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孩子
发布时间:2021-03-19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父母们的不良情绪会直接传染对宝宝,并影响着宝宝们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
心态是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而你的心态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你的情绪,谁作主?
一天,刮着大风,大班的嘟嘟一个人站在阳台上很久。老师喊他回来。嘟嘟说:“我想跳楼。”老师心里“咯噔”了一下,怕刺激孩子,装作平静地说:“这么高的楼,跳下去,人会摔死的。”
“我就想死。”
“你死了,爸爸妈妈多难过啊!”
“我就想让他们难过。他们吵架,都说死,我很难过。”
嘟嘟说着眼泪流了下来。老师把嘟嘟紧紧抱在了怀里。
显然,嘟嘟的情绪反应是不健康的。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小脑袋里会有奇思妙想,但一般跟死啊活啊是不沾边的。就算是孩子单纯模仿大人,没心没肺地说了这些生与死的话题,那也不是这样的。
无论如何,这都不是5岁孩子应有的表现。
故事背后的故事
嘟嘟的爸爸妈妈都是公司职员,工作繁忙,早出晚归,无暇照顾嘟嘟的饮食起居,更无心关注嘟嘟的情感世界。老师发现,这对夫妻都是情绪化的人,家里的情绪环境要么热火朝天,要么寒气逼人。这冰火两重天的家庭氛围全然取决于嘟嘟父母的工作状态和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他们的家庭环境、情绪气氛似乎处在某种失控状态。
爸爸妈妈天天跟嘟嘟生活在一起,感情上却很少有真正的交流。嘟嘟不仅经受着亲情饥渴,他的情绪世界还时时遭遇“交通堵塞”。嘟嘟的不良情绪反应和情绪行为,跟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孩子的情绪行为深受父母情绪行为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善于模仿,爸爸妈妈的情绪语言、情绪行为营造着嘟嘟的情绪环境,自然也成了他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情绪化的父母会诱发并且造就孩子的不良情绪。嘟嘟的故事告诉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当父母的尤其应该。
你的情绪,你作主了吗?
你也许会说,我可不是情绪化的人,更不会像嘟嘟爸妈那样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我的情绪当然自己作主,谁会把自己情绪和心情交给别人来处理,让别人作主?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并不受我们的自主控制,有时候甚至是“跟着别人的情绪和感觉走”。嘟嘟的爸爸妈妈的情绪基本受他们所在公司的控制,受工作状态控制,显得很被动。
压抑情绪≠控制情绪
有人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中国自古就有“报喜不报忧”之说。不过,这里所谓的控制情绪,其实只是把坏情绪埋藏在心底,这只能叫作压抑情绪。跟情绪管理学所说的控制并调节的情绪,不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那些善于压抑自己情绪的人,一是因为他在某种压抑环境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时间长了也许就成了习惯;二是现代人通常浮躁而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真实感受,不会用心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情绪,显得麻木而迟钝。
一个简单的测试
你的情绪谁在作主?请看下面的选择题——
面对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你一般是这样做的:
A.屏住,告诉自己不能发火,将怒气深埋内心,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B.发飙,会用骂人、动手等行为,向对方表示“我很生气”。
C.心里怒火万丈,但是不会主动找对方沟通化解,只是等待时间或别人的解决。
D.感觉到自己的情绪处在愤怒状态,但是努力想办法,寻找适合的方式主动跟对方沟通,以期解决问题。
情绪管理学的解说
A。表面看上去,这是一种情绪控制行为,其实是一种情绪压抑,并非真正意义上控制和调节情绪。压抑情绪的后果是积聚已久的消极情绪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候,一切都会失控,而且无法挽回。
B。完全让自己的情绪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失掉了理智的掌控,显得失控而放肆,恶语伤人只会使事情激化,后果更严重。
C。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让自己的情绪跟着别人的感觉和情绪走,消极地等待时间的化解,被动地等待别人的主动。
D。是相对较好的情绪管理方法。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状态——生气愤怒,但是,没有让自己的情绪失控和激化,而且避免了“自我被动状态”,经过理智分析,找到不良情绪的根源,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化解这种情绪。
作情绪的主人,首先要学会体察情绪
对父母来说,如何作自己情绪的主人尤其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体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绪?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遭遇的一个情景——
面对添乱的宝宝
忙了一天,妈妈下班回家,正在厨房手忙脚乱地洗菜准备烧饭,一个电话打过来。妈妈只能放下手里的活儿去接电话。电话里,对方抱怨同事,抱怨客户,抱怨老公,向妈妈倒了一大堆“情绪垃圾”……妈妈好不容易挂了电话回到厨房,发现宝宝玩水玩得不亦乐乎,浑身上下湿掉了。
继续烧饭,还是收拾孩子、给他换衣服?妈妈火冒三丈。
这里有3种选择,你会是什么样的表现?
1.(孩子是存心捣蛋)大声吼孩子,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
2.(知道不完全是孩子的不对,但是心里的火气实在憋不住)怒气冲冲地给孩子换衣服,怒气冲冲地唠唠叨叨;
3.(哦,我现在疲惫加烦躁,朝孩子发火多半是我的错,我不累的时候,孩子玩水,我的火气好像没这么大。但是,我现在实在憋得慌)得,坐下来喝杯茶,吃个苹果,休息一刻钟,晚饭晚一点开饭问题不大。
分析:
有1、2表现的大人,爆发以后往往会选择后悔,发现自己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这是发生在父母身上最常见、最典型的“迁怒”行为。第3种表现的父母,则清醒地体察到自己情绪,知道自己怒气的真正原因,并且在自己生气的时候及时合理控制住情绪。这是对自己情绪负责、对孩子负责的妈妈。
父母们的不良情绪对宝宝所造成的伤害,家长们在生活中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小孩子们的面前时,更不可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情绪对孩子影响
“老师,今天我妈妈不高兴了。”“为什么?”“不知道,我跟我妈妈说话她都不理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触:当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有情绪波动时,很容易将这种情绪传染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是幸运的,会陪孩子一起玩或做游戏,甚至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都会给予满足,当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受点委屈:“一边儿玩去,我忙着呢!”“叫你干什么你快点儿行不行!”甚至于还给孩子两下,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总结为“情绪感染”。
每个人都有情绪糟糕的时候,家长工作忙、压力大,有时难免情绪烦躁,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坏情绪是负面的,家长把坏情绪带给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是不可取的。纵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十分亲近,但也不能不负责任的把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必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因此,父母应注意避免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更肩负着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
家长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把坏情绪带回家。要懂得克制,明白把坏情绪带给别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即便是带给自己的孩子也一样给他造成伤害。
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制作一个“阴晴表”,以表情图像来表示当天的心情。当孩子表情栏里出现“委屈”的表情时,家长要及时发现,给孩子排忧解难,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情绪,并无形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样,当自己出现这种表情时,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帮助自己。所以说,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孩子最大天性就是好模仿,自己生活中一点一滴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一名人民教师都应谨记:好的教育方式成就好的教育结果。
有不良情绪时,不要教导孩子。作为家长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那就尽量少和孩子说话,也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批评孩子,以免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给孩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氛围。
幼儿教师不能可将坏情绪带给孩子,如果坏情绪来临时可以深呼吸,让自己的身心放松。平复下来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沟通,切记带着不好的情绪与孩子交流、沟通。幼儿教师的工作繁琐、沉重,更应该调整好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自己的不良情绪时适度的调整。也可以制作心情“阴晴表”与孩子一起记录心理变化,记录一段时间后,让孩子们自主分享始终保持好心情的秘诀。(鼓励平时稍显羞涩、不爱说话的孩子们勇敢回答)
情绪的流动对幼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家长还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都应具备基本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做情绪的主人,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作出良好的示范。也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书籍让孩子自主分享书中的内容。
好的教育方式成就好的教育结果,希望自身能吾省自身,时刻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孩子进行不同的调整。
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
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儿子遇到不高兴的事就大喊或者发脾气,这样的事曾困扰我多时,给他讲道理吧,这种时侯他根本听不进去,旧嚷不误,任由他不理会,他会叫一段时间甚至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满脸通红。这时我都等他平静下来后再讲道理,但是对儿子来说印象不深刻,到时还会再犯呀!
上面所说的情况,其实小时侯很少发生,只是到了幼儿园之后,刚开始我以为是到幼儿园不适应或者说在外面无法发泄,回家后才有所表示,但几次下来,我觉得问题点不对,几次讲道理,但效果不大。
昨晚我们早早吃完饭,带着小自行车出去骑,天渐渐黑了,他的情绪也变得烦躁,几次下了车嚷着:“我不喜欢黑天呀!把月亮摘下来炒了吧?”我一听乐了赶紧接过去:“你很有创意呢?怎么才能把月亮炒得好吃呀?”“先把月亮切成块,然后加点葱姜蒜爆炒!”想了一下又补充,“还是再加点鸟肉吧?”“鸟肉?什么鸟呀?”我不解,儿子一听笑了:“不告诉妈妈,这是秘密!”我们笑作一团,儿子靠在我身上。我趁机说他:“儿子,你都是男子汉了,要调整好自已的情绪,天黑天亮,日月更替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人类无法改变,无论是白天黑天都好呀!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对吧?”儿子想了想点点头。后来又玩了一会,或许是没玩够而天又黑了吧,他又说起黑天的坏话了,又有点耍赖的感觉。这次我看着他蹲下身来说:“天黑了不好,我儿子都没玩够呀!”儿子一听我说连忙接上:“不对妈妈,天黑了,我们回家吧?”他倒来了个一百度大拐弯。我们拉着小自行车高高兴兴地回家,连上六楼他都自已上去,还给我唱了歌。
这让我很感慨,为什么以前发生这样的事,我说了同样的话效果不好。这次是因为我和儿子产生了‘共鸣’,我理解了他的感受,‘悲情或同情教育’顺着他的感受说,他一下子就心坦荡了。我这才想起,前几天看《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所说“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另外,还要有技巧:需要a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b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这句话说得是多么的正确!!书没少看,但应用起来却总是不能利用到点上。这次总算用对了。沟通很需要技巧呀!
晚上洗完澡,他提出想玩回积木,我答应了他,他坐在床上摆着,过了一会儿好像有些困了,摆的积木倒下了,他又嚷上了:“怎么就光倒呀?站不住呢?”我看着他:“是呀,是原因呢?动动脑筋吧?”他看了我一眼,“妈妈,你抱抱我吧?!”“行,来妈妈抱!遇事不能急,要先动动小脑袋想一想!”我说他,他靠在我身上说:“我又忘记了!”我一听真乐了,瞧瞧这小子,已经开始接受我的教育了。我抱起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然后放下他,他高高兴兴地收拾好积木,又玩了一会橡皮泥,又重新洗漱,听了故事睡去。
想想,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家长首先要冷静,先同情说出他的感受,然后再提建议,有时也可以说出一些轻松的话或者只是抱起他,拍拍他的肩膀,他都会安静下来,这时再趁机讲道理,往往效果最好。
孩子一天天长大,要允许他犯错误,允许他发泄,只是要教会他学会如何控制和调整改善所谓的不良情绪,这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和孩子一起经历这些成长中的事情,感觉自已重生一样,有时连自已都觉得和儿子一起在成长呢。
让宝宝尽情宣泄不良情绪
导读:适度地让孩子宣泄,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如果孩子心中的积郁和不快长期得不到宣泄,就会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神经失常、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严重时会给孩子个人和家庭乃至带来危害。有些孩子闹事、出走、轻生,就是因为不良情绪无法宣泄造成的。
儿童与成人一样常有情绪变化,诸如愤怒、哀伤、失望、害怕等。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让孩子适度宣泄。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适度地让孩子宣泄,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如果孩子心中的积郁和不快长期得不到宣泄,就会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神经失常、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严重时会给孩子个人和家庭乃至带来危害。有些孩子闹事、出走、轻生,就是因为不良情绪无法宣泄造成的。
因此,父母最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与孩子交心,增进感情。只有让孩子把你既当父母,又当朋友,孩子才会向你吐露真情,吐露不快。交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父母要专心,在这时间内父母不许看电视、报纸,只能彼此相对而谈。二是父母要经常抚摸孩子、亲亲孩子,让孩子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爱,时时刻刻沐浴在爱的春风之中。
家长切勿压制孩子哭的情绪
以下几种情形,您是否也很熟悉呢?
小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着急地对女儿说:“让妈妈看看你摔着没有?你走路怎么那么不小心!”妈妈着急的心理不经意间变成了对孩子走路不小心的责怪,这么几次后妈妈发现,现在小雯摔跤后,爬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寻求安慰,而是用惶恐的眼神看着妈妈,生怕妈妈责怪她。
专家分析:为什么小雯摔跤后在疼痛的同时还感到惶恐?中国完形教育广西分支机构老师何明谦说,这是因为孩子在摔跤后,没有得到家长情绪的认同和安慰,不仅如此,家长还责怪孩子,因此孩子不敢再在家长身上寻找依靠和支持。
责怪法
“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浩浩不小心被凳子腿绊倒了,一下子浩浩的眼泪便夺眶而出。爸爸看着这个不坚强的孩子,忍不住说:“这一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将来怎么当男子汉?”
专家分析: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应该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何明谦说,因为孩子可能会接下“懦弱”这个认同,“懦弱”这个词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低了,那么孩子将来在处理事情时,就会没有信心或感到无力。
评判法
“这点小事也哭,你怎么那么懦弱?
妞妞的玩具被妈妈不小心踩坏了,妞妞心疼地看着破损的玩具,哭了起来。妈妈赶紧打开电视机,让孩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妞妞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妞妞循声望去,果然把玩具的事忘了一大半,停止哭泣看起电视来。
专家分析:当孩子哭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用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孩子停止哭闹。何明谦认为,这是一种变相压抑孩子的情绪的做法,这会剥夺孩子情绪自由流动的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咨询师徐亮认为,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遇到挫折时,家长会买好吃的给孩子吃,以此转移其注意力,这导致很多人成年后将食物或购物与痛苦的情绪联系起来,当他们感到痛苦时,便会通过吃和购物来应对痛苦。
转移注意力法
“你看,电视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
小翔在客厅内上串下跳地玩“泰山”游戏,不小心被桌子角撞到了头,疼痛让小翔大哭起来。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妈妈赶紧来到小翔身边,了解事情原委后“狠狠地”打了桌子两下,“都怪这桌子不好,它不乖,我们打它!”
专家分析:当孩子被桌子撞倒时,一些家长都会用这种推脱责任的方式为孩子疏导情绪。殊不知,用这种方法应对孩子的哭泣,只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徐亮表示,如果这样的情形多次发生,很容易导致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也会让孩子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知如何从挫折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何明谦说。
推脱法
“都怪这桌子不好,我们打它!”
专家支招
让情绪流动,避免情绪成“结”
很多成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某件事时,心中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愤怒、悲伤或恐惧,那是因为人们在小时候埋下了很多负面情绪的情绪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与情绪在一起的需求,但很多人都只愿意与开心的情绪在一起,把愤怒、悲伤等情绪推开,但即使这些情绪被推开了,愤怒或悲伤也并未消失,而是被压制住了,并不能得到流动。
“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在人的身体内积攒多了,会形成情绪结,当人需要一股力量去做某件事时,情绪结就会起作用,在做这件事之前形成负面的情绪。”何明谦说。
接纳、同情孩子的哭泣
那么,当孩子出现愤怒或悲伤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呢?何明谦表示,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哭的情绪,明白孩子有这个情绪的需求,需要经历哭的过程。家长在做到容许这情绪存在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对此情绪持认同、支持的态度。如家长可以这么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妈妈也很心疼,别害怕,妈妈和你在一起。”何明谦表示,这时是家长增进亲子感情的一个契机,孩子这时会想:“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在支持我。”
何明谦认为,有些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态度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有多深。如果孩子在受挫受伤时,其情绪没有得到认同,可能会使孩子得出这样的判断——“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足以让爸爸妈妈爱我。”
让孩子自己处理情绪,培养情商
父母在孩子哭泣时认同孩子的情绪后,孩子就不会继续哭闹了吗?何明谦表示,实践表明,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认同后,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情绪,或平静或开心。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是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
“孩子能否感受自己的情绪、认同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自己的情绪,决定着孩子的情商高低。”何明谦说。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便会剥夺孩子锻炼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孩子哭时,家长在处理时很容易走入误区,专家称,应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