晚上女儿都不开心。yjs21.CoM
女儿因妈妈的面子而体验不到爱的感觉
不可否认,每一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女儿。但是,这种爱需要表达与传递。孩子只有接收了这样的信息,才能感觉到妈妈的爱。好面子背后是妈妈对自己的不悦纳,、不肯定,期望通过为他人付出、讨好他人的方式获得肯定。很多时候都在委曲求全,也难免委屈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殊不知,妈妈与女儿的这种相处方式在未来有可能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女儿感觉不到妈妈的爱,也不会爱自己,成人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完美无暇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完美无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爸爸妈妈们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让孩子能够学到自己最好的方面,事事护着孩子,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样的爸爸妈妈当然是完美的,但是,您知道吗,太过完美的父母,反而教不出完美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要适度,如果太过完美无瑕只会过尤不及,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
放松点,父母不是万能的
在孩子眼里,爸爸妈妈什么都会,在大的难题爸爸妈妈都能够解决,而且家长们也时刻跟着孩子,发现他有什么困难就马上帮他完成,听着孩子高高兴兴地说:“爸爸妈妈好棒!”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上一年级的童童开始学英语了,回到家里写作业,妈妈就陪在她身边指导她,这次童童又遇到难题了,课外书上有一个英语单词童童不会,跑去问妈妈,可是妈妈也被难住了,回答不出来。看着童童失望的表情,妈妈也很内疚。
其实童童妈妈大可以放轻松点,即使当上爸爸妈妈了,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有不懂的地方,只要好好地跟童童解释一下,告诉她:“这个单词妈妈也忘了,明天妈妈再告诉你,好吗?”就能轻松地安抚好童童失望的情绪。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也不必多孩子事事周到地照顾,孩子遇到困难了,不要第一时间就帮他解决,应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应对,不要让他养成一有困难就找爸爸妈妈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很难独立。
别强迫孩子完美无瑕,他有犯错误的权利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所以从小就严厉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事事要做得好做得完美,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批评他,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5岁的乐乐有许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吃饭的时候喜欢用伸出自己的小手偷偷地抓饭吃,这时候被妈妈发现了,马上板着脸命令他“把手放下,要用勺子吃饭”;喜欢爬到板凳上拿桌上的小零食,但是只要被妈妈发现了,就会被批评……
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盯紧孩子,要求太严格,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更不用说让孩子健康成长了。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然后在平时的聊天中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就好了。
别拒绝冲突,对话与倾听更能解决问题并有利孩子成长
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跟爸爸妈妈有冲突是正常的,这说明他已经学会自己思考了,懂得自己去判断事情,所以才会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观点。
妞妞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可喜欢看图书了。晚上睡觉前,她总是抱着图书,在床上认认真真地看起来。爸爸发现她躺着看书,马上过来抢走她的书,让他赶快睡觉。妞妞可不乐意了,对着爸爸大叫:“书上有好多知识,你干嘛不让我看!”爸爸也不解释,二话不说,转身就走开了。
其实,妞妞爸爸应该留下来,好好地跟妞妞解释,告诉她:“看书是好事,但是不能躺着看呀,对眼睛不好,长大了妞妞就要戴眼镜了,多不好看呀!”孩子刚学会独立思考,但是因为知识还不全面,所以难免会像妞妞一样,只看到事情的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爸爸妈妈耐心地跟他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然后慢慢地跟他讲解,让孩子的想法更加成熟。
孩子会自己争取独立,别把孩子关进爱的牢笼
从小家长总会处处呵护孩子,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想让他少走一些弯路,担心他受一点点伤,结果反而使孩子更加弱不禁风,不懂得生活自理,而且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连自己喝水或者爬上一张矮凳子都不让他做,那么孩子长大后遇到更大的困难会不会也会战战兢兢呢?
方方可喜欢吃饼干了,好不容易想到可以搬凳子去拿放在桌子上的饼干的妙招,没想到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急忙跑过去把板凳拿走,饼干拿下来给她吃,告诉她:“以后要吃什么叫妈妈就好,千万不要自己拿,太危险了!”
其实方方妈妈不用那么着急,应该为方方能够想到这么聪明的方法感到高兴呀,应该鼓励她自己拿到饼干,自己只要在一旁看着她就好了。父母当然要看好孩子,避免孩子发生大意外,但是也要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完成一件事情。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更加独立,而且这些成就感会鼓励孩子继续尝试更多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他健康成长。
别抢着为孩子的行为后果买单
爸爸妈妈总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什么事情都替他挡着。只要孩子一哭,家长们就会连哄带骗地为孩子推卸责任,把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就是心疼孩子,宁愿自己受委屈。
在家里玩耍的时候,板凳绊倒了圆圆,圆圆疼得大哭起来,听到哭声的奶奶赶紧跑过来,扶起圆圆,心疼地抚慰她说:“圆圆乖,不哭了不哭了,都是板凳的错,奶奶帮你打他!”……奶奶连哄带骗说了好久,才把圆圆哄安静了。
其实奶奶打板凳的方法,虽然能把圆圆哄安静了,但是也让圆圆学会了推卸责任,抱怨他人。孩子开始懂事了,很多事情爸爸妈妈就不必急着挡在孩子前面的,不要抢着为孩子的行为后果买单,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人无完人,爸爸妈妈不用太过严格地要求自己,要知道,养育孩子的方式太周到太完美,然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想让孩子变得聪明伶俐,方法有多种多样,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买单……但是,这些方法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正确引导,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让孩子更加独立更加优秀。
育儿心得: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育儿心得: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对于正正的教育问题,我从一开始就觉得只要他喜欢的我就会给他去学,他不喜欢的我不会强迫他去学,这是我一开始的初衷,可现在我发觉我做出来的事情和当初的想法违背了。
今年正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开始时幼儿园开始了小班的兴趣班,对于兴趣班我的坚持也是这样,只要有兴趣就行,还这么小,不要弄得这么累。我把课程报给儿子听,他选了个国际象棋,不过他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国际象棋,只觉得这个棋的子很好玩,他说一定要报那就给他报了,另外还选了个陶艺。我是觉得陶艺学起来很轻松,捏捏泥巴,国际象棋则比较要动脑筋的,而且大人也要一起学,比较累,但既然儿子坚持我也就同意了,都在同一天上午。
一开始学国际象棋我都不陪他上课,我只想让他有个轻松的氛围,学不学得进都无所谓,这样上过三节课后我的一个同学来说了,正正妈,家长不去不行的,每节课都教新的内容的,不去的跟不上的。那我就去听了,和正正一起去上课后看到他上课时根本就不在听,在和旁边的小朋友做小动作,或者自己发呆。而家长呢则都很认真的在一边听一边督促自己的孩子“不许乱动,认真听老师讲,再动不理你了。。。。。。。
上课时看到一个班里有个一到两个孩子对国际象棋的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而幼儿园又组织了老师来给家长们讲课,老师说国际象棋对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很有用,国际象棋好走的好的小朋友学习成绩一定好。。。。。。。这个说得我心动了,从那时起我决定认真抓正正的国际象棋课。
我把任务交给了孩子他爸,要他用心点教孩子,但孩子他爸不怎么上心,为了这事曾和他爸吵,正正呢?每当他走几步后就没心思了,不用心了,极其简单的走法都不会走了,都说不知道了,每当此时我就会很生气,对正正的态度非常气愤,有时还说他,说得他眼泪汪汪。。。。。。事后我反思过,也听过朋友对我的意见,我觉得自己过了。
为什么这件事做到后来都有违我当时的初衷呢?我一开始想得都不是这样的。也许真是“望子成龙”,在这样的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大环境下逼得自己也不得不随着大流走了。
我整理了下自己心情,孩子还这么小,不应该过早得给他背负上这么沉重的学习包袱,朋友说得对,只要孩子身心都健康,一般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
昨晚回家我问正,暑假里想上国际象棋班吗?他说不想,我说那想学啥呢?他说溜冰,游泳。我说好的,今年暑假我们就学溜冰和游泳,不上象棋班了。
母子俩相视而笑,这样不挺好,孩子开心,我也舒心了。
不该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
不该强迫孩子跟人打招呼2月25日晚邻近九点,我坐在电脑旁调试着视频,准备听韩老师跟我们讲课。正好我在上台调试时,xx跑到我面前。这时视频对面的韩老师看到了,并跟xx打了招呼,让xx早点休息,不要打扰妈妈上课。可xx不干,非粘着,这时韩老师又哄xx说:“xx跟韩叔叔再见,晚安!早点休息。”可xx就是一句话也不说,也不回应韩老师。这时我就想,xx怎么可以这么不听话,一点礼貌都没有,于是拉着xx让他跟韩老师打个招呼,但xx不吃我这套,转身就要跑。这时韩老师看了,说我这样做非常不妥,我不该强制要求孩子跟人打招呼。
课后几天里我反思回想,以前我真的是,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还是与朋友、同事打招呼,若有遇到带着xx时,我都会半引导、半强迫的要孩子跟对方打招呼。但xx显得非常缅腼,抿着嘴就是不开口。往往弄得我很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xx教好,有时还会忍不住有责备的口吻说xx:“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你这样的孩子别人不会喜欢的,等等之类的话。”经韩老师提点后,我才发现,自己越是这样教育xx,xx跟人打招呼这方面,越是没有进展。
那天晚上正好听了韩老师讲的,“家长如何理解孩子”和“如何与孩子谈心”这两课。于是我想试着与xx谈谈,我强迫他跟人打招呼,当时的他是怎样想的,他为何又表现的这么不配合,我想只有xx知道这个答案。
在与xx交谈时,我挑了最近的一个话题问:“xx,妈妈前两天在电脑旁,让你跟韩叔叔问好,当时你是怎么想的?”xx想了想反问:“妈妈,你是说你上课那天吗?”我说:“是的”坐在我对面的xx用两只手,夹着我的脸,用力的揉搓一下。说:“我不打招呼,那是因为我只在电脑上见过韩叔叔一次,与他不是很熟,你就要我跟他打招呼了。再说当时,叔叔他只想我去睡觉。并且我觉得妈妈和叔叔都很过份,我当时都说了,睡不着,我不出声,只坐在你旁边,你们都不同意。我当然不会打招呼了。听了xx的话,我突然觉得自己一点都不懂xx。孩子有这么多不肯打招呼的原因,而我曾经多次强迫他,却从未去了解下,孩子内心的想法。
于是我试着又问:“那之前有时妈妈说你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别人不会喜欢的孩子,那你就不想做个有礼貌让人喜欢的小朋友?”xx听我这一问,停想了几秒回道:“妈妈越是那样说,我越不会打招呼”说这到xx停顿下来,没接着说下去。我追问着:“为什么呢?”xx:“你当着别人的面,不是说我没礼貌吗?那我就不礼貌了。”说这话时xx还带着几分怨恨的口气。
这时我终于明白,为何有多年家庭指导经验的韩老师,在看到我强迫孩子打招呼时,他会立马说出我做得非常不妥。原来我这样做,是给孩子一种挫败,说孩子没礼貌,其实是在伤孩子的自尊心。原以为我的话孩子不会有太多感觉,漠视了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我错的太远了。
我跟xx道歉说,妈妈错了,以后妈妈不再这样要求你,等以后遇到妈妈认识的人,妈妈先给xx做个介绍,让你了解了对方了,你自己再决定要不要跟他们打招呼,你说这样好不好。xx听了,很高兴的说:“到时我再决定好吗?”可以的,当我把这话刚说完,xx在我脸上亲了一口,并还说:“谢谢妈妈。”
那妈妈要谢谢xx的韩叔叔,是他让我了解了xx的内心想法,也是他让妈妈知道做错了。
孩子,你为什么要学习?因为你的天敌很强大
亲爱的孩子,谁是你的天敌呢?就是你身边的:官二代、富二代和商二代。
童年的天真和少年的快乐,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一旦成年,到了22岁的时候,人的命运将会泾渭分明。官二代和富二代,包括商二代将成为你人生中的天敌,天敌就是苍鹰,你就是草原的兔子,无论你怎么跑,人家有翅膀,就是比你的势力范围广。有的天敌,你和他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上,他们在20岁时的家产,够你一生去积累。他们30岁时的职权,够你一生拼搏的。那些天敌,是你终生的敌人,你永远都很难越过那道关,永远都会跟他们竞争。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要知道,人类的生存,跟动物的生存,基本的法则其实是相似的。弱肉强食的现象到处都会存在。孩子,记住这一点,这种天敌,仅仅是就业竞争中,人家比较强势而已,而不是人家要老鹰抓小鸡那样,吃掉你,人家也有人家的成长轨迹,人家的父辈毕竟付出了努力和血汗的代价。因此,不要仇恨别人,而是要正确地认清现实,认清自己,从现在起,你要利用少年的时光去刻苦学习,面对你的天敌,只有在少年时期你才拥有公平竞争的最好时机!你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用知识锤炼自己,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现实生活中,你的天敌可能学历低、素质低、分数低,但是,他们能进公务员队伍,你不能。你眼巴巴看着人家朝九晚五的上班,然后科长、处长、局长一路高歌晋升,享受豪车洋房,但是,你不能。天敌你是无法战胜的,即使自身素质都不如你好,他的背景,就让他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你必须要刻苦学习。否则,你将来与天敌的竞争中,在进行激烈的厮杀中你会输得很惨。
刻苦学习,是你,以及我们平民子弟的唯一出路。刻苦学习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最近捷径。好大学,高学历,可以使你摆脱天敌,乃至战胜天敌。你有足够的本领,你可以出国深造,你到发达国家,闯出自己的天地,你也能摆脱你的天敌,它拥有的你没有,但是,你拥有的他也是做不到的。你有足够的本事,可以开辟自己的净土,你别做公务员,别跟你的天敌在某个领域较劲,你拼命干,也不如人家老爸背后的一句话,一点小小的经济通融。
孩子,你会问,社会有那么残酷吗?孩子,你看看,暑假里,你的同学有的到国外旅游了。放学了,有高级轿车接走你的同学。现在其实你跟同龄人已经有了差别了。即使你的素质比人家优秀,你将来在社会上也未必占据上风。因此,你要努力使自己的学业做得更加优秀些。孩子刻苦学习吧,有了好成绩,有了自己的特长,就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比父母,比不过人家,但是我们有学历。比家产比不过人家,但是我们有技能。比背景,比不过人家,但是我们能吃苦。比捷径比不过人家,但是我们有耐力。
同时你要记住,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考上好大学是不够的。还要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锤炼自己的品格,端正自己的心态,孩子,竞争无处不在,你的天敌,总有一天会横亘于你的成长道路上,你们会竞争,竞争不过他,你可以团结他,有句话说得好:做敌人很可怕,做朋友就可靠。所以,你此时刻苦学习,会使你败得不那么惨,流血流泪不那么多。
儿童强迫行为怎么办?
儿童强迫行为怎么办?
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家长咨询关于孩子强迫性行为的问题,他们说打骂、威逼利诱、好言悦色等各种招数都用了,就是没有有效的解决孩子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难解决呢?
接下来我们先认识一下儿童强迫性行为,我们把它专业称为强迫症,儿童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有的是单独一项,有的是两项同时占有,多数是6岁以后有这种行为的发生,男孩略多。强迫症症状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强迫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反复检查自己作业是否作对等等。
不过一个正常儿童,在他发育的早期也有可能有些近似于强迫行为,但这类行为不伴随任何情绪障碍,而且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不像强迫病患儿,不让他们重复自己动作就焦虑不安,发脾气。儿童强迫症病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和父母不良性格影响的结果。例如,过于苛求,对生活制度的过于刻板要求,其次是孩子遭遇突然的精神创伤或严重的身体疾病所致。
儿童强迫症的治疗除应请心理医生诊断和药物治疗外,主要应有患者配合,在医生的鼓励和指导下,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主动矫正那些令人苦恼的观念、意向和行为。
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家长应创造条件减少其不必要的疑虑,让孩子获得成功,还要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进行意念训练,用意念努力对抗强迫行为。
3、单独纯用意念不能对抗强迫现象时,可以采用“行为对抗疗法”即一种操作性的条件反射,如用橡皮圈进行厌恶训练,具体做法是让患儿在自己手腕上套上几股橡皮圈,一旦出现不可克制的强迫行为和意念时,反复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手腕有疼痛感,并且要计数拉圈子次数。
4、培养爱好,以转移对强迫症状的注意力。
5、如系父母教育或性格不良所致,则做父母的应即早矫正。
6、严重强迫症患儿还应辅助些药物治疗。
要孩子争气?不如为孩子争气!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黄多多这个小妞儿作为萌娃小队长,表现出很强大的照顾情绪、调教矛盾的能力,实在是让人钦佩。
于是很多人问,读什么书、听什么专家指导、学习啥教育理论,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养成黄多多一样?
我要问,要把孩子养成像黄多多,你自己像黄磊吗?
黄磊这枚男子大家都懂的,烧菜做饭拿得起,爱护太太做得出,娱乐圈二十年零绯闻,算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吧?
跟这样的爸爸混,学会敏锐体察他人感受,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吗?
所以,要问怎样培养黄多多,自己为什么不去学黄磊做个高情商的老爸?
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年龄最小的一位,是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坚韧不拔的她,11岁起就为巴基斯坦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奔走呼号,直至感动世界。
很多人问,如何培养出像马拉拉这样勇敢独立的女孩子呢?
答案在马拉拉的父亲身上。她爹,作为少有的巴基斯坦大学生,立志为普什图族办学校,即使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合作伙伴决裂的巨大困难都未曾放弃。他甚至亲自爬上电线杆去贴学校的广告——虽然他有恐高症,每次爬到顶端总是两腿发抖。每当马拉拉的爸爸身陷危机的时候,他却会表现的更强壮,意志更高昂。
马拉拉的优秀意志,全部师从她老爹。
我在餐厅里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前一秒还在教孩子“要懂礼貌,会说‘谢谢,请,不客气。’
后一秒对着忙着团团转的服务员呵斥:“我的菜半小时还没上!想让老子等到什么时候?!”
孩子迷惑的眼神,深深映刻在我心里。
为什么要求孩子讲礼,你自己却不讲理?
一个温和谦卑的爸爸,不会教出颐指气使的女儿;一个举止优雅的母亲,也不会有粗俗莽撞的儿子。所以,一个无礼的孩子,背后必定有粗鲁的父母。
要教孩子,先自己做!
我怀着毛豆的时候,曾经摸着肚皮幸福的畅想:
“我的脾气急躁,遇到一点事儿就蹿火。我要教育毛豆不像我这样。
我的性格不够冷静,勇莽有余智慧不足。我要教育毛豆凡事深思熟虑。”
如此的YY可以省略两百句。
直到老公实在听不下去了,扭头说:
“你自己没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毛豆做到呢?
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弥补我们人生的遗憾的。”
这番话不由得使我想起来,我和我妈的互动方式。
我们脾气都比较急躁,虽然心眼不坏,但容易为一点小事拌嘴。
有一天,我们又拌起嘴来,我妈说,“我就希望你能别像我的脾气。谁知道还是一样。”
我突然明白了,所有对孩子的要求,其实都是对大人自身不满的投射。
我妈妈自己没能力改掉自己的坏脾气,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而我又不自觉的把这种期望投射在毛豆身上。
每个放弃培养自己的人都会转为培养孩子,这样可以延迟对自己和人生的不满。可是自己尚未做到,为什么要求孩子?
这样的思维模式,对中国人来说太常见了。
因为我学历不高,所以你要比我强,考上名牌大学。
因为我没有一个金饭碗,所以你要努力,做到人上人。
而结果往往和希望相反。
把自己的失望投射给孩子,希望孩子弥补他们人生的,大多数失败。
趁早明白,与其让孩子争气,不如做一个争气家长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正面榜样,反而会拥有幸福的事业和人生。
为什么?
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对你孩子长篇大论的教诲,也不是那些科学育儿观,恰恰是你最朴素的每天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父母若是不改善自身,那你也没办法期望孩子成为某个样子。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天天把最真实的你告诉你自己。
育儿即育己。
天下的父母大概可分类为两种:要孩子争气的,和为孩子争气的。
要孩子争气的父母,总习惯琢磨如何去管教孩子,规划孩子的未来,以求得孩子功成名就,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为孩子争气的父母,则总是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和骄傲。
我要成为第二种。
与其羡慕高情商黄多多的,不如提高情商,修为自己,通达处事;
与其指责孩子天天捧着ipad,不如自己拿起一本好书开读,为孩子做出榜样;
与其责成孩子出人头地的,不如自己发愤进取,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条件;
与其希望孩子关心体贴他人的,不如先体贴自己的伴侣,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从今以后,我再不会说,孩子你要给我争气,
我只会说:孩子,我会为你争气!
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不要让孩子太听你的话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您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您会满意吗?虽然您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您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我认为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您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您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您没有成功,人们就说您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问他:“您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您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您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