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掉孩子心里嫉妒的刺
发布时间:2021-05-14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古埃及有这么一则寓言:
鸟儿子问:“爸爸,人幸福吗?”
鸟爸爸答:“没咱们幸福。”
鸟儿子问:“为什么?”
鸟爸爸答:“因为人心里扎了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鸟儿子问:“这根刺叫什么?”
鸟爸爸答:“叫嫉妒。”
鸟爸爸的回答一点儿都没有错。人天生有嫉妒心理,加拿大约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理;婴儿从16~18个月就开始出现嫉妒表情;2~3岁的宝宝嫉妒吃醋的心理就已经很明显、很复杂了。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过因嫉妒别人而使自己感觉不安的体验,宝宝同样会被嫉妒折腾得不高兴、不愉快,甚至担心害怕……哪些原因,是引发宝宝嫉妒心理的导火索?怎么做,才能顺利拔掉宝宝心里嫉妒的那根刺?
妈妈宠爱别人而忽视了自己
生活场景
妈妈带着小南在楼下晒太阳的时候,正巧隔壁的琴阿姨也带着自己的宝宝茗茗下来玩。妈妈亲热地抱过茗茗说:“茗茗,让阿姨抱抱。”正当妈妈抱着茗茗和琴阿姨聊天的时候,一直在一边不说话的小南,突然伸手一巴掌打在茗茗的身上,一边把茗茗往下拉,一边说:“这是我的妈妈。”表现出很强的敌意。
宝宝心里话
我的妈妈怎么去抱别的宝宝了,还亲他呢?是不是不要我了?妈妈,妈妈,快点放开弟弟,来抱抱我呀!怎么还不来?呜呜……哼,让你抢我的妈妈,看我不打你。
解析
小南由于嫉妒妈妈对别的宝宝亲热而引发了生气的情绪,这是一种强烈的社会信号,在告诉你孩子感觉到被你忽视了,需要更多的爱。
妈妈做法:给孩子足够的爱
你充分的关注和爱能使宝宝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特别是当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时,你要注意态度,不要因对别的孩子太亲热而刺激宝宝,引起他的嫉妒。同时告诉宝宝,你爱其他小朋友,更爱自己的宝宝,这样宝宝和其他小朋友才能友好相处。
别人得到了表扬而自己没有
生活场景
绘画课上,老师一一观赏小朋友们的作品。看完后,老师特别表扬了露露,说她是小朋友中画得最快最好的。没想到话刚落音,坐在露露旁边的小琪就伸手拿过露露的画,飞快地用黑笔在上面横七竖八地乱画一通,然后满不在乎地还给露露……
宝宝心里话
老师说露露得画好看,难道比我的还好看吗?现在露露的画被我涂黑了,不好看了,这下老师该表扬我的画好看了吧!
解析
如果孩子是因为这种情况而嫉妒别人,家长就应该手把手地教他知识和技能,蓄积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同时,要善于挖掘孩子的特长和优点,帮孩子建立自信心,一旦孩子足够自信,就不会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别的小朋友而嫉妒。
妈妈做法:给孩子自信
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是由于自身存在某方面的不足而导致,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他的不足,
妈妈应该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如果家长平时就能做到这一点,等于是在给宝宝的嫉妒心理打预防针。随着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会知道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什么都比别人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激发他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别人有漂亮的玩具而自己没有
生活场景
周末参加亲子活动时,一个小朋友带来的玩具遥控车很漂亮、很有趣,好几个小朋友都围在那个小朋友身边和他一起玩。超超看着自己手里的玩具车说:“我也有小汽车。”可是其他的小朋友还是围着另外一个小朋友,只见超超在旁边站了一会,突然跑过去抢过遥控车,
抱在怀里就跑。
宝宝心里话
那个小哥哥的玩具车比我的大、跑得比我的快,其他小朋友才不理我的。不行,为什么我不能拥有它?我一定要占有它,怎么办?“明抢”?“暗拿”?“破坏”?看着它干着急?各种招数都试一试吧,只要能拿到就最好!
解析
有时宝宝嫉妒别人时常会情不自禁地伤害别人,如抢别人的玩具、将别人心爱的玩具弄坏,甚至打人。一般情况下,孩子都很喜爱和拥有玩具、用品、零食多的同伴在一起玩,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益处。但当同伴不愿意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分享时,他往往就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如损害同伴的玩具。
妈妈做法:让宝宝学会自我调节
妈妈的微笑能有效帮助宝宝控制情绪,你可以微笑地说:“是这样啊,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也有很多玩具啊。”妈妈的轻松可以有效地使宝宝控制住嫉妒心,强烈的情绪会渐渐隐退。要帮助宝宝摆脱伤害性情感的困扰,保持舒畅心情,及时鼓励。对宝宝进行情感的暗示,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是他用另一种情感冲淡或代替嫉妒心。
弟弟妹妹夺走了自己独占的爱
生活场景
多多3岁的时候弟弟出生了,这个新出生的小弟弟很快成了家中的焦点,多多再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多多不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把弟弟扔了吧。”甚至对着刚出生的弟弟说:“你还是回到妈妈肚子里去吧,这里不欢迎你。”大人发现多多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掐弟弟或故意咬弟弟的手指头。
宝宝心里话
妈妈为什么一定要生弟弟/妹妹呢?他们太让人伤心了,夺走了本该属于我的一切。我不喜欢弟弟/妹妹,趁爸爸妈妈没注意,我就是要欺负他,都是因为他,爸爸妈妈才不像以前那样围着我转了。
解析
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反应强烈,自控能力差,还不会理性思考,他希望独占父母的宠爱,现在却要跟弟弟妹妹分享。更令人难受的是,所有的人都更关心小宝宝,自己变得次要了,大孩子当然会感到空虚和冷清。孩子对爱的需求并不因为已经得到过,现在就不需要了。
妈妈做法:不要顾此失彼
家长需要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并帮孩子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比如,当妈妈正忙着照顾弟弟的时候,爸爸可以对大孩子说:“你看见妈妈一直照顾弟弟不开心了是吗?”“这没什么,妈妈和爸爸一样爱你,只是弟弟还不会穿衣服,所以妈妈要帮他。”当妈妈给小宝宝喂奶时,爸爸可以陪大孩子一起玩,也可以让大孩子帮爸爸妈妈拿尿布或奶瓶。这样大孩子就觉得自己和小宝宝之间有联系,会积极参与到照顾宝宝的事情中去。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处理孩子嫉妒心理
你是否发现,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夸奖或亲近其他孩子时,你的孩子经常会发脾气或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其实,这些都是他嫉妒情绪的表现。
从心理角度来说,孩子出现这些嫉妒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担心失去爱
当孩子看到家长疼爱别的孩子时,会担心自己永远失去他们的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比失去父母的爱更让人害怕、不安和气愤呢?为把父母的爱夺回来,孩子就通过这些情绪和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好胜心理
孩子已开始能区别好与坏时,他们都希望自己被成人肯定。但是他们又不能很好地评价自己。所以,当看到其他孩子受到表扬时,由于好胜,他一般会表现出不高兴、不服气等情绪。另外,孩子对他人拥有而自己不具备或无法拥有的东西,往往由羡慕转化为嫉妒。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不良的情绪体验中,情绪上就会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产生偏见或怨天尤人的思维习惯,从而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最终限制他的社会性发展。所以,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这种不良情绪。当发现孩子表现出嫉妒情绪时,家长要采取措施,帮助他进行消除。
1.及时发觉孩子的嫉妒
与成人相比,孩子嫉妒情绪的表现有着独特的特点。成人往往会考虑各种因素而尽量掩饰自己的嫉妒情绪,而孩子一般会通过具体言行直率地表露出来。他们通常不会去考虑自己的嫉妒是否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等后果。所以,只要家长注意观察,这一特点能够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
2.了解孩子嫉妒的直接起因
孩子产生嫉妒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琐碎,所以,父母应多留意孩子的行为,倾听他的心声,及时掌握他产生嫉妒的直接原因。只有了解他嫉妒的起因,才能从具体事情上着手解决他的嫉妒心理。这是化解其嫉妒心理的前提。
3.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在了解了孩子产生嫉妒的原因后,家长应帮助他进行分析,让他明白事理。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惧怕失去爱而产生嫉妒心理,那么家长应加强与他的交流,让他感觉到家长是爱自己的;如果孩子是由于好胜心理造成的嫉妒心理,那么家长应帮助他分析,让他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各人都有各人的长处;如果孩子是因羡慕别人的东西转化为嫉妒,那么家长可教他用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交换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4.教孩子使用恰当的宣泄方式
有些孩子不知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所以,当他处于嫉妒情绪中时,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如打人、骂人、哭闹等来表现不愉快。这就要求家长注意教育孩子使用恰当的宣泄方式,如倾述、转移注意力等。
关于嫉妒心孩子的发育
导读:对于孩子的嫉妒心,虽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然现象,但不能听之任之,父母不能忽视,应及时疏导,以免形成不良性格,如脾气古怪、多疑、粗暴自卑、执拗或自暴自弃等,这是对孩子十分不利的。
嫉妒是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待遇以及生活享受等各个方面不如别人,因而产生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
在新生儿期,婴儿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吃饱穿暖了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反之,生理上得不到满足,如饥饿、疲倦等都会引起哭闹。3-4个月的情绪分化成快乐与苦恼,5-6个月时,苦恼的情绪又分化为惧怕、厌恶、发怒。1岁半以后,从苦恼的情绪中进一步分化为嫉妒和一般的苦恼。这时期如果妈妈抱了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会因嫉妒而哭闹,这种嫉妒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然现象。
引起2-3岁孩子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在争夺父母的爱、老师的表扬,以及能力的强弱方面孩子会自然地流露出嫉妒的情绪。
对于孩子的嫉妒心,虽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自然现象,但不能听之任之,父母不能忽视,应及时疏导,以免形成不良性格,如脾气古怪、多疑、粗暴自卑、执拗或自暴自弃等,这是对孩子十分不利的。因此父母平时要关心孩子与人相处时的各种表现,一旦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的苗子,就要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及时疏导。
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嫉妒心
导读:心生嫉妒会让人产生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对他人不利,对行为人本身也是一种伤害。生活中,处处都可能存在着嫉妒,所以家长要多留心,多掌握应对的策略。
美国网球名将威廉姆斯姐妹年龄相差2岁,从小一起训练,但是,她们的父亲老威廉姆斯却从来没有让她们跟对方比赛过。为什么?因为有比赛就有输赢,就有比较,而有经验的教练父亲不希望姐妹中的任何一方在朝夕相处的手足面前产生挫败感或者优越感,更不希望她们彼此嫉妒。
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嫉妒,不可能只产生于优秀的威廉姆斯姐妹之间。
实例1独生子女的嫉妒
9个月的牛牛本来在自得其乐地玩沙子,妈妈的朋友过来了,带着自己的孩子金金。牛牛妈热情地打招呼,然后把金金抱在怀里亲热一下。牛牛立刻扔下眼前的沙子蛋糕,冲妈妈直伸手,意思是也要妈妈抱。妈妈把他也抱起来了,牛牛同时就把金金往外推……
实例2:姐妹间的嫉妒
双胞胎姐妹玉玉和璧璧从来都穿一模一样的衣服,用一模一样的毛巾和牙刷,朋友问她们的母亲为什么非要如此,母亲无奈地回答:如果买不一样的东西,两个人一定会吵架。一般都是妹妹玉玉总想要璧璧的东西,而璧璧也绝对不肯跟玉玉对调,哪怕是让妹妹先挑选都不行,而玉玉看到姐姐的选择后,仍然会改变主意……
安全感,是早期儿童嫉妒心理的根源
嫉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品性,从理论上来说是因为对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能力怀有“本应该属于我”的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怨愤的情绪或行为。牛牛是从温和地争取妈妈的注意——要妈妈抱他开始,一步步发展到采取排他行动——把仍然被抱在妈妈怀里的“外来者”金金往外推。玉玉对姐姐的嫉妒表现为:总是觉得璧璧的东西比自己的好。类似的嫉妒都跟孩子的安全感有关。牛牛是直接争取妈妈的关注和爱,玉玉则是通过拿到最好的东西来自我确认自己在父母那里的地位和受到的关怀。安全感,是早期儿童嫉妒心理的根源。
TIPS:
孩子可能会以很多方式来展现他们的嫉妒情绪,有的孩子也许会吃手指,有的孩子可能变得脆弱易怒,爱发脾气,甚至咬人。
实例3幼儿园里的嫉妒
青青的父亲是画家,耳濡目染,青青的涂鸦之作也显得跟其他孩子很不一样,老师就常常夸奖她,还把她的画贴出来给大家看。贝贝看在眼里,在青青画画的时候,就三番五次故意往她的画上乱涂几笔搞破坏,把青青弄得委屈地大哭。老师一再批评,也制止不了贝贝。
这是幼儿园课堂上常见的一幕。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孩子的嫉妒往往由对父母关爱的争取转变成对老师的关注的争取。贝贝通过搞破坏,成功地把老师的注意力从青青的身上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因为批评也是一种关注。
稍大一点的孩子,嫉妒心还会从单纯地争取成年照护者的关注上慢慢过渡到对同伴能力和成就的排挤和否认上。上手工课,做纸片恐龙,东东麻利地依着线条剪出恐龙的形状,又快快地涂上了漂亮的颜色,抹上胶水,粘上彩带,最先完工,老师给了他一个小星星贴在手背上,作为表扬。旁边的毛毛立刻过来对老师说:东东今天没有写字母作业,不能给他星星。
有时候,孩子告状是因为打了闹了,有时候,则是因为嫉妒。特别是一些在家中总是受到表扬和奖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跟其他孩子相处的日寸候,往往受不了屈居第二的情况。
TIPS:
嫉妒不一定是坏事。一般来说,嫉妒会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但当发生在小孩子身上时,引导得当,未必就没有积极作用,因为嫉妒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尝试自己的限度,学习协商的技巧。
消孩子嫉妒情绪的4个方法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学硕士,富于幼教经验的安德鲁-格瑞先生对家长和老师如何把握和引导孩子的嫉妒情绪,提出了4条建议:
No.1应该避免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
毛毛为什么会心生妒忌?因为东东被认为是最快最好的,别人都比不上他。好胜的毛毛当然就受不了了,采取了告状的方式来扭转局面。对此,老师不妨先口头表扬东东,然后给每个孩子都发一个小星星,告诉他们,大家都很棒。
No.2应该承认孩子的感受
嫉妒是人之常情,只是孩子不懂得掩饰而已。孩子表现出嫉妒的感受时,大人不应该立刻站出来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承认和接受。比如,当牛牛试图推开金金的时候,家长不妨跟他说:“你不喜欢妈妈抱别的孩子,是吧?你觉得妈妈应该抱你,对吧?”当孩子的情绪得到承认的时候,他的愤怒往往会减弱甚至消失,然后,再进行引导,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接受。
No.3应该让孩子自主解决纠纷
预先给孩子设立底线,比如不能打架等,然后,当两个年龄和能力都悬殊不大的孩子发生争执时,如果没有发展到武斗的程度,大人最好在一旁观察,而让孩子自己解决纠纷。璧璧和玉玉的母亲不妨给孩子买来类似但稍有区别的东西,让两姐妹自己分配,但同时告诉她们,如果有人哭了的话,就会把东西收回去。这样也许还是会有争吵,但是,为了顾全大局——避免东西被收回,往往总有一方会作出让步。
No.4应该保持冷静和清醒
童言无忌,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确实是直截了当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后面就没有深层次的动机。贝贝一再破坏青青的画,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次搞了“破坏”,他都会受到奖赏——对他来说,老师的批评就等于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许应该尝试给予“受害者”青青更多的抚慰和鼓励,而“忽略”贝贝——只给予他平静简约的批评。这样几次下来,贝贝得不到预期的“观众”的关注,自然就觉得没意思而可能放弃搞“破坏”了。
你会处理孩子的嫉妒心理吗?
导读: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好胜心。虽然一定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加努力,但是如果好胜心过强,发展成嫉妒心理,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有嫉妒的火苗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熄灭它。
别人受表扬。别的孩子受了表扬,有的孩子就会暗中不服气,甚至会公开挑别人的缺点。“我儿子小学5年级,年龄不大,嫉妒心理却挺强。前几天,我带他到同事家做客。同事有一个女孩儿叫小雪,钢琴弹得特别好,当众给我们表演,几个大人就多夸了小雪几句。没想到,我儿子突然说了句,‘你弹得再好也成不了郎朗。’”张家口的陈先生说,儿子的一句话让他十分尴尬,也表现出了孩子的嫉妒心。
同学受到老师重视。有的孩子因为不被重视或与老师关系不好而嫉妒受到老师重视及与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并且常常迁怒于老师,背后议论老师,甚至对班上的某些事情采取消极的态度。“我儿子最近老是在家里说他班某个同学和班主任的坏话,后来我一打听,原来是这个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好。”邯郸夏女士对儿子的嫉妒有点莫名其妙。
本该天真单纯、心理充满阳光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理呢?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刘毅玮教授分析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环境的影响。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其次是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他在什么方面不如某某,使孩子以为家长喜欢别人而不喜欢自己,由不服气而产生嫉妒。此外,有的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这样的孩子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经常得到肯定而形成一种‘惯性’,如果有一次没受到重视和关注,就容易产生嫉妒。”
其实,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对于嫉妒心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而帮孩子克服嫉妒心,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第一:建立良好的环境。嫉妒心理和行为的产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孩子自身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果在家里,大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当着孩子面议论、贬低别人,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因此,家长应当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尊重、谦逊容让的环境气氛,这是预防和纠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础。
第二:要正确评价孩子。家长要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的评价随意拔高,过分赞赏,以免孩子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印象。家长还要适当地指出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明白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第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去同别人相比,竞争是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进步和取长补短,不能用不正当、不光彩的手段去获取竞争的胜利,要把孩子的好胜心引向积极的方向。
培养孩子热情、乐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也有助于孩子克服嫉妒心理。家长还应特别重视的是,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因为溺爱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比自己更成功的人,使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