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育儿从餐桌开始
发布时间:2021-04-21 育儿游戏 中班育儿经验 小班育儿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们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
鼓励幼儿自己进食。幼儿在长到1岁至1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在中国有的母亲往往不准孩子自己动手,而来个“包办代替”。但绝大多数英国父母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予以积极鼓励。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父母的迁就造成的,因而在孩子幼儿时期就不要让他偏食、挑食。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也是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接近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要求孩子自己清理弄脏的桌面。3岁以上的孩子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父母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父母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二可帮助其学会礼貌待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幼儿英语启蒙从哪开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不少家长的教育意识已经与日俱增。 但是据调查显示,在中小学阶段,英语是最让人头疼的科目之一。孩子不喜欢学英语,甚至讨厌上英语课,大部分与启蒙时期不科学或不适合孩子的学习和引导方式有关。以下是儿童英语启蒙过程中最常见31个的问题,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帮助。
理念篇
Q1. 英语启蒙,应从哪儿开始?
答:英语启蒙,听力是基础,是培养孩子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这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地基不打好,房子就造不好,足见听力输入的重要性。听力输入(俗称磨耳朵),一方面来源于儿歌、绘本、动画等各类音频的反复播放;另一方面还来源于原版绘本的亲子共读,父母大声朗读的过程,也是孩子聆听吸收的过程。对于不排斥英语的孩子,可以从听开始,“听”+“读”一同进行,2岁以后可以接触动画;而中文优势明显的孩子,如果“听”不足以提起兴趣,可以尝试从动画开始(2岁以后),熟悉动画情节后,转成音频给孩子听,补上“听”这一课,同时,选择感兴趣的绘本亲子共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阅读能力逐步提升,慢慢过渡到自主阅读。
Q2. 应如何协调中文与英语的关系?
答:母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中国孩子来说,中文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重要性自然无法与母语相提并论。鼓励、提倡尽早接触英语,并非要以英语取代母语,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不同语言的美感,在享受故事、享受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两种语言,由此站在更高的台阶上,通过多样化的语言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现实中的确有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不惜以舍弃中文学习为代价,这样的极端做法不可取。两种资源的使用应保持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两种语言的学习都能兼顾。在启蒙初期,父母主导选择时,可以按照中英各半的比例调配资源,形成学习习惯后,孩子的自行做主阶段,不求每天的学习量都要严格对等,只要中长期保持均衡即可。
Q3. 是否需要学习语法?
答:在本书第二章中曾经谈到,成人学习语言与儿童习得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成人更多关注规则——“为什么是这样?”而儿童则只关注结果——“它是怎样的?”母语习得过程也是如此。咿呀学语阶段,父母只告诉我们正确的表达是什么,小学阶段老师才会教授为什么这样表达。因此,学龄前儿童无须刻意学习语法。这里说的不学习并非指不接触语法,而是说不要将启蒙资源当语法教材来学习。事实上,语法渗透在英语启蒙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资源当中,原版绘本、分级读物、桥梁书、动画语言,每一个句子都体现着语法,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主从复合句、倒装句……输入量大、吸收较好的孩子,凭语感自然输出的语言,大部分都能符合语法规则,比如雨停了,孩子们会直接反应“The rain stopped”,不会想到“The rain stops”或者“The rain is stopping”。想想有一次看到月牙儿,脱口而出:“The cresent is shining in the sky,but it only shines at night. It looks like a banana.”三个句子使用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两个时态,并非他懂得两种时态的区别,而是他从未听过It looks like/looked like这样的表达,It looks like是输入原版资源的过程中自动“加载”在大脑里的。所以,启蒙阶段只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地道的表达,进阶阶段可在阅读的同时简要介绍一下语法规则,譬如句子“Away she went”,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个倒装句,away提前到句首,意思等同于“She went away”,不过倒装后句子会生动很多,这样解释,孩子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Q4. “三明治英语”要紧吗?
答:首先,父母要杜绝“三明治英语”,如果不清楚或不确定整句英语怎么说,直接说单词。与其指着小狗说“这是dog”,不如直接说“dog”。其次,英语启蒙也是词汇、句式积累的过程,父母现在只知道“这是dog”,孩子只知道“dog”,没关系,坚持阅读,很快就会知道“It’s a dog,It’s a white dog”,孩子的成长速度比父母还快。最后,在父母未输入三明治英语的前提下,孩子的三明治表达,是为思维受限于语言,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待听力词汇积累充分,口语词汇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幼儿英语学习,要从“听”开始
很多父母会有疑惑:孩子的英语启蒙到底怎么开始好呢?如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呢?
幼儿英语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其实没有一个定论,问题的关键是:幼儿英语学习除了一个大环境的影响之外,最重要的是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对语言非常敏感,同时也决定了每个孩子都有这方面的潜能。所以,如果方法得当,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可以将语言潜能充分调动出来,同时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作为父母,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不要为学一门外语而学,而是应该让幼儿多一个渠道来获得超越语言本身的各种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及开阔视野、认知世界的能力哦~
亲子阅读是创造家庭英语学习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父母可在每天特定的时间给孩子阅读1至2本孩子喜欢的英语绘本。给幼儿选择幼儿英语启蒙绘本时一定要挑选情节简单,色彩鲜艳并和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绘本。这样可以给孩子熟悉幼儿英语词汇的机会。
阅读绘本的时候,父母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的理解能力而用读完英文后再翻译成中文的方式讲解。父母可以在讲绘本之前,先给孩子简单的介绍一下,然后读的过程中用全英文的方式,必要的时候用手指指着想对应的画面来让孩子理解英文的说法。同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游戏来加深孩子对于绘本人物情节的理解。
当然了让孩子看英语视频和动画也是一个好方法哦,父母可以给孩子收集一些他们喜欢的经典英语原版动画片,并每天设定一个时间和孩子一起观看。父母在看的时候,可以重复动画片中简单的单词,让孩子模仿。父母在和孩子进行英语互动时,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的英语理解力,而把英文会话翻译给孩子。孩子刚接触英语时,可能会听不懂,所以不要心急。只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述说,并伴有相应的动作。幼儿慢慢会把父母所说的话和周围的事物或者行为联系起来,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转化成自己的话语并最终能够毫不费力、自然地说出来。
最重要的是在幼儿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应该耐心地给孩子重复听英语歌曲和童谣,看英语视频,阅读英语绘本等。经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培养幼儿的语感,熟悉语调。父母在给孩子大声朗读英文绘本时,还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模仿。
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幼儿英语学习成果的关键!如果父母对于幼儿英语学习表达出很高的热情和兴趣,就会给予孩子莫大的鼓舞和动力。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观看英文原版动画片,听孩子喜欢的英文歌曲和童谣,或者陪孩子一起玩一些英文小游戏。
幼儿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依据孩子语言敏感期的发展来进行教育。每天给孩子固定的时间学习英语,做到持之以恒,父母和孩子保持互动,让孩子在英语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从听童谣开始学英语
从听童谣开始学英语
幼儿英语如果开展?读绘本、看动画片、上兴趣班这些因人而异,至少都是不错的选择。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我觉得还非常有必要把英语童谣(儿歌)单独列出来说说。
一、童谣不太能听懂
把这一点列出来或许大家非常好笑,不过却往往是实情。就以我自身情况为例,虽然我听VOA之类的问题不大,但是碰到听童谣,不得不找出歌词对照,才知道到底唱的是什么。联系上学时看过洪恩英语上面讲解,提到听《我心依旧(Myheartwillgoon)》最后一句:Myheartwillgoonandon时,你怎么听都是goneandon,因为goon连读成gone了。除了连读,还有弱读、爆破音、口语化单词等等,因为比较专业,我也不能说得很详细。总之,相比较而言,因为听歌曲比听一般材料的难度大,越早接触无疑是对孩子越好。
仔细想想,之所以大部分家长赞同幼儿学英语,主要还是听说方面,以后成人很难超过孩子。成人学英语常常是哑巴英语,倒不一定就是教学方法、教材等等的问题,而是成人本身已经没有幼儿那种呀呀学语的精神。对一个幼儿来说,他的大脑之前反正是空白的多,那他学会发一个音会感到非常兴奋,觉得慢慢可以和其他人交流了。而成人一看heart不就是“心”吗?我一次能记忆上百个单词,十几个句型,为啥我要花个一整天天练习[a:],还是发音不标准?成人毕竟不是幼儿,有学业、工作、婚姻的压力,没有心思从头学嘴学舌。是成人学英语的心态让成人学英语欲速而不达,从而总想着从语法、单词入手先突破。此外,听的能力又直接影响了说的能力,如果学习的人都听不出两个音的区别,那他怎么能发好呢?
二、童谣的韵律适合儿童心理
我们通常喜欢教幼儿一些儿歌帮助孩子们学习母语,因为儿歌的韵律、重复对孩子有很好的吸引力,甚至我们还喜欢说些绕口令来练习发音,比如:四是四,十是十,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这些在英语童谣里同样也有体现。比如《FiveLittleMonkeys(五只小猴子)》
Five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On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五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一只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Four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On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四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一只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Three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On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三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一只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Two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On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两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一只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One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H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一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它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这首童谣不仅仅是每一句最后的单词押韵,而且看起来是讲五只小猴子,每一段的内容其实一样,就是第一句的第一个单词不同而已,幼儿通过这种不停的简单重复和押韵,完成了最初的语言启蒙。类似的还有:Abigblackbugbitabigblackbearandmadetheblackbearbleedblood.一只黑色大臭虫咬了一只黑色大狗熊,把他咬出血了。试想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把这些说好,听力和表达能力就要容易多了。
生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有些爸爸妈妈会抱怨,说孩子对于死亡的态度很漠然。孩子自己班级里的小朋友死了,可他回来以后告诉家长的态度却是很无所谓的,甚至还有孩子在亲人去世时会说:“死了好,再也不能管我那么严了”。让大人“雷”得不行。这到底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还是个别孩子的问题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
解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学院副教授王顺妹,主持幼儿情绪处理研究项目的张婕博士
学前班孩子的任何概念,都来自直观感受。同样,他们对于死亡概念的了解,也是很直接的。因为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所以大多数时候,孩子们对于死亡并没有很好的了解。更不用说会有什么恐惧或者伤心之类的情绪感受。所以只有和孩子很亲近的人去世了,孩子才会表达出伤心或者痛苦。对于死亡,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才开始有意识。
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了解生命的起始和终结是比较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中,家长一般都不太愿意让孩子知道死亡,或者和孩子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让孩子尽早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吧,现在孩子接触电脑很早,玩游戏的很多,游戏中常常会有人物死后复活;而孩子饲养宠物,有时候死了或者丢失了,家长也会再买一个。这在很多时候会使幼儿有一种感觉:生命都是可以从头来过的。事实上,曾经出现过有孩子因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就自杀,他们以为生命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家长对孩子大可不必讳言死亡,应该让孩子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这不仅有助于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还能够教会孩子在面对令人伤心和沮丧的事情时,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一教育可以从大班的时候开始。
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孩子探讨生命的起始。比如,遇到了小蚂蚁等小虫子死了,或者是孩子养的宠物小鱼或者小虾死了,孩子栽种的小花小草死了,就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死亡意味着这些小鱼或者小虾永远不会再回来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是怎么回事。
但是要注意的是,跟孩子说明死亡的含义时,还要处理好他们的情绪。例如告诉孩子,小宠物虽然离开我们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和它们在一起时的美好回忆。想一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吧。
我们曾经在一些幼儿园做过一个项目,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他们的负面情绪,其中重要一课就是通过模拟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宠物去世,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死亡。事实上,孩子们通过这一课不仅了解了死亡是怎么回事,还了解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应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也许有人感到好笑和不可思议,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人们把新生儿看成像所有刚出生的生物一样,只不过对光有反应,而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感受力;他们只需要充足的乳汁、清洁的尿布和温暖的摇床。实际上,新生儿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感觉很灵敏,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别力。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喜欢有生命的东西。新生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器在结构上已与成人基本相同,视觉和听觉是婴儿与成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儿出生1周,就能辨别出出生之日起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就具有对语言不同发音的辨别力。婴儿出生后的前4周是他们步入生命最有意义的时期。
婴儿的微笑和哭声,是一种本能的情绪活动。哭声是身体某种不适的反应,而微笑则是身体舒适的表现。父母若以脸、物忽隐忽现来刺激婴儿的视觉,或以说话声、铃声来刺激婴儿的听觉,可以诱发婴儿心理反应而微笑。这样既可使视觉和听觉得到锻炼,同时也对婴儿最初的智力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笑是婴儿与人交往的开端。父母也可从笑声中了解婴儿的心理世界,也可以从笑声中了解婴儿的智力发育水平。研究发现,爱笑的婴儿其智力发育水平比不爱笑的婴儿要略高一些。因为不爱笑的婴儿,往往心情压抑、感情忧郁、不愿意与人交往,势必影响婴儿获得信息,而不利于智力发育。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婴儿的微笑,要让婴儿经常拥有微笑,在欢声笑语中茁壮成长。
婴儿的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的哭声。婴儿不会讲话,不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只会通过哭声来表达。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哭声有所辨别:有病哭,或无病哭,还是无故哭闹。有病哭闹应及时送医院治疗。无病哭闹是饿、渴、尿布湿了,或受冷、太热,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经护理或改变就会安静。若是无故哭闹,则不要立即去抱他哄他,否则一哭就抱,久而久之则养成了坏习惯,“哭”成了向大人“示威”的武器。而要根据婴儿的年龄大小特点,去接触他,逗乐他。这对婴儿的智力发育有利。
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可使大脑获得足够的刺激,即使大脑在功能上和结构上更趋完善,又促使潜在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孩子从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可塑性最大,智力潜力也很大。在此阶段父母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孩子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大小便及清洁卫生等方面,严格要求,合理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以身作则的行为很重要,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待人接物、礼貌语言等。虽然幼儿不懂事,但接受感观形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如你张嘴、伸舌,孩子也会学你的样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小儿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像,在今后的相应时候会自然流露或模仿出来。家长了解了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有利于家长和新生儿的接触和交往,也有利于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