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别陷入四大误区
发布时间:2021-02-12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核心提示: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需要进行特长教育,而且年龄越早越好,而且有的孩子还不止报一个班,如此大的压力让父母和孩子都苦不堪言。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考虑:孩子究竟需不需要特长教育?
其实,“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一些兴趣、特长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时间,那就不妥当了。作为父母,应该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的误区
一、期望孩子能成为各项全才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想把孩子培养成各方面的全才,绘画、音乐、书法、外语……恨不得全让孩子精通。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甚至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最后既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也毁了孩子。
二、父母强加意愿给孩子
孩子天性爱玩,也许对一些特长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父母不管不问,自作主张地替孩子选择、逼孩子学习,也不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筛选,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三、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
孩子年龄小,缺乏足够的耐性和毅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也许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就喜欢那个了,这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可是,很多父母却在孩子学习生厌时,采取“高压政策”,强迫压制孩子去坚持,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四、把孩子的特长教育作为攀比的内容
许多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兴趣班或是学了什么特长,就不甘落后,让自己的孩子报更多的班、学更多的东西去竞争,生怕落在后面。这样导致孩子没有自由和时间,太多的压力反而影响了功课的学习。
种种的误区让父母更忙,孩子更累,学习的效果自然是不用提了。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说,幼儿时期的孩子去上特长班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 要。其实,在现代社会,我们所谓的“特长”不应该局限在适应社会和生存的技能,而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能力的一种素质,必须依据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发展。
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从小培养孩子的技能和兴趣,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培养,就不能由父母说了算,而是应该让孩子自主选择。
培养孩子的特长要依据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特长发展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准兴趣点。
父母端正自身心态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待他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适当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的特长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时候孩子会打退堂鼓,所以就需要父母适当地鼓励,告诉孩子要去坚持,要始终如一,否则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工作总结之家 dG15.com]
培养孩子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松紧有度,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
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总而言之,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太过于看重特长教育,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兴趣、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快乐地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一位母亲的心得——孩子特长教育别走进误区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你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了吗?
如果的家长压力都比较大,生怕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跟风一般的给宝宝报各种学习班,从小培养宝宝各种特长各种兴趣爱好。这种跟风似的报班行为使我们的特长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
什么是特长教育的误区?
首先,贪多跟风。一些家长总是盲目的让孩子多学东西,感觉多学东西总是没坏处,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学美术,周六学英语,周末学奥数,弄的孩子焦头烂额不堪重负,现在的孩子们一个个比大人还忙,孩子们在学校有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和学习任务,放学后或者周末还有家长们布置的特长班任务,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报班太多容易让孩子们精力分散,不能专注于一项,最终都是半途而废。
其次,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有些学习班都是家长一厢情愿报的,根本考虑孩子是否喜欢或者适合。
如何走出误区?
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观念。特长教育其实是在更好的发展孩子的某一方面特长,不是去硬培养,更不是让孩子去挣得一个光明前程的手段。
其次,还应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课程的安排应该张弛有度,不要给孩子造成过大压力。
选择特长教育的方法
由兴趣出发。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事半功倍的去学。
制定合适的目标。不盲目制定目标,更不可制定过高的目标。要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遇到困难家长跟孩子一起解决,不轻易放弃。
教育固然重要,更要选对方法,特长教育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你是否陷入育儿误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教育的误区。如何来避免这些误区呢?需注意如下几点:
1.要引导,不要唠叨。
引导是指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是家长发自内心智慧的教育方式。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愉快的乐于接受的体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而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生硬地让孩子如何做,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慢慢也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2.要人情味,不要打骂指责。
这里的人情味,其实是指小孩对父母的依恋和信任。小孩也有情感,更脆弱也更敏感,大人不断的打骂指责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如何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情味?其实就是要让孩子在父母这里找到温暖和安全感。有些父母平时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花时间陪孩子,也不去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一旦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情考试考砸了,立马就是打骂指责。父母认为这样就是在关心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父母要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将会越来越难。
3.要意见统一,不要自乱阵脚。
很多家庭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都处于比较矛盾的境地:想对孩子严格,又怕伤着孩子。于是,“一人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现象很多。父母认为,这样一方面孩子也教育了,心灵也安抚了,两全其美。幼教专家指出,这样是不可取的做法。父母双方甚至一个家庭不明确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父母真正的教育意图,所以也不能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些家庭年轻一辈和长辈在教育小孩的观念上有冲突,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发生互相反驳和指责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是尤其不利的。应该先统一家庭的教育观念,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要以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最好单纯地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不要翻出以前的旧账。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搞的,每次都摔跤,上次把头磕了,这次又把脸划了!”这样说,一方面会加强矛盾冲突,使孩子的情绪激烈化,错失教育的时机。而且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总是做错事情惹妈妈生气。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养成做事瞻前顾后,胆小慎微的性格,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5.要公正对待,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来看待。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恶语相向,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样不公正地对待孩子,容易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疏远,从而给父母的教育增加难度。同时,父母拿孩子当出气筒,严重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使孩子的情感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