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尊重孩子,让其自然成长
发布时间:2021-04-21 儿童成长 幼儿成长 幼儿成长故事镜头一:幼儿园的环境语言
德国的经济足够发达,但幼儿园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预想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或者特色教室。天花板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墙面上除了孩子们随意的涂鸦,还有些从户外随手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安静地呆在那里,记录着孩子们户外生活的惊喜和快乐。甚至,就连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其温馨、舒适、优雅和朴实,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一行十几位应邀考察者的想像。
镜头二:森林之游
波兰登附近的礼等幼儿园有100多个孩子,其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非常重视对孩子意志的培养,而培养的课堂,自然就是那里得天独厚的森林了。礼等幼儿园有个持续很多年的“森林游”传统:每个月的第二周都会组织孩子们步行到森林中活动一日,风雨无阻,四季不断,绝不因天气的恶劣打破计划。园长甚至认为越是恶劣的天气越有助于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体魄和适应能力。孩子们呢,当然也非常享受这样的活动—在自然中纵情奔跑本来就是他们的天性嘛。也许正因为这种传统的、持续不断的训练方式吧,这间幼儿园的孩子明显表现出独立、不娇气、守承诺、适应力强等良好的品质特征。
镜头三:“我想安静一会儿”
在德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看书,玩玩具,参与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或者选择独处——哪怕只是简单地躲在角落里发一会呆。
这个独立的角落每间教室里都有,我把它叫做“安静角”。里面一般备有镶着布质公仔的柔软的坐垫和趣稚的靠垫,有的还放上一张小沙发。不想参加团体活动的孩子可以到这个角落,或者静静地坐着,满足其独处的需要;或者翻几个跟头,发泄其多余的精力。顺应和尊重孩子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教育理念就在这小小的“安静角”的设计中显露无余。更妙的是,这种设计还为老师了解孩子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孩子频频走进安静角时,从预防的角度看,他很可能正在用行为表明他需要心理帮助了;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享受独处的孩子肯定有一个细腻的心灵,因为独处正是想像的放飞。
在我们的早期教育淹没在花样翻新的早期拓潜方案的声浪中之际,德国这种朴实无华、绝少人工斧斫成分的幼儿教育,不亚于来自林间的一阵清新的风。(好工具范文网 fANWEn.haO86.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韩国:“自然育儿法” 让孩子健康成长
近几年,在韩国的父母中间,“Nature(自然)育儿法”开始受到重视,而且渐渐流行起来。“自然育儿法”的核心就是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尽可能回归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母乳喂养和用布制尿布
在吃的问题上,韩国的妈妈们亲自当模特登场做广告,强烈呼吁“为了孩子要坚持母乳喂养”。喂母乳已经成为非常自然和光荣的事情。有一些妈妈在地铁里做喂母乳的表演,爸爸们也在一旁加油鼓劲。
原先父母们都爱用一次性的尿布,但是现在,为了孩子的健康,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日益增多。给两个孩子都使用布制尿布的33岁的李妈妈说:“虽然用布制尿布和喂母乳麻烦一点,但是,听说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我准备继续做下去。”在她的周围,有不少妈妈都和她一样。
让孩子从小单独睡觉
不管是婴儿还是幼儿,韩国人开始流行让孩子单独睡觉。因为让孩子单独睡,不仅能够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近感,有利于健康,还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首尔妇幼保健医院的朴医师说:“以往从婴儿开始,我们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睡觉。这样做,有的是图喂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婴儿自己睡觉,怕出什么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觉时因蹬被子着凉而生病;还有的是怕分床睡觉,和孩子少了那份亲情。其实,从卫生角度来说,让孩子单独睡更为科学,因为父母和孩子同睡一床,父母呼出的浊气,易被孩子吸入,这对孩子健康不利。”
玩泥巴沙子又何妨
在韩国,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一共有5万名儿童参加了“玩土活动”。玩土不但儿童喜欢,父母也很喜欢。以前孩子们怕妈妈怪罪弄脏了衣服,不敢玩土,但是现在父母们认为,不管是玩泥土、沙子或者玩水,只要是孩子玩得愉快,弄脏了衣服也不要紧。医生们也主张,比起过分地干净、一味地讲究卫生,适当地脏一点,不但对情绪有好处,而且对提高孩子们的抵抗力也有好处。这样有利于他们与细菌和病毒作斗争,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
不给孩子吃药
在首尔,有一家以不用药而出名的小儿科。该科的高医生强调说:“孩子们的疾病,90%以上是病毒引起的,即使不吃药,过了一定的时间也会自然康复。”
开始的时候,有些父母要求快点使自己的孩子好起来,但是现在这些父母认为,“孩子疼过,才能产生在疼痛的时候战胜疼痛的力量。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到了非要用药的时候再吃药也不迟。”他们非常赞同高医生的做法,认为这样可以用较少的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防止由于药物所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
还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不吃东西而苦恼,专家们认为,孩子所吃的量是一定的,所以不要只是追求量,而要关心一下质的问题。即使吃得少一点,也要让孩子吃各种营养价值高的饮食,这样才能存储能量,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和疾病作斗争。
让孩子缓慢成长
在首尔延世大学医学院,小儿精神科的申教授写了一本《明智的父母使孩子慢慢成长》的书,主要内容是反对早期教育,因为他每天看到数十名由于早期教育而患病的孩子前来就诊,因而认识到危害所在。申教授主张,要等到孩子想学的时候才让他开始学习,先旁观孩子所做的一切,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情感到好奇的时候,在他后面轻轻地推一把,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快地独立成长。
申教授说,揠苗助长一点好处也没有,应该顺其自然,让孩子慢慢地成长。
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妈妈,我不想回家,回家不能跑,不能喊,只能玩玩具,没意思透了!”以往,韩国的妈妈们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屋子里,让孩子学习识字、数数、讲故事、看图片,认为这才是智力培养。
现在,韩国的父母认为,美丽无比的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丰富、最全面的教科书。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鸟语花香,使孩子感到亲切和美好,自然界中可爱的小动物,耸立云天的大树,绿意葱葱的小草,开阔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学会了分析、比较各种事物,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和发展。
金善意说:“孩子们不仅用智慧而且用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孩子们通过照料小动物,丰富了同情心;亲自浇灌花草,培养了热爱劳动的品德;孩子们还会把自己在大自然中获得的经验和思考说出来,于是他们的语言发展了;他们要把大自然再现出来,进而又发展了表现感受和思想的美术和音乐。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学会了自然科学知识,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感,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鼓励孩子参加冒险活动
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如登山、攀岩等。韩国父母正流行以此来培养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首尔教育专家金善意说:“以前,我们大多数父母不但不鼓励孩子去冒险,而且一听说孩子要去攀岩就会制止,主要是担心孩子出事。但这样做,对培养与锻炼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极为不利,孩子还是在大风大浪里成长比较好。现在有许多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很多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因此更应该让孩子参加一些在大自然中的有趣的冒险活动。”
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
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凡事,都不可以操之过急。育儿,同样如此。
之前,我总是担心,儿子的说话问题,吃饭问题,现在,儿子两岁零九个月了,说话问题解决了,吃饭也不成问题了。
大概就是从上个月开始吧。我拿出之前给**买的图片,找出他最爱吃的“山竹”的卡片问他,“宝宝,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居然说:“爱吃的山竹。”我一下子惊讶了,我记得我教过他山竹,可是我没有教过他“爱吃的山竹”。然后我又拿出葡萄的卡片问他,他告诉我那是“好吃的葡萄”。我很欣慰,儿子居然会自己加上定语。但在这之前我的确没有教过他。我想可能是平时给**吃水果时,不经意说“宝宝,来,快来吃,这是宝宝最爱吃的山竹”时,**记住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给孩子灌输知识,这比坐下来教他的效果要明显的多。
我的孩子发育晚,因为我们走路就比较晚,一岁半才刚回自己走。而且,我的孩子不爱说话,比一般的孩子说话都晚。**爸就不爱说话,**爷爷更是不爱说话。遗传因素占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孩子懒得开口。尽管我们每天都和他说,他只是用很少乃至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与我们交流。多说情况下,都是行为代替语言。
之前我也很着急,总是认为孩子的发育有问题,怎么人家的孩子都会走了,**还不会走呢;怎么人家的孩子什么都能说了,怎么**说话还是不行呢?现在想想,其实也就是时间的问题,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晚一些都很正常。我妈常说的一句话,孩子不会不用急,到了时候,自然就会了。估计我是让一下早教的文章给蛊惑了,什么零岁计划,1岁如何,2岁应该如何的文章给搞乱了。欲速则不达,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些天,我也发现,**的记忆力很好,有很多事情是在他不经意的情况下记住的,我们去超市玩,我告诉他这个是苦瓜,那个是南瓜,回到家里,我拿出相应的图片,他就能说上来。新认识的图片,只告诉他一遍,第二天问他,他也能说上来。
我最喜欢和**一起享受晚上的时光。每天晚上我和**在睡觉前,一起认图片,数图片,认动物,讲故事,最后再用积木打着节奏说上几段《弟子规》。**高兴,我也快乐。
育儿,真是件快乐的事。
不妨顺其自然 让孩子换条“跑道”
如果搞一个评选,评出当下最焦虑的群体,那么中小学生的家长一定会高票当选。不用看新闻,只要打量下我们周围,尤其是每年六七月的升学季,愁眉苦脸一定是学生家长的标志性脸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爸爸妈妈大有人在。有个段子比较夸张地写道,“如果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有这样几种可能: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到了学龄了。如果她孩子到学龄且又开学了,你就当她死了吧”。
家长的焦虑,对幼升小、小升初、中考或高考的孩子并没有好处。家长的焦虑还会传染给孩子。也许另辟蹊径,让孩子换一条“跑道”,心态才能放松下来。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写过一篇以女儿为蓝本的散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大意是:她的女儿在班上是中等生,她也陷入了焦虑,为提高女儿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学习资料等,轰轰烈烈地揠苗助长,但一说考试,女儿就厌食失眠冒虚汗,学习名次反而退后了10名。不过,一次测试中,全班同学竟然都把她的女儿当做“最欣赏的人”。她女儿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刘继荣对此感叹道,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刘继荣的女儿更愿意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与世无争、顺其自然,未必将来就过得不幸福。让孩子“坐在路边鼓掌”,避开激烈竞争的赛道,反而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一直在学业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孩子,在漫漫人生道路里未必能笑到最后。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孩子身上的压力又反弹给家长,这样的恶性互动,双方都不堪重负。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在竞争和焦虑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和心理失衡。家长们不妨放下焦虑,用淡定平和的心态、以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规划孩子的未来。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人生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必须从尊重孩子入手——尊重他独特的个性、在没有原则性分歧的情况下尊重他的选择、甚至尊重他的“不完美”。有了父母的“尊重”,能锻炼孩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是非观,这样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区别对待孩子的“早恋”和“早练”我有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上同一所学校。一个中国朋友很保守,对女儿要求很严,希望孩子将来上一流的大学,谈恋爱这种事在中学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可是女孩对班里的一个男孩动了心,不敢让妈妈知道……阅读全文
尝试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权利有一次,妈妈俱乐部的几个妈妈约好一起带孩子到餐馆去吃午饭。小孩的菜单和大人的不同,每个小孩都领到了两支蜡笔和一大张游戏纸,上面有各种涂涂画画的游戏,背面印着菜单,列着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阅读全文
尊重,不等于没有规矩一天下午,我领着三猪到朋友苏珊家玩,苏珊的儿子和三猪是好朋友,她还有个六岁的女儿露易丝上一年级。那天,正好露易丝的同学玛丽也在她家,四个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过了一会儿,玛丽发现墙边的架子上有个糖果罐……阅读全文
用恰当的赞许培养孩子的自信她说她心底深处特别自卑胆小,在单位里活都是她干了,好处却都是别人得了,小组里的项目出现了丁点儿问题肯定都是她的错。她一看到问题,自己先惶恐起来,不住地检讨,别人自然乐得都推到她身上……阅读全文
让孩子懂得尊重从自我做起
我和儿子一起在小公园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两两在小公园里散步、乘凉或者透透气。旁边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园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妈妈、爷爷、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们那种“众星捧月”的派头,“大呼小叫”的作风,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大概是小男孩想要草坪中间落下的一个树叶,而他的妈妈不想让他去草坪中玩,就一直拉着想要冲进草坪的小男孩不放手,同时焦躁的大声说:“宝贝,妈妈给你讲过,草里有蜱虫,咬着了就会死人的!”
大约是听到“蜱虫”两个字,小男孩收回了自己即将迈开的脚步,却回头用手推着妈妈大声喊叫:“不行,我就要那个树叶,就要那个!”说完,还不忘用力跺脚表示自己没有达到目地的气愤之情。
小男孩的妈妈毫不在乎小男孩对自己的推搡,连声说:“一个破树叶有什么好的?非要那个破树叶呢,玩你的玩具吧!”说完从奶奶手里的拿着的大袋子里掏出玩具塞到小男孩手里。
小男孩啪的一声把玩具摔到了草坪中间:“不玩这个臭玩具,就要树叶!就要!”然后他又跺着脚回头指着跟在后面推着车的爷爷说:“你去给我捡!”
小男孩的爷爷听到孙子让自己去捡树叶,就嘿嘿笑着把小推车放在路边,迈步去了草坪中间。
小男孩的奶奶在旁边打趣的问:“要是蜱虫咬爷爷怎么办?”
小男孩歪着头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爷爷的背影,问妈妈:“爷爷不怕蜱虫吗?”
小男孩的妈妈笑着对小男孩说:“爷爷老了,不怕疼!”
……
儿子在旁边听得真切,拉着我的手示意我坐下,然后对着我的耳朵说:“阿姨说的不对,只要是人就会怕疼的。”
我搂着儿子的腰,点点头:“你说的对!”然后顺势亲了亲儿子的额头,让他继续去自己玩。
我坐在公园的石凳上,看着小男孩的爷爷从草坪中间把树叶以及小男孩扔掉的玩具全部捡了回来,又看到小男孩先是如获至宝的将树叶拿到手里,左看右看后,大概是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称心如意,就直接将树叶扔到了小路中间,然后蹦蹦跳跳而去。
小男孩的妈妈一边大喊:“慢点儿跑儿子,别摔着了!”一边匆匆跟着小男孩小跑离开。
小男孩的奶奶跟在后面,胳膊上依旧挎着大包小包,看着并不轻松。
小男孩的爷爷再次推上小推车蹒跚走在最后,里面也是满满当当的堆着的物品。
真的是一个小皇帝带着随从出游的感觉!
看着这一幕有一种很无语的感觉。我想天下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有些爱,却来的如此沉甸甸。
尊重长辈,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虽然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也会偶发两代人在认知上的冲突。但是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到本质上对亲人的爱,对老人的尊敬。
而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嘴巴里的口号,更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自我做起,从小事上注意。
忽然想起来前两天晚上回家儿子说想吃买西瓜,当时我两手都提满了东西而且有些累,就和儿子商量:“如果非要买西瓜的话,就需要你自己抱回家。”儿子一口答应下来后,我就在瓜车上挑了个里面最小的西瓜,差不多十斤,让儿子拿着。他提了一会儿就有些吃力,走的汗流浃背,还要不断地左手换右手,后来干脆抱一会儿,再背一会儿的坚持到了家。
宝仔从小出来玩耍,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陪着。如果我拿的东西多了,他自然就会搭把手。他知道我陪着他同样很累。我让他看过我手上拎包勒出的勒痕,告诉他我真的很疼也很累。我想他从小都知道,父母的身体不是铁打的,为子女的付出是心甘情愿;但作为子女,也要清楚明白并愿意尽自己所能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也会时常告诉宝仔,我想我爸爸妈妈了。现在儿子会主动的提醒我该给姥姥姥爷打电话了,并且每次通话,他也积极的问姥姥姥爷好。
隔上一段时间,我会带着他去看爷爷奶奶,让他知道爷爷奶奶年龄大了,需要我们多去陪陪他们。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万遍不如亲自做上几遍。我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也知道耳濡目染中孩子自会有自己的体会与心得感受。育儿先育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家长就要努力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
育儿心得:让孩子有尊严地成长
一个周末,我和老公带儿子去医院检查身体,按原计划常规及血检完毕,时间还早,我就自作主张为他加了视力和口腔两项。
没想到一向安静的儿子表现出强烈不满,他先是小声嘟囔,而后大声抗议。
我当时非常恼火,不就是一次小小的体检,几分钟就结束,何必如此抗拒,难道将来走入社会各种事情都会按你预期的发展?于是便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既然来了,就得听我的安排。”
儿子耷拉着小脸,红肿着眼接受医生检查,还好没什么大碍,视力和牙齿都算正常。我放下心来便哄了他几句,还答应一会儿去书店多买几本童话书给他。
许多天以后,在一起聊天时,他突然郑重地说:“妈妈,拜托你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先跟我商量好,否则我们可能要起冲突的。”
“为什么?”我很好奇他突然这么神情严肃。
“就比如那天去体检的事情,如果你事先跟我商量,我觉得也没什么,不过你临时决定,还不能更改,我就觉得自己没有信心与勇气去面对。”他郑重地说。
“不就是一次小小的检查,要什么信心勇气呀?”我不屑地说。
“毕竟是检查我的身体,而不是你的身体。”他被激怒了,大声地向我抗议。
我在一瞬间突然被击中,是啊,身体是他自己的,我凭什么替他做主,这是一个多好的理由,我之前为什么就没有考虑过呢。
我自认平时也算虚心好学,且曾经从教多年,平日还喜欢买各种家教书籍来充电,可是在这件事上,我却认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
我真诚地向儿子道歉,并且问他该如何挽回我的过失。儿子大度地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他说,当时为了老妈的面子才没有极力反抗,但他确实有一段时间心里很不舒服,觉得家长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
为了我的面子?现在想想,我无意间挫伤了他的自尊,作为一个大人,竟然让小孩来照顾我的面子,真的很惭愧呀。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自作主张地替孩子安排一切,从衣食住行到学习娱乐,看似体贴入微,可是从未问过孩子是否同意。尊严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东西,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让他在成长中建立自信,才能使其心灵变得强大而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