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也想剪
发布时间:2021-05-20 幼儿园我想说课稿 幼儿老师故事 中班老师教育笔记为了尽快把已塑封好、但还没剪好的“菜场”游戏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去,一大早,我便拿着剪刀在一边“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一会儿,旁边围了一群早来园的孩子,“唧唧喳喳”地讨论着,有的孩子还抢着拿我还没剪好的材料放来我用来放置材料的篮子里,有的还从我抽屉里找来了剪刀-------我一看这阵式,知道他们也想来剪,但孩子使用剪刀太危险了,若孩子不注意的话,危险随时会出现,于是我连忙将他们安排到桌子边玩桌面游戏。可不一会儿,又有孩子三三两两地围拢过来,虽然没有像前一次一样拿剪刀-------,但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想参与,看着他们急切的神情,我想:是否可以挑几个小朋友帮我一起来完成呢?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帮助我早点完成任务。于是,我问小朋友:“你们谁会使用剪刀?”没想到,每个小朋友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老师,我会!”“------”看着孩子们急切、期盼的神情,我犹豫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黄灯铃拿到剪刀后,不知会发生什么事呢?-------但看着他高举的小手,我思索着:给他一次机会,也许这对他很重要!!------经过再三地考虑,我同意他们参与进来,但不准随意的拿剪刀指人、戳人-----
在我的再三的提醒下,孩子们终于拿起了剪刀,跟着我“喀嚓、喀嚓”的剪了起来,也许是很少使用剪刀的原因吧,他们剪出来的东西就像是牙齿一样,一点也不光滑,但他们还是在努力地剪着,还不时地递给我看,刚开始,我只是为了让他们有事可做,随口说了声“不错!”“很好,继续努力!”“-----”没想到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你们看看,老师说我的不错,很好!”我转身一看,是黄灯铃,只见他高兴地拿着“大牙”似的作品在向同伴炫示,“拿来,老师再帮你修一下会更棒!”我笑着拿过他的作品,两下就帮他修剪光滑并递过去,他认真地看了又看。接下来,我偷偷地发现,黄灯铃剪出来的作品一次比一次进步了,而且,以往喜欢说话的他安静地没见一点声音-------
这个案例使我懂得:幼儿教师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孩子的安全,就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但如果我们能正确地以“幼儿指导者”的身份先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自己言行的示范性和感染性来引导孩子,使孩子对它产生新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不想跟你那样做!”——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一、案例描述:
教师:“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这个简单的模仿游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可就在一天吃饭前,我正带着孩子在玩这个游戏,臻臻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象你那样做!”我一听愣住了,马上停下来问她为什么?她摇摇头说:“就是不想!我想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
听完后,我想,如果强行拒绝臻臻,她一定会对游戏产生反感。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那好,臻臻就和老师做不一样的动作吧。”游戏又开始了,臻臻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和我不一样,我拍手,她就做舞姿动作;我做小花猫,她就学老虎……慢慢地好多小朋友低声说着:“老师,我也不想跟你做一样的。”看到孩子们对游戏规则变化比较感兴趣,我说:“好,我们把儿歌改成:请你跟我这样做,我不跟你这样做。每个小朋友的动作都要跟老师的不一样。”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特别的认真,他们创编了许多平时没有的动作。我看到了这样的变化比单纯的模仿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带动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游戏,而且使孩子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发展。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仍然十分兴奋,都说:“老师,这样真好玩!”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以上的案例让我觉得要善于发现和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不要忽视和反对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应该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习的主体——幼儿。
新教育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每一个幼儿发展个性、舒展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通过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确立教育民主的思想,充分尊重、信任、激励幼儿;进一步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千方百计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幼儿自主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个别性和独特性应该受到尊重与珍视。因此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需要、水平,因人施教,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习的主体——幼儿,让他们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
主体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新课程改革以关注幼儿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其个性潜能为教育的主旨。
幼儿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安排课程、游戏等活动时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制定其目标、规则及方法。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主导者,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即教师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善于思索。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的能动性,启发幼儿积极动脑,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教师更多的是作为知识的启发者,而非灌输者。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体——客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新课改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提倡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选择,发挥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个别幼儿的了解,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和教育。因此,作为教育主导者——教师的传统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要发生转变。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革的大潮。有时,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案例:老师,原来我的字也写得挺好
离园活动,胡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了:土、木、禾这三个字,请孩子们分别进行认读,然后请幼儿们说出这几个字的相似之处,接着老师就在画好的田字格上进行“土”字的一笔一画范写,同时嘴里依次念着笔画,使幼儿能够了解它的写法。这时候胡老师又让大家举起右手,让孩子们跟着她一边念笔画,一边徒手书写,待幼儿学习数遍后,掌握了“土”字的书写方法后,又请个别孩子进行描述笔画,教师又再次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了笔画顺序。接着她用同样的方法讲解、范写了“木、禾”的书写笔画。待幼儿掌握后,就发下本子请幼儿进行书写。
我在四周巡视,观察幼儿书写姿势是否正确,并发现后对个别幼儿进行及时的指出,让他们及时的纠正。这时我来到黄宇斌身边,看见他写的字东倒西歪,拿着橡皮不断的擦呀擦呀,书写格式也十分不准确,再仔细一看,斌斌的握笔又像往常一样,有气无力,大拇指摆放的姿势不够正确,于是我提醒着对他说:“斌斌,你握笔是怎么握的?”斌斌说:“老师,我忘了你上次教我的,怎么握?再教教我,我怎么总写不好啊!”语气中他表露出很灰心的感受。这时,我就弯下腰手把手的教他握笔姿势,并让他记住握笔时,拇指和食指的关节会突起,握笔时用力要得当。他试着自己写起来,他发现自己在老师指导后,下面的几个字写的比较好就大声地将我喊来,并把本子给我看,他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看,原来我的也写得挺好的。”确实这次写的挺端正的,可是斌斌又说:“老师,写字真的很累,这样握笔,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手好象很酸很累的,但是这样写,我又觉得自己的字写的好多了。”
就在这时妈妈来接了,妈妈看着斌斌写的字,夸奖说:“儿子,这些字写得好啊,现在有进步吗!”斌斌又朝我说:“陈老师,原来我的字也写得好了。”
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是培养孩子兴趣、开发孩子智力的天地。我们以游戏化的教学,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和求知欲,在通过识字教育的活动,让幼儿在认识字宝宝的同时适当地学写简单的生字。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孩子写字时对孩子进行了示范、区分等,其实是对幼儿写字方面的基本动作、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字形辨别、书写姿势等的学习和培养。在此,教师关注幼儿的书写问题,,并在幼儿正式书写的姿势上有明显的改正。当发现他写的字比较差时,我们作为教师没有一味地指责孩子的过错,而是采取了积极的矫正措施,在纠正、指导时,提示他注意握笔的姿势和身体姿势,同时对孩子进行耐心地引导,使幼儿学得轻松。因为只有在幼儿掌握握笔姿势和书写的笔画时及笔顺时,孩子学得轻松了,教师教得也轻松,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将伴随着他们,让他们终身受益。
对于斌的写的字一直很差,首先是握笔姿势不正确所影响的,这与幼儿肌肉力量的稳定性有关系。在书写过程中,既需要正确的握笔姿势,也需要正确的端坐姿势,如果孩子的肌肉力量不足,稳定性差,写字姿势就容易不端正和疲劳,越写越费劲。由于斌的姿势掌握的不够正确,使他产生了又酸又累的感觉。当疲劳的感觉出现后,于是就出现身体东歪西倒的现象,同时也影响了书写的质量,减慢了书写的速度。
当纠正姿势后,幼儿发现自己的字写得比刚才好多了的时候,表现出比较开心的情绪,用语言和动作进行了表达,一时间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进而继续保持好的状态。同时家长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及时地肯定,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使斌对自己的表现觉得十分的满意。
案例:爸爸妈妈也来当老师
“穆老师,明天我妈妈歇班,能到咱班来吗?“一个小朋友问道。
“当然能,告诉妈妈,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欢迎她来。”我说。
家长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都干些什么?老师都教些什么东西?为此,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爸爸妈妈来当老师”的活动,不仅满足了家长的需要,而且便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园的活动。
对家长实行“全天候”的开放,即一周之内的每一天都对家长开放,家长哪天有时间,只要提前一天通知老师,就可来幼儿园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为避免造成同一天的家长过多,影响孩子们的活动,所以每天只允许1-2名家长来园。在参加活动时,家长可以看老师的教育资料,知道老师当日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也可以帮助老师组织某些环节。老师也可随时听到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开展了这一活动大大地调动了家长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和家长好像已经成一个教育整体。家长们经常给我们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帮我们做一些教具,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当我们对孩子进行换牙期教育时,逸凡小朋友的爸爸来了。他是一位医生。他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图片,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使孩子们更感兴趣,更易于理解。当孩子想了解小学的情况时,我们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孩子们来当小记者,向当小学教师的翰卿的妈妈询问有关小学的问题。孩子们的问题得到了答案,家长也了解了孩子,孩子也了解了学校。
可见,这种“请进来”的方法使家长易于接受,易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可以起到“家长学校”所起不到的作用。
评析
如何调动和发挥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主体作用?这是实现家园共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穆老师对家长实行“全天候”开放的实践表明,这是发挥家长教育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穆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这种方式起到“家长学校”所起不到的作用。
家长来到幼儿园,在参加孩子的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切实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学习和掌握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从而能与幼儿园老师协同一致地教育孩子,在这种协同教育家长的主题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