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老师,请不要敷衍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11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结束了长长的假期,孩子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幼儿园,我班的小朋友又回到了幼儿园这个温馨、甜蜜的大家庭,大家互诉着暑假中的趣事,庆祝着自己升大班了。为了让孩子们在新学期,有新气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大班生活,我和孩子们商量着怎样来装扮自己的新教室。
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把自己的好点子说出来,最后决定先在墙的一角贴上松树和松鼠,有了具体分工后,孩子们便忙碌起来。有的用纸折出了松树叶子、有的折出了蝴蝶,还有的剪出了小草,最后把剪小松鼠的任务留给了我,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真是人多力量大,不到半天时间,我们的作品就全部上墙了。孩子们围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相互欣赏着,有的孩子说;老师,你剪的松鼠真漂亮!我正陶醉在孩子们的称赞声中,这时,耳边忽然传来一个轻轻的声音:“有点不太像,松树应该有一条大大的尾巴,可老师剪的松鼠尾巴太小了。”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晶晶小朋友,是啊,由于我的失误,松鼠的尾巴剪得有一点偏小,细细看来,确实不太像。
这低低的声音让我又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一次,我们班的悦悦拿着一根小绳让我和她翻绳,开始我还和她认真的翻着,后来一遇到难一点的我就不假思索的乱翻一气,最后换来的是悦悦满脸失望的神情。”每每想起这些,我的脸都会不由得有些发烫。所以这一次我毫不犹豫地对孩子们说:“谢谢晶晶小朋友的提醒,老师一定会重新把它修好。不一会儿,一个大尾巴的松鼠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高兴的鼓起掌来。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是显示师道尊严,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敷衍,而应该认真对待,因为孩子们的心是纯真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认真的,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应该尊重幼儿,用耐心去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使老师和孩子处在同一个人格底线上。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和尊重,才能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教育随笔: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我们班,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每一种活动中都需要老师不停地去点击他,他们的名字随之而然地天天挂在老师的嘴边,渐渐地老师和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多了起来,这时,那些乖巧,安静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最近我发现,调皮、好动的孩子时刻需要老师的点击,那些安静、乖巧的孩子亦然,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似乎都喜欢老师去点击他,表现好也罢,表现差也罢,他们就是喜欢自己的老师多看她一眼,对他笑一笑,聊聊他们的事,哪怕老师不经意的摸摸他的头,孩子就会高兴地蹦来蹦去。我们常说,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的好朋友,然而有些时候这似乎有些纸上谈兵,这样说有些过,毕竟我们也在尽力地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我们关注一些孩子的同时,是不是也忽视了另一些孩子,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游离在个别与集体的教育之中呢?有时候思绪会很乱,思考一点问题,却发现,好多好多的画面,感触同时油然而生,让我很难一时间缕顺清楚,然而此时我只想记录和表达的一点就是: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每一位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点击”!
给我这种内心的触动是来自我班的彤彤。她是一个安静的小女孩,胆子很小,不敢大声说话,平时进行活动时也比较被动。为了帮助她提高主动性,我和班上的老师没少下功夫。在没有更深的了解彤彤之前,我一直认为,彤彤这么安静,一定是个不善表达的孩子。有一次接到彤彤妈妈的电话,在电话里通过妈妈的讲述,感觉彤彤完全不像在幼儿园时的安静和不善言辞,妈妈说完后,我就开始寻思自己对彤彤的了解是否全面准确,我开始进一步地了解她、发现她,一有时间我就走到她跟前,跟她说说话,没有目的,就是瞎聊,聊着聊着,说着说着,我发现彤彤原来这么能说,我加大观察的马力,在日常活动中,她有丁点的进步,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将她一个闪光点无限地扩大。渐渐地,我发现在课堂上,彤彤举手次数多了,游戏中,彤彤也积极了,教室里也常常听到彤彤的声音和笑声了,她奶奶送她入园时也常说:“每天回家都很开心,说老师表扬我了”
彤彤的变化,给了我意外的收获与惊喜!都说每一位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的确如此,但有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我们老师有心、用心,就不会有被忽视的孩子,不是吗?想要做好,确实很难,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孩子都在等着我们,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他们需要老师的点击!
教育随笔:“不要”男孩
孩子们都是喜欢游戏的。进入中班后,根据班级里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里新设了“魔法小丑蛋糕”和“玩转蛋糕”这两个角色区,孩子们十分喜欢玩这两个区角,每天到玩区角的时间时,就会有很多孩子来和我说“老师,我想去买蛋糕”“老师我想去做蛋糕”,等等。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玩,我也很开心。
班级里有个叫小语的小男孩,十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在玩体育器械时,他就拿着沙包或者飞盘在旁边看着,请他回答问题也都不愿意开口,玩区角的时候也喜欢趴在自己的座位上,每每鼓励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被一句“不想玩”“不要”给反驳回来,甚至会出现扔掉玩具的情况,慢慢的,我也不再强制他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了,就让他在旁边看着。在两个蛋糕店开设之后,区角游戏时,我发现小语会经常“游荡”在蛋糕店周围,在看蛋糕店里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我也没有管他,就让他继续观看。到了收玩具的时候了,蛋糕店里的小朋友们收拾区角总是要慢一些,小语这下看不下去了,上前帮着一起收拾蛋糕,被我发现后,他还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况在几天后的区角游戏中有了进展,小语主动拿起区角牌,选择了“魔法小丑蛋糕”,在区角里充当了收银员的角色,但是观察后我发现他只是站在收银台前,按着收银机,见此,我扮演了一次小顾客,来买一次蛋糕,只见他拿起一个蛋糕用机器扫一下就给了我,我问“这多少钱,我不用付钱吗?”,他笑了一下说“一块钱。”我给了他一块钱,并说“这蛋糕我要带走,这样直接拿着好不方便呀”,他看了看没反应,我又说“你能帮我拿个袋子装一下吗?”他立马拿来一个袋子装好蛋糕,并装进去一个勺子,递给了我,我立马表扬了他。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了,也来买蛋糕,小语玩的很开心。之后,我发现小语不再抗拒各种集体类的活动了,慢慢的开始很旁边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其实,孩子是个有着自己发展规律的个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教育随笔: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
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教育随笔:不要小瞧了孩子
今天冉冉有一个让大家惊讶甚至佩服的地方。昨天傍晚放学之前,我们布置了一个树叶添画的回家作业,还帮每一位幼儿准备好了材料。今天早上交上来后,发现冉冉居然交了三幅树叶添画。一问,原来一副是爸爸做的,一副是妈妈做的,一副是冉冉自己完成的。昨天晚上还下着大雨,他们三个人吃好晚饭一起去摘树叶,一起去买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回家一起做。创意都是自己想的,冉冉的画都是自己完成的,并没有大人帮忙。这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啊!我们都很佩服!是啊,本来树叶添画这个作业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动脑还要动手。有些家长就一手包办;有些家长就照着我们给的例子依样画葫芦。可是冉冉一家却别出心裁,交上了令人满意的作业!在“树叶添画”这个事件上,冉冉父母的教育方法真的很好。知道一个小孩子自己动手确实有点难度。可是如果爸爸、妈妈、宝宝每人一份,一起围在桌子边,一起动手做,遇到问题可以一起商量但是自己动手。孩子一个人做会没劲,都是家长做那孩子能学到什么呢?可是冉冉他们一起做,就有很大的区别了。不仅完成了作业,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自身产生自豪感;还增进了父母,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可以一次难得的亲子活动啊!
教育随笔: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我们班的琦琦是一个特别喜欢画画的小女孩,一有时间就喜欢自己拿着彩笔在纸上绘画。有一天她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一副《美丽的春天》给我看,满怀希望的想得到我的表扬,当时我见了她的画,皱了皱眉头,不屑的说了声:“你能重新画一副吗?”此时琦琦低下了头,垂头丧气地说:“好”,突然,我认识到了自己说出的话伤害了孩子的心,便和琦琦说:“刚才老师没有好好看你的画,来让老师再仔细看看。”于是琦琦不情愿的把画给了我,“原来琦琦的想象力这么丰富,画的真好,如果琦琦能在草地上画一些小蜗牛,天空中画一些小鸟和太阳那就更棒了!”琦琦看了看我:“老师真的吗?”我肯定的点了点头,琦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不经意间自己差点就扼杀了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更使我认识到不要轻易的直接否定孩子,即使他做的再不好,也要试着对他进行鼓励,先稳定孩子的情绪,然后引导他逆向思维,多方位思考。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我会不断改进,让孩子们幸福的成长。
教育随笔: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是后来的,应该不在我们这一组。”还没等我说话,乐乐接着说:“我好久没玩小超市了,我想在这里玩。”原来孩子们是为了争取游戏资格而吵闹,看着大家僵持着,谁都玩不成,我就说:“要不你们再商量一下,那边的图书区,益智区也不错哦!”话音刚落,原本小超市里的浩浩和佳佳马上提出他们要去其他组,浩浩和佳佳刚走,其他的孩子也都高兴的玩了起来。
这个问题看似圆满的解决了,但是却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首先,我认为浩浩和佳佳早就选好了活动区,该退出来的不应该是他们。孩子们一旦在游戏和交往中出现需要协商和谦让的情景时,让步的总是这几个乖巧的孩子。长此以往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这些孩子就应该谦让,而不懂得理解他人的需要。
活动结束后,我先找来乐乐和越越告诉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则要懂得先来后到,我组织全班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选择区域的问题,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对待幼儿间的冲突教师也不要简单化,要看到其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有针对性的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教随笔:不要做坏老师
得不偿失,做“坏老师”只会让孩子们更加疏远你的同时让自己更无奈。
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也是敏感的。当我走进孩子们的那一刻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群小不点用询问的眼光望着我,“看,韩老师的头发变了!老师换新衣服了……今天一进门就听见孩子们在议论着。与这帮孩子的相处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点点滴滴。
今天加点的时候,我一边发饼干一边为他们打开包装袋,耳边不时响起孩子们的“告状”声。我着实有些不耐烦了,正想吼上几句叫他们安静下来,一只小手伸过来,轻轻地抚摩着我的手。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一飞。“老师,你的手受伤了”,我帮你包起来吧。一飞踮着脚,涨红了小脸,眼里益满了对我的关切。我赶紧蹲下来说:“谢谢你,一飞”,或许是刚才给孩子们分饼干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划破了。孩子没有忽略它,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老师的一点哪怕是小小的变化都是重要的。我深深地为自己刚才的不耐烦而羞愧。
回顾近来与孩子的相处,孩子们似乎对我疏远了很多,也许是因为我严厉的眼神、生涩的话语拉开了与他们的距离。我虽然换来了“耳根清净”,但与此同时孩子们为我敞开的心们也悄悄的关起来了。得不偿失,做“坏老师”只会让孩子们更加疏远你的同时让自己更无奈。
教育随笔: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非常强,可是我们作为老师往往不能完全放开手,让孩子大胆的想象创造,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投放了新材料《脸谱装饰》,给孩子交代了要求之后,我就走开了,但是虽然走开了但是我心里总放心不下,担心没有说清楚,心里很是矛盾还要不要给孩子再说一次,纠结半天之后,于是我还是来到了孩子跟前又给他们说了一遍。我才放心的走开了。过了一会之后我去看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没有一个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完成的,他们的方法和想法都是与众不同的。之后我就在反思,是不是我对孩子的思想干涉过多了,这样是不是局限了孩子的能力发展,对孩子的创造思维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扼杀。
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样的材料,我这次只是投放了材料和提示卡,只是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行为,我发现孩子们的路数很清楚,她们先看了看提示卡,然后看了看我提供的材料,便很快的动手操作起来,还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方法,整个活动我没有干涉,孩子们自己玩的有声有色,作品也是各具特色。
通过这两次活动的对比,我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还是放不开手,总担心孩子做不好怎么办?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自己探索学的方法,美术教学就是发展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知识、培养幼儿积极观察、大胆表现生活、养成良好习惯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艺术活动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所以,我们只要相信孩子能创造世界,那么他们就能创造出世界给我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