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选书“有用”还是“有趣”?
发布时间:2021-03-17 给幼儿讲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书教案幼儿园像普天下很多父母一样,我希望儿子多读一点“有用”的书。然而那些在我看来“有用”的书,如果恰巧被儿子认为是“有趣”的,那么,他会兴致盎然。如果,那些书被儿子判定为“无趣”,那么不管在我眼里多么“有用”,他一概将它们打入冷宫,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儿子认为“有趣”的书,基本有那么几类:
第一类,能引发他内心“共鸣”的书
比如《晚安,弗朗西斯》、《弗朗西斯面包抹果酱》、《奥利薇》等。晚上迟迟不肯睡觉,对某种食物一往情深,缠着妈妈讲故事,这些都是儿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有切身的真实生活体验,而这些编成了故事,无疑是对他情感和体验的确认和接纳,自然也就引发了他内心的强烈共鸣。
第二类,风趣幽默、出人意料的书
比如《克里克塔》、《挖鼻孔的大英雄》、《花格子大象艾玛》等。这些故事常常颠覆了我们平常对一些动物的刻板印象,比如说蛇是可怕的,狼是很坏的;或者将一些平常看来的不良习惯,比如挖鼻孔,书中都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传达了思维的新角度;还有就是学会自嘲,学会开玩笑,比如花格子大象艾玛,打破平淡沉闷的惯性生活。
第三类,充满温情和爱心的书
比如《和爸爸一起去散步》、《海边的早晨》、《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等。有一天,我因感冒正想躺下来休息,儿子习惯性地粘上来要我讲故事,我就开导他要学会体贴人,关心人,还没等我把话全讲完,小家伙冒出一句:“妈妈,我要做一个怀有爱心的人。”啊,这么文艺腔的话,好象不是我这个当妈的口语风格,问他是老师教的吗?儿子解释道:“《和爸爸一起去散步》上不是这么说的吗?”我没料到,我给他朗读了那么多故事,偏偏就这一句入耳入脑入心了呢?
第四类,科普类的富于幻想的书
对于故事性的童书,儿子常常喜欢亲子共读,伴随着我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夸张的表情,他和我常常会心地纵情大笑,非常享受。而那些科普类比如《剑桥少儿百科》、《动物百科》、《神奇校车系列》等,他最近喜欢自主阅读。自从喜欢收看电视“SK状元榜”后,他阅读此类书籍的兴趣就更大了。
对于他认为“有趣”的书,他可以百读不厌,但苦了为娘的我。N次地重复朗读同一本书,对于妈妈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我曾与不少妈妈私下交流,才发现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通病”,有一位妈妈曾经告诉我,他儿子重复阅读的最高次数达到20之多,对比之下,我儿子好像还没有这么过分。再看育儿专家的研究成果,我才明白,重复是对孩子的情感和体验的尊重和接纳,是对孩子阅读兴趣的认可和鼓励。看着儿子无限享受的乐趣,想想专家的建议,理解和感染之后,我慢慢也就习惯了。
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选书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摸索与反思之后,我调整了选书的标准。不再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认识水平上选择童书,而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因为我开始明白,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对他有所帮助,并起到作用。否则,纵然有美好的愿望,也都是枉然。
尽管如此,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我认为还不可以完全放任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自己挑选,因为,我从邻家孩子的选择上看到了,孩子的阅读喜好还必须加以适度的引导,否则就是动画片的文本化,视觉的重复化,或者某种程度的低智化。
那么如何能让阅读既“有趣”,又“有用”呢?我家的做法是,由家长把握大方向,在家长普选的基础上,让孩子从中挑选他喜爱的书,这样就既保证了图书的质量,又满足了孩子对阅读趣味的追求。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床垫还有书籍:临睡前给孩子读书吧!
新华网华盛顿讯:孩子,床垫,书,看似互不相干的人和物,因一个主题为“临睡前给孩子读书”的倡议活动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4月1日,旨在向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新书的非盈利组织“第一图书”,携手美国着名儿童文学女作家劳拉·努梅罗夫及床垫生产商斯利皮斯公司,共同主办了这一活动。
在斯利皮斯位于华盛顿的展厅内,数十个小朋友在一张张大床上或仰或卧或坐,或直接席地而坐。在他们视线的汇聚处,一个身穿格子衬衫、牛仔裤的中年女性盘腿坐在床上,一边翻着一本画册,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故事。
讲故事的就是努梅罗夫,以一本《如果给老鼠一块饼干》而成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努梅罗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小时候,我的父母每天晚上都读书给我听,正是从那时起,我爱上了读书。9岁的时候,读别人写的故事让我感到无比兴奋,我开始想要自己写作。而今天,写作成了我的职业。”
在《如果给老鼠一块饼干》获得轰动后,努梅罗夫又创作了《如果给猪一个煎饼》和《如果带老鼠去看电影》等多部“如果”系列的儿童图书,受到广泛欢迎。2003年,她出版了自传《如果给作家一支铅笔》,面向所有幼儿读者,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努梅罗夫说:“每晚临睡前读上20分钟,美国儿童的读写能力就会完全不同。”“第一图书”援引美国教育部的数据说,目前在美国四年级男生和女生中,阅读能力不达标的分别占到41%和35%。
不过,努梅罗夫也承认,在互联网等各种高科技产物的强烈诱惑下,要让如今的小孩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看书或者听故事并不容易。但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妨强权一点。到了晚上8点,命令孩子关闭电脑,放下ipod,全家每人拿本书,坐在同一个房间里读上半个小时,说说每个人最近在读什么,交流各自的感想和体会。
来自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莫娜带着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特意赶过来参加这一活动。莫娜说:“我每天晚上都读书给他们听。他们非常喜欢读书。有时候如果因为时间太晚不得不取消临睡前的读书时间,那么他们会非常失望。”
莫娜说,她给孩子们读书不仅仅是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和知识,同时也启发他们思考。“给他们读书的时候,我会不时停下来问,你们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你们认为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呢?你们觉得这个角色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你们觉得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莫娜8岁的大儿子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看书,最喜欢看的是《哈里波特》系列,因为里面有很多冒险内容。而如果要让他自己来写书,他说自己想写悬疑类的小说。
家长如何区分孩子“矮小”还是“晚长”?
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的9、10岁儿童的大脑灰质要比健身较少的同龄人薄。而人的大脑细胞最外层越薄,数学能力越强。
发育期儿童脑灰质的流失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此外,之前已有研究显示,灰质变薄和大脑推理与思维能力变强相关。而该研究首次显示,有氧健身可能在脑皮质变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对于那些运动较多的9、10岁儿童的来说,他们大脑中已知会随着发育变化的某些区域的灰质厚度会变薄,大脑额叶、颞叶和枕叶的灰质变化尤为明显。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对48名儿童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常运动和不常运动的孩子在数学技巧及大脑皮质结构上存在差异。运动较多的孩子数学能力较强,脑灰质也更薄。但对于阅读和拼写能力,运动多少并没有明显影响。
新研究首次证明,健身能够帮助大脑中与数学相关的结构发育,增强儿童的数学能力。
如何爱孩子大有学问
如果你向任何一个做父母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爱自己的孩子吗?百分之百的父母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爱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向任何一个做父母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吗?恐怕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回答好这个问题。
爱孩子,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天性,但如何爱孩子,怎么样才算真正的爱孩子,却是大有学问的。
现在的孩子可谓是生活在幸福窝里。好多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得到了全家人的宠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做父母的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哪一个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点,快乐一点。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含辛茹苦,宁可自己的生活清苦一点,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今天的孩子大多都生活在父母的树荫下,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岂不知越是安逸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将来就越有不利。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犹不及,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一个误区,把孩子的一切都给包办了,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岂不知,这样做,实际上却是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爱孩子不只表现在对孩子的疼爱、呵护上,它还应该是对孩子良好性格、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引导;既要对孩子的现在负责,更要为孩子的将来负责;既要为孩子遮挡风雨,更要让孩子经历风雨。
我们都期望孩子能平平安安,不要经受什么挫折。但一个人一生要想一点挫折都不经受,也只是一种妄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现在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温室,你现在可以为孩子充当遮风挡雨的羽翼,但你能永远充当孩子的羽翼吗?不能!我们做父母的,毕竟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孩子还有自己的路要走。当他习惯有人为他安排一切,却突然要自己面对一切,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都听过伯乐相马的故事,这里有一个伯乐赠马给束鹿国国君的故事。
一天,伯乐带着几匹千里马,风尘仆仆地从草原上回来了。路过束鹿国时,国君得知消息,领着文武百官,倾城出动,迎接这位善于相马的智者。
伯乐见国君两眼盯着一匹枣红色的烈马直打转,便慷慨地说:“这是一匹上等宝马,是我在上千匹马中挑选出来的,陛下喜欢,就留下吧!”国君感激不尽,封这匹马为御马,并亲自拉着缰,在大街上兜了一圈;还给御马配上银镫金鞍,十串响铃,把大殿前的广场辟为草场,让马嬉戏玩耍,将从民间收来的上等青豆给马当饲料。不久,御马日渐发胖,鬃毛越长越长,盖住了眼睛,肚子也鼓得滚圆滚圆。
这天,伯乐偶然路过这里,国君把他带到草场,指着马说:“你瞧,御马被我养得多好!”伯乐定神一看,大为震惊,纵身跃上马鞍,那马慢腾腾往前走了两步,站住了。伯乐举鞭抽马,马更无动于衷,眼里流出痛苦的神情。伯乐仰天而呼:“陛下,千里马让你娇惯坏了!再这样下去,别说日行千里,就是百里、十里,怕也招架不住啊!”“依你之见呢?”国君感到焦急。
“让他到风雨中去吧!行疾车,拉重载,舒筋骨,复原姿!”国君这才如梦初醒,连连点头称是,决定按伯乐讲的去做。
一年不到,枣红马又变得身强体壮,奔起来,四足生风,疾如电闪;叫起来,昂首朝天,声如洪钟。
千里马被国王娇惯成了废马,“就是百里、十里怕也招架不住罗”。经过一年的行车拉重舒筋骨,又重拾雄风。
马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孩子要真正成长起来,就必须要经历风风雨雨。我们做家长的,哪一个不对孩子寄予着深切的期,既如此,我们就要学会真正地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学会适应社会,让孩子经历风雨,使他们明白,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教育孩子时要还生活本来面目,不要竭力粉饰和掩盖挫折,让孩子认识挫折,学习战胜挫折的本领。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给予孩子自我,鼓励孩子自信,不要让他沉迷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那是对他将来的扼杀。因此,凡是孩子现在能做的事就应当让他自己做,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为以后立足社会打好基础。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接受现实,接受风雨的洗礼,让孩子在风雨中成长,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真心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让孩子多体验挫折,在挫折中成长,要知道,这也是另一种爱孩子的方式!
爱孩子,就要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让他学会敢于面对敢于担当。别剥夺了他“做”的权利,别剥夺了他“痛”的权利,别侵犯了他“人”的尊严,别侵犯了他“成长”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有太远的路你不可能陪他去走,他必须独自步入人生的考场,去应对那些你永远无法料及的风云。爱说到底其实是造就,真正的爱就是造就孩子!千万不要用你浅陋的爱残害了孩子原来向上向善的心。是啊,在跌跤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在摔倒后迅速地爬起来,抹干眼泪,拭去鲜血,寻找新的方向。永远有着保护垫的孩子,不知道疼痛的滋味,有一天,当守护天使不在时,只要跌一跤,便永远站不起来了。
让孩子经历风雨吧,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了不起的人。常言道:不经风雨不成大树,不经磨难不成佛。这一句名言,阐释了一个永恒的真理,经历过风雨之后才能够见到彩虹,乌云过后才会迎来艳阳高照。温室里的鲜花,其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让孩子直面挫折,学会应对挫折,会让孩子活得更好。
古人曾这样评价一些做父母的:舔犊之情切切,爱子之道昏昏。我们需要“舔犊之情切切”,但我们不能“爱子之道昏昏。”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做一个明明白白的父母,告别懵懵懂懂,明明白白做家长。舔犊之情切切,爱子之道昭昭:既要为孩子遮挡风雨,更要让孩子经历风雨。
如何让孩子变得有条理
“我的女儿非常聪明、可爱,但却非常缺乏条理性。她总是忘记她的作业本、课本和其它的小零碎。我对此非常担忧,害怕她不能成为独立、成熟的人。她的房间就像垃圾堆一样乱。我怎样才能让她学会整理呢?”
你是不是感到非常熟悉?有太多家长跟我抱怨这一点了。让孩子变得有条理的秘诀在于逐渐培养习惯,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跟在孩子后面替他们收拾。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并且将这些好习惯固化到日常生活中。以下是我的建议:
1.停止帮孩子收拾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往往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变得更加有条理,你必须停止不停地帮他收拾。只有孩子自己开始管理自己的各种事物,才能开始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我认为,这一步越早开始越好。
2.创造独立空间
你下一步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空间以放置他自己的东西,这样孩子能够自主决定各种物品的陈列地点。不要为这个空间的杂乱而感到抓狂。划分清楚每个人的责任区有助于好习惯和责任感的养成。以下是两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1:各种衣服杂乱地堆在一起
解决方案:为孩子购买一些收纳衣服的工具,比如衣柜、衣服收纳盒等等。
问题2:找不到讲义、课件、试卷等小零碎
解决方案:使用各种文件夹,并且督促孩子按类别对这些文件进行整理。特别是他们的家庭作业,需要单独用一个文件袋放起来。
3.减少凌乱感
有些时候孩子的房间里会有很多不必要的物品,比如小收纳盒、抽屉等等。其实,这些东西的存在反而增加了整理房间的难度。我建议家长定期(例如每六至八周)帮助孩子清理掉不必要的东西,这样孩子的房屋会显得更加整洁。
清理玩具:其实你的孩子不需要那么多玩具,对不对?和你的孩子一起收拾这些玩具,并且清理掉那些他不再喜欢的部分。这样不仅能使房间变得更整洁,还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你甚至还可以定下一些规矩,例如玩具只能保持多少数量等等。
卖掉不必要的东西:和你的孩子一起为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定价,并且向亲戚好友甚至不认识的人推销。你们甚至可以在互联网上开一家小小的店铺。
捐给公益组织:和孩子一起把这些旧东西收拾起来捐给慈善组织。
床下收纳:有些时候,孩子的东西确实很多,而空间又不是非常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一些不常用但却很必须的东西(如不应季的衣物)放入收纳箱,然后放在床底下就行了。
4.规定打扫流程
当你的孩子有一定条理性之后,这些建议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好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最初的一周或两周内“强迫”孩子完全遵守一套清理流程。做家长要学会现实一点,别对孩子的要求那么高。如果他的房间看起来比较整洁,并且不会因为缺乏条理性而干扰生活就已经很好了。
例如,以下是一种可行的清理流程。周一:书桌;周二:卧室;周六:书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我的朋友的孩子是整个城里最有条理的孩子。在她的家庭,每周日是家庭的清理日。每个孩子会以固定的流程整理他们的书桌、卧室、书包(包括里面的书本文件)。这个习惯看上去有些刻板,但当孩子熟练之后花不了多少时间。我的另一个朋友的做法是让孩子每天在睡前花10分钟时间进行简单的整理,这样做的效果也一样很好。
5.提高整理水平
最后,是时候提高孩子的整理水平了。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整理流程,因为适合你和别人的整理流程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同样地,也别因为别的方法看上去很好就强迫孩子遵循,这不科学。最重要的事情在于为孩子找到一个简单、易于接受的整理流程和相应的整理技巧,并且帮助孩子内化这些东西。以下提供的这些技巧希望你能有选择地吸取:
同学的帮助: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忘记学校里的各种零碎事物,那么不妨固定地求助一个同学。拜托这位同学定期发邮件、打电话提醒孩子。当然,我觉得如果两个孩子能够相互提醒就更好了。
五颜六色的笔记本:为每门课准备不同颜色的笔记本,这样很方便进行查找和复习。
善用日历:建议你的孩子在日历上写下重要事件。在一开始,你可以每天提醒孩子写下重要事项。在他养成习惯之后,你就可以放手了。白板也是个好的工具,只需要把他挂在歆慕的地方就好了。
图片提示法:为孩子每天的必做事项(例如刷牙、收拾书包等)拍照,并且将这些照片贴在醒目处。图片会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运用记录本:列下需要做的事情(考试、还书期限、足球比赛等)并且每天检查这个列表。每天划掉已完成的项目将给人带来无穷的成就感。当然,也可以列下每件事情的“死线(deadline)”,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设定闹钟:教孩子如何在固定日期运用手机或电脑设定闹钟。
别不切实际地期待孩子能够突飞猛进,只有持续地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变得更加有条理性。
如何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如何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怎样培养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问题通常从“教养的平衡”、“收放适度”或者“规则和自由”方面去探讨,但是很容易陷入“说起来很对,做起来很难”的窘境,因为那个所谓的“适度”、“平衡”很难确定。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方法来帮助我们呢?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到底要做怎样的父母?
这是两个相连相似但有本质不同的两个角度。按照前者的逻辑,“我们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仿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能“要”出来的,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孩子有他先天的气质,有他自己的选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我们无法把握的,而“做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这就是两者的最大区别。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我们将体会到“能够把握”的美妙感觉。
比如想让孩子“听话”,我们的着力点就是做一个“我的话孩子愿意听”的父母。那么,接下来就是怎样才能达成“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孩子自然就愿意听我们的话:
1.言出必践
不轻易许诺(如礼物或出游),许诺了就放在心里一定兑现,万一因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的道歉,就像对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有歉意。规则明确,允许就是允许,不许就是不许,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场只能买一个玩具,但是孩子决定买什么。那么,孩子买完一个还要再买,就要鲜明而坚定的拒绝(不必生气,只拒绝就好了)。同时,无论孩子想买的那个玩具性价比多么低、多么不适合孩子,我们都不能否决,要让他来决定(其实,孩子一定能从错误的选择中学习)。
2.确切地让感到我们为他着想
这个要点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数。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可是孩子却跟父母不亲,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不愿去了解。孩子就想跟妈妈一起玩,妈妈认为花高价报班或者请家教是“爱”,却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认为这个不重要,这种情况孩子就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爱”又被强给,孩子内心压抑,就会反叛或者疏离。
教导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也可以让孩子感到是“为他着想”。比如不能玩电器插座,要让他感到是为他的安全,怎样感到呢,就是把危险展现给他看;比如“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这种话孩子就是不能感受到的,因为他太小对“将来”没有概念,所以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成绩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快乐”。
3.让孩子信服
我们自己说的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我们的建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又可行的,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给他、帮到他,他就信服我们。反之,孩子就不信不服我们。比如我们教导孩子“要诚实”,其实“诚实≠实话实说”,别人请我们吃饭,我们不愿意去,会客气地说“今天没空,以后再约”,这就不是“实话实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诚实。我们或许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这么多,可是孩子很敏感很认真,这些都看在眼里,内心就冲突就怀疑。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我们这句话就没有力量,因孩子相信他看到的远远多于相信他听到的。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感到我们说的话算数、有用,又为他着想,又不强加,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听我们的话呢?孩子其实很依赖、很看重父母的,他不听话,往往是我们的话不那么让人家爱听。如果父母的话人家孩子不爱听,父母又非要人家听,会是什么结果呢?看看身边那些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就知道了。
如何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让孩子有主见也不难,只要我们的期望在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怎样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呢?下面几点值得注意一下:
1.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边吃边玩”、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陪自己的时间那么少,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大人会不同意,他们经常会想:是自己不重要吗?是自己不够好吗?是自己不值得吗?(“重要”、“值得”这两个词小孩子可能不懂,但早早就有感受它的能力)。
孩子很难理解大人的成人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来理解孩子,如果看到这些客观上的不同,那么我们能不能就让孩子做那个两岁的需要大人操心和陪伴的孩子?
此外,尽管孩子是我们生下的,有遗传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同于我们的地方,包括他的性格、喜好、习惯等,我们允许孩子按照他的需要和兴趣来做他自己吗?如果孩子的兴趣和我们大相径庭,我们能够放下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而去为他的兴趣买单吗?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我们欣赏的,我们能够尊重这就是他的性格么?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而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呢?如果孩子不同的见解不被允许,孩子的“主见性”从何而来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纳;如果我们能够欣赏孩子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滋养。互相接纳,亲子关系就是融洽的,互相滋养,亲子关系就更亲近而另人感激。
2.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
人是天生喜欢自由自主的,而依赖是后天完全能够“培养”出来的。怎样能成功的“培养”依赖的孩子呢?大部分父母都有自己的诀窍。而其中最大的要领是“不放心”,“不放心”的背后是“不相信”。只要这个要领把握得好,培养“依赖的孩子”,指日可待。
怎么叫“不放心”呢?请看:
a“孩子,多吃点,不然等下会饿的”
b“今天冷,多穿点,不然要感冒的”
c“你还不会呢,我来吧……”
d“这样不行,你得……”
e“学习不管不行,不管他就知道玩”
请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难道孩子连吃饱穿暖也不懂么?饿一次就知道吃了,冻一次就知道穿了,问题就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经不起那一次饿或者一次冻。
孩子不会正需要学呀,有谁天生会呢?这样不行,他要做过才知道呀,如果什么错误都不犯,从何学习和成长呢?通过尝试来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呀!
对于学习来讲,最主要两个动力就是自主性——“他在学”、成就感——“他能学”,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自主性就被破坏一次。我的建议是父母一开始就这样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决定和负责,你任何困难我都愿意帮助你,但由你来决定要不要我帮。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对自己有要求”,唯一帮助就是“孩子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道怎样能做到以及怎样获得帮助”。
我们能不能相信:
a孩子能够胜任那个年龄要求他做的事。
b孩子不会,可以学会。学习常常通过犯错或者失败来进行,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愿望和能力。
d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如果父母能真的相信这些,根据孩子的自主要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议和帮助,而不是把支持、建议、帮助根据父母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依赖”的孩子。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着力点在“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听话”和“有主见”就不是不能兼得的鱼和熊掌,而会是硬币的正反面,两者本是一体,并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