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育子:易中天的家教经
发布时间:2021-04-16 幼儿名人故事 小班家教 幼儿家教故事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自从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后,人气一路飙升。易教授不仅讲历史津津有味,舌灿莲花,在教育女儿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
易中天自称“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他谈其家教经说:“我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不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更像人,而不是像工具,或者是机器上的一个部件在子女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人生道路只有自己选择,别人替代不了”。
易中天女儿上高三时,想请父亲对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提些参考意见,易中天给女儿的建议是“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兴趣原则,你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最感兴趣的;优势原则,你选的专业必须最能体现你的优势;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利益原则,这个专业必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好能够赚钱。“三维坐标系”就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按照这个坐标系,加上“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考分,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最终,女儿选择并考取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由于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她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对子女最好的父母,也是世界上最累的父母,为了子女能成龙成凤,父母是不惜一切代价。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培训班轮番上阵,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到找工作,是一路规划,严格按计划行事,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造就了一帮高分低能者。
每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时,都是父母在跑前跑后,真正高考的人却在看风景,你让我上哪我上哪,让我学啥我学啥,导致很多学生到大学后专业不对口,瞎混四年。易中天的教育观“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人生道路只有自己选择,别人替代不了。”我觉得说的太好了。父母应该学会放手。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知自已应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在这里易中天“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了个性,包括身为教师的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莎士比亚也懂家庭教育?十条历史名人的育儿经
莎士比亚也懂家庭教育?十条历史名人的育儿经
从莎士比亚到富兰克林再到雨果,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父亲。这里有十条来自历史名人的育儿经,帮助您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
1、锁上你的酒柜/米歇尔·蒙田(1533-1592)
法国思想家蒙田在他的杂文中讲述了自己的育儿观点,他认为一个父亲应该对孩子坦白自己的感情,父亲不应该成为一个令人恐惧的权威,而是一个真实的人。同时父亲要管好自己的酒柜,喝酒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2、学习当父亲/米格尔·塞万提斯(1547-1616)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写道:“时间使万物成熟,没有人生来聪明”。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当父亲,所以当一个新的生命降临时,不必惊慌失措,余生还长,你可以慢慢学习。
3、从茫茫人海中认出自己的孩子/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的第二幕中写道:“一个聪明的父亲能从茫茫人海中认出自己的孩子”。莎士比亚认为父亲应该是最熟悉和了解孩子的人,他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也是关怀备至。
4、智力和体力同样重要/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富兰克林和他的妻子黛博拉有三个孩子,他曾经说过:“如同没有思想的躯体不能叫做人一样,没有食物和炉火的房子也不能叫做家。”富兰克林认为孩子的智力和体力同样重要,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5.给孩子自由/约翰·亚当斯(1735-1826)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他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自由,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秉持“自由第一”的原则。他曾说:“自由的孩子才是真实的孩子。”
6、做心灵的父子/约翰·克利斯朵夫·冯·席勒(1759-1805)
德国诗人席勒说:“使我们成为父亲和儿子的不是血肉之身,而是心灵。”席勒有四个孩子,他经常与孩子们聊天谈心,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7、做个诚实且善良的爸爸/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
作为超验主义运动的领袖,爱默生提倡独立、个性以及善良。艾默生有四个孩子,当被问及如何当一个父亲时,他建议说:“傻一点,诚实点,善良点,就这样。”
8、不要因为孩子而忽略其他人/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他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珍视自己的爱人、兄弟和朋友。他说;“人的心中要同时容纳一切美好的情感,就像夜空会容纳所有的星星。”
9、以身作则/约翰·史蒂文斯·卡伯特·阿博特(1805-1877)
美国历史学家阿博特的著作认为一个父亲应该以身作则,他说:“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那样的人,孩子将以我们为榜样塑造自己的角色。”
10、带孩子看看世界吧/约翰·缪尔(1838-1914)
环保领袖缪尔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让孩子们与自然同行,让孩子看到死亡与生命交融的美好画卷,让森林、草原、山川和流星当孩子的老师。孩子们将学到,生与死同样美丽,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家庭教育6个误区易惯坏孩子
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父母并未及时调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种育儿书刊充斥市场,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总是不听话,不少父母常为此对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骂责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我讲一位外国父亲与其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这个家的几个孩子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他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如影片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亲问,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他对孩子说:“我选用了你们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是什么新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点狗粪。”接着,这位父亲又向孩子们保证,新添的狗粪只加了一点点,丝毫也不影响蛋糕的美味,他说自己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劝再劝,孩子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尝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种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们习惯的思维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块蛋糕,哪怕只加了一点点狗粪,都会使美味佳肴变得令人作呕。父亲说,虽然电影行业让人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位父亲的一席话让孩子们心中敞亮了,孩子们此后再没提过要看限制级影片。好一个睿智的父亲,他的做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一个掺了狗粪的蛋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该如何取舍。
从名人身上看家庭教育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够为孩子创设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因为自己没有很多的金钱,无法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事情。其实这个想法真的不太正确,不可否认财富或许会为成就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便利,但是却绝对不是主要的因素。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个名字。她是英国著名的首相,曾经连任三届,成为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当她入住唐宁街十号的时候,她曾经说过自己的成功要感谢自己的父亲对她的教育和培养。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是一家杂货店的小店主,他却故意为女儿创设的是一个节俭清苦的环境。让她在清苦的环境中,懂得赤手打天下的道理。而在能力培养方面,自己则主动为女儿选择所看书籍的种类,有意引导孩子的思维能力,带她到教堂,感受其中的氛围。从而形成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良好的独立人格,为她以后的政治生涯也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撒切尔夫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金钱财富这些物质条件真的不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真正的关键因素是父母是否可以的为孩子内心的需求创设一个环境,是否为他未来的成长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才是主要的。所以当您在抱怨自己金钱不够多,才会让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真的是不太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