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希望他们学得开心,乐在其中
发布时间:2021-04-24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因为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爱好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坚强。我们班有个女孩子很文静,平常基本上听不到她的声音。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润盈”,润物细无声。有一次,在教孩子们画完线描画后我突发奇想的想教他们折飞机。我告诉孩子们“飞机会把你们的画带给你的好朋友看的呀
,所以你们一定要跟老师学呦。。。。。。!”孩子们可开心了,认认真真的兴趣高昂的学着。
有的小朋友学的很快,一会儿飞机就折好了,开心的送给我看了。有的小朋友请老师帮一下忙也完成了。当我走到盈盈面前时,我看她紧张的手忙脚乱,看到别人都折好了她急的都要哭了。看着她的样子我小声的和她谈起了话:“你的画的画很漂亮呀”。她轻轻的抬头看了我一下,又在摆弄她的纸。我又说:“我来和你一起把飞机折好吧,别的小朋友可等着看你的画呀。”这时候我发现她身体慢慢放轻松了些,开心的和我完成了这架飞机。在我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她笑着轻轻的对我说了声“谢谢”。看到她绽开笑容我也感到很开心。有时候我们不要付出很多,也许只是个问候,只是个小小的鼓励都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与信心。
我们班还有个孩子叫王一帆,他是个身体不怎么好的孩子,他的手会不受控制的发抖。倒水的时候茶杯都拿不稳,也不怎么吃饭,还经常会吐。每当我们去清理他吐的污物时,我都看到他的眼睛不敢看着我们,不是把头底下就是将头偏向旁边。其实我们从来没说过他,反而我们特别关心他,因为我们也都为人父母了,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呢!看到他我们真的有些心疼。但是,孩子已经懂事了,感到自己在麻烦老师了,所以显得有些不安。每当这时我们都在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不感到有压力。现在正是他们最开心最无忧的时候,我不想他小小年纪就感受生命的无能为力,所以我尽可能的去帮助他,让他开心的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去。。
我们关心爱护每个孩子,真正的愿意也用心去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无论他是贫是富,是健康还是体弱,在我心中他们都一样重要。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关注每个孩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关注每个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在上午的区域活动中,我安排一组小朋友玩橡皮泥。
宁宁说:“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熊猫,我想捏熊猫,你教我好吗?”我说:“好。
”于是中蹲在她的边上开始教她。
这时,坐在宁宁旁边的畅畅小声说:“老师,我也想捏三只熊猫,可以吗?”听到这话,我惊讶极了。
畅畅平时在班里性格内向,不爱主动与别人说话,而且对什么活动积极都不高,兴趣都不大。
有时我问他什么,他也只是光看着我不吭声,要在我反复鼓励下才愿意说个几个字。
想到这儿,我觉得应趁这个机会和他多交流,连忙说:“当然可以,你做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畅畅听了很高兴,从橡皮泥的盒子里拿出一块橡皮泥搓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搓好了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形和椭圆形。
没等我开口问,畅畅就羞涩的一一指着它们告诉我:“老师,这是熊猫爸爸,这是熊猫妈妈,这是熊猫宝宝。
”“为什么你这样分呢?”“熊猫爸爸最大,所以我就搓的圆形最大最高的;熊猫宝宝最小最矮的,我就搓的圆形是最小;熊猫妈妈不大也不小,我就搓的圆形不大也不小。
”畅畅说得多好呀,把我平时在数学活动中讲过的比较大小的知识也搬了过来。
我称赞他说:“畅畅,今天你真棒。
”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幼儿的内心世界是个特殊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性格、爱好和闪光点,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但有些孩子因为内向胆小,不敢表达出来。
就像畅畅,就是因为今天我蹲在他的身边,他觉得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才敢和我交流。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等地与孩子沟通,成为他们的朋友,关注每一个孩子,更应及时发现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孩子不但身体健康,心灵也会健康啊。
不知道本文“关注每个孩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关注孩子们的快乐
孩子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意外......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
细细留意,我们会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
当我和孩子们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从一再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记得有一次在草地上休息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
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一个劲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
”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
一下子就泻了气。
“没关系,我再找。
”那位小朋友嘟着嘴,气呼呼的样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孩子们可有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字:快乐。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吧。
孩子,希望你开心成长
带小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么多孩子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伟伟,一双大大的眼睛总是那么的有神,见人总是微微一笑,头一点,嘴巴里还会发出:嗯嗯的声音。幼儿园的好多老师都认识他,也喜欢他。
记得第一天来上学他哭哭啼啼的,现在每天自己开开心心得上学,有礼貌的朝老师点一下头,也就是和老师打招呼了,孩子的体检报告中写着语言障碍,没过多久班上的孩子也发现他不会说话了。可是伟伟的世界很单纯,就算是别人欺负他,他也不会有任何的表情,看到这样的孩子,最为他的启蒙教师的我,只有从平时的生活和点滴中去关心他,爱护他,让他幼小的心灵不受任何伤害,别看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已经会交流了,说:“伟伟不会说话,是哑巴!”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心想可不能让孩子们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赶紧当着孩子们的面说,“伟伟课不是哑巴,只是他说话慢,慢慢就学会了。”小班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话,觉得老师说得很对,也就不再这样说了。可是嘴巴上是不这样说了,在活动的时候,我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可是还是有很多孩子不愿意与他玩,还有一个坐在他旁边的浩浩还出手打他,我及时的制止了浩浩,并把他拉倒旁边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及时的教育浩浩。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想一定要做些什么,不然这样对伟伟的成长不好,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欺负伟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多多小朋友抱着伟伟,说“我们是好朋友!”就在这时我适时地表扬了多多,多多是我们班聪明的孩子,经过这一表扬,孩子们更加淡化了对伟伟的另一种眼光的看法,经过这两次的教师适时的处理和教育,孩子们渐渐愿意与伟伟玩了,好多孩子也不像以前一样散步不牵他的手了,不去悄悄地欺负他了,都愿意与伟伟做好朋友,抱一抱了,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就看怎么去引导,怎么去教育。
伟伟奶奶说:“老师,伟伟,每天一早就要来幼儿园了,每天回家也很开心,谢谢老师了,你们辛苦了。”听到家长说这样的话,我心里觉得很安慰,因为做我们幼儿园教师的,只有处处留心,多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才能真正做到是一位有“心”的教师。
关注每个孩子的进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关注每个孩子的进餐”!
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
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
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讨论的重点。
同时,吃饭进餐也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价值。
如何让幼儿爱吃饭,吃好饭,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黄蓝幼教集团管理与研究的重点。
反思日常餐桌现象,孩子们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不爱吃饭、吃饭慢、挑食、掉饭粒、餐具使用不当、卫生习惯不佳,等等。
虽然老师们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比如,进餐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但幼儿进餐始终处于被动管理中,教师会催促幼儿“快吃”、“吃完”,也会不断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导致幼儿体验不到品尝美食以及进餐本身的快乐,也无法发自内心地遵守各种文明进餐的礼仪和规范。
为了充分发挥进餐环节独特的教育和发展价值,我们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关注每个孩子出发,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问题和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进餐、文明进餐。
不爱咀嚼的丁丁“老师,我家丁丁吃饭是我最头疼的事情,麻烦您了!”从我刚接手这个新班的第一天,丁丁妈妈的这句话就一直记在我的心里。
每次喂丁丁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饭菜刚到他的嘴里,他就用舌头使劲地把饭菜顶出来,嘴里还说着:“不吃不吃,就是不吃。
”时间久了,丁丁甚至因为吃饭问题不爱上幼儿园了。
经过了解才知道,妈妈对丁丁照顾得格外细致,家里只做很软的馒头和面条,水果也只吃香蕉泥和苹果泥。
看来丁丁不是不爱吃饭,是因为他长期吃软烂的食物,咀嚼能力下降,嚼东西对他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知道了原因,我们决定从“牙齿的故事”人手,先解决他不爱咀嚼的问题。
我们邀请幼儿园的保健医带来了牙齿的模型,给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了用牙齿嚼东西的重要性。
孩子们一个个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得特别认真。
丁丁还主动问:“老师,要是牙齿不能嚼东西会怎么样啊?”保健老师说:“牙齿会生病呀!它会不高兴,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了。
你看看,大老虎最厉害吧,它的牙齿就经常用,丁丁也要像大老虎一样吃饭啊。
”听了这些,丁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采取小步递进的方法,逐渐调整食物的种类。
丁丁能喝汤,我们就先从汤人手,给他盛的汤稠一些,过段日子再往汤里加米饭,然后慢慢过渡到吃正常的主食。
同时,请家长相应地改变烹饪方法,增加饭菜的硬度,水果不再做成泥状,可以先切成小小的丁,然后再大点。
家园一致,孩子自然就适应得更快,来园时和进餐时的情绪也渐渐变得更加自然。
当然,每个孩子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每当丁丁看到食物的种类发生变化时,都会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情绪。
这时,老师就会对他说:“丁丁最棒了,我们的牙齿就像大老虎,啊呜一口就吃掉。
”经过两个月的共同努力,丁丁进餐的情绪和对食物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不仅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地吃饭,有时还会说:“老师,我还要吃!”丁丁妈妈也告诉我们,孩子回家后也是自己吃饭,还要肉吃呢,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听到孩子在家里的进步,看到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和他吃饭时快乐的样子,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把青菜留给小兔子的天天平时特别爱吃青菜的天天今天却不吃了,还说:“青菜是小兔子最爱吃的,我不要吃。
”边说边用勺子把青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还说要把切好的青菜送给小兔子吃。
老师走过去,轻声对他说:“小兔子有青菜吃,这些菜是厨房老师给你做的,你吃吧。
”听了老师的话,天天不但没有高兴起来,反倒急得哭了,边哭边说:“不行、不行,小兔子不够吃了,就要留给小兔子,谁也不能吃,呜呜……”看了天天的反应,老师也糊涂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虽然不明白原因,但老师没勉强他继续吃完,而是决定先和家长沟通一下。
原来,周末时妈妈带他去了农家院,天天喂小兔子吃青菜,可是喂到一半,青菜没有了。
当时,为了赶时间,家长和农家院的主人就告诉天天,青菜吃完了,没有了。
没想到,天天可认真了,他惦记着小兔子,回家后无论如何也不吃青菜了,就连家里其他人也不许吃青菜,说要留给小兔子。
妈妈为此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了妈妈的话我们释然了,也不禁为天天的爱心而感动。
但是,怎样做才能既保护孩子的爱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地吃青菜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请小兔子来帮忙了。
结合3岁幼儿常把假象当真实的年龄特点,我和老师们精心排练了“小兔子送青菜”的手偶剧。
主要情节就是:小兔子吃了天天送来的青菜,长得又肥又壮,身体可棒了。
为了感谢天天,它也为天天和小朋友们送来了一大筐青菜,希望大家都能像它一样长得又快又好。
故事结束后,我们带着小朋友一起把青菜送到了厨房,天天激动地对厨房的叔叔说:“叔叔,您要把青菜炒得香香的,我今天要吃好多。
”通过这个故事,天天又开始爱吃青菜了,而且每次看到青菜都非常高兴,边吃边说:“小兔子爱吃,我也爱吃!”看到他红扑扑的小脸儿,妈妈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爱掉饭粒的豆豆豆豆每次吃饭老师都很头疼,饭粒掉在桌上、地上一大片。
这可怎么办?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豆豆掉饭粒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边吃边说,一口还没吃完,就和旁边的小朋友悄悄聊天,结果饭粒就掉出来了;另外就是边吃边东张西望,哪个小朋友有事情他都要赶快转过去看看,结果可想而知。
吃饭不专心,当然吃不好。
老师们经常提醒豆豆,可是每次都是提醒了就做到了,不提醒,就忘记了。
为此,老师们分析了豆豆的性格特点:他聪明且活泼好动,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提醒的方式只能解决一时,无法内化为豆豆的自主行为,长此以往不利于豆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决定利用值日生的制度,让豆豆体会掉饭粒的后果。
于是,我们想办法巧妙地将扫地的任务分配给了豆豆。
午餐后,值日生开始进行收尾工作。
豆豆拿起了小笤帚和簸箕一桌一桌认真地扫了起来。
当扫到中间一桌的时候,他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饭粒和渣滓,由于饭粒很黏,扫了半天也扫不起来。
扫了一会儿,豆豆就失去了耐心,边扫边说:“这是谁掉的饭粒呀?扫都扫不动!”我走过去,悄悄对他说:“是呀!真不像话,咱们看看这是谁的座位呀!”豆豆马上站起来看了看,脸一下就红了。
我小声说:“豆豆,你看,饭粒掉在地上真不好扫,对吧?而且还特别浪费!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豆豆想了想说:“我以后不掉饭粒了。
”我又问:“你知道你为什么总掉饭粒吗?”豆豆摇摇头。
我说:“你吃饭时要专心,不说话、不东张西望,饭粒就不会掉了。
”
从那次做值日开始,豆豆真的开始注意了,吃饭时说话的次数少了,也不东张西望了。
即使掉了饭粒也会马上捡起来。
有时忘了,我们也不再用语言提醒,一个眼神和动作他就马上明白了应该怎么做。
幼儿的进餐问题,既有共性,更有个性,要从进餐环节,培养每个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餐礼仪,既要关注一般幼儿的共性问题,更要了解、尊重、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于“关注每个孩子的进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孩子们在自主中获得快乐
最近,班级里的小顾特别喜欢跑步比赛,玩飞盘时要跑步比赛,玩纸球也要比赛,因为天气很热,又想到安全性,都被我拒绝了,这一次玩球的时候跑又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要跑步比赛嘛,好不好嘛。”
想到他是十分调皮的孩子,经常惹事,既然他想跑步,“有事”做了就不会“惹事”啦,正好适当的消耗一些体力,让他能安静一会。而且他这么多次的请求我,我也不好再打击他,于是我说:“你去找找有没有谁愿意和你比。”他开心的转身,找来了小陈,说要和他比,他们站在我的身边,我手拿着球,朝一个空的地方,说:“谁先拿到,再跑回我身边就是胜利,注意安全,不要撞到其他小朋友。”于是把球滚了出去,两人开始了比赛。时不时的又有几个幼儿过来围观,还有个别男生也主动参与了进来,玩的还挺起劲,后来很多孩子都想要参与游戏,我说:“今天天气还算凉爽,那我们就来一次接力赛跑吧。”没想到得到了一致的欢呼声。
也许是因为天气的关系,较久没有组织跑步这类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印证了孩子们精力都特别十足的这句话。我还没有给他们分组,他们已经跑到赛道了,自己分起组来,还蛮有秩序的,帮他们均衡了一下人数,比赛就开始了。这是很简单的往返接力跑,规则幼儿都十分熟悉。
游戏开始,幼儿就显得十分兴奋,不停的为自己的组加油,也没有因为等待而觉得无聊,反而更有参与的欲望和兴趣。
虽然这次活动组织的比较简单而又仓促,但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往往是不经意的,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较容易的调动起幼儿的兴趣与积极性。
请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科学家发现:儿童很多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也有“关键期”。如有人提出:1岁半—4岁是发生兴趣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文字的关键期,2—3岁,5—6岁是儿童形成和发展数概念的两个关键年龄阶段,如果错过了某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则以后将永难补救。朋友,当你的孩子处于学前教育阶段,你们曾关注过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吗?因为注意力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你们又曾注意过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吗?因为学龄前的儿童将以惊人的速度获得语言能力,它是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文字的重要准备;同时,你们曾时时注意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吗?因为这是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已有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不是在大学时期,也不是在中学阶段,而是在幼儿时期。再如,一位名叫布鲁姆的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5岁以前。如果以一个人在十七岁达到的智力水平为标准,那么,他在四岁时的智力发展已达到50%,到七岁时已达到80%。可见,对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开发有多么重要!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敏感期和关键期,3—6岁是进行早期教育智慧训练的大好时期,请关注孩子的年龄阶段,请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熙媛是个内向、胆小、不愿与同伴及老师交流并也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的孩子。在班级中一直都是默默无声的。如果你不去和她交流,也许你会忽略掉她也说不定。因为平时我们大多关注的都是些比较调皮的孩子,对于那些内向话不多的孩子来说只要不去吵别人,一般我们都很放心。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她们也有她们的想法,也许她们很渴望被老师关注,只是不善于表达,也许她们很想和你说话,只是始终夸不出那小小的一步,因为害怕占据了孩子们的内心。
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只觉得熙媛是个很内向的孩子,话不多,但是挺乖的。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每当游戏时间这孩子就不知所措起来,总非常的畏惧,嘴上也常会说:“老师我不要玩”,很被动。一般也都是以站着不动而结束活动。在平时自由活动时间我也观察到她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坐在椅子旁发呆。不与别的孩子交流,也不走动。如果孩子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以后进入小学肯定会更加孤僻。为了让孩子更快的融入集体,愿意参与活动,我就积极的和熙媛的父母联系。而QQ群就给了我们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其实孩子的父母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不主动、怕生。然而他们却也束手无策,也正为此事而烦恼,我就慢慢的告诉她们别着急,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可以变得开朗起来。熙媛的妈妈告诉我平时她们工作比较忙,很少带孩子出去玩,而平时在家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也不怎么走动。初步了解了这一些后,我想这就导致了孩子不善于交际,因为孩子的社交圈太小了,对于外面的社会她始终感觉是陌生的,不适应的。家成了孩子唯一的交流场所。交流中我和熙媛妈妈约定:平时在忙也得抽点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玩玩,让孩子的胆子慢慢变大,并让她多与同龄段的孩子多接触交流,戴思奕、曹佳怡都是她们那边的,而且都是非常开朗的小女生。我就请熙媛的妈妈多带孩子与她们交流,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没有隔阂的,在一起久了,胆子自然而然也会慢慢变大。而在幼儿园,我们就会多与她互动,并常常以鼓励、表扬的形式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每当游戏活动时间,我总是慢慢的引导,并不是因为孩子说不玩,就随她去,而是相信她、鼓励她、帮助她,让她知道自己是可以的。渐渐的孩子开始变化了,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了,愿意和班级里的小朋友交流、做游戏了,还学会了和老师分享自己开心的事情,虽然还不是很主动,但是我知道孩子正在一点一点的进步,那时多么让人高兴的一件事。
当然这些进步离不开她的父母,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和她的父母交流孩子在家与在园的表现,两方面共同的努力,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变化。相信熙媛一定会更加开朗更加勇敢。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的细心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孩子你们都要幸福的成长哦!
我们的孩子虽小但他们可关注着灾区的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28在四川发生了8.0级地震,波及面之广,死伤数之大史前少有。距今,汶川地震已造成32477人死亡220109人受伤。很多孩子无家可归,昔日有父母疼爱、家庭温暖的孩子瞬间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又有很多家长眼巴巴看着、等着自己的孩子生命悄然而去却又无能为力,那种痛失亲人、家园的悲惨,让我们心痛万分、感同身受。灾难无情人有情,在四川地震事发后,广大人民、海外侨胞等在第一时间发起捐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我们的孩子虽小,没有经济来源,但他们是可关注着灾区的情况,每天的新闻播报都围绕地震,知道地震7.8级,那里的房子倒了,很多人都被压死了……孩子们一听说要捐款救灾马上将平时省吃俭用的零用钱、压岁钱都统统搬了出来,拿着10元、20元投进了红色的募捐箱。我班的孩子林晨一早就拉着她的妈妈来捐款,一路软磨硬泡,非要让他的妈妈拿出他的400元压岁钱。有的孩子拿着10元钱:“老师,这是爸爸给我的可是太少了!”孩子显得有点难过,有的孩子拿着一大罐的零钱:“老师,这是我攒的零花钱。”有的孩子拿着一个压岁包毫不犹豫地投进了募捐箱……我的孩子们,钱多钱少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的一片爱心!
张帅妈妈告诉我他们也是外来人员,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在小港安乐家,有了自己的房子。看到四川地震,他们家里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力量献出了一份爱心。他们还打算领养一个四川的孤儿,虽然在物质上给予不了什么,但在精神上可以给予他家的温暖。听了张帅妈妈的一番话为之动容和钦佩,看着孩子们纯真、炙热的心,听着孩子们真心、淳朴的话,相信在大家的爱心下,灾难打不垮我们坚强的中国人。四川人民加油,中华民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