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的心得——孩子特长教育别走进误区
发布时间:2021-10-0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别陷入四大误区
核心提示: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需要进行特长教育,而且年龄越早越好,而且有的孩子还不止报一个班,如此大的压力让父母和孩子都苦不堪言。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考虑:孩子究竟需不需要特长教育?
其实,“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一些兴趣、特长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和时间,那就不妥当了。作为父母,应该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的误区
一、期望孩子能成为各项全才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想把孩子培养成各方面的全才,绘画、音乐、书法、外语……恨不得全让孩子精通。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甚至会让孩子形成抵触心理,最后既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也毁了孩子。
二、父母强加意愿给孩子
孩子天性爱玩,也许对一些特长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父母不管不问,自作主张地替孩子选择、逼孩子学习,也不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筛选,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三、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
孩子年龄小,缺乏足够的耐性和毅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也许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就喜欢那个了,这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可是,很多父母却在孩子学习生厌时,采取“高压政策”,强迫压制孩子去坚持,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四、把孩子的特长教育作为攀比的内容
许多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兴趣班或是学了什么特长,就不甘落后,让自己的孩子报更多的班、学更多的东西去竞争,生怕落在后面。这样导致孩子没有自由和时间,太多的压力反而影响了功课的学习。
种种的误区让父母更忙,孩子更累,学习的效果自然是不用提了。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说,幼儿时期的孩子去上特长班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 要。其实,在现代社会,我们所谓的“特长”不应该局限在适应社会和生存的技能,而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能力的一种素质,必须依据孩子自身的兴趣来发展。
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从小培养孩子的技能和兴趣,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培养,就不能由父母说了算,而是应该让孩子自主选择。
培养孩子的特长要依据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特长发展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准兴趣点。
父母端正自身心态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待他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适当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的特长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时候孩子会打退堂鼓,所以就需要父母适当地鼓励,告诉孩子要去坚持,要始终如一,否则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
培养孩子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其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松紧有度,给予孩子适度的空间,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
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总而言之,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太过于看重特长教育,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兴趣、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快乐地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家长,是否走进幼儿教育误区?
主题:
家长们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误区
误区一:
重视智力开发,轻视情商培养
【家长提问】
孩子回家后,家长应该问点啥?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向孩子仔细询问白天的各种情况,有时问多了孩子就表现得很不耐烦,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幼儿园的事。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已经两年了,回到家经常问什么都问不出来。作为家长,我感到非常苦恼。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记者调查】
多数家长关注学习
忽略情感和社交
每到幼儿园放学时间,看到孩子开开心心地走出校园是家长们最期盼的事。见到“久别”了一整天的孩子,家长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的情况。于是,很多家长都会利用回家路上的时间对孩子一天的生活“刨根问底”。“宝贝,今天在幼儿园吃饭好不好?吃得饱不饱?”“今天老师都教给你什么知识?”“来,把老师教的唐诗给妈妈背一遍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成了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亲子交流”。
不久前,记者在河西区一所国办幼儿园门口随机采访了几位幼儿家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位家长都会在放学后的第一时间,向孩子询问幼儿园的情况。其中,家长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在幼儿园的吃饭、午睡和学习情况。例如:“吃得好不好?饱不饱?”“有没有受到同学欺负?”“老师都教了什么本领?”等问题,是大多数家长们询问最多的。然而,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尽管父母们心情迫切,可孩子面对家长没完没了地提问,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特别是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就答,不感兴趣的问题干脆拒绝回答或者回答得心不在焉。
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和社交感受。只有少数几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会首先询问孩子是否过得开心,让孩子主动讲些幼儿园中的趣事。“每天回家,我都会问孩子今天和谁做游戏,有没有结交新伙伴之类的话题。我只关心孩子是否快乐,其他的都不是最关键的。”一位家长这样对记者说。
【专家解答】
孩子感兴趣才愿多交流
白燕:在和孩子聊天中,家长应该多涉及孩子的同龄伙伴,聊孩子觉得有趣的游戏,关注孩子与伙伴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此外,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家长的提问方式也需要有所转变。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家长应该多使用开放性语言,给孩子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机会,多问些“为什么”而不是只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封闭性语言。这样的交流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也能够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
张佳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都能接触到许多家长。“重智力、轻情商”是大多数家长的育儿误区。其实,孩子在幼儿阶段身体、语言、思维、个性和社交能力需要和谐发展。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变化,鼓励孩子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提高情商;在与老师的游戏中拓展创造力;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树立自信。
误区二:
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
【家长提问】
面对孩子,家长应该怎样“放手”?
孩子上幼儿园一年多了,依然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孩子平时在家自理能力较差,脾气也不太好,我总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或者因为不合群受到欺负。虽然也很想“放手”,但看着孩子哭闹,做家长的总是狠不下心。我们该怎么办?
【记者调查】
溺爱过头:苦了家长难了老师
如今,越来越多的“80后”独生子女当上了家长。这些“独一代”家长自身的很多个性特点,也影响了他们对“独二代”的教育观念。比起父辈,“独一代”对于子女的关注度更加集中。
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市多所幼儿园,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面对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过分干预感到“苦不堪言”。不少老师坦言,一些家长的溺爱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幼儿园的正常管理和教学。
“前不久幼儿园组织春游,有的家长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就自驾私家车跟随。孩子游览到哪里,家长就跟到哪里。最终,春游活动还未结束,家长就因为担心孩子体力不支,提前把孩子接走了。”采访中,一位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司空见惯。这位老师还风趣地表示,她曾听到过一种叫做“5+2=0”的说法,意思是孩子在幼儿园经过五天的培养,由于周末两天在家受到家长的过度纵容和溺爱,结果让五天的教育成果荡然无存。“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也多少反映出家长与幼儿园在合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与不和谐。”这位老师说。
【专家解答】
给孩子独立感知世界的权利
白燕:幼儿是通过看、听、摸等感官刺激来认识和感知世界,并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成长的。因此,家长需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又有利于培养塑造孩子坚强、独立的人格和创新、开拓的能力。通过家长“包办”培养出来的孩子,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孟新:幼儿脱离家长,在集体生活中遇到不适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应正视这种现象,并引导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而不是一味地迁就、纵容孩子。如果家长凡事都替孩子代劳,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亲身参与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家长应该相信幼儿园,放心把孩子交给教师,并且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放手让老师照顾孩子。此外,家长也应该更相信自己的孩子,信任他有能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张佳莹:目前,很多家长在与幼儿园的配合上存在一些误区。他们将教育的全部责任都寄托于幼儿园和教师,而恰恰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个“重镇”。对于幼儿来说,家长的言传身教更加能够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性格的形成。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背道而驰,教师对幼儿各种行为的培养,在家庭中得不到良好的衔接和延续,那么教育成果就无法在孩子身上显现。因此,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应达成一致,家长与老师需要建立起积极、互助的合作关系,形成“家园协作”的合力,共同推动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真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三:
重视知识教育,轻视习惯教育
【家长提问】
有必要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吗?
我儿子今年就要上小学了,因为不想让他早早地套上学习的“枷锁”,幼儿园期间我们没有给孩子在任何学习班报名,但是看着身边的孩子都在学英语、学心算,又很担心孩子上小学后被落下。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报名补习小学一年级课程吗?
【记者调查】
“幼小衔接”班很贵很火爆
本市小学入学招生工作已经结束。由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幼小衔接”班,利用暑假给孩子“恶补”拼音、珠心算、英语等知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角色。
近日记者以孩子家长的身份走进一家“幼小衔接”培训机构,发现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幼小衔接”班的报名非常火爆。数学、拼音、英语、识字是每个“幼小衔接”班共有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加入了舞蹈、唱歌、跆拳道等兴趣课程。培训时间30至45天。而培训费用从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对于孩子来说,小学入学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我看比中考、高考还重要。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可能有今后的成绩。再说现在的孩子都是提前学,谁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另一家培训机构,已经为孩子办好了“幼小衔接”班报名手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
虽然市教委曾三令五申,严禁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并下发通知要求,幼儿园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要注重幼儿的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注重对幼儿情感、态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杜绝在课程设置上受市场利益驱动的影响和片面迎合家长的要求,灌输知识。但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过分强调“知识教育”、“识字教育”的情况。“不少家长总会抱怨:我们交了钱送孩子来到幼儿园,你们什么都不教,我们的钱不是白花了吗?”一位幼儿园园长无奈地说。
【专家观点】
学前教育注重习惯养成与能力培养
孟新: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所谓学前教育不是“提前教育”,家长提倡教育,不能只注重孩子会说多少个英语单词,认识多少个汉字。对于0至6岁的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张佳莹:提到“幼小衔接”,其实在幼儿园的大班中,我们已经在这方面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此外,幼儿园还会安排一系列“走进小学”、“我要上学了”等主题教育活动,都是以“幼小衔接”为前提,家长们没有必要再为孩子报名培训。
误区四
重视知名国办园,轻视民办幼儿园
【家长提问】
如何为孩子选择幼儿园?
我的孩子明年就要上幼儿园了,家门口有一所民办幼儿园和一所国办幼儿园,可心里总觉得“民办园”不如“国办园”正规。而要是选“国办园”的话,应该选个知名度更高的。现在全家人都在犹豫,不知道该为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
【记者调查】
家长重新审视民办园
“总觉得民办园与国办园相比不太正规,不知道民办园是不是都有资质?”“民办园能不能招来好老师,民办园的老师都受过专业培训吗?”“民办园的饮食卫生、安保措施到位吗?”提起民办幼儿园,不少家长都表示“心里没底”。采访中,虽然不少家长表示,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会首选国办幼儿园,但是随着《天津市民办一类幼儿园设置标准(试行)》和《天津市民办二类幼儿园设置标准(试行)》、《天津市民办学前教育服务点设置标准(试行)》的正式实行,本市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等都在向更加规范化迈进。目前,面对国办园的“一位难求”,一些家长开始重新审视民办园。
家住南开区西湖道附近的孙先生今年就为女儿在一家民办幼儿园报了名。“我提前考察了这所离家最近的幼儿园,虽然是民办性质,但是幼儿园的整体水平不错,已经达到一级园的标准,而且每个月的费用不到1500元,我们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更重要的是离家很近,方便我们家长接送。”孙先生说。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都比较看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认为只有装修漂亮,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幼儿园才是一流的幼儿园。而且在幼儿园的选择上,即使路途遥远,价格昂贵,也是“非名园不选”。
【专家观点】
就近选择适合孩子的幼儿园
白燕:目前本市幼儿园以国办为主,但是正规的民办幼儿园发展良好。一些民办幼儿园成立时间不长,却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园理念,并引进了多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创新性和开放性更强。建议家长在选择幼儿园之前,要进行认真的实地考察,看清办园资质,多听听入园孩子和家长的评价,对于具有办园许可证,达标的规范民办幼儿园,家长们不应放弃选择。
孟新: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应遵循“就近”原则,幼儿园舍近求远非常不可取。如果距离家太远,路途中的不安全因素就会增加,孩子年纪太小也容易产生疲劳。考虑到天津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园在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上的差距并不大,家长们舍近求远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此外,无论是选择国办园还是民办园,家长们都应考察一下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是否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选择幼儿园,适合最重要。
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成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浇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5)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定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现在有很多人出国回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许多名校毕业生现在也难以适应社会。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说明,常做家务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容易应对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剥夺了孩子做家务事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
9)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爱就可以当作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并非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着孩子健康成长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