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烦人精”不烦人了
发布时间:2021-05-14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我们班有个“烦人精”,他是我们班最大的孩子,却也是最调皮的孩子。上学期一开学的分离焦虑特别严重,每天早晨来哭天抢地,我每次接他过来都会被他跩几脚,有一次踹到我的肚子,疼的我半天没缓过劲。是的,这样的他并不讨老师们的喜欢,看到他来我们就头疼,因为年纪大个子高,动作发展要比其他孩子要好,在班上经常横冲直撞,总会撞伤别的孩子,老师和他说不要跑,不要撞人,他都是当耳旁风听一下就忘记了。虽然年纪大一些,自理能力却很差,每天从来不主动穿脱衣服,起床要一直等所有人穿好了才会懒洋洋的坐起来慢慢穿,为了不让他独自一人在午睡室,老师会帮他迅速穿好,批评也好、鼓励也好,他就是不会主动去穿衣服,仿佛班上的任何事他都不在乎,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他有了这个“烦人精”的称号,带班过程中我的耐心无数次被他磨得消耗殆尽。
又一次玩室内游戏时,两组孩子比赛从起点到终点,奇怪的是全班的孩子都在为他加油,我有点纳闷,他明明是个喜欢搞破坏的孩子怎么人缘会这么好呢?带着疑问我细心观察了一段时间,原来,他是个力量型选手,不管是什么比赛总是第一名,和小朋友相处也从来不欺负小朋友,经常帮没有塞椅子的小朋友塞进去还会提醒别人下次记得塞。就这样我渐渐发现他有很多的优点,最大的优点是孩子们都喜欢他,用一种崇拜的眼神崇拜。这个“烦人精”似乎不再那么烦人了,虽然不主动穿衣服却从来不在床上乱窜做危险的事情。虽然力气大喜欢跑却从来不欺负弱小的同伴。虽然老师经常因为他不听话批评他,他却会在离园时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转变了心态以后再看这个“烦人精”竟然长得很帅,有一次就无意中夸了一句很帅,他尽然一天没有调皮,这让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再难搞定的孩子原来都需要老师的肯定。找到这个办法后仿佛带班时不会再被他折磨到崩溃了。他也教会了我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烦人精”。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吃橘子的烦恼
每次午点吃橘子时,看着孩子们脚下、腿上、手里到处都是碎小的橘子皮,说了几次,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得收拾很长时间。
今天又吃橘子,我边给小女孩梳头,边和小朋友们聊着天,想通过环保知识说服孩子们讲卫生、别乱扔橘子皮。娉娉趁我不注意,把一瓣橘子塞到我嘴里,笑眯眯的问我甜吗?我很感动,忙说你吃吧,好快点长大。娉娉问我:“老师,你小时候也吃橘子吗?”我点点头,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象现在的孩子们一样,把橘子瓣上的白丝摘得干干净净了再吃,不过那时候橘子皮却都是小心翼翼的剥好,晒干了当药材呢,后来学了《小桔灯》一课,就常常想着自己也做一个,虽然没看见真的小桔灯是什么样的,但对自己作的小桔灯还是得意了一阵子。于是我就给孩子们讲起了自己小时候吃橘子的情景
,以及做小桔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最后我还说了可以用橘子皮做成菊花很漂亮。鑫怡听了马上伸出手说:“老师,你看我的橘子皮能做菊花吗?”“嗯——,好像不行,橘子皮有点碎,没法做花瓣!”鑫怡有点失望,我忙说:“小朋友,我看看你们谁剥的橘子皮好一点,我来做菊花?”孩子们都热情的举起橘子皮,呵呵,紫涵的最好!她得意的站在我身边,我拿起剪刀,一边剪,一边讲解,很快一朵菊花就做好了,我把它贴在纸上,孩子们欢呼起来。
“老师,我们也想做菊花!”孩子们央求着,我把手一摊,慷慨地说:“行!下次吃橘子,就看你们的了!”“好!”孩子们兴奋的跳起来。
呵呵,不用说,下次吃桔子,孩子们一定会很小心、会很认真的剥,做成的菊花一定会很美……
哈哈,我的烦恼就这样轻松地解决啦!
教育随笔:你的告状,我的烦恼
在匆忙的这个月中,让我反思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在我的身边总能听到的“老师,他推我!”“老师,他拖椅子!”“老师,他坐在地上!”等等罪状。
我疑惑,这群天真的小脑袋里都在想些什么?对幼儿爱告状的行为我试了很多办法。我尝试了说教法,我教育幼儿:只要是你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就自己解决,不用跟老师说了。但是效果却是征得了幼儿的同意,却没看到幼儿的行为有所变化。我也尝试过针对法,针对每一个幼儿告过的状进行一次集体的汇总,和大家一起讨论该如何解决,但是结果却让我很无奈。幼儿是知道了解决的办法,但是他们却以这种办法为判断标准,一旦有人没有这么做就立刻来跟老师告状。
其实小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就像我们班的小朋友经常会告一些与自己无关的状。比如说:XXX抢别人的东西,XXX没排好队,XXX拿别人的饼干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加强。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因此小班幼儿告状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引起同伴和成人的注意,特别是老师的注意。他们告状并不要求对事情的好坏做出反应,或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时只要成人点一下头或是“嗯”一声,他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
对他们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仔细观察并分析。从中我发现,我班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告状比较多。在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中,有一些是由于幼儿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分不清同伴是故意还是无意而引发的,这是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性决定幼儿认识事物时,多数都倾向于自己的立场、观点,而不太能从客观的角度或者他人的角度进行分辨。为此,教师应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同时引导幼儿学会交往,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会运用礼貌用语来获得同伴的允许和帮助。
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道德感激发出来的,他们不管你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看到的只是行为的结果。由于小班幼儿道德发展的这一特点,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就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因此,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在弄清同伴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将动机与结果相结合。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客观结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我还发现,在游戏期间,幼儿的告状行为相对于在自由活动时发生的次数要少很多。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因此周围幼儿的对自己的碰撞也就无暇顾及。但幼儿的自由活动多数集中在狭小的活动室内,空间非常有限,并且这些自由活动多是些过渡环节的活动,受规范约束的幼儿不能自主决定,只能消极等待。而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活泼好动,在无事可做或必须等待的过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从而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4岁以后幼儿与同伴间的游戏进一步加强,但竞争意识也更加强烈,争吵和告状的现象经常发生。但这时的争吵没有敌意,也不会造成伤害,他们争吵后不一会儿就会和好如初,这种争吵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接触时的撞击。幼儿的告状行为同时也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现在对于这种另类的交流方式我已经不再束手无策。我在思考幼儿的告状行为到底应不应该杜绝?这也是幼儿道德判断水平的一种表现方式啊!我可不可以就通过这种另类的交流方式去了解幼儿、解读幼儿、教育幼儿呢?
教育随笔《“地不湿了”》
每次喝完水,地板一片狼藉,又湿又脏。加上孩子们在湿的地方踩来踩去的,活动室都被“感染”了。
事件一:刚开学,只要老师一声令下:“请起立,解小便,喝水。”孩子们便蜂拥而至。瞬间,吵闹声、冲水声、杯掉声、告状声一哄传入我耳内。盥洗室里面,可想而知了,地又湿又脏又滑……事件二:随着常规的改善,孩子们学会了排队,总免不了几个不守规则孩子的插队、莽撞孩子的碰撞、淘气孩子的玩水,各种声音稍轻了,可地板还是一塌糊涂……事件三:“男孩子起立先解小便,女孩子起立先喝水”,孩子们各走各路。而男孩子小便速度快,很快,喝水的地方又似菜市场,回到了前面的状态……事件四:“女孩子请起立,解小便喝水”……“男孩子请起立,解小便喝水”孩子们似乎规矩了许多,地也不太湿了……事件五:健康课《跳跳糖》,回活动室。因为活动需要在孩子们脑袋上贴了或星星、或苹果、或红花。“大星星的孩子们起立,解小便喝水”……“大苹果的孩子们起立,解小便喝水”……“大红花的孩子们的起立,解小便喝水”……结束后,我进盥洗室一看,会心的笑了:“我们的地终于不湿了。”
教育随笔:断了超人梦
教育随笔:断了超人梦
星期六的晚饭后,多多又在看电视。奶奶走过去陪在多多身边,这次奶奶太粗心了,没去看多多在看的什么动画片。坐下来没多会儿,多多从椅子上飞跃到离椅子一米多的床上。奶奶当场吓的不轻。当然多多没有跳到床上,是趴到床上的。这已经超越了多多的运动能力,想来是动画片给予了多多超能。想想真后怕,奶奶马上问多多:“你是在学超级飞侠吗?”多多满脸恐惧的神色,发不出一点声音,只是点下头。
再问:“超级飞侠是会飞的,多多也想飞,怎么办呢?”多多是一脸芒然啊。爸爸和奶奶怕多多产生不良的后果,继续进行引导。让多多再学超级飞,从他现在的床上飞到旁边的沙发上。在爸爸和奶奶的鼓励下,多多勇敢地一跃。这次吃了苦头,右膝盖碰到沙发角上,多多有了可以哭出声的理由。“哇哇,我哇哇了……”再让多多做飞跃的动作,怎么也不愿意去做。爸爸坐到沙发上,缩短了床与沙发的距离。看多多还不敢跳,爸爸还用个软软的枕头放到腿上,这样的话虽说足够安全,但多多是吓坏了,嘴里说着“不要,我就是不要。”还拼命地摇头。
想来通过让多多亲身体验来痛的教育,多多再也不会去做什么超人了,也足以了断多多超人的梦想。可能不让多多产生自卑心理,爸爸对多多说:“超人不是想有就有的,他要努力学习才有的,多多以后要认真学习,会有超人的本领。”奶奶对多多爸爸又有新的认识,比奶奶想的多啊,考虑的很周全。
在被现代电子媒体包围的今天,在我们越来越倚重电视这个电子保姆的时候,我们该让我们的孩子看什么呢?我们该如何给他们选择他们爱看我们也愿意让他们看的动画片呢?
这值得我们来思考。象上面多多的事例,很庆幸多多旁边有奶奶作陪,发现问题马上进行有效的解决。不要等问题来了再去补救,就恨之晚也。
教育随笔:东西不见了
这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柯涵芳的柜子里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柯涵芳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柯涵芳的身上,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跟踪观察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柯涵芳的行为,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柯涵芳“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柯涵芳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行为分析
结合对柯涵芳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柯涵芳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柯涵芳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柯涵芳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柯涵芳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柯涵芳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柯涵芳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应对策略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柯涵芳,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制定分享玩具的集体规则
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开展整理书包的集体游戏
为了保护柯涵芳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大纸箱。
教育随笔:输了,不能哭
教育随笔:输了,不能哭
今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我组织着我们班的孩子们进行跳绳比赛。比赛结束时,胜负定出,胜的队欢欣跳跃,输的队神情黯然。输队中,刘同哲蹲在地上抹起眼泪来。因为已到离园时间,所以我只是安慰他几句,就忙着迎接家长。在回家的路上,我眼前一直浮现着刘同哲被奶奶接走时红红的眼睛和郁郁寡欢的神情。不知怎的我的心里沉甸甸的,就像压上了一块石头。“不能让孩子输了就哭!”我在心里默默地想。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幼儿园等待刘同哲的到来,过了好久,才见他耷拉着头,一语不发地走进幼儿园、走进活动室、走到座位边坐下来。我微笑着蹲在他的面前,轻声问:“怎么了?同哲,还在为昨天输了比赛不高兴吗?咱可是一个男子汉,不能因为这一次输了,就哭,输了怕什么,只要继续努力,输就会变成赢!……”
教育活动时,我和孩子们又围绕着“输或赢”这个话题展开论,孩子们畅所欲言、情讲述着自己会如何面对输赢。其间,我也会适时加入一两句进行引导。渐渐地,我发现同哲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眼睛里重新有了光彩。“同哲,你来说说吧。输了不能哭,要坚强、要相信自己,只要再努力、再加加油,我们肯定会赢!”说完,同哲又伸出小手作了一个胜利的姿势:“耶!”“哈哈哈……”班里响起了欢乐的笑声,我也开心地笑了。因为,我相信“输”的阴影已影响不到我的孩子们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输时不哭,学会坚强,有愈挫愈勇的劲头……
教育随笔:我不跟你玩了
教育随笔:我不跟你玩了
前些天,有位家长来和我说,他的孩子回家很苦恼,都不太愿意来上幼儿园了。我问其为什么呢?原来
是班上有位小女孩经常说:“×××,你是神经病,是告状机,我不跟你玩了,我叫班上所有小朋友都不跟
你玩了。”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觉得没有小朋友会和他玩了,于是就很苦恼,不愿意来上幼儿园了。家
长也很生气,但毕竟是孩子们之间的事,也不好说。我一边安慰小朋友一边告诉家长别担心:“我来了解是
怎么回事,请放心,一定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在幼儿园度过每一天。”
我没有直接去批评那位小女孩,在活动时我特地留意观察×××小朋友和他周围小朋友的活动情况。
在下午的美术活动时,大家都在画自己喜欢的画,红红小朋友没有画纸了,于是向×××借了一张,红红作
画时,看到小玉画的美人鱼特别的漂亮,于是也想画,就照着小玉的画了,可是她怎么也画不出像小玉那样
的美人鱼,每次只下笔画了一笔两笔就把只纸撕掉,这样不断的向×××借了好几张纸,红红画不出来就着
急了,×××画纸也快没了,就不愿意再借了,红红就生气的哭了,边哭边说×××:“我不跟你玩了,神
经病,我让全班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了,哼!”
看到这,我立刻走上前去,制止了红红。大家都说红红哭了,是因为……虽然红红哭了,可是大家都在
说红红的不对。红红见状不再说了,还是一只哭,看得出,红红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误,还很不满意。等红
红冷静了,我把红红拉到一边对她说:“你不能因为画不出画,借不到纸就对×××说不跟他玩了,还给
×××取不好听的绰号。这样是很不尊重小朋友的一种表现。如果别人也对你这样,也都不和你玩了,你会
高兴嘛?”红红低着头不说话。“画不出来没有关系,别着急,可以让小朋友教你啊,×××已经借你好几
张纸了,老师都看见了,你这样也是浪费纸张啊,对不对?”红红点点头。“那你应该去谢谢×××小朋友
借你纸画画,向他道谢,不能那样和小朋友说话。你能做到吗?”红红不吱声。
美术活动后,我们班上展开了一次谈话活动: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孩子们说了很多:我们全班的小朋
友都是好朋友,全幼儿园,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不能说“不带
谁玩了”这样的话了……
放学前,我看到红红走到×××小朋友面前去道歉了。×××也原谅了红红,他们开心的笑了。
教育随笔:不见了的头绳
起床时间,小朋友们陆续起床,懒洋洋的下了床,雯雯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在她在头绳盒里仔细翻她的头绳。哎,不对,只剩她一个女生没有扎头发,那么碗里最后剩的红色糖果头绳不就是她的嘛,还在找什么呢?“找什么呢?这最后一根不就是你的吗?”我理所当然的问。“不对,我妈妈今天早上给我扎的小鹿编绳。她摇摇头茫然的看着我。“记错了吧,小姑娘,今天或许扎的就是糖果呢。“那这个是不是你的呢?”我试图纠正她。“不是的,这个不是我的。”她认真的说。这个难道是其他小朋友扎错了?我示意她等会,就去检查了班里其他女生的编绳,可是没有哎。“我们先扎这个再找找吧,小朋友该吃点心了。”其他小朋友还在等待,我决定顾全大局。“不,我不要扎别人的头绳”她苦着脸,哀求的目光。唉“那你想想,是不是你的头绳没有放碗里,放其他什么地方了?”“我没有,就是小鹿头绳放盒子里了。”她脸都急红了。她大哭起来。不一会儿,李老师回来了,笑着说“哎,早上扎的就是这个,不过没有给她看,她记得还是昨天那个呢。”雯雯看我一眼,我们都笑起来。
小朋友就像七秒记忆的小金鱼,记忆力不如我们成人,很多时候虽然她们坚定地说着不符合事实的话也并不意味着她们在说谎,只是那是在她们的想象中存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