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害羞家长需正确引导
发布时间:2021-04-05 宝宝入园 宝宝班教育笔记 宝宝睡前故事故事:害羞的佳佳
佳佳4岁了,平时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可是在外人面前,就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她或是低头不语,或是满脸通红,或是声音很低,或是干脆躲到妈妈的身后,妈妈感觉很无奈,可是怎么说都不管用。
专家分析
害羞的佳佳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是佳佳的父母,肯定会为宝宝的表现所困扰。其实,内向与外向,害羞或张扬本是个性问题,没有优劣之分。害羞是人内心产生的一种不安的情绪,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它是性格内向的人应对失败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妈妈是孩子的保护伞,一定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面挑剔他的毛病。
害羞影响宝宝的发展
虽然,害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在这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需要交流和表达的世界里,如果孩子过分害羞,就可能影响他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甚至影响到他将来的人生发展。
害羞容易使宝宝自卑
害羞的孩子普遍对自我形象持否定态度,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较低,他们认为自己相貌平平、能力一般、不招人喜欢,缺乏魅力、不善表达等等,而这些想法会使孩子经常被一些负面的情绪所困扰,他们在生活中会感到焦虑和沮丧,如果再遭受一些挫折,受到别人的嘲弄,其自卑感就会更加强烈。
害羞影响宝宝与人交往
害羞会直接影响宝宝与他人的交往,害羞的宝宝在别人眼里是沉闷而乏味,因此大家都不太愿意与其相处,尽量采取回避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无形中与他们保持相当的距离。害羞的孩子一般都有很强的孤独感,常感到自己形单影只,他们好被同学和伙伴们排斥在各种活动之外,无法很好地使自己融入同龄人的圈子。
害羞影响宝宝语言、情绪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害羞宝宝往往不愿意与人交往,说话的机会和时间自然比别的孩子少很多,而0~3岁是宝宝语言和情绪等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宝宝在这个时期过分害羞,往往影响宝宝语言能力、情绪的发展。
让宝宝告别羞涩
害羞可能是宝宝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宝宝遭遇尴尬、失败挫折的事情使然。面对宝宝的害羞,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
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情景回放:丁丁妈妈每周都要和朋友聚一次,每次都会带上4岁的丁丁。每当朋友和丁丁打招呼时,丁丁都会躲到妈妈的身后,这时,丁丁妈妈会向朋友解释说:“她很害羞。”
朋友又问丁丁:“要不要喝果汁,吃饼干吗?”妈妈替丁丁回答:“她太害羞了,别管她,她想喝会自己喝的。”
分析
当着宝宝的面说宝宝害羞是不妥的,这会给宝宝贴上标签,并深深植入她的内心,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可能以后她还会利用这个标签来逃避不喜欢的人——这是有意识。
建议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孩子时,不要说他很害羞,即使孩子不说话,也不要跟别人说他是因为害羞。
◆如果孩子不理别人,妈妈不要替他说话,也不要哄他们开口,只需继续谈话并相信孩子在他们准备好后会主动加入。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很反感,表明孩子觉得只有在你注意到他时,才获得归属感。丁丁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确对孩子的害羞很反感,但一直以来都纵容着她,并给予了她过度的关注。
正确做法:之后,丁丁妈妈不再告诉别人女儿很害羞,也不再替她回答别人的问题。她告诉女儿:“我发现有时候别人问你问题时,你不搭理别人,虽然这对我没有什么,但如果你能告诉别人不想说话,也许会更好。无论你什么样子,我都会爱你,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让我知道。”
没过多久,丁丁不害羞了。妈妈甚至不知道丁丁从什么时候改变的。
给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情景回放:每次出门前,妈妈都要嘱咐铭铭,见到认识的人,一定要主动问好,可是每次铭铭都躲在妈妈身后,任凭妈妈怎么说,都不说话。一次,妈妈带铭铭去单位玩,妈妈让铭铭给叔叔阿姨唱支歌,铭铭不点头也不摇头,站在大家面前只是不说话,妈妈催急了,铭铭眼泪都流下来了,让妈妈很是尴尬。
分析
性格内向的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往往适应的比较慢。如果妈妈勉强孩子在外人面前做他不愿意或不会做的事时,孩子会觉得紧张,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
建议
◆有时候孩子退缩是完全有道理的,尤其是在他们面对新情况,或者不想参与其中又不得不依照别人的标准行事的时候,应该允许他们小心翼翼的处理新情况。
◆审视一下你有没有想方设法让孩子按照你认可的某种方式做事,孩子可能正在运用这种保持沉默的被动方式来向你表明你无法让他按照你的意愿来做事。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与他人建立关系。
正确做法:如果妈妈不勉强铭铭给叔叔阿姨唱歌,铭铭还是很愿意来妈妈单位玩的。那个戴眼镜的叔叔可喜欢把铭铭扛在肩膀上了,那个文文静静的阿姨会给铭铭好多好吃的。和叔叔阿姨熟悉了以后,铭铭的嘴可甜了,叔叔阿姨叫个不停,有一次,竟然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起了故事。妈妈吃惊地发现铭铭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鼓励孩子的勇敢表现
情景回放:“下雨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妈妈偶尔会问莎莎和小伙伴类似的问题。“这太简单了。”莎莎抢着说。“那你说说看。”“这是因为——,我不告诉你了,反正我知道。”说着又自己玩玩具去了。她常常是事先鼓起了勇气,却在临到子弹出膛的那一刻败下阵来,将刚才已经迈出的“脚”又缩回来了。
分析
孩子欲言又止,可能是担心说错会受到小伙伴的嘲笑,或者有过因为做错事受过指责的经历,所以才会关起勇气又泄气。
建议
◆照顾宝宝的自尊心,避免在宝宝面前表扬其它性格开朗爱交际的孩子,这会加重宝宝害羞的程度。
◆孩子在试图突破时,会有些许的尴尬,此时需要你更多的鼓励才会再向前走出最艰难的一步。所以,你要将鼓励进行到底,即便是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
◆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家里无忧无虑地学会大胆说话,让他们自己决定在外面该不该也大胆说话。
正确做法:“莎莎知道答案,快告诉我们吧,我们都等着听呢。”妈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莎莎,温和地说。莎莎还是欲言又止,“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呀?”“想!”小朋友异口同声。妈妈不再催莎莎,自言自语:“为什么呢?”这时,莎莎终于开口了。虽然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妈妈还是很高兴,悄悄地冲莎莎竖起大拇指。
给妈妈的知心小贴士
1.让孩子知道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有很多优点,只是优点表现不同。
2.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学会面对失望和痛苦,如果他们不喜欢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他们自然会有所改变。
3.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所想,问问孩子为了让他在别人面前觉得更自在,你可以做些什么。
4.不要强迫孩子面对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新情况。
5.跟孩子谈谈他的行为,但不要贴标签。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发现别人跟你说话时,你会低着头不说话,你如果不想别人打扰你,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现在不想说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专家支招帮助害羞宝宝
宝宝的性格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孩子从小就像一个外交家一样厉害,然而有的孩子却只是一个害羞的小公主。对于上面所说的两类孩子肯定害羞的小公主不太受欢迎,家长们如何才能让害羞的孩子变得想外交家一样呢。
1、无论何时,我们都有责任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颖颖家来客人了,妈妈鼓励颖颖跟阿姨打招呼。颖颖羞红了脸,好久才说出“阿姨好”,妈妈提示颖颖说:“大点声宝贝,阿姨没听见。”这时,羞红了脸的颖颖扭头就跑了。
妈妈笔记:
当孩子表现出进步的时候应该及时肯定,见好就收,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下次才能更进一步。如果父母要求太高,乘胜追击,很有可能孩子就逃避了。
2、让家成为爱的堡垒
顺顺是个乖巧的小姑娘,在家里口齿伶俐,但是出门后却不爱说话。妈妈并不着急,耐心、平和地对待顺顺的表现,鼓励顺顺的每次努力,欣赏她的独特和可爱,这让顺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自我感觉。
每次去超市、商场,妈妈都不忘记带上顺顺。妈妈明白,每一次出行顺顺都有很多机会去跟人交流:帮妈妈付账,找阿姨称东西,帮妈妈要餐巾纸……叔叔、阿姨们一次次地称赞,妈妈心里偷着乐,顺顺也乐此不疲,每次都满意而回:“妈妈,完成任务了!”
妈妈笔记:
温和、有耐心的父母和老师,有安全感的家庭,有归属感的幼儿园和学校,是帮助孩子克服害羞最基本的良方。
行动第一。不要怕麻烦,在一点一滴中慢慢地给孩子创造安全的人际交往机会,让孩子从交往实践中体验到成就感,享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3、让孩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之后,再走出去
齐齐妈妈带齐齐去儿童乐园玩,看到别的小朋友都玩得不亦乐乎,齐齐却还在妈妈怀里不肯下来。妈妈着急了,不断提建议:“齐齐,你玩玩滑梯好不好?玩玩大球好不好……”齐齐却不买账:“不,回家,回家!”
妈妈笔记:
到一个新鲜的环境,孩子如果感到不适,不要急于让孩子加入。先抱着他,让孩子感到安全,然后轻松谈论环境中孩子可能感兴趣的地方。如果孩子从你的怀里探出头来,那就说明他有要去探索的意思了。
不要着急,继续轻松地谈论:“这个小弟弟真有趣,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再问问孩子:“齐齐也想去试一试吗?妈妈就在这里等你,需要妈妈的时候可以叫我。”
4、害羞的孩子更需要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
铭铭是个3岁的小男孩,很少与人打招呼,妈妈每次让铭铭打招呼,他都会扭过头去。碍于面子,妈妈总会解释一下:“我们铭铭很害羞,从不与人打招呼!”时间长了,铭铭更不愿意主动交流了。
妈妈笔记:
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总被贴标签的宝宝会自己说:“我害羞了!”父母不要在别人面前评论自己孩子的害羞表现,尽量换成积极的字眼,如我的宝宝正在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呢,他要多观察一会儿等。幼儿网
让宝宝知道,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终能够做成。更多积极的评价,经常和他分享成功的快乐,宝宝的自我满意度会逐渐提高。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使用一些方法,对于上面所说的内容对于家长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相信通过家长的努力为的就是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的更详细方法。让孩子懂得对于有些习惯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宝宝说话早要靠家长引导
宝宝说话早要靠家长引导经常有很多朋友问我,xx说话比较早而且很清晰有什么方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多交流。除去遗传因素主要看宝宝的语言发育情况和家长的引导,一般女孩比男孩要说话早些。但我也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有个医生说,宝宝说话有早有晚,但如果到两岁还不会说话,除去生理原因,肯定是家长的原因,错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平时缺少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或者是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因为发音等问题得到家长的训斥或嘲笑,反而不愿意开口讲话,孩子越不说家长越着急,越把孩子不爱说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形成了恶心循环,宝宝更不爱说话了。
所以xx一出生,我就从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变成了个话唠,我每次干什么都要和她说,经常和她交流,她虽然听不懂,但是能感觉的到,她睡觉我帮她盖一下被子都要告诉她,我开一下窗、喝一口说都会和她说的,所以xx说话还算比较早的,一岁半的时候基本正常交流没有什么问题了.
回想一下xx学习说话的阶段,主要做到了这几点:
1.多和孩子交流,咬字清楚,语速缓慢,态度温和
2.家长尽量说普通话,这样以后出去说话的时候没有障碍,以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3.多和孩子互动,一起看书,唱儿歌、童谣,更能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
4.不要嘲笑孩子发音,但也不能迁就,孩子说错了,不要特意纠正,只要说出正确的就好
5.和孩子交流一开始就要使用成人语言,不要过分运用叠词,吃饭饭,喝水水啊,尽量避免,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的误解,因为语言就是这样说,等孩子掌握运用之后又发现不对,还得进行二次学习。
6.适当诱导。不要一味迁就孩子,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肯定不会表达,一般用肢体语言,这时候尽量诱导孩子说出来,一次不行没关系,下次再尝试。
所以只要多给孩子点耐心,多些交流,让孩子在语言上慢慢积累,等到说话的时候就能较早而且清晰了。
家长如何引导宝宝学画画
宝宝几岁学画画好呢?每个幼儿都喜欢画画,作为家长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画画的天赋。不过爸爸妈妈的引导方式对于孩子画画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定不能少的哦。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宝宝学画画的方法吧。
宝宝几岁学画画
2、3岁的幼儿常常会吵着要蜡笔画画。除经特殊训练的个别孩子外,大部分孩子的画就是一些斜道和圈圈,不过是一些涂鸦画。别小看这些涂鸦画,孩子在画画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比如他们把圈叫做彩色气球,把斜道看成筷子等等。绘画比起听广播、学文字来得更直观,容易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另外,绘画又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模仿力的重要途径,因而,2、3岁的幼儿一般对画画都格外喜欢。父母一定不要错过训练孩子绘画的良机,可以到文具店买些蜡笔及彩色铅笔给他们做绘画工具,先从画道和画圈开始,训练他们控制笔的能力,然后教他们画小红旗、小三角等简单的图形,以后还可教他们画小动物和小人。
另孩子与女孩子性别不同,爱好也有些差异,男孩子可教他们画飞机、大炮;女孩子可教她们画花朵、娃娃。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孩子不仅可以提高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
家长要怎样教宝宝学画画呢?宝宝学画画,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尤其多加鼓励。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二、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
三、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
四、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活动完毕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打扫。
五、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画时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六、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
七、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
八、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
九、带孩子参加成人聚会或与孩子无关的活动时携带绘画用具。
十、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宝宝“反抗期”家长引导很关键
宝宝不让喂饭了,宝宝很久都没有粘着父母了,宝宝非要出去玩泥巴,宝宝……年轻的父母有如是烦恼;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孩子早恋了,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了,孩子竟然在犯罪边缘徘徊了……大孩子的父母也有他们的烦恼。
前面提到的两种年龄层次,就是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指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他们的反抗期,正确地引导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正确人格的形成等。
第一反抗期:1-3岁
孩子总在说NO
邹小兵表示,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大概1-3岁,家长面临的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是很多家长都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出现,他想要尝试更多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想要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放开家长紧抓他们的手。
这个时期,家长应该怎么办呢?真正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又怕他们伤害自己,强硬地阻止,他们又会哭闹不安。
对此,邹小兵教授说,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时期,如果强硬地去以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会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相当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想要知道的世界。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做得好的时候,表扬他;犯错误的时候,纠正他;让孩子慢慢地了解到自己行动自由的限制在哪里,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孩子就能够顺利地度过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12岁-17岁
心理反抗
孩子进入第二反抗期后,接下来就是青春期。邹小兵表示,第二反抗期是人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形成。所谓“自我同一感”,通俗地讲就是“知道我是谁,我将来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例一:小A,就读高二,成绩很好,他知道将来要上大学,之后要当律师,成为一个很好的律师。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他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认识到自我将来要做什么、我是谁,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的例子,他的自我同一感也非常有利于以后的人格形成。
例二:小B,小A的同班同学,成绩很差,也从来不努力,但是他很有理想,将来的梦想是做联合国秘书长。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他想不到通过努力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给自己的目标又过于高、过于盲目,这个孩子缺乏“自我同一感”。
例三:小C,本身成绩也还好,同学关系各方面也不错,但是总是自信心不足,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唉声叹气,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比不过别人。
分析:这个孩子也属于缺乏“自我同一感”的类型,极度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法判断自己的价值,对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消极的影响。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形成“自我同一感”,多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树立自信,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邹小兵教授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第二反抗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形成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对他的一辈子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