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正确认识每个孩子
发布时间:2021-05-22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正确认识每个孩子
这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性,我们要从孩子的本身出发,以理解的心态去诠释孩子的一言一行。
晓频是一个轻度弱智的孩子。她刚到幼儿园时什么都不会,也听不懂老师说的话,什么都要老师帮忙,平时总是会大喊大叫摔东西,有时也会打人,还经常乱跑。
由于她经常这样无理取闹搞破坏,我也渐渐的习以为常,慢慢的把她忽视了。记得有一次开展打击乐的活动,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乐器,惟独没有发给她。当我在上面讲要求时,晓频突然在下面大喊大叫起来,显得十分烦躁。我怕影响其他孩子正常上课,于是我便把她送到了办公室里,请搭班老师看着。
在那之后,这样的情况还是时常会出现。就在我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才好时,搭班老师的一句“现在的晓频和刚来的时候的她比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我突然醒悟了。从这时起,我便重新开始关注起徐晓频来。对她的生活、学习更加的关注,试着去了解她的性格。我发现,原来她发脾气不乖时都是有原因的。乱倒积木是因为有人去抢她的积木或不准她玩积木,上课时大喊大叫是因为她也想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慢慢的,我开始越来越了解她,也能理解她了。
从那以后,我发现了她越来越多的可爱之处,她总是希望和别人抱抱,有时也会来亲亲我,我也经常亲切的称呼她为“频频”。我也发现其实她并不比其他孩子笨,她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每次我上音乐课她都学得特别认真,也能比较好的演唱部分歌曲。当我放音乐时,她总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特别可爱。每次上打击乐的课时,我也都让她一起参加,她总是特别高兴。一开始她不懂,总是乱打,渐渐的也有了点进步。频频还认识很多字,其实她是个挺聪明的孩子。现在我跟她讲话或对她提一些要求,她都能听得懂,照着做。频频的进步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真庆幸我们没有放弃她。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多角度认识孩子
不知道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会读懂。作为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爱心”来爱这些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读懂他们。但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是会存在因为主观原因不能正确认识一个孩子,往往因为几件事情给孩子套上一个标记,其实我们要善于从多方面来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认识孩子,这样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这是我们班一天放学的情景:“老师,让我来分吧!”放学时间到了,我拿着接送卡匆匆走到孩子们中间,就听见赵**小朋友在我背后轻声说,我扭头一看,她张着两个小手,抬头看着我,正等待我的答案。“好啊!”我一边说着,一边将几个接送卡放在她的小手里,接到接送卡,她马上“忙”起来了。
说起赵**,她确实算不上我们班非常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刚进幼儿园时,她的调皮好动也着实让我和搭班老师“头疼”了一阵。慢慢的,我发现赵**不像很多调皮的孩子一样,“混世小霸王”似的,只知道玩,不学知识。她调皮好动,却也非常聪明好学,在老师讲故事、发书给小朋友、教小朋友唱歌时,她都一改往常的调皮好动,静静的听着,认真的学着。不仅如此,赵**小朋友喜欢“出头”,当老师带小朋友复习以前学过的歌曲时,她就站在前面,面对大家,做给其他小朋友看;当我带小朋友户外活动结束回教室时,她就站在门口,像老师似的摸着小朋友衣服,让他们一个一个进来,虽然这也时常让许多胆小的小朋友不敢进教室;当我们开始吃饭时,她就跑过来喜欢帮助老师阿姨发发娃和筷子。
认识到这一点,我跟搭班老师也不再认为她那是不听话,违反纪律了,而是时常满足她的“小虚荣心”。结果,她却明显比以前听话了。最让我意外感动的是,她的那一句“谢谢,老师你幸苦了”。一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站在班级门口迎接孩子们入园。“老师,妈妈今天来不及没给我梳头发。”赵**头发披散着在我旁边说。“那老师帮你梳头发吧”,我笑着说。我拉着她的小手走到班级里给她梳好了辫子,在我刚要离开走到门口时,“谢谢,老师你幸苦了”,她甜甜的说。听到这我一愣,参加幼师工作几年了,帮小朋友梳头发、穿外套、戴帽子、系鞋带,赵**是第一个对我说谢谢,并说辛苦了的小朋友,这几个字也在我心里盘旋了很久,我又进一步认识了这个调皮好动却也聪明好学的孩子。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
教育随笔:欣赏每个孩子
教育随笔:欣赏每个孩子
浩浩是我班的一个小男孩,他懂事,认真,从不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由于不小心把胳膊弄断了上学期一直没来上学,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想他。
浩浩很老实,也很少说话,是典型的自我主义者,有时老师也很少注意到他,可有一次,因为他的听话,老师让他当了小老师,没想到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浩浩小朋友当小老鼠,替老师照看小朋友”,让孩子高兴了一整天,甚至回到家还高兴的给姥姥奶奶打电话说自己当班长了,妈妈更是乐的合不拢嘴,孩子这么高兴,妈妈真的很欣慰。看的出来,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欣赏,即使是一名并不是很出色的孩子。
那天放学送孩子,浩浩的妈妈拉着我的手说:“浩浩说老师用的抹布很小,擦桌子时很费力,很费时,我给老师带去一块,所以非得从家里带块抹布来,今早上看你忙着接孩子,也没来得及和您说声,他说他把抹布放到桌子上了,没好意思跟你说。”我听了真的很感动:多细心,多纯真的孩子啊。回到教室,翻开他的橱子看了看,果然有一块大大的抹布在里面,拿到手里,心里竟然有种沉甸甸的感觉。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每个孩子都要我们的“特殊照顾”,需要我们的欣赏。
我们不经意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语,都能使孩子的心灵变得温暖,甚至是能使孩子改变自己。所以,作为一名幼教老师,千万别吝啬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努力让我们身边的小天使们都快乐成长。
教育随笔: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在生活中,困难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困难和挫折,他们所面临的逆境和挫折在我们成人面前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但对于孩子却是莫大的打击,孩子往往在失败面前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对于案例中提到小女孩在涂鸦大赛中未能获奖而无法面对失败哭闹不止,家长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以减轻孩子的挫败感。
1.可以正向、明确的启发。
如告诉孩子:“虽然你这次没有获奖,但比起上次你已经进步很多了,你很棒哦!”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以肯定,待孩子情绪稍微稳定些后,接着带领她找出受挫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让孩子的每一次练习都能得到宝贵的经验,从而建立自信,也明白事情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经过,会有哪些地方不能顺利完成,增强其忍受挫折的能力。
2.可以以孩子的优势强化孩子的自信。
如果孩子的挫败感较重,回家哭闹不止家长也可以从孩子的长处强化她的信心,以便孩子能感受并意识到自身的优点,以减轻孩子的挫败感。
3.可以以讲故事的方法稳定孩子情绪并激励孩子面对失败应该迎难而上。
在孩子情绪还很不稳定的时候可以说:“妈妈给你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吧!”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如:歌德的故事。
小时候的歌德身体很虚弱,上大学之前,歌德患有严重的恐高症,只要他走上稍高一点儿的地方,就会感到头晕目眩。歌德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便决定战胜恐高症。
他选择了教堂的高塔,准备征服它。可是他抬头一望见那高塔,头就晕了,他想放弃,但最终他还是迈上了台阶。那一级级的台阶就是一重重的困难,每迈上一级台阶,他都要拿出很大的勇气。他的头上冒出了汗,马上就要到达塔顶了。他向下一看,一阵强烈的眩晕使他差点儿栽下去。
歌德站在那里,闭上眼睛让自己平静下来,过了一刻钟,他开始向塔顶走去。终于,他登上了塔顶,站在没有围杆的塔顶上,他的腿一个劲地打颤。“没关系的,我成功了!”他对自己说。从塔顶看着四周的景色,歌德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又如:龟兔赛跑的故事。乌龟在暂时败于兔子的情况下,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韧的毅力战胜了兔子的故事
4.可以不断鼓励并在日后加强练习。
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并鼓励他在日后可以加强涂鸦练习以便下次再去尝试!告诉孩子:你一定能行
分析孩子产生挫败感的原因及如何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的几点建议:
1.首先家长应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孩子缺乏挫折抵抗力,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平时自己对孩子滥用“赏识教育”,总是一味地夸奖孩子,言过其实,导致孩子不能接受批评;在孩子做错事情时的批评方式让孩子难以接受,比如嘲笑、挖苦,甚至打骂,导致孩子害怕失败,害怕批评。
2.在平日的生活中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榜样,如果家长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也会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消极等待的态度。
3.家长应注意帮助孩子吸取经验教训,让孩子在每次遇到困难后,总结一下困难的类型,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要使孩子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
4.告诉孩子失败人人都会遇到,但失败并不可怕,因为失败是可以战胜的,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还能磨练人的意志,使我们在失败中获得经验,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5.作为家长也不要当孩子一遇到点小困难就给她帮助,而应该鼓励她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到底在哪里,以便找出化解困难的办法。要通过真实事例让孩子知道,在挫折困难面前唉声叹气并不会解决问题,灰心丧气只能更加的使我们失去信心。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最终做出重大贡献的例子。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勇敢面对困难,培养其自觉地寻找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最佳办法,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强。
6.加强前置作业与练习机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老的谚语同样适用于孩子的教育中。在孩子尝试前,先告诉孩子怎么做,或者分析大人的行为模式,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有那些优缺点,让他实际面对的时候,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即使不是一帆风顺,孩子也不至于挫败感很重,太难过,或留下不好的心理阴影。
温馨提示:
孩子抗挫败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孩子,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并且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拿孩子来验证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用最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情商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受益。父母要用和孩子一样的心理去看待这件事经常交给孩子一些完成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并充分信任孩子,即使做坏了或者造成一定损失,也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帮助孩子克服这种畏惧心理和抗挫败的能力。
教育随笔: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
教育随笔: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不公平的待遇,更何况,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不管什么样,都是最棒的,孩子是父母的焦点,同样,到了幼儿园孩子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几个孩子的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的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对老师对班级的情感也会随之淡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以发展的机会。
记得带上一届孩子的时候,往年的“六一”节,我们都会挑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参加表演。那次的“六一”表演节目,我让每一个孩子都参加了,我知道这是每一个孩子应得的机会。排练前我给孩子们制定了一些要求:排练时不可以怕累,不可以偷懒,不可以随便讲话,不可以捣乱。大家都有机会参加歌表演,但是如果达不到要求的话就不能参加。达到这些要求对于平时的乖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来讲就很难。于是要求制定好后,我分别找了那些调皮的孩子谈话,我知道他们都很想参加表演,也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我分别对他们这样说:“老师知道你很能干,歌也唱的很好听,如果你能认真参加排练的话,一定能表演的很好,是不是?”到了排练时,这些孩子真的没有再调皮,我也及时给予他们肯定的目光。有时有的孩子忍不住讲话、偷懒,我上前轻拍他们或给予一个提醒的目光,他们就能马上调整过来,认真的投入到排练中。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我会抓住他们每一次表现的机会,加以鼓励和赞扬,并投以希望的目光,很多孩子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而这次的节目表演,也很是成功,我也相信这次表演过后,所有孩子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教育随笔:用真心去爱每个孩子
从接手小班开始,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的哭闹,好在孩子们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对于代欣悦来说,上幼儿园仍然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经常感冒生病,上几天幼儿园就在家休息几天,断断续续地过去一段时间了,每当其他孩子高高兴兴来幼儿园的时候她还是经常哭闹。起初,我很有耐心地哄着她,宠着她。可是好的时间不长,我发现我对她的宠爱对她没有丝毫的转变。
有一天,在教室里就听到走廊上传来了哭声,我走出去一看,原来是代欣悦,谁知她看到我并没有好转,开始变本加厉地哭闹,无论怎么哄都哄不好,问什么也不说就拽着我往门口走,边哭着边喊妈妈。当时什么也没多想,就以为美丽想妈妈,哄了一会儿也不见好转,我就有点烦,心想:哭累了就不会再哭了。可是,一转身的功夫,旁边的小朋友就告诉我:"老师,代欣悦尿裤子了!"我赶忙走过去,发现代欣悦的裤子已经湿了,她哭的声音更大了。此时我才意识到她哭闹的原因。原来是我的失误,她是想上厕所,而我却忽视了孩子给我的暗示,忘记了她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以为她是想妈妈才哭闹的,以至于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孩子的身上,没有去观察她到底想要做什么。
给代欣悦换裤子的时候,看着她稚嫩的脸,突然心里一阵酸楚,当时就在想,自己总是觉得很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可是真正到了孩子需要我的时候,却没有做到真正的尽职尽责,没有去观察到他每个细微的动作和意识带给我的暗示。如果当时再细心一点,也许事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同时,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告诉自己要引以为戒。当孩子有哭闹的行为时,肯定有他的原因,不要去一味地责怪他,要用心去呵护他,让他找到归属感,这样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真正做到用真心去爱每个孩子。
教育随笔:正确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内总有那么几名性格内向的幼儿,在活动中他们总像是“旁观者”、“局外人”一样,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人反应冷淡,语言表达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对这些孩子,我觉得不能疏远他们、不理他们、放任他们不管,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想办法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不太引人注意,这就更需要我们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用心揣摩孩子的真实心理,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引导:首先要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常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其次,在生活中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喜欢这个集体。
内向的孩子在熟悉的地方比较放得开,我想这不仅与情绪有关,也与经验有关。经验丰富了,知道怎样去应付各种问题,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就增强了,交往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给孩子提供各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当然,重在参与,要少苛求结果。
性格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正如一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形成的,良好性格的塑造也要从具体的行为和基本的习惯开始。
教育随笔《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怀着一份好心情走近了教室,准备开始着一天的工作。看见王涵钰一脸苦恼地坐在角落,我忙问:“涵钰,你为什么不高兴啊?”她不理睬我。我拉拉她的小手对她说:“告诉老师,或许我可以帮助你,你不告诉老师,那你会一直不开心下去的。”可她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我向另一位老师了解到王涵钰是因为玩桌面游戏时没有找到积木里的轮子才不开心的,其实她因这种情况而不开心也不是一次了。
还记得有次晨间活动:玩沙包。就因为妈妈给她缝的沙包破了而不开心许久,不管老师怎么劝都不愿用被人的沙包进行游戏。孩子往往会认准一样东西或意见事情而不愿妥协,这也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具有固定性等特点决定的,但有时对她的过于执著而感到束手无策。她就像一只小乌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学习用“缩头”的方式来逃避,她不予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样的性格更是我一直最为担心的地方,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太重要了。”是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理我呢?”是我缺少亲和力吗?也不会啊,其他孩子和我还是比较亲热的。也许是我仍缺乏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态度、情感上的发展需要。也许是我在引导其对待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方法不能再其身上产生作用,只是一方一位地在灌输,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认同。看来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时刻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有思想的智慧型教师。
教育随笔:爱每一位孩子
“老师,倩倩又拿我的彩笔了!”、“老师,倩倩拽我的衣服了!”、“老师,倩倩打我了!”。前一段时间我经常听到小朋友们这样的“小报告”,而对于周怡倩小朋友,我已不止一次地对她所犯的这类小错误进行了批评教育,她妈妈也和我们交流过,说倩倩发展得比别的孩子慢些,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对我们的批评,倩倩当时也都很容易地接受了“老师,我不拿他的彩笔了。”、“老师,我不和她打架了。”……但不久他又会犯一些小错误。对这孩子屡犯屡教、屡教屡犯的行为,我真是伤透了脑筋。
静下心细细想来,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用得不恰当呢?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都不是有意犯错的。另外,我们在儿童心理学课上学过,幼儿的长时记忆尚处在发展中。如果我们所讲的道理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她就可能根本听不懂老师的话,记不住那么多的道理。再说,她也不一定能够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概念用到另外一个情境之中,所以才会出现“屡教屡犯”的现象。
后来我便换了一种积极的教育方法,不再对她进行批评,而是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耐心地告诉她哪里做得不合适了,应该怎样做才对,并注意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强化。
慢慢地,倩倩小朋友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她所犯错误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小朋友们都愿意跟她一起玩了。
有时候,老师的耐心和容忍反而是激励幼儿上进的动力呢!
珍惜孩子们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