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慢慢长大
发布时间:2021-05-21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慢慢长大
和幼儿一起成长们需要多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尊重、信任与鼓励,还有我们的爱。孩子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放学,一天的时间,孩子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除了学习知识外,更多的则是与老师相处,学习老师身上的东西,老师自身的点点滴滴都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伟大的,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于每一个眼神都影响着孩子,所以说老师是孩子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孩子与老师是互通的,是相互影响的。在我们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不曾拥有的爱;在我们传授孩子知识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教学方法;在我们给予孩子快乐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我们在奉献自己的同时,孩子也在回报我们。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与孩子共成长。yJs21.cOm
所以,让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变的更开心、更活泼,让我们与孩子共成长而更加努力向上!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孩子,你慢慢来
有一首歌,叫《蜗牛与黄鹂鸟》,歌词写道:黄鹂鸟,你不要笑我,等我上来葡萄就成熟了。我以为:蜗牛虽慢,但只要不错过葡萄成熟就可以了。
我班的轩轩就是这样一只蜗牛:吃饭慢,吃加餐慢、整理东西慢、午睡时上床也慢。一开始,我也是抓狂的,但慢慢观察,发现轩轩其实是一个有很多优点的孩子:他喜欢帮助别人,性格温和。在小朋友摔倒时会主动帮助,被小朋友小不小推倒也不会哭闹。但是由于教师经常催促让轩轩快点吃饭,导致轩轩有一定的压力,开始变得不爱上学了。我冷静地思考每个孩子的特性是不一样的,一味地说教批评是没有用的,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才会主动改变,我应该想出一个诱饵,就像歌曲里的葡萄一样。
经过反复思考,我默默观察了轩轩一段时间,对他的每个活动进行了一个计时,最后制定了以下规定:吃早餐的时间为20分钟,吃得快的小朋友可在吃完后看看书。通过播放音乐提醒孩子们时间吃午饭时间是30分钟,吃得快的可在走廊上与小伙伴聊聊天或是当小老师帮老师整理碗筷;午睡时,脱衣服、整理衣服的时间为15分钟,以关灯为信号等。我将每个步骤的时间进行了细化。并且严格遵守,绝不以动作快的孩子的完成时间为参考标准。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轩轩依旧是班上最后一个,但他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时他也会因为想看一本书或是想当小老师,而不是最后一名我不再批评他,只是默默地关注着他并在他偶尔不是最后一名的时侯,会微笑地蹲下身子轻轻地对他说一句“你今天真棒。”他也会面露微笑,我能感觉得到,他的内心是喜悦的,我对所有的孩子都一,。即使是面对吃得最快的,我也不会大肆表扬,只要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了,轩轩因为这样的改变再次爱上学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特质老师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只要他们不错过葡萄熟了就可以了!
教育随笔:“快快吃”与“慢慢吃”
幼儿园每天中午吃饭时,班上总有几个吃得慢的小朋友。我们通常的做法都是跑过去说:“快点吃呀,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吃好了出去散步了。”小朋友听了,赶紧舀上一勺放进嘴里,然后又慢悠悠地似嚼非嚼地坐在那里吃着。几分钟后,老师又跑过来,见孩子还没吃好,就提高几个分贝说:“怎么还没吃好呀,快点吃,快点吃,别的小朋友都要上床午睡了。”而此时,孩子已不想再拿起勺子,眼瞪着老师什么也说不出来。老师开始生气了:“吃呀,快点吃,你还吃不吃了?不吃了就把碗送到碗桶里去。”孩子愣着,欲言又止,继而起身将还有半碗饭的碗送进了碗桶,很不情愿又似乎如释重负地离开座位,洗手、洗脸去了。
然而,有一天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仍然是那个吃得慢的洋洋,仍然在那里慢吞吞地吃。小朋友们大都和老师到外面散步去了,保育员奶奶走过去说:“洋洋,要盛汤吗?你慢慢吃,还想吃什么告诉奶奶,奶奶帮你盛。”洋洋开心地点点头,一勺一勺地慢条斯理地往嘴里送着饭、菜,然后小嘴努力地嚼着比较难以嚼碎的芹菜。几分钟后,奶奶又走过去说:“洋洋吃得真好,只剩一点饭了,奶奶给你盛点汤,好吗?”洋洋开心地递上了碗,奶奶为洋洋盛好汤送到洋洋位置上说:“洋洋,慢慢吃,你喜欢喝汤,如果喝完了还想喝,奶奶再帮你盛。”洋洋高兴地答应着:“好的。”继而迅速地端起碗有滋有味地喝起了汤。两分钟后,洋洋要求奶奶又盛了一碗汤,喝完后蹦跳着去盥洗室洗手、洗脸去了,脸上写满了幸福。
望着洋洋快乐的身影,想着刚才保育员奶奶的话和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话,同样是一句话,一句“慢慢吃”和“快点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差异是多么大呀!奶奶的话让洋洋开心地、没有压力地享受着佳肴,而我们的话则让洋洋产生了抵触情绪,影响了食欲,甚至孩子想要表达的愿望也没能表达出来,只得无奈地扔下了碗。
保育员奶奶的一句“慢慢吃”,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她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让孩子慢慢吃(因为有些菜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是比较难嚼的)。正因为这样,洋洋进餐愉快,食欲旺盛,因此,喝了两碗汤。他幼小的生命得到了尊重,得到了理解,他也享受到了满足食欲后的幸福。
教育随笔:让我慢慢靠近你
教育随笔:让我慢慢靠近你
九月初,幼儿园开学了,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陆续来到班里。我们首先带孩子们熟悉环境,引导他们辨认属于自己的标记。他们被一式五份的标记所吸引,忙着将标记贴在毛巾架、水杯架、床沿、桌椅上,标记似乎让孩子们有了一份归属感,他们为拥有这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兴奋着。然而,也有一些孩子对新环境有排斥心理,等家人离开后就哭闹起来。为了防止这种情绪的蔓延,我跟配班老师只能一边照看其他孩子,一边安抚这些哭闹的孩子。我们抱抱这个,抚抚那个,实在不行就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手里领一个。“小金鱼肚子怎么那么大?是不是要生小宝宝了?”“挂在天花板上的气球为什么老在跳舞,它是不是在欢迎你呀?”我们会绞尽脑汁利用所见之物转移孩子们的注意。
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放眼望去,我们花了多日精心布置的温馨的班级环境已经被孩子们搞得面目全非:轩轩在搭建区用软积木玩“骑大马”,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杉杉跟洋洋在娃娃家进行扔玩具比赛,看谁能将毛绒玩具扔到娃娃家的屋顶上,这时毛绒玩具不是趴在小床上就是躺在地上;佳佳将衣服、彩笔、“饺子”“蛋糕”一并塞进“冰箱”……尽管如此,当我们靠近孩子们的时候,他们不再有敌意,看来我们已经成功地迈出了接近孩子的第一步。
午睡时间到了,我们抱着这个轻摇着,搂着那个轻拍着,有时甚至要半躺在两张小床中间双手左右开弓,终于,孩子们都睡下了。起床时间到了,我们又拖着疲惫的身子迎接孩子们起床,帮他们整理衣裤,引导他们入厕、洗手。这时瑶瑶赖在床上不肯起来,怎么哄都没用,我便灵机一动,顺势躺了下去:“哎呦!好累好累!我真是起不来了,这可怎么办呢?你能拉老师起来吗?”瑶瑶马上坐了起来,伸出双手:“来,我拉你起来!”我握住这双稚嫩的小手,顺势站了起来,顿时我俩乐成一团。
新生入园之际,我们就是这样忙碌着、快乐着,慢慢地靠近孩子们……
教育随笔:我不是最慢
午饭时间快到了,大家正忙着搬自己的小椅子回座位再去洗手,而焦传志已经搬好了小椅子,却没有马上去洗手,而是到边上的玩具筐里拿玩具玩,我看见了喊他:“焦传志,快去洗手,要吃饭了。”他回过头来看着我,向我点点头就把玩具放下去洗手了。过了一会等小朋友都洗完了,他也还没洗好,我很着急,催促他快点,可是他一点也不着急,不慌不乱的关上水龙头出来了,接着自己又是最后一个去端饭,吃饭也慢吞吞的,等小朋友都吃完了,他才吃完。
经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焦传志是个内向慢性子的孩子,在上课时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容易分心,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做另一件事了。面对这样不着急的孩子有什么好办法呢?
我觉得还是要从平时的生活入手,从一点一滴开始,帮助他变快,从早上入园吃饭、如厕到教学活动等,我都提醒他,让他有时间意识。在玩游戏时给他规定时间,说好玩多长时间,等到时间到了,就要收拾玩具不玩了。
在跟家长的沟通中,让家长配合教师在家里也要让孩子遵守作息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养成什么都依赖大人的毛病,鼓励幼儿在完成后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孩子就会有更好的积极性,越来越好。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锻炼,焦传志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同时也不拖拉了,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棒了!相信孩子也会更加自信,越做越好!
教育随笔:都是“慢”惹得事
一日早餐后,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就餐完毕后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到后面的圆圈去坐,在照顾未吃完的孩子时,我听到后面有哭的声音,走过去一看,便看到了庞**嚎啕大哭的样子,一询问才知道,原来他是想挨着女生乐乐,可乐乐的周围已经坐满了人,他挤不进去,没法挨着乐乐就开始大哭发泄了。我问他:“你既然想挨着乐乐,怎么没有早一点来,早点坐下不就行了吗?”他带着哭腔回应我说:“我吃饭吃的很慢了,来的时候都没有位置了,他们都不给我让位置”。我说:“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等着别人让给你的,而是需要自己争取的,你今早上先做到有空的位置,等中午吃饭的时候快一点,早吃完了自己选择位置,不就可以挨着乐乐了嘛”。宝贝点点头,悻悻的搬着椅子去找位置,嘴巴里面还嘟囔着说:“中午的时候,我一定快点吃,吃个第一名”。
中午午餐的时间到了,庞**如自己所说,迅速的吃完两份饭,早早的到外面去找位置,等着乐乐,等乐乐吃完出去后,他毫不犹豫的把乐乐叫到了自己的身边,如愿以偿的庞**宝贝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庞**是一个活泼、热心肠的孩子,但是却比较缺乏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哭鼻子,经常满怀热情的和别人交往,最后却矛盾重重。就这次来说,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就哭鼻子,希望别人能给他让出位置。教师需要引导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而不是等待小朋友们让着自己,好在我的意见他欣然接受了,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挨着自己好朋友的权利。平时我们也要多和他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正确的与人交往,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小朋友间的关系,让孩子更多的体会交往的乐趣。
教育随笔:让孩子们慢慢学会自觉分享
在班级里,我们经常跟孩子说要学会分享。玩玩具时大家要一起玩,有好东西要跟大家一起分享。孩子们也时常把“分享”挂在嘴边。
春游的时候,孩子们都带了些零食,在游戏过后,大家便围拢过来,品尝起自己的零食来。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食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时候,只听阿姨说:“你看XX,这个人可小气啦!只会自己吃,都不愿意与别的孩子分享!”我循声望去,的确,只见XX他从包里拿出东西自顾自的吃起来。我本想走过去,但我又停下了脚步,我要用其他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影响他。我刚想表扬正在分享的小朋友,XX拿出自己的薯片,站起来,分给大家吃了。边分还边说:“你们尝尝我的薯片吧,可好吃了!”……
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慢慢学会自觉分享
事后,我想了很多,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直接去“说”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我们成人总是在孩子刚开始吃的时候或开始玩的时候的就对孩子提出分享的要求,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其实是多么大的考验和挑战,若我们这时候就给孩子扣上“小气鬼”的帽子,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啊!同时,说不定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让孩子觉得分享是“被逼”的货就是为了得到表扬,这其实就失去了“分享”本来的意义!
由这件小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自觉分享”的重要,以后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慢慢学会自觉分享,只有这样才是最可贵的!
教育随笔:尊重幼儿的实际年龄,慢慢渗透内容
个别幼儿在刚入园的时候表现出哭闹、不肯上学的情绪。《指南》的说明指出:“幼儿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开展此活动就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其实上学是一个小朋友必须经历的过程。上学是到了幼儿实际年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且可以学到很多的本领,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幼儿喜欢上上学。每个幼儿各自的发展速度和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有些幼儿就是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就表现出很勇敢也很爱上学,不哭也不闹,也有个别幼儿从头到尾要哭泣一个多月,所要这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每个孩子在所处的家庭环境跟性格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性。开展此次活动的孩子的年龄都还小,不能够一下子给他们灌输特别多的知识点,而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的,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把最后一个环节的拓展思维点给去掉了,这个环节在本次活动中的来说过于长了,前面的内容能够全部下来已经要花掉很长的时间了,小班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常规还不是很好,特别对于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所以一次活动的时间我们要把握好,活动中内容的提问跟点评,已经花费了很长的时候了,所以我综合以上的情况把《点点爱上幼儿园》的最后一个环节给去掉了。
教育随笔:有快的,有慢的,怎么办?
冬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孩子们外出活动的时间便相对减少了,于是我们几个老师商量着增加了美工活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当然这也源于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制作出各种各样精致的小物品:漂亮的蝴蝶花、好玩的魔术房子、喜庆的鞭炮串、红通通的小灯笼……他们的小手还真的很巧式呢!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每次活动都有一部分孩子先完成,他们把“作品”教给老师后,就“无事可做”了,其中有些孩子便去无意识的干扰那些没有做完的孩子们:和没有完成的孩子聊天;想帮助那些没有完成的孩子,但是人家没有接受就硬去帮,结果越帮越忙;甚至和没有做完的孩子打闹等等。
后果:
那些完成慢的孩子受了完成快的孩子的干扰,结果越来越慢,甚至有的干脆不去完成,而是去干了别的事情。渐渐的,那些完成得慢的孩子便形成不专心完成任务习惯;而那些完成快的孩子也形成了习惯故意捣乱的习惯。
采取措施∶
1、建立“好朋友互助”小组,快的孩子带动慢的孩子。
孩子们在美工活动中,完成的速度总是参差不齐,完成快的孩子也总是无意识的干扰完成慢的孩子。面对这种状况,在我们班建立了“好朋互助”小组,组内的成员由平时完成快的和慢的孩子组成。在进行美工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快的孩子帮助完成慢的孩子,这样孩子们的完成时间就几乎一致了。
2、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习惯。
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抗干扰能力较差,因此,我针对这一共性特点,在游戏的趣味中增强孩子的抗干扰能力,以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习惯。例如游戏“哨子司令”,让孩子排除各种各样的哨子干扰声,只有听到属于自己的哨子声才能活动;又如游戏“送小动物回家”,让孩子排除各种环境的干扰,把小动物们正确送回家;还有“色块飞行”的游戏,让孩子从五彩斑斓的色块中,排除其他色块的干扰,快速的选择出事先预定的色块。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排除干扰的重要性,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培养专心做事习惯。同时,自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整合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增强孩子的抗干扰能力。
孩子们能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合力。我积极与孩子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孩子在园与在家的表现,并对家长告知不注重孩子专心做事造成的后果会很严重,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老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我们主动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增强孩子抗干扰能力,并定期对家长做针对孩子近期情况相应的家教指导和策略。
实施效果
经过老师不断地努力和家长地配合,孩子们在美工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几乎能够同时完成任务,他们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加强,从而培养了专心做事的良好习惯。现在,不管是活动室的墙饰,还是孩子们的成长档案都变得丰富起来,这些让我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孩子们,你们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