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案例分析:美丽的蝴蝶
发布时间:2021-05-12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美丽的蝴蝶
观察实录:
在线描活动"美丽的蝴蝶"中,我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线条和图形对称的装饰蝴蝶翅膀并感受蝴蝶翅膀对称的美。我先出示一幅有着各种不同点、线、面的"美丽的蝴蝶"范画让幼儿观察蝴蝶的结构,有几部分组成,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我进行示范,让幼儿了解把纸对折一下找到中心线画蝴蝶的头胸腹翅膀就对称了,并提醒幼儿外轮廓要尽量画得大一点,最后用好看的图案进行装饰。
晨晨对绘画活动非常感兴趣,很快就找到了中心点,画好了蝴蝶的头胸腹,并在胸和腹的两边画上了两对翅膀,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翅膀画得太小了,蝴蝶显得有点身大翅膀小。"老师,我的翅膀太小了,不好装饰了。"晨晨拿着画纸低着头走到我跟前。"这蝴蝶翅膀这么小,怎么飞得起来呀?"边上的青青看到了热心地对晨晨说。"那怎么办呢?"我假装不知道问晨晨。"能再给我一张白纸吗?"晨晨羞涩地问我。
我又给了晨晨一张白纸,这次他画了一只大大翅膀的蝴蝶,但两边各留了许多空白处,于是我提醒晨晨在空白处多画上一只蝴蝶,让画面更加充实,不会显得过于干净,还引导他用记号笔画上一些天空白云或者小草小花等场景,让画面更加的美观。yJs21.cOM
观察分析:
晨晨的家在昆山,平时由于种种原因缺勤较多。从本次活动中可以看出晨晨通过老师一年多的引导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的,也有绘画的欲望,且在绘画活动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由于基础差,手部控制能力较差,不能较好的表现蝴蝶对称的翅膀。
实施措施及效果:
1和家长联系,让幼儿尽量做到不缺课,并让幼儿在暑期中继续练习绘画,掌握各种点、线、面的组合画法,让他在以后的作品表现中画面更丰富。
2.教师给晨晨更换一张新的白纸,并在活动中引导晨晨先不要打开记号笔盖子,在白纸上画上大致轮廓,然后再打开笔盖进行绘画。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蝴蝶和花
在秋天里,我和孩子们来到鼎丰厂观察美丽的菊花。孩子们如一群放飞的小鸟,叽叽喳喳,兴奋不已。在菊花展台前,我细心地引导孩子们观察菊花的颜色、形状……忽然,胡正秋手指着空中喊了起来:“蝴蝶、蝴蝶,有蝴蝶!”其他的小朋友听见了喊声,都跑过去,争着看蝴蝶。本来好好的秩序,一下子都乱了套。
见孩子们对蝴蝶这么感兴趣,我也跟了上去,边和他们一起追蝴蝶,边说:“蝴蝶最喜欢花了,我们看看蝴蝶飞到哪些颜色、哪些形状的花上去玩,喜欢和谁做朋友?好吗?”,然后我们就悄悄地尾随这只可爱的小蝴蝶,这只可爱的小蝴蝶后来停在一朵黄颜色的菊花上,我和孩子们摒住呼吸,观察那朵供小蝴蝶停靠的菊花,观察菊花的颜色、形状,看小蝴蝶在菊花上扇动着它那对美丽的翅膀……我指导孩子们观察蝴蝶身上美丽的花纹,观察它有几对触角和几条腿……一个偶然的插曲,使孩子们接触到了昆虫的简单知识。
分析:
生活即课程,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小蝴蝶是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老师,及时地把它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情景,组织幼儿观察蝴蝶,并了解一些简单的有关昆虫的初步常识。
瑞吉欧有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作为孩子大朋友、大伙伴的我,就必须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也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而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所在,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教师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
现代的幼儿教育已从原先单纯的教师教、幼儿学,向师生、生生互动互学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产生问题中有敏锐的观察扑捉信息能力和接纳赞赏能力。虽然,“蝴蝶和花”的活动并不是我预先设计好的活动,但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从而真正做到老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总之,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幼儿生成的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作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对幼儿生成为题及时的处理、筛选,抓住那些有共同兴趣的,能引起共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让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转化为教育契机,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幼儿园案例分析:对幼儿成就感的分析
建构区的一角,我们提供了八根长条形的积木,一个标记用的夹子和一块宝丽板,鼓励孩子们比赛搭高楼,看谁的楼房搭得更高,规则是楼房不会倒,并且积木都用完。由于孩子们刚开始进行大型积木的建构,很多孩子缺少垒高的经验和技能,大多只会平铺或者堆砌,镂空竖向垒高的情况很少,我们因此而在建构区添加了这个“叠叠高”游戏,一来可以帮助孩子练习垒高的技能。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开放性思维。孩子每成功一次,就可以把标有大拇指的夹子夹到同等高度,下一次操作,再看看是否能超过这个标记。
活动实录
小蒯第一次玩这个“叠叠高”游戏,游戏一开始,他就把积木一根一根垒起来。十公分左右的积木一根接一根竖着垒起来,重心很高,积木一次又一次地倒塌下来。小蒯很有耐心地不断尝试,一次、两次、三次……在经历了大约六七次的失败之后.他终于改变了方法,把最底下的三根积木横过来放,然后再垒高。这样,积木的重心降低了,小蒯终于获得了成功。我当时想,他会不会由此受到启发,想到更多的方法呢?但是很可惜.随后,小蒯就放弃了这个游戏,去玩多米诺骨牌了。
小俞过来了,他也把积木一根一根竖起来首尾相叠,显然,小俞要有经验得多,当积木达到一定高度,他发现积木不太稳,就把其中一根积木横了过来,再继续往上垒,很可惜,这一次尝试还是失败了。紧接着,小俞换了一个方法.先用四根积木在底部搭出一个组合,再把剩下的积木一根根垒起来,这一次,他很容易就成功了。第三次,小俞又在底部减少了一根积木,用来增加“楼房”的高度。刚开始,“楼房”倒了,小俞略微进行了调整,把最下面一根积木移到上面保持平衡,果然,“楼房”稳稳地“站”在了地垫上。紧接着,小俞又减少了一根底部的积木以增加“楼房”的高度。这一次,楼房更高了,搭的时候更不容易,“楼房”一次又一次地倒下来。小俞不断地尝试着“一根横、七根竖”的方法,努力让“楼房”不倒下来。
游戏分析
小蒯一开始使用了最直接的方法,把积木竖向连接进行垒高。在他的思维里面,这种长条积木这样搭是最高的,想法很准确,操作却有很大难度。小蒯平时比较好动,能专注一件事情并坚持这么长时间,很不容易。他的坚持让我看到了他行为模式的一种变化,也看到了他思维方式的改变与突破,显然,这种突破比游戏的成功与否更有价值。在终于获得了首次的成功之后,他变换了游戏。对他来说,成功就像一颗非常诱人的糖果.当还差一点点就能够着的时候,是他欲望最强烈也是最积极主动的时候。但是,当通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得到之后,他却会停留在自己的成功点上。而不愿意去破坏这一份满足感。由此可以想到,一个游戏的难易程度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游戏难易要适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激起孩子探索的欲望。
与小蒯相比,小俞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反映出自身所具备的一些品质。他的建构经验比较丰富,在建构的全过程中,小俞经历了三次失败,但他对失败的处理方式更积极而有效。什么方法容易得到成功,他会再试一次.什么方法比较难,他会马上进行更换,或者留到最后。小俞在建构过程中有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来自于他以往的建构经验,这正是小蒯所欠缺的。其次,小俞的思维灵活清晰并有策略。整个探索过程,小俞不断变换建构的方法让“楼房”的高度达到更高层次,并且每一次都是依循一定的轨迹采用逐步递减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建构过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的计划性。如何让“楼房”达到更高的高度,在他的头脑里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和思路。与小蒯相比,小俞坚持的时间更长,不断获得的成功激励着他的探索行为,让他乐此不疲。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技能上的学习、思维上的锻炼,更是良好学习品质的促成:主动、积极、坚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创造新的行动,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现在与将来的学习。
回应策略
观察到两个孩子不同的情况,我在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去做。如果不给小蒯提供一定的支持,他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玩这个游戏;如果让小俞在集体面前来介绍他的游戏方法,那么其他的孩子将失去自己的探索过程。我想,给小蒯的支持只能是个体的,单独进行的。趁着游戏还没结束,我煽动小蒯去和小俞一起玩。
一开始,小蒯只是看着小俞玩,并不参与,看他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尝试把“楼房”垒得更高。终于,小蒯忍不住了,凑上去帮小俞一起搭。小俞也很乐意让小蒯帮忙,两个人你搭一根我搭一根,在几次失败以后,终于成功地搭出了“一根横七根竖”的“最高楼房”。我发现,当小蒯把最后一根积木放上去的时候,他非常谨慎,他知道,这最后一根积木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他成功地把积木放了上去!我希望这一次合作,能够帮助他重新建立起玩这个游戏的信心,也能给他带来更多的灵感。
对于像小俞这样的孩子,这个游戏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多可玩的空间了。我可以为他们投入第二层次的材料,选择一些大小长短不一又足够高的积木,让孩子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前提下比赛谁能搭得更高。在这个基础上,或许还可以投入弧形积木,让孩子挑战更高的高度,挑战积木的组合,挑战弧形积木的平衡……
幼儿园美术《苹果树》案例分析
教师的语言
1.小朋友你们看!苹果园里的苹果树好看吗?(好看)农民伯伯也很开心,可是有一颗苹果树他很伤心,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伤心吗?幼儿(因为今年它一个苹果也没有结),你能帮帮它吗?(能)。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它变出苹果吗?(用笔给它画上、用颜料涂上去)。
2.师: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老师也有一个好的方法。但我要请两个朋友来帮忙。你们看这是什么宝宝?这是什么宝宝?教师:“老师要请两个朋友来帮忙变苹果,一个是食指宝宝”随即伸出食指,还有一个是颜料宝宝。”出示颜料盘。“这个颜料盘里面的颜料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现在我开始变苹果啦,看好了我是怎么变苹果的。”“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苹果树上变、变、……变好了我们要请毛巾宝宝来把小手擦一擦,把小手擦干净……
案例分析
1.提出的问题不精练,缺乏概括性问题
在第二个问题中,我提问的问题太零碎,没有重点的问题,对孩子们的经验没有一点的提升,我设计的问题还不够有针对性,问孩子们很多才引到了老师要的答案。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的出示颜料,让孩子们说这是什么颜色,食指也可以直接的说我要请食指宝宝来帮忙,不需要让孩子们再进行猜测。
2.教师的语言太随意,缺乏隐性指导
在回应孩子的问题时我总是回应孩子们的话,这样的回应是没有一点的新颖的,让孩子和听课老师觉得会很枯燥,在活动中我的语言太罗嗦,一些小的细节都需要告诉孩子们,生怕他们不知道,比如:在变完苹果后要用毛巾把小手擦干净,在这里我可以不说,我自己师范后,拿出小毛巾让孩子们发现,原来变完后要把小手擦干净,可以给孩子们一些隐形的指导。
活动后反思
我在整个活动中感觉自身的教学素质还需要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应该多看一些关于教师语言和教师有效提问及有效回应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自身的需要,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知道美术活动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好上,虽然问题没有语言课那么多,但问题问出来一定要简洁有针对性,让孩子们在问题中有一定的经验或技能的提高。其次,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师的隐形指导师很重要的,有时教师说的太多,让孩子们听了,感觉有可能会很烦、课堂有可能会很枯燥乏味。美术活动中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去尝试,对孩子们的回答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回应和评价。
案例:蝴蝶飞来了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的早上,我和孩子们上完早操开始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散步。
在新教材小班第一个主题《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中有个分题活动---我的幼儿园。活动中希望通过带幼儿参观美丽的幼儿园使新入学的小班幼儿能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了解幼儿园的功能分区,使其对幼儿园产生喜爱的情感。我利用早操散步的时间和孩子们在院子里看草坪、看各式各样的树,看那些秋天依旧美丽的花,看形态各异的树叶。孩子们很投入的唧唧喳喳的说着,很是热闹。
突然刘梦瑶小朋友伸出十指放在嘴边“嘘——”,小朋友们看到她认真的样子很快安静了下来。她压低声音说:“看那边有只蝴蝶飞来了!”大家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到了一只蝴蝶静静的落在一棵小草上,一对美丽的翅膀还偶尔的动一下。我先是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蝴蝶是什么颜色的呀?”孩子们仔细的观察着,孙鹏成小朋友说:“它是黄颜色的!”又有孩子说:“老师你看,小蝴蝶身上还有黑点呢!”还有的说“它的身上有黄和黑!”看着孩子们小脸上洋溢着的激动,我很是高兴,一个以蝴蝶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在我心里形成了。曹浩哲问“蝴蝶在干什么呀?”马上有人说“它在休息!”还有人说“它在吃草!”我马上说:“蝴蝶吃草吗?”刘梦瑶马上说:“不,蝴蝶喜欢吃肉!”孩子们对蝴蝶吃什么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有不少孩子把疑问的眼光投到我身上。我很尴尬,因为对蝴蝶我了解也是不多的。但是我很快反映过来马上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今天回家的时候问问你的爸爸妈妈小蝴蝶喜欢吃什么,明天回来告诉老师好吗?”孩子们痛快的答应着。我松了一口气,但是我又很快庆幸了,整因为这样我把寻找答案的机会给了孩子们,也许孩子们得到更多。
晚上我搜寻了好多关于蝴蝶的知识,但是我更明白了一件事。作为幼儿教师在自身掌握知识的同时并不是作为知识的所有者象孩子们传授什么,更应该做好和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孩子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找答案。
一只蝴蝶飞来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生成活动和一次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