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娃娃爱吃,那个不爱吃
发布时间:2021-04-09 幼儿园娃娃教案 幼儿园游戏娃娃家 幼儿园大班风娃娃说课稿区域时间到了,你和同伴相约进入了“小鬼当家”。这已经是你连续第二天进入这个区域了,看来你是相当的喜欢在这个区域游戏。我静静的在一旁看着你和小伙伴的交流。一开始,你拎着个篮子走到娃娃的床边拨开蚊帐对娃娃说:“你生病了,在家里好好休息。我要去买菜了!”说完你把食物放进了篮子里,接着又把篮子里的食物拿出来,又挑了一些放进去,反复了好几次,我忍不住询问:“糖糖,你为什么把食物放进放出呢?”你拿着其中一样食物笑着对我说:“这个娃娃爱吃,那个不爱吃!”哈哈,原来是这样啊!挑选完了食物你拎着篮子走进了小厨房,和小伙伴一起烹饪起了食物。
老师的声音:
平时的糖糖总是一幅“坏坏”的样子,喜欢和老师开玩笑。看到游戏时的你瞬间觉得好暖,照顾起娃娃来像模像样的。你很喜欢这个区域,也渐渐学会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处,这是很大的进步。
接下来的可能:
糖糖在做饭游戏环节,,拿着玩具锅铲煮饭炒菜,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也应该抓住孩子对此产生的兴趣点,让幼儿对厨师的职业与工作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孩子亲手制作自己吃的食物。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老师我不爱吃这个
午饭时间到了,今天的饭菜是西红柿炒蛋,炒茄子和土豆炖排骨,还有米饭。轮到孩子们自助取餐的时间了,孩子们有的说老师我不吃茄子,有的说老师我不吃西红柿,还有的说老师我吃肉不吃土豆,各种的挑食不是不吃这个就是不吃那个,真是头疼,于是我就鼓励孩子,每种菜都有它的营养,只有什么都吃才能长得高高的,才不容易生病,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在我说完以后,就开始大口的吃起来,但是有的孩子只是象征性的吃了几口,就放在那里了,吃几口也总比不吃强。
我们大人不也是这样吗?说实话,我不挑食,但也不喜欢吃西红柿蛋汤。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在午餐中的表现也不一样,虽然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不挑食的好习惯,但也应尊重孩子的生活习惯,像个别的孩子,他们已经很努力的将不喜欢的菜吃了几口,对于他们是一个进步,以后再鼓励他们多吃一点,也许他们不会很快的爱上这个食物,但我相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孩子不会很讨厌的,这不是一样能养成好习惯,如果一味让他们吃下去,不但孩子不会对这个实物增加好感,相反更厌恶,所以,不同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的食欲,那么,我们何不也宽容一下孩子呢?多理解一下孩子,让孩子慢慢的接受,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
可爱的娃娃(小班)
昨天下午上阅读课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大图书《我的作品》。通过阅读大图书,幼儿学会了小娃娃的制作方法。一个纸盘,一把剪刀,一本旧杂志,一些毛线,一个固体胶。用纸盘做娃娃的脸,毛线做成娃娃的头发,用剪刀剪下杂志上黑色的部分做娃娃的眼睛,红色部分剪成嘴巴,最后用固体胶把这些粘到纸盘上,一个漂亮的娃娃就做好了。幼儿阅读了大图书后对做娃娃很感兴趣,我就请幼儿回家也尝试着做一做。
没想到今天就有三个小朋友带来了和父母一起制作的娃娃,让我欣喜的是他们利用了家里有的废旧材料制作出了不同造型的娃娃。丁丁小朋友用泡沫板制作了一个聪明的一休。嘟嘟小朋友用正方形的硬板纸做为娃娃的脸
,用红色的广告纸剪成一丝一丝的作为娃娃的头发,再用废纸剪出娃娃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一个不一样的娃娃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怡怡小朋友做的娃娃真漂亮。她的想法真巧妙,用一个一次性的杯子做娃娃的身体,涂上漂亮的颜色,就变成了一件美丽的裙子。用另一个纸杯底部剪下来做娃娃的头,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多余的用来做娃娃的手和脚,还用一些花边做成娃娃的头发,做出来的娃娃造型非常的优美。
只要我们大胆想象,一些废旧的材料在我们孩子和父母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件件手工作品。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收集,一起动手制作吧!
小娃娃变成一个胖娃娃
“小娃娃变成一个胖娃娃。”在儿歌的引领下,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地捏着一个“胖娃娃”。
“老师,你看看。”耳边传来明明稚嫩的叫唤声,我跑过去一看,立刻傻眼了。只见凹凸不平的大块橡皮泥中间挖了一条深深的沟。我不禁脱口而出:“这是什么?”明明仰起小脸,得意洋洋地说:“这是一个坑。”我不禁怒火上来了,冷冷地说:“大家都在捏胖娃娃,你为什么捏一个坑?”明明神秘地说:“小娃娃如果不好好吃饭,没力气,就会跨不过这坑,会掉进去的。”显然孩子的思维没有跟随着教师,行动也有违于活动的预设。怎样转化孩子的情感,让他的行为融于同伴之间呢?
看着孩子快乐的小脸,此刻他还在为他的杰作而得意洋洋呢!如果采用比较生硬的口气,断然地否定幼儿的行为,那么势必会打击幼儿的操作热情。孩子在不情不愿中,勉强按教师的要求捏橡皮泥,孩子不会体验到手工活动给人带来的快乐。
于是,我又为明明拿来了一盒橡皮泥,对他说:“你让你的娃娃吃得胖胖的,看它还会不会掉进坑里。”明明说:“好!我的娃娃是最棒的!”说完,他开始了新的手工制作活动。
有时,面对孩子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行为,轻轻一句鼓励的话,远胜于严肃的训斥。
不爱吃饭的宝贝
开学已经两周时间了,每次吃早点、午饭、午点,轩轩都很被动很不乐意的,同一组里的小伙伴们都陆续搬着小椅子到桌子旁边去入厕洗漱了,唯独他一个人坐在中间的位子上,身体侧着靠在小椅子上看着,老师也鼓励宝贝自己动手搬椅子,小家伙就光摇摇手不愿意搬过去用餐,在老师的帮忙下搬着小椅子牵着宝贝一起过去,小家伙也很勉强的,带着宝贝洗手入座后,他就扒在桌子上不愿意自己独立进餐,老师边鼓励边哄着喂给他吃,小家伙才勉勉强强的吃个三四口就又转头不肯吃了。而且他就只要吃白米饭,不管是荤菜还是蔬菜,伴着米饭里喂到他嘴巴里,立马就全吐出来了,摆手示意不要吃,掘强的小脾气就凸显出来了。
轩轩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班里其他小朋友相比相对来说比较弱,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家长过分的溺爱包办代替。锦轩在家中主要有奶奶照料,由于隔代宠爱,奶奶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喂他吃饭,帮他穿衣服,导致孩子在家中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缺少练习机会,久而久之他跟不上他的年龄阶段所应该有的生活自理能力。.
采取的策略:
1.教师与家长进行交流,把宝贝在园的表现实事求是的反应给家长,建议家长能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家园合力,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得到锻炼。
2.建议幼儿的爸爸妈妈多于幼儿相处,让父母担负起教育的重任,要给予宝贝树立自信心,帮助宝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和奶奶也进行交流,让奶奶也初步具备正确的教育观,不要总包办代替。
教育随笔:不喜欢喝这个粥,我要吃肉
给孩子们盛好饭菜后,我在教室里巡视起来,走到糖糖旁边时,我发现他的碗旁边都是米粒,连地上都是。我蹲下来轻声说:“糖糖,吃饭的时候不能把米饭弄到地上和桌上哦。”糖糖哦了一声,又继续吃了起来,可是他又把饭菜弄到了桌上。糖糖很快吃完了自己的饭菜,开始喝起了汤,只见他用勺子将汤里面的菜叶子挑出来,放到盘子里,喝了一口后,又用勺子把汤里的平菇挑出来,放到旁边小朋友的汤碗里,“我不要吃这个,给你吃吧!”旁边的小朋友转过头来看我,于是我走过去说:“糖糖,要多吃蔬菜哦,蔬菜可有营养啦。不吃的东西可不能放到别人碗里。”糖糖听后,点了点头。“老师,他又把桌子弄脏了!”阳阳喊道。我走过去一看,徐胤贤把碗里的粥弄得满桌子都是,连衣服上都有。“糖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多不干净啊!”
“老师,我不喜欢喝这个粥,一点都不好喝。”糖糖嘟着嘴说。
“为什么不喜欢喝这个粥呢?里面还有甜甜的小圆子呢,小朋友可喜欢吃这个了。”
“可是我就是不喜欢喝这个粥,我要吃肉!”
“我告诉你哦,喝粥对胃可好了,我们的胃最喜欢这个了,喝米粥可以让胃很舒服哦,小朋友光吃肉可不行。”在我的劝说下,糖糖慢慢吞吞的喝完了碗里的粥。
爱那个不可爱的孩子是教师的职责
很多人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感性的,爱别人的孩子是理性的。作为教师我们常常述说着关于“爱”这个词,也经常做着关爱孩子——爱那个可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爱那个不可爱的孩子是教师的职责。
天天是班里数得上第一的人——讲卫生,吃完餐点放碟子是最后第一名,和好朋友相处吵闹是第一名,调皮捣蛋注意力不集中是第一名,性格乖僻是第一名,午睡睡下、起床是最后第一名等等。
进入中班将近四个月了,这孩子上课从没有自己举手发过言,也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的坐稳过一节课,每次活动他都坐在教室后面旁若无人的玩——玩手指,说话,玩各种各样细碎微小的东西。手上的指甲都是自己咬的,手指吸吮的多出一大块,每次我们说他的时候他都会说:“我不会了,我不会了。”过后他又这样了。
就在我想应该怎样和他的家长沟通的时候,他的奶奶找到了我们,说到孩子在家我们不能管他,他脾气可大了。叙述了解下,我知道天天只是有着他的奶奶带着,爸爸妈妈都只顾自己从来不管孩子,哪怕自己空下来了,就是呼呼大睡,这让孩子心理上得到的爱不是全面的,我想这可能是直接的原因。我们答应了他奶奶说在幼儿园我们一定会和孩子说的,只是你们家里也要配合,不能一个人都不管,光靠在学校的肯定不行,如果像他爸爸空了,让他爸爸也来接送接送孩子,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
活动课的时候,我看着这个孩子: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孩子,但我有责任把温暖传给这个孩子;他一点也不可爱,但他有权利获得同样来自老师的爱;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无力改变他在家庭中的状态,但我们可以改变他在幼儿园的状态。于是我把天天的位置从第7组挪到了我们老师的正对面。我想了很多办法改变他,活动课上多提醒,如果他表现好就奖励小红花,但目前为止收效都不是很大。有时候的我心中对此充满了挫折和无奈。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伟大的天使,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我只是尽可能想让这个孩子感受我们的爱。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希望他是一个正常地品味幸福的普通人。改变一个人可能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很多精力才能做到的事,希望我是陪伴孩子旅途的伙伴;是帮助孩子战胜困难的战友。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希望自己能在短暂的生命中发一点温暖的光。爱那个不可爱的孩子,爱我们所有的孩子,因为他们都值得关爱。爱那个你不爱的孩子,让每一棵苗苗在阳光下生长,一片珍贵的温馨,一曲纯洁的生命乐章,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能给我幸福和激情。
观察记录与分析:娃娃家区域游戏——吃饭喽!
实录:
第一次吃饭:区域游戏开始了,娃娃家里有三男二女,男1是“爷爷”,他在厨房里用蒸笼煮着汤圆,递到桌上给其他四人吃。女1说:“吃饭了!”另一女孩说:“宝宝不能吃。”女1说:“大家一起吃。”
第二次吃饭:男1“爷爷”选择单人座沙发坐下加入吃饭行列,然后叫大家不要再吃了。一男孩说:“我已经肚子很饿了,饿了没力气。”另一女孩说:“餐桌吃!”
第三次吃饭:桌上的蒸笼被一男孩拿走,男1“爷爷”很是生气,把它抢了回来。一家五口终于坐下来一起吃饭。
第四次吃饭:女1请“爷爷”再去煮点,男1说“没有”(汤圆)。女1说:“烤面包!”并把面包装进烤箱里。最后,在一阵有的洗手,有的打电话,“爷爷”用蒸笼端来烤好的面包后,一家五口又一起坐下来吃饭。而地上也杯盘狼藉……
分析:
娃娃里的这五个孩子他们能运用材料和角色扮演进行假扮游戏。从他们的语言交流中可了解到大家都能听懂对方的语言,能理解对方并能清楚地表达,如第二次吃饭当“爷爷”让大家不要再吃时,另一男孩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从他们的交往情况来看,在四次吃饭的过程当中虽有伴随争坐三人座沙发和争抢“蒸笼”的现象,但他们都能自行解决、妥协,说明他们愿意与人交往和友好相处。再者,整个游戏中孩子们重复四次吃饭情景,重复使用提供的材料反复地操作;虽然后面有出现“烤面包”的情节,还是局限在吃饭这一游戏情景中。这表明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与方式具有动作的重复和行为的单一性,且有时是盲目地摆弄材料。如何让他们进一步提升游戏水平呢?
推进策略:
1.创设情景,适当增加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最好的朋友,适当增加材料如衣服类、过生日玩具等,让幼儿在游戏时使用材料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想到与之关联的问题或情节,从而让游戏变得有目的。
2.收集信息,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可借助照片、情景再现等经验分享法,运用启发性语言帮助幼儿重构认知经验;或介绍新材料,激发幼儿想象、讨论,从而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
3.教师退位,充当幕后支持者。我们要坚信“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如游戏中有一男孩说要打电话给妈妈,但只叫了声妈妈就挂断电话,因为一旁有老师向他发问。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只要默默地关注、支持和鼓励,耐心地等待幼儿的反应,观察其做法,了解其想法,在全面侦察的基础上正视孩子的游戏,才能真正去判断他们到底是真游戏还是假游戏?相信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珍惜游戏和生活的价值吧!
教育随笔:不爱吃饭的秘密
案例背景
九月入园时发现小宇是一个挺能干的孩子,每次吃饭都能很快的吃完,而且吃的非常干净,从来不要老师盯着。可是,一个国庆假回来了以后,发现他变了。
案例描述
每天中午吃饭,只要老师和阿姨不看着,他就会做在那里动也不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不想吃。”“为什么不想吃”。“饭太干了。”“那你要怎么吃”。他说:“泡汤吃。”无奈我们只好让他泡汤吃。可是,有一天我发现我们中午吃鸡腿的时候,我们没有说什么就看到他在那啃着自己手里的鸡腿,特别香。这是为什么呢?竟然还有一次,小宇放学在大门口对着妈妈说:“妈妈,我今天汤泡饭把饭吃的干干净净。”他妈妈说:“好,真棒。”
分析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爸爸、妈妈都是比较惯的。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只要是他们不想吃的家长就会不给他们吃。可是这样他们有没有想过好不好呢?只是一味的顺着他们,带来的后果只有害没有利。多次和他的爸爸、妈妈沟通了,他的爸爸、妈妈都这么说:“他想吃汤泡饭就让他吃嘛。”我们并没有一直给他吃汤泡饭,而是每次在吃饭的时候多鼓励他,表扬他,效果不一样,就像那天在吃鸡腿的时候,我么多鼓励他,他一会儿就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