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幼儿看眼神
发布时间:2021-03-03 幼儿看故事 幼儿园说课稿看日历 幼儿园体能训练说课稿 训练幼儿看眼神赵美芬
老师给幼儿上课都会有这种体会:当你正在认真讲课,小朋友在专心听讲,却出现个别小朋友交头接耳,思想开小差时,如果用声音制止,不但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会分散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及纠正小朋友的错误,有不影响上课效果呢。实践使我体会到,训练幼儿学会看老师眼神,用不同的眼神教育幼儿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配合不同的面部表情可表现不同的内容。为使小朋友能读懂老师眼神
,可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用眼神去制止小朋友的一些不文明,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并让小朋友注意到你的眼神。如:当两个小朋友打架时,老师不要用话语而用严厉的眼神予以制止。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朋友便能准确领会老师各种延伸的不同内容,上课时,当个别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小朋友,接触到老师批评的目光时,就会感受到老师在批评自己,从而立即终止错误行为,专心听讲。
教育效果证明,这种方法既不上幼儿的自尊心,又能制止他们错误行为的进行,更易于为幼儿所接受,您不妨一试。
以身作则
赵美芬
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让佳妮小朋友当小“老师”,只见他的一举一动那么像我。突然佳妮小朋友嘴里说:“不要讲话!”一面用手拍着桌子,我马上走过去问道:“佳妮你为什么要拍桌子呀?”她抬起头看着我说:“昨天,有几个小朋友在下面讲话你就是这样拍的呀!”我一听马上想起昨天课上的情景。我后悔极了,一个小小的动作竟有如此影响,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对幼儿起着多大的作用啊!想到这我马上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佳妮,你想一想,如果拍到小朋友身上,小朋友会不会疼?”“会疼的。”“对,会疼的,那么你再想一想,拍到小桌子身上,小桌子会不会疼?”“嗯……也会疼的!”“对,小桌子也会疼的。昨天老师不对,从现在起,我们再也不拍桌子好吗?”“好啊!”她高兴地笑了。看着她的笑容,我想:“老师言谈举止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一个老师,我今后一定要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眼神沟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与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能够了解一个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孩子们的脸上,表露的更加透彻。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已不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小小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大人的要求也不再仅限于一句安抚的话或是一个拥抱。他们渴望的是更多地去理解和模仿身边的事物,用心去感知他人的愿望。平时,在喝完奶或户外活动回来后,准备开始教育活动了,可是有的孩子还不不急不慢的聊着,嬉笑着,有的用眼睛偷偷地望了望我,见我一直用眼睛看着他们,就一蹦一跳地回到座位上。对于5―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完全读懂老师的眼神,我就在一日生活中经常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来观察他们的需要,我们在这种交流中成了好朋友。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应针对个体采取不同的鼓励方式。能力较强的孩子,我们应当给他们自信与坚定的眼神;对于在某方面能力滞后的孩子,我们应当多给予他们温柔与鼓励的眼神;对于淘气而有聪明的孩子,我们要给予严肃而有不失关爱的眼神。当然,同一名幼儿在不同客观环境下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孩子,就一定能找到有效的沟通方法,和孩子成为朋友,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环境。
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幼儿
我们班的宇宇,平时在各方面动作比较慢,在这段时间学跳绳的时候,虽然我们心里有点担心,因为他的反应不灵敏会影响学跳绳的进度,但我们在和他交流时,就经常鼓励他,每当他跳过一个或两个时,就会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鼓励他:“照这种方法跳下去,马上就会。
”他妈妈与我们交流到:“老师的鼓励、赞赏给了他很大的力量,回到家天天吃晚饭前训练。
”出乎我们的意料,宇宇很快学会跳绳,在我们班是属于学得比较快的一个。
“行”这个字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因为这个“行”字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满足了所有孩子无形的需要。
我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
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
这是不能含糊的。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这是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老师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
教育好孩子,让我们从赏识他们开始吧!
通过节奏训练提高幼儿艺术能力
我们知道,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较多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活动是幼儿喜爱的音乐活动之一,在日常活动中,我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设置音乐区,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在一旁认真观察,注意了解幼儿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我们、平时经常鼓励幼儿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歌曲《小鼓响咚咚》,准备一个大鼓,一个小鼓,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鼓的声音大而强,小鼓的声音小而弱,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过有节奏的训练结合大鼓小鼓的音色,强弱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音乐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借助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就较易于接受。在一次活动中。下起了一场大雨,孩子们听到雨声都情不自禁地跑到门口观看下雨,我也和孩子们一起看着下雨的情景。一会儿,雨小了,我问大家:“刚才下大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下大雨时声音好大,哗哗哗的!”我又问:“现在下小雨了,声音又是什么样的呢?”“下小雨声音小了,是滴答滴答的!”针对孩子对下雨的感受,我教小朋友学习了一首歌曲《大雨小雨》,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大家一边听,一边跟着我学唱,当唱到大雨时,孩子们的声音很自然地变大起来,唱小雨时,声音就变小了,大家很快就学会了歌曲。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大雨小雨的声音,我拿出了四种乐器:串铃、铃鼓、大鼓、沙锤,让幼儿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孩子们进行尝试后,有的说:“下大雨时会大雷,我用大鼓,下小雨声音小,我用沙锤。”……此次活动,孩子们玩得很尽兴,完成得也很好,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快乐是孩子学习、探究、常识的原动力,我们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伙伴及支持者,引导幼儿喜欢音乐,真正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换一种眼光看孩子
在幼儿园中,有的老师总喜欢安稳一点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听话好管教,让老师省心,也总能淘得不少老师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则往往因为其“调皮、惹事”,久而久之,则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特殊待遇”。
但我觉得,对待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需要老师行使有别于一般幼儿的教育和教导方法,找准切入点,通过意识引导而使其行为上产生循序渐进的转化,逐步改变其过于“活泼、爱动”的习惯,使其容入班级整体活动之中去。我带的小朋友中就有这么一位,他不仅活泼爱动,而且常常给老师制造些小的“恶作剧”。比如,在大家一起游戏时,他往往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掉头大窜,让老师追来追去,累得老师气喘吁吁;教育活动中有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你玩“捉迷藏”;可能由于他的过分爱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班级里已经小有名气。他的妈妈曾这样给我说过:“我的儿子很固执,老师不严厉一点,他是不会听你的。”
如何教育这样一位“自由人”呢?我的切入点是——找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很聪明,反应能力强。有时老师在门外回教室时,外面的老师会轻轻敲门或向里招招手,示意小朋友过来开门,大多的孩子猜不透老师的心思,可班上那位所谓的“自由人”几次急匆匆地跑过来,给老师打开门,这时我便过去亲他一口,并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让他感受到跑过去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老师就会喜欢我!
我还发现他喜欢交朋友,人缘好。一天早上他妈妈带来了早餐,但他迟迟不吃,他说他要等到他的好朋友来了一起吃!还有一次,班上的馨馨小朋友因家里有事几天未来园。他就问:“老师,馨馨哪里去了?怎么还没有来读书啊?”当时我看出了他此时的心情,他确实是真的想念馨馨小朋友了,这也是他关心小伙伴的一种真言真行。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发现,让我对这位幼儿有了新的了解,一次次地鼓励给了他自信,使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产生了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成功体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进步可不小,他再也不一人跑出去让老师追来追去;现在他再也不是以前妈妈眼里的那个“自由人”了。
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讲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与独特发展。”
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给孩子沟通,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信你也试试看!
孩子眼中的“得意”神情
我们都知道,多喝水有益身体健康,而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每天应该引用800到1000毫升的水,事情就发生在一次课间十分钟喝水的时候。
那一天,我们结束了第一个教学活动,随着我的一声“自由活动十分钟开始啦”,孩子们纷纷去小便、喝水、自主游戏。一说到可以游戏,很多孩子都光顾着去玩,总是忘记小便喝水,常常第二节活动开始后,想到要去喝水等,于是,当乐乐走过来喝水时,我便顺口说了一句:“连乐乐都来喝水了,其他小朋友可要抓紧时间了。”
听到话后,乐乐兴奋地跑到我面前,大声地说:“对呀,老师,连我都来喝水了,其他小朋友怎么还不来呀?他们也太慢了吧!”我一愣
,看着天真无邪的乐乐小眼睛里闪过一丝“得意”的眼神,我的心情却不一样了。
在班里的小朋友中,乐乐动作慢,反应比较迟钝,很多事情需要老师多次提醒。因此在我的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乐乐能做到的事,其他小朋友也能做到。也正是我的这种想法,使得乐乐内心深处已经客观地承认了自己就应该是动作慢、反应迟缓的孩子。孩子的这种习惯正是由于老师不经意的话语所造成的。想起乐乐那“得意”的眼神,我的心里很不爽滋味。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工作中经常会找一些“标杆”来“激励”其他孩子。例如在学歌曲时,我们会说“连佳佳都唱得这么好了,其他的小朋友肯定会唱得更好”;在画画时,我们会说“连涵涵都画得这么好了,其他的小朋友会画得更漂亮的”;在玩玩具时,我们会说“连琪琪都这样爱惜玩具,其他小朋友肯定更应该知道”。也许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超过了被老师当成了“底线”的孩子。殊不知,在等待老师表扬的时候,那些被当做“标杆”的小朋友的自尊心却被老师不经意地碰触了。
自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是老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让老师再多看一眼
实习的时候,听一位家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回家后看到自己的孩子总反穿着鞋,衣服扣子总是扣错的,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家长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心里。是啊,孩子要离园了,我们应该要多看他一眼。教育无小事,特别是在幼儿园,孩子们的衣食起居更是我们的大事。
很多看似平淡的小事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离园前我们应该看什么?这里面有大学问。有经验的教师在孩子离园前,一看服装,孩子穿戴整齐了没有!别让孩子在冷天冻着,在夏天晒着。把每一个幼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这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看孩子的精神面貌。一天下来,孩子心情怎么样?心里有什么变化?有经验的教师都能洞察出来,并及时和家长聊一下,与孩子谈一下,消除孩子的不快,解开孩子心里的小疙瘩,深入到孩子小小的内心世界里去,这种细微的观察,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和更深入的教育效果。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学习了一天,就要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了,我们怎们来衔接呢?——“看”,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只是那么充满关爱的一“看”,提醒孩子扣子扣整齐,衣服领子翻好,检查一下孩子的鞋子是否穿整齐等等,谁又能说这里面没有一种师生互动呢?正是这种无声的交流,孩子体味到了老师对自己“母爱般的深情”,从中懂得爱、学会爱。这也是一种礼仪教育,孩子和教师之间的“明天见”不是习惯用语走过场,而是有了鲜活的实际内涵。
希望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在每一天活动结束的时侯,都不要忘记这个看似细小而又重要的教育环节:快回家了,让老师再多看一眼!
留心孩子的每个眼神
和往常一样,孩子们起床后先小便、喝水,然后坐凳子听音乐,这时我为在园午睡的小女孩梳头。我班午睡的小女孩很多,而且大多都梳着小辫。因此我边为小女孩梳头,边不时巡视其他的孩子,防止其他幼儿因事情而发生吵闹。
突然,我不经意一瞥,发现晶晶小朋友正呆呆的在看我为其她小女孩梳头,手还不停地玩弄自己的小辫子,好像很羡慕的样子。而且有几次我为一个小女孩梳完小辫后,她都抬起屁股想过来,可看到其她小朋友跑过来她又坐下了。我想:她今天没有梳头?因为晶晶每天中午回家吃饭睡觉,下午入园时小辫子又梳得好好的,因此,我还没有为她梳过小辫。最后,她终于抢先跑到我面前坐下,让我帮她梳头,我仔细一看,她的小辫梳得好好的,不需要再梳,因为后面还有几个女孩没有梳,于是我对晶晶说:“晶晶,你的小辫梳的很好,不用再梳了。”晶晶听后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回去坐下了。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发现晶晶一直情绪低落,还不是的摸摸挨着她坐的小女孩的小辫子。难道她想让老师为她梳辫子,于是,我走到晶晶面前,悄悄地对她说:“晶晶来,我帮你梳小辫”。晶晶脸上立刻充满喜悦。
梳完小辫,晶晶连蹦带跳的回到座位上,开始向周围的小朋友炫耀老师为她梳的小辫子。看到她那满脸高兴地样子,我的心充满歉意。想到班上还有一些女孩因留着短发而没有为她们梳过头,还有一些男孩羡慕的眼神,我连忙走过去,拿着梳子,一一为他们梳头。看到他们一个个惊喜、自豪、高兴、幸福的笑脸,我的心暖暖的。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留心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小动作,要尽量满足或解决孩子一切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不要让他们在幼儿园留下一点遗憾,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舒适的、美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教育随笔:孩子的眼神
教育随笔:孩子的眼神
孩子就像一面透视的镜子,眼睛更是一副高倍的望远镜。
孩子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看透一些事情,同样老师更可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出情形来。下面我就从孩子可以从老师的眼神中看出的东西来述说一下。从整体的一日活动来说,教师如果一整天情趣是高兴的话,自然而然的老师的眼神更是有趣,孩子们就似乎更高兴;早晨来园时会眯着眼睛对着老师高兴地问好,会主动和老师交流或是说一些悄悄话,似乎这一整天的话也多了好多。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也非常的随意或是更有情趣。例如:瑞瑞小朋友对老师说:“老师我今天也穿了一双新鞋子,好看吗?”孩子的一个简短问题体现了好多问题。其一:说明孩子今天的眼神已经和你产生了情感共鸣,她想让你在情感上对她多一点交流,更想让你对她多一些了解。其二:说明孩子观察能力很强,对于老师或是他人的行为举止观察的仔细;在孩子们的课堂中也是如此。例如:当老师提出问题要请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时候,小朋友们会专注的看着你,小手小脚丫的姿势做得非常好。这时的表现说明了孩子既希望老师的眼睛能够看到他的表现,说明想回答问题,又希望老师可以从他们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他们想回答问题的需求,从而老师看懂后给予回应;在孩子们吃饭的时候更是如此。例如:孩子们看到不想吃的饭时孩子们会用一种希望你同情的心理的眼神看你,并且希望你能够做出他希望的行动。
老师同样可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出情形来。在孩子们早晨入园时,孩子们来园的表情或是眼神老师更是一眼可以看出孩子今天是高兴还是有情趣的;在孩子们的一日常规中更是可以看出一个孩子们的情趣或是状态。高兴的孩子会兴高采烈,做什么事情都是认真的,相反会是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表现;在孩子们的吃饭时间更是有趣。孩子们喜欢吃的饭时他们的眼神都是津津有神的或许还有点调皮的趣味,相反孩子会是厌恶的眼神。
孩子和老师永远是一面双面胶性的关系。老师或是孩子给对方一个高兴的眼神对方同样会给你一个有趣的眼神,老师或是孩子给对方一个生气的眼神它同样的不高兴。你我理解产生共鸣,你我共鸣产生对视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