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孩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发布时间:2021-05-21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写幼儿园说课稿 习惯的幼儿故事第一,尝试让孩子自己承担拖拉做作业的后果。
当孩子等到最后一刻才去做作业,这时家长不要对孩子唠叨或批评,也不要出于不忍而替孩子完成作业,而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可能是因为作业做的匆忙,错误太多而受老师批评;可能是时间熬的太晚第二天听课没精神,等等。当孩子尝到这种后果之后,再问孩子自己的想法,是否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以及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
第二,提前与孩子一起制定好明确的“家庭作业时间表”。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放学回家之后的时间安排,活动安排,比如放学回家后是先休息,还是先写作业?家长在哪个时间段有时间帮孩子解决作业难题?作业写完后可以什么方式来放松,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以及几点要确保能上床睡觉?一旦有了明确的规定,家长就要严格要求孩子落实执行。
第三,用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在孩子开始写作业之前,可以让孩子自己预估下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作业,然后用闹钟定时,作为一个激励措施。这样孩子看到不断流失的时间,速度会不自觉加快,同时思维也会变得敏捷。如果按时完成作业,可以适当表扬孩子或奖励孩子;如果没有完成也不要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比如,不要说“你看,没完成吧”诸如此类的话语。鼓励孩子再接再厉,或下次做出合适的时间安排就行。
第四,不要强加给孩子额外作业。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比较大,许多家长在孩子做完作业后总想让孩子多学一些,于是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习题练习。如果孩子自己觉得需要多做些练习,那他自己可以选择需要练习的科目;但如果孩子不愿意的话,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反叛心理,其实得不偿失。
第五,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
就像大人工作,有人喜欢戴耳机,有人喜欢安静无干扰。孩子做作业也一样,有些孩子喜欢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而有些孩子喜欢鸦雀无声,安安静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即便孩子写作业时开着音乐或电视,也未必在真正听里面的声音,未必在受着干扰,相反,一些音乐还会促进人的思维活跃性,反倒有助于思考。
家长之于孩子,不是教育,而是影响。[迷你句子网 wWw.JZ139.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改掉拖拉的习惯
生活中爱磨蹭的孩子不少,给自己和家长带来不便,还耽误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如何纠正孩子这一不良习惯呢?
一、排除无关诱因,让孩子专心做事
一个小女孩在上学前做事总是磨磨蹭蹭,原因是她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比如,正在吃饭,窗前有只小鸟飞过,她就会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正在画图画时,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一眼电视,留下半拉子图画磨蹭着不肯马上画好,其他的事也雷同。所以,女儿做事往往“战线”拉得很长,效果还不一定好。针对她这种坏习惯,家长就商量好,她做事时,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排除与当时事件无关的因素,使孩子能专心于她正在做的事情上,加快速度也保证质量,慢慢就养成了利索的好习惯。
二、加强时间观念,培养孩子把握时间的能力
孩子磨磨蹭蹭,与他们没有时间观念有关。一个家长的女儿就是俗话说的那种“老虎紧追到脚跟,还要回头辨雌雄”的人,是个典型的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由于磨蹭,上学经常迟到,被老师批评是家常便饭。对此,家长非常苦恼,下决心帮她改正。首先,应该帮她认识磨蹭给她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不好的后果,她接受意见并表示愿意改正。接着,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让她监督 妈妈 有没有磨蹭现象,爸爸做裁判,记录结果并及时报告。与父母一起制订了生活日程表,记录每天早晨穿衣、盥洗、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女孩开始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主动加快了自己的做事速度,时间观念也加强了。现在她会根据时间来调节做事速度,有了初步合理把握时间的能力,迟到的现象几乎绝迹。
如何可以改掉孩子拖拉习惯
身边有很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做事很拖沓。早晨坐电梯时一位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妈妈焦虑的说:早晨自己六点半就起床了,可孩子八点还送不到幼儿园,这一个小时都不知道这个小家伙忙什么?每天都几无例外的迟到。还有的家长抱怨周末外出游玩或参加重大聚会时整个上午就在孩子的磨蹭中过去了,吃吃出不了门。还有的家长诉说自己的孩子写作业时,能在书桌前坐上一个小时,削铅笔、玩橡皮,而作业本上缺没写一个字。凡此种种,都让父母为此头痛不已。
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父母也有深深的感触,为此,我不停地催促孩子“快!快!再快一点!”为此也成了一个唠叨的妈妈,可自己的唠叨不但没有促使事情好转,反而孩子拖沓的习惯愈演愈烈,有的时候使自己暴跳如雷。我也努力监督自己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使各种事情按时完成,可也常常事与愿违。我相信很多父母曾在帮助孩子改掉拖沓的毛病时都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可效果却不如意。因为我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拖沓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而却忽略了拖沓给孩子自身所带来的焦虑和伤害。
拖沓是遗传的?
大多数父母通常会把孩子的拖沓归结为遗传的原因,以此为借口推脱责任,拖沓的孩子在做事时会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我曾经问我拖沓的女儿,你为什么做事这么磨蹭?他总说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想磨蹭。因为这我去幼儿园总是跳不上早操,有时还吃不上热饭。我也曾常常将孩子的拖沓归结为遗传,抱怨爸爸的慢性格才使得自己的女儿如此慢。有时候少许的努力没有效果就以此为借口而放弃了改掉拖沓的尝试。可后来自己尝试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才开始从自身和环境中寻求答案,而放弃了所谓的遗传决定论的荒谬结论。
拖沓带给孩子的苦恼远甚于父母
通常,孩子都会为他们拖沓的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尤其在自信心和自尊心方面,他们会把自己当做失败者,或想要放弃对困难的克服。也因拖沓常常会受到父母和学校老师的双重处罚。
拖沓的孩子常认同父母说拖沓是遗传的结论,便以此为借口继续他们的行为,当遭遇到现实挫败时,常常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因此也会变得消沉压抑。
面对眼前的任务觉得无从下手时,听见的只是父母的唠叨和斥责,然后父母顺便包办了一切,这样孩子就错失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下次在遇到类似的困难时依然磨蹭,如此循环无止境。
面对懂得抽象鼓励孩子的父母时,孩子很开心更想努力按时做好某件事情,可不幸的是这反而会变成一种阻碍,他们耳中听到的是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相信你会按时完成。你很棒!你有这个能力诸如此类的话。而孩子却始终不明白这些话跟做这件事有任何的关系,而仅仅从中提取的是父母希望我如此这个信息。
孩子内心也想快一点,可潜意识却故意拖延,这种矛盾的处境使他们常常感到很焦虑。而潜意识的这种抵触来自父母长期“快!再快点!”这样的不耐烦的反抗,面对权威的父母,孩子把这种斥责的愤怒压抑掉了,变为一种隐形的无意识的攻击。屡次拖沓的经历让他受到责骂或惩罚,愤怒的屡次压抑,隐形的攻击也会不断强化,会变得更拖沓,看到父母暴跳如雷的反应,孩子才会觉得这种压抑的愤怒得以还击和释放。面对孩子的拖沓时,无休止的抱怨和唠叨反而会使这种行为愈演愈烈,由此也破坏了亲子关系的建立。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看懂孩子的心理,只会一味的责骂孩子,孩子会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以及如何讨父母开心这件事情上了,反而没有心思思考自己拖沓的原因。
说到这,可能很多父母都会问如何帮助孩子改到这一毛病呢?如下措施,希望对想改掉孩子拖沓这一习惯的父母有所帮助。
积极的沟通
坦诚平等的孩子沟通,共同讨论对拖沓的感受,讲述自己曾如何战胜拖沓的故事,倾听孩子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拖沓不是遗传,而仅仅是一种习惯,我们有办法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
父母指导、鼓励和帮助
当我们成人面对一项任务时常常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一个孩子面对一件事情时也会有如此感受,这时父母就应及时出现,为孩子指明该做的事该如何下手。比如对一个上学经常迟到的孩子需要父母列出一个清单,列出他早晨起床后的所有事项,如穿衣、洗漱、喝水、背书包,这样上学这件事就变得具体可行,也知道从哪件事上可以节约时间,孩子也会增强信心,从中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事物有更大的把控能力。
制定合理的规则
制定家庭规则是必要而可行的,比如,面对一个做作业拖沓的孩子,先做功课,再看电视。对于较大的生活邋遢的孩子,先整理房间,再出去和朋友玩。家庭规则的适应会大大加大孩子做事的效率,同时规则也是社会化规范的基础,对规则的适应也是帮助孩子社会化做准备,为孩子适应新环境做一铺垫。一个毫无规则感的孩子进入社会是可怕的。当然规则的订立是简单的,重要的是父母下决心坚持,要温柔的不含敌意的坚持,为孩子养成合适的规则做个榜样。
奖励的作用
改掉拖沓的习惯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时,适当的能引起孩子兴趣的奖励是个很好的催化剂。比如,日程生活中,别忘了孩子会偷听你说话,不管你是在和孩子说话,还是和其他人说话,要听到你的谈论是一个“做事不拖沓的孩子”,以及按时做事情的新习惯,这样会为一个正在改掉拖沓习惯的孩子增强信心。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当今的孩子太忙了,现在的孩子都被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爱好班包裹着,如果这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不是出自孩子内心的喜好,而仅仅是父母的未完成在孩子身上的寄托,那你的孩子可能会恐惧这些事情,因此有很多借口拖沓,父母要善于找到借口背后真实的原因,以消除孩子的恐惧,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放慢节奏选择自己要做的和喜欢做的事情。
抱抱你的孩子
经常抱抱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讨厌孩子的拖沓时要反思自己的样子,不要对孩子的爱那么吝啬,让孩子认为这种亲子的爱是一种交换,只有当我不拖沓,我足够完美时,才有资格得到父母的爱。
作者简介:殷金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职妈妈五年,结合大量的理论知识,通过对自己两个孩子的观察及亲身体验,每一次咨询都深深触动了自己,成长了自己。擅长心理动力学疗法、家庭分析疗法及认知疗法。主攻方向: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青少年抑郁、焦虑心理疏导咨询等。
如何改掉孩子写作业拖拉的毛病
01
许多家长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写作业太慢,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没完没了,因此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令人非常头疼。这是怎么回事呢?
02
孩子写作业慢,可能是这五个原因造成的,分别是:条理性差、过于追求完美、学习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协调性差。
03
条理性差
表现在:乱找东西,做题没顺序,一会找找橡皮,一会找找铅笔,本来是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他就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有的孩子一会写几道语文题,一会再去做做数学题,不按照顺序来,经常会出现遗漏或者做错的情况。
对策:首先,父母要告诉孩子,写作业之前要把文具准备好,要把作业的顺序安排好。要想治本,还需父母的放手,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准备好,让孩子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可以让孩子适当帮父母做点家务,这样孩子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
04
过于追求完美—橡皮综合征
还有的孩子虽然作业工整,成绩也好,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写作业特别慢。写的字稍微有一点不整齐或者页面有一点不干净的地方,就会马上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本子擦破了,如同强迫症一般。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症”。一般是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对自己要求高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策:对患有“橡皮综合症”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可以用偶尔奖励的方式,来达到“治愈”目的。比如和孩子约定好,如果能在少用橡皮的情况下还能较快较好地完成作业,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如果孩子实在离不开橡皮,家长最好把橡皮没收,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依恋橡皮的坏习惯会逐渐得到纠正。
05
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作业吃力
孩子本身的基础就差,上课时又没听懂,回到家做作业自然费劲。一个人干着自己头疼的事,当然不可能主动,于是就能拖则拖了。
对策: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掌握的不好,家长可以自己给孩子补习,或者告诉老师,让孩子及时消化掉新学的知识点。基础是从小就要打好的,所以小学期间家长一定要紧盯着孩子的作业学习情况,等到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学习就不用家长费心了。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每个人都是这样,对于喜欢的事、有趣的事都愿意快点做;而对于枯燥的事,不那么有趣的事,则能拖则拖。因此,父母要多想办法,尽量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06
注意力不集中—无关动作多
写作业时总是东看西看,磨磨蹭蹭,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吃铅笔,要么咬手指,而且写一会儿就起来溜达一圈,到外摸摸看看。你家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毛病吗?
对策:父母可以让这样的孩子分段写作业。放学后,问问孩子总共有多少作业,以20分钟为一段,做20分钟作业后,休息一会。这样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的地方要简洁、整齐,尤其是书桌,不能堆放玩具等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东西。
07
协调性差—感统失调
孩子磨蹭的原因还可能是孩子生理方面的。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长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儿童应有的摸、爬、 滚、打、蹦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也就是说写作业时,由于思维较快,但表达和写较慢,经常写错、漏写、跳字甚至串行,只能重新擦掉,有时写了擦,擦了又写,经常把本子擦破。孩子自己也很着急,很生气。
对策:这样的孩子,需要专门做一些感统训练。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细心的父母只要有心是能发现的。如果发现孩子确实不是因为态度问题,不是因为主观努力不够,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看感统是否失调。如果确实有,只要坚持做一段时期的感统训练,孩子就会有所好转。
08
努力 做优秀的爸妈,家长一定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改变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毛病。我们要高质量的陪伴和帮助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把孩子推给学校并予以责怪,而是做一个真正能帮助孩子成长的家长。真正的教育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愿我们都成为更好的父母,一起共勉吧。
如何改善孩子拖拉的习惯
案例
家长提问:孩子都小学五年级了,做事还是特别磨蹭,起床慢慢悠悠,写作业拖沓,要是带着他出门更是要费半天工夫,孩子越磨蹭,我就越着急,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这个磨蹭的毛病呢?
专家观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赵澜波:孩子磨蹭一般来讲有三个原因,一是天生的性子慢;二是孩子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故意磨蹭;三是家长没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给孩子制定合适的行为规则。
家长要正确对待和认识孩子的“磨蹭”,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磨蹭,大多时候都会认为是孩子的原因,就是没有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于是对孩子大吼大叫,结果孩子不仅不会快,反而更加的磨蹭。其实,孩子的磨蹭与孩子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是家长的看法和做法。教育和改变自己,才是最高境界的家庭教育。
对于天生慢性子的孩子,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并尊重孩子的慢节奏,因为天生的性格很难改变。如果强行让孩子跟上家长的节奏,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而没有自信是比磨蹭更可怕的结果。
对于孩子不喜欢做某件事情而磨蹭,需要家长有同情心,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对于有些不喜欢的事情,可以选择不做,选择孩子喜欢的事情做。对于孩子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情,则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制定一定的规则。
那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什么样的规则呢?
首先与孩子协商制定作息时间,养成专时专用的习惯。以早起上学为例,以固定的出家门的时间为节点,家长可以先观察,如果由孩子自己完成洗漱、穿衣、吃饭,需要多长的时间。如果孩子需要半个小时,则再提前10分钟叫醒孩子。在执行的过程中,孩子完成得很好,需要及时鼓励,形成良性循环;孩子没有完成好,再接着寻找原因。
第二,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磨蹭,一边唠叨抱怨,一边帮助孩子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整理书包、穿衣服等。家长的这些不忍心,日积月累,使得孩子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议让孩子迟到几次,被老师批评几次,让孩子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第三,奖惩结合,养成学习有效率的习惯。比如,晚上的作息时间可以和孩子商量分为吃饭、做作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洗漱睡觉等几个阶段。在做作业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两个时间段上实行奖励和适当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