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国外的老师怎样批评学生

发布时间:2021-04-19 幼儿园孩子因被批评扔凳子砸老师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国外的老师怎样批评学生

最近,学校班主任被“授权”可以批评学生,引起了不少议论。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我的说理写作班上的一次作文,学生作文的议题是,学校是否应该允许教师打学生(spanking)。美国的一些地方还保留英国传统的spanking,这种体罚触及的学生身体部位和方式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一般是用手掌、小棍子或木片打学生的臀部,所以又可以叫做是“打屁股”。

我的学生在讨论中有两种不同意见。一些学生认为,打屁股是一种体罚,而所有的体罚都会对学生造成肉体和精神伤害,因此应予禁止。另一些学生则认为, “打屁股”是一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学到赏罚分明的社会规则。

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在说理辩论中,都把“打屁股”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概念之中:“教育” 或“体罚”,然后再以“教育”或“体罚”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来判断该不该“打屁股”。争论的焦点是“打屁股”,不是“教育”或“体罚”。所以,如果学生在作文中用“老师是否有权教育学生”来代替“是否有权打学生屁股”,那就是写偏了论题。

在授权班主任可以批评学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批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与“打屁股”这个明确的行为相比,“批评”显然是一个含义很模糊的行为。例如,学生犯了错,老师对他大声斥责,责令他写检查,甚至罚他站墙角、饿饭,这是批评吗?我们是不是因为老师有权批评学生,就允许老师以这类手段对付学生呢?对这样的问题肯定是会有不同看法的。在这种具体情况下,问题的关键就不再是老师可以不可以批评学生,而是应该用什么合适的方法批评学生。由于“批评”不是教师具体行为的一个确切指称,因此它在实际教学中并无可操作的意义。

在美国学校里,老师对待学生的第一原则是尊重。老师的用意再好,也不能用使学生觉得羞辱的方式去批评学生。老师在对学生指出错误之前,都会先听听学生怎么说,然后再以规劝的口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有时候,老师不知不觉嗓门大了,学生就会说:“你怎么对我大吼大叫呀。”这时老师再有理也会顿时变得理亏了。学校允许老师批评学生(指出错误),但决不会授权老师大声吼叫地训斥学生。如果不涉及批评的具体方式,笼统地授权老师批评学生是没有意义的。

老师批评学生,这本是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既然聘请他任教,表扬和批评学生就是他分内的事,是他教师职责的一部分。老师批评一个学生,不仅仅要告诉他什么事做错了,而且还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这就需要与学生讲道理。老师在与学生讲道理的过程中,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如何讲道理、如何按道理做事。这是一种比传授任何专门学科知识更基本、更重要的教育。这样的批评难道不是老师份内的事吗?还需要特别的授权吗?

学校里的“批评”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师生之间理性沟通和讲道理的机制先已经出了问题。师生间理性沟通的基础应当是一种相互平等、善意的信任关系:老师信任学生可以以理说服,而学生则信任老师是为他好,不是存心与他过不去、给他穿小鞋。

说实在的,“批评”这个说法本身就未必有助于这种双方平等的信任关系。批评往往先就有了一种我对你错的不平等含义,接下来便是,我说了,不管愿意不愿意,你都得服从,都得照我的意思办。这样的批评不知不觉地把社会中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的那一套搬到学校里,与老师教学生讲道理的应尽责任先已经背道而驰。这样的批评当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学生有抵触,就会对老师有反感,不信任他的好意。这时候老师的批评即使是授权的,又怎么会有效果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看看“老外”怎样教孩子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们觉得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绝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 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国外对“幼小衔接”是怎样做的?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美: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

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内瓦所实行的就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日内瓦的“MaisonDes Detits”学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的一二年级构成,设在一幢楼房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日内瓦的“Ecole DuLirron”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著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

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日:幼小衔接列为终身教育体系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 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法:三大法案加强幼小衔接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法国陆续颁发的三大法案中有关条文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男性教师。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使学前阶段与小学老师每周要用一个小时来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学生达到该水平具备的条件。

3.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国外的学生怎么过暑假


美国到社区做义务工。

美国中小学的假期时间不长,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在假期来完成他们的义务服务工作。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或者是油漆陈旧的建筑物等。

法国参加工业游。

法国中小学生的假期很多,旅游是学生暑假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学校和家长组织孩子们旅游度假十分注重教育目的,而不是仅仅考虑消遣和玩耍。最近,法国各地兴起了工业旅游的热潮,即各地方的工厂企业经过一些技术准备,每年假期时接待来自各地的参观者,其目的是扩大企业自身影响,参观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

德国大多在家闲玩。

在西方国家中,德国可称得上是休假的“冠军”。一般来说,德国学生每年享受的各类假日加起来约有150天。但德国的中小学生过暑假主要是在家闲玩,这其中有经济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管理与安全问题。根据德国有关法律规定,组织未成年者活动,组织者必须承担一切责任,包括相关保险,未成年者没有监护就外出旅行是不允许的。

韩国锻炼“韧”的民族气质。

韩国中小学生假期通常会由学校组织参加一些活动,离开家去一些旅游地或野外爬山、游泳,以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吃苦锻炼“韧”的民族气质。活动费用通常由学校和个人各出一部分。

“老外”是怎么样来教孩子的?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们觉得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绝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相关推荐

  • 怎样去批评孩子 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灵魂的巨镜,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使人进步。前几天我碰到这么一件事:像往常一样,今天朱炫禾又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碗。我点了他的名字,私下还与他谈心,希...
    2020-10-09 阅读全文
  • 家长怎样批评犯错的孩子 许多家长都为不知怎样管教孩子而苦恼,言重了怕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不说又怕孩子成长成个小霸王,那么,家长这种苦恼该如何解决呢? 该吃饭了,四岁的儿子拿着玩具不肯放,叫了几遍也没反应,青琳决定来点硬...
    2020-11-17 阅读全文
  • 不一样的“批评”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不一样的“批评””!小霞和其他幼儿相比,属于比较另类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的许多行为令人不解,让人接受不了。 上课时,她时而站起来跳几下.时而揪...
    2020-06-24 阅读全文
  • 国外小孩怎样学理财 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同时也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通过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生每年会参加一项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 美国儿童理财教育最主要还是来...
    2021-04-29 阅读全文
  • 怎么样的批评孩子才愿意听 在与孩子、家长的沟通中发现,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会是火冒三丈,对孩子进行一顿批评,希望孩子永远记住前车之鉴。但往往适得其反,因为那不是正确的批评方式。那么,怎样得批评,孩子才愿意听呢?...
    2020-09-10 阅读全文

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灵魂的巨镜,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使人进步。前几天我碰到这么一件事:像往常一样,今天朱炫禾又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碗。我点了他的名字,私下还与他谈心,希...

2020-10-09 阅读全文

许多家长都为不知怎样管教孩子而苦恼,言重了怕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不说又怕孩子成长成个小霸王,那么,家长这种苦恼该如何解决呢? 该吃饭了,四岁的儿子拿着玩具不肯放,叫了几遍也没反应,青琳决定来点硬...

2020-11-17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不一样的“批评””!小霞和其他幼儿相比,属于比较另类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的许多行为令人不解,让人接受不了。 上课时,她时而站起来跳几下.时而揪...

2020-06-24 阅读全文

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同时也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通过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生每年会参加一项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 美国儿童理财教育最主要还是来...

2021-04-29 阅读全文

在与孩子、家长的沟通中发现,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会是火冒三丈,对孩子进行一顿批评,希望孩子永远记住前车之鉴。但往往适得其反,因为那不是正确的批评方式。那么,怎样得批评,孩子才愿意听呢?...

2020-09-10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