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乱发脾气 爸爸妈妈要多留心
发布时间:2021-05-24 幼儿园我的爸爸妈妈说课稿 幼儿园爸爸教案 幼儿园爸爸活动方案孩子乱发脾气 爸爸妈妈要多留心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可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好性格是需要父母的培养和引导。注意,如果孩子有以下这两种性格的话,爸爸妈妈就要多留心了。
孩子总爱乱发脾气
脾气人人都有,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好脾气,对于自控力较成人差的孩子而言,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则更难了。其实,孩子爱发脾气是情绪管理能力差的一个表现,而控制情绪是爸爸妈妈重要的教育内容,那么,如果孩子爱乱发脾气,爸爸妈妈要怎么做才好呢?
1、理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每个人都会伤心、失望、难过和沮丧,不同的是,不同人的情绪管理能力不同,其表达法负面情绪的方式也不同,哭闹、骂人、摔东西、尖叫等都是较差的发泄情绪方式。所以,孩子发脾气只是表达不良情绪的一个方式,父母需要理解。
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害羞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在熟悉的人的面前,说话声音洪亮、能歌能武,可是一到陌生人的面前,就像变了个人,甚至对于初次见面的长辈、朋友也哑口不言,这让爸爸妈妈感到烦恼,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1、爸爸妈妈要知道,孩子这样只是性格使然,并非孩子“与众不同”,有的孩子能很快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而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已。
2、孩子可能是愿意到外面玩的,只是不喜欢被人“注意”,不喜欢在聚光灯下而已。爸爸妈妈要和孩子沟通,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父母不需要过分担心,适当引导就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小心眼,爸爸妈妈要怎么做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方说宝宝动不动就会哭泣,就会发脾气;宝宝有时候会惦记一件事情很久,只要不完成就会一直说;宝宝有时候不会体谅他人,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等等。
遇到宝宝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够让宝宝的心胸宽广一点呢?接下来就跟大家说一些让宝宝变得大度的方法。
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
要是有新鲜的事物或者人出现在孩子面前的话,爸爸妈妈要教会孩子适应,这样孩子才不会显得那么惊慌失措,孩子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也会变得更加大度。
要做好榜样
宝宝平时接触最多的人呢就是爸爸妈妈和一些亲戚了,孩子的言行模式是通过模仿所看到的人的行为所形成的。因此,要是爸爸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做到相互理解,包容,热情,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话,相信宝宝们看在眼里,也会一点点去模仿。
这样一来,宝宝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以后,就会慢慢在和别人的相处过程中,变得大度,变得比较和善。
平时要换位思考
“自私”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在孩子跟他人不开心的时候,总是会觉得自己很委屈,所以爸爸妈妈在安慰孩子的时候,最好是能够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也思考一下别人的委屈,让孩子也能够体谅他人。
多让孩子跟同龄人玩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身子女,在上幼儿园之前很少和别的孩子相处,所以孩子无法了解到别的孩子的性格。因此,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一起玩吧,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开始慢慢接受别人了。
对待孩子要宽容
孩子非常调皮,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破坏一些东西。爸爸妈妈要知道这是孩子的本性,不能因为孩子这样做了,就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孩子。
孩子非常希望爸爸妈妈用爱来对待自己,所以,要是孩子出现破坏的行为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宽容孩子,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跟孩子说明,下次不能再这样做了,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宽容,以后也会宽容待人。
宝宝小心眼是能够改正的,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多加观察,及时把孩子的小心眼扼杀在摇篮里。
孩子含泪哭诉:爸爸妈妈,求你别再乱哄我了!
孩子含泪哭诉:爸爸妈妈,求你别再乱哄我了!
我的哥哥非常爱他的女儿,每天都竭尽全力让女儿感到快乐。
比如说给女儿大笔的零花钱让她随心所欲地购物,或是在女儿生日的时候邀请最有名的杂技团上门演出……哥哥的女儿才八岁,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的小公主,她的童年是幸福和快乐的。
但是我却不以为然,甚至为孩子的未来忧心:孩子真的快乐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幸福感和满足感混淆。
比如说,当孩子有了想要的东西,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失望,都会尽量满足,但对孩子而言,他们只是拥有了自己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感到自己的基本需求被满足,这和感到幸福快乐是不一样的。
我明白父母去哄孩子是想保护孩子,让孩子认为世界是美好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早早地遭受痛苦和挫折。
但是如果没有不幸作为对比,如果不懂得什么是悲伤、难过、失望和委屈,孩子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才是真实的快乐和幸福呢?
临床心理学家劳拉·马卡姆(LauraMarkham)认为,幸福感不是哄出来的。
有的父母以为避免孩子遭受不幸就是在给孩子幸福,但事实上,如果孩子在儿时没有经受过一些负面情绪,那么孩子的认知功能将不能正常发育,"幸福"的定义对孩子而言将更加模糊。
因此劳拉建议,父母不应该总是去哄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去犯错,让孩子经历失望,让孩子感受悲伤……
当孩子体验过足够多的感情的时候,孩子就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明白怎样才能争取到自己的幸福。
父母想要给孩子幸福和快乐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苦难和悲伤也是必要的。
所以,不要光做一个哄孩子的父母,而是要做一个懂孩子的父母,真正去回应孩子的感情,而不是满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内心的话---爸爸妈妈我想说
摘要:“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既爱您们,又怨您们。爱您们的是关心我的成长,怨您们的是为什么有时严厉得不合情理。” 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们在想些什么吗?你知道孩子心底的真实想法吗?从现在开始聆听孩子的心声吧!
孩子的心声:
1、你要是觉得人家的孩子比我好,就让他(她)当你的孩子好了,何必老拿我和人家比呢?
2、“妈妈,我知道您担心我的学习,但是您不能老逼我,让我喘不过气来,这样我会学一次,忘一次。”
3、“妈妈,我想自己上学,不要您接送了,你总是送我上学,害得我在班上好惭愧。如果一直让您接送,一直在您的呵护下,那我长大了怎么办?”
4、“每次妈妈骂我笨猪,我气得牙齿都要掉了,这让我感觉自己很笨,和猪一样,以后希望妈妈不要骂我了”
5、“爸爸,请把25%的温柔+75%的严厉变成100%的温柔好吗?”
6、“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既爱您们,又怨您们。爱您们的是关心我的成长,怨您们的是为什么有时严厉得不合情理。”
7、我还是想告诉您(妈妈):我毕竟是儿童,儿童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难道死读书您就高兴吗?您也是从儿童时代一步一步走过的。希望三思。
8、请爸爸妈妈放大胸怀,不要小肚鸡肠吵闹不停,试着体谅、容忍别人的态度……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和蔼的爸爸,慈祥的妈妈,组成一个和谐幸福的家,一家人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9、父母天天教育我这个哪个,我觉得,首先他们自己就没做好,他们以身作则才对。
10、爸爸经常说我胖,本来很好的心情,被他弄得一团糟。
11、妈妈趁我上厕所的时候翻我的房间,结果什么也没发现,我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信任我,更不尊重我。
12、爸爸,请不要强迫我学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这是强迫不来的呀。
13、我觉得世界里就只有“不要”,没有自由,没有主见,什么事都是由大人来安排,没有了生活的乐趣。
14、每晚我都很孤独,会害怕,你们快快回家吧!
15、“老妈,我的学习我做主,你的计划不能执行!
16、妈妈每次不开心,气都往我身上撒,我不想跟她说话了,有时,我真希望妈妈能温柔一点儿。
17、“最近家里欠了很多债,我会知道节俭的,不要老是说我们没钱,许一个愿望——爸爸挣了好多钱,我们再也不欠人家钱了。”
18、“爸爸,我不想你老是抽烟喝酒,怕你们吵架,怕你们说要离婚,因为我怕你们互相伤害。”
“妈妈会累倒的,她常担心自己上班迟到,担心被老板解雇。爸爸,你要多回来看看我和妈妈。”
19、爸爸总是说:“今晚写完作业,先写日记,后拉琴,再做复习资料,不准看电视!”我整天都被他们关在家里。
20、爸爸总拿我和电视剧里的小孩比,说我什么都比不上人家,即使电视里的小孩做错了,爸爸也说他好,因为他知错能改,那我做错了也知道改正啊,为什么你不说我好呢?
21、爸妈天天唠唠叨叨叫我赶快写作业,这让我学习很有压力。
22、我多么想像课文中的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去旅行,可是妈妈能让我一个人坐的士已经不错了。
23、我“恨”爸爸,“恨”他对我的严厉,“恨”他对我自尊心的伤害,他让我这沉重弱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不要这样的爸爸,爸爸请别说了。
24、妈妈喜欢说脏话,可我不喜欢听她说脏话。
25、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需要的是一个包容和理解的妈妈,而不是出口伤人的妈妈。
26、爸爸妈妈对我谈的话题,做的游戏都不感兴趣。有时我想做个模型、画一会画、下一会棋,总被他们干涉,往往会吓我一跳。
27、我总是很心痛,为什么我不是个神童?为什么我不能总是第一名?
爸爸妈妈,别让孩子看不懂
在幼儿园生活时间长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长打交道,有时也会走进孩子们的家门,走进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时你会感叹:现在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世界很无奈。现在的爸爸妈妈虽然给了孩子太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灵的关爱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纷纷扰扰中,孩子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节过后来幼儿园的大班男孩,长得很清秀。报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关于孩子的证件和证明,就是缠着园长要入园。经过园长的悉心解释,他终于同意回去试着找找相关资料,直到孩子报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带来了村里的一个简单证明。在办完孩子的入园手续后,他很紧张也很严肃的找到我,根本顾不了孩子,有时打个电话就是要老人们对孩子严厉点,孩子不管不顾年迈生病的爷爷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气得老人在家大发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妈妈那玩,没过几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节回家几天,赶上日期早,还可以接送儿子几天,在家看见儿子太淘,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脾气对孩子动粗。时间长了,孩子也无所畏惧。今年开学时,我们了解到小威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彻底变成了一个皮球。看着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操场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常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开放自由、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的家庭伦理责任感为何世风日下,看着一个个聪活泼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父母还有什么障碍跨越不了呢?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你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时,你们打算把你们的孩子置于何境地?为什么要让无辜的生命去承担你们放任的责任呢?
爸爸妈妈请不要迁怒于我
父母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下班后感觉特别累,往往会因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会觉得后悔。您是否也曾迁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好的时候,看谁都顺眼,心情糟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无论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都会有由于心气不顺而迁怒的时候,当然大多数迁怒表现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故而有一般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
迁怒对象最多的人,就是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亲人。丈夫事业受挫折而迁怒于妻子,家长遇有不顺迁怒于孩子。夫妻之间,不过火的迁怒也无妨,让对方宣泄一下,自己再安慰两句,怒气也就消了,某种程度还起到了平复心绪的心理疗效。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家长的任何迁怒,都无助于自己心绪的平复,只能给孩子带来心理的伤害。
易迁怒的家长,只要脸色不好,孩子就会恐惧,只想避开家长,防止引火烧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点小事也会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无助的哭泣又加重了家长的心烦,家长这时可能只顾自己发泄了,根本没有想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觉得自己很委屈,只能让父母不高兴;或让孩子心生厌恶。认为家长无能,只会在家拿孩子出气,家长很难让孩子信服。如此会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在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使得每个人都不轻松,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我们无法预料的责难或误解,一味地抱怨、懊悔,甚至迁怒于他人,既不负责任,又有失风范。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学会自己解决这样问题,勇于承担,调整心态,不抱怨环境,不怪罪别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伤及他人。
一天班上下来,人累得什么都不想动,但是家里的各种家务都等着,这个时候任谁都不会太高兴。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有点儿什么错或者要求,大人可能就无法接受或满足。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家长迁怒于孩子的原因,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这样迁怒于孩子,虽然对孩子的方式各异,但态度是一致的——内心有气没地方发作,把火气撒在孩子身上。
其实,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自己实在无法排泄,可以找朋友诉说一起分担。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可以跟家人诉说一起分担。不要什么事都积压的心底,更不能迁怒于孩子。
很多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习惯拿孩子出气,不过很快就后悔了。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立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尝”。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孩子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就得喜怒无常。所以,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精神垃圾,随时产生要随时要把它排泄掉,不能让它久驻人心。排除这种精神垃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合理不合理,这主要看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自己只要排泄掉就有积极的影响。而对他人则不同,有些宣泄的方式可能就会对他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迁怒于他人,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孩子,很有可能带来影响一生的心理伤害,更严重的甚至要了孩子的命。
有太多的案例,家庭不合,父母总是把情绪迁怒于孩子,最后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或走上不归路。悲痛的结局是没有后悔药吃的。事实告戒我们孩子是无辜的。
无论怎么样,成年人应学会克制自己,如果在家以外产生的不良情绪,应在进家门前把它全部截留在门外,也在学点阿Q精神,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态的平衡,夫妻间的问题,更是要两个人面对面才能解决,拿孩子撒气,只能让两人的关系更糟糕。
人的情绪空间是有一定的量的,负面情绪侵入正面的情绪自然就会被等量剔除,删除了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又会得以很好的恢复,而且精神会更加地饱满,以这样的心态再面对你的孩子,孩子收获的就不再是伤害,而是快乐。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中成长吧!
孩子发完脾气后,妈妈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孩子发完脾气后,妈妈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01
每次孩子发脾气,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赶脚。
但是过来人会用经验告诉你,孩子发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发过的脾气”是不当回事的。
觉得,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然而发完脾气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沟通和复盘,很多人都忘记去做。
有的时候,孩子正在气头上,你转移注意力之后,他情绪已经平和了,你觉得没必要再谈了。
比如孩子非要买冰棍,你转头指给他一只蜻蜓,他看见蜻蜓忘了冰棍,大人自然不再提起。
有的时候,我们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随了我们的愿,你觉得既然孩子从了你,就没必要再谈了。
比如超市里非要买类似的玩具,你拒绝,他大哭,哭完,不再接着要了,你觉得事情不都解决了?
还有些时候,事发时不方便谈,但事情过后,你又不知道该从何谈起了。
比如,小表弟的生日宴上,女儿应该把点蜡烛、吹蜡烛、切第一刀蛋糕的机会都留给弟弟。
但是她很不甘心,生日宴上、亲朋好友面前,她大发脾气,在座位上闷闷不乐。
但马上被分到蛋糕,她又变得开开心心了。
当暴风雨过去,海面平静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它们抛到脑后,甚至假装这些不愉快从未发生过。
但,如果孩子发完脾气之后、做错事情之后、哭过、闹过之后,我们不去沟通、不去复盘,就等于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02
不如,让我们先来预想一下孩子的20年后。
假如一个妻子跟她丈夫的相处模式,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方式,那么他们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也许妻子睡前忘记洗碗,第二天丈夫要冲一碗麦片做早餐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干净的碗可以用,而此时他已经要迟到了,他可能会生气的不吃早饭就出了门。又或者,妻子认为周六的上午,丈夫应该抽出时间带孩子下楼玩一会儿,但丈夫拖拖拉拉找各种借口拖延,妻子摇摇头,只好自己带着孩子出去玩。
事后夫妻双方都不再提起这些事,甚至假装这些事从没发生过,继续其他家庭生活。
但是,这样发展下去,绝不会是一段健康长久的婚姻关系,里面会掺杂着各种委屈、不满。
很多时候,我们只想把一些烦心的小事压到水面之下,然后好似风平浪静的继续前行。
但不幸的是,这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如果你以同样的方式养育一个孩子,那么就会给他的后半生埋下一个祸害。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发完脾气,事情依然不算结束。
研究表明,当孩子们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冲突时,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会增强,并且会成为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冲突双方的情谊也会更牢固。
就像在健康的婚姻中,积极应对冲突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等待每个人都冷静下来,然后回顾发生了什么。
我们谈论它发生的原因,谈论各自的感受,以及今后避免的办法。
也许会有争吵、也许会有冲突,但是待事情解决之后,我们都知道,彼此的心里没留下疙瘩。
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他们跟成人本就不平等。
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拍板决定的,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03
我认识一位朋友,事业有成,儿女双全,却总觉得自己不幸福。
说起父母都是怨,他怨父母对兄弟姐妹偏心,怨父母小时候对自己的错怪,也怨父母的独断专行。
往小了说,积下的是怨,往大了说,那就是恨。
虽然看上去埋怨的是父母,但真正耽误的却是自己。
如果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种冤不能伸、忿不能平、被拒绝没有理由的养育之中,那么长大之后,这些统统就会化为职场里、婚姻中无尽的委屈。
而发脾气之后的沟通和复盘,才是所有教育的终点,也是所有关系修复的起点。
拿女儿在小表弟生日宴上发脾气举例。
虽然整个后半程她都恢复了正常的快乐状态,好似这件事已经过去了。
但晚上,她临睡前,我还是坐到床边跟她说:
“我们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会上的事。”
“我不想说”,女儿直接盖住头。(其实这就说明,在孩子心中,这件事还是一个心结)
“我能拉着你的手吗?”
“不能。”
“我能握着你的脚吗?”
“不能。”
“我能摸着你的鼻子吗?”
“不能。”终于是有了一丝笑意。
“那我能抓着哪呢?”
“你可以握一个手指。”她从被子里探出头来,伸出食指给我。
“妈妈之前没有跟你说过,谁过生日谁就是寿星,他才有寿星该拥有的一切特权,我应该先告诉你的。
他有权利邀请别人跟他一起做这件事,但是我们不能喧宾夺主,那就是抢了他的权利,你过生日的时候,也不想被别人抢走这些事对吗?”
女儿点头,说:“我不应该那么做。”
“你觉得你还希望自己没做过什么吗?”我问。
“我不知道。”
“当你用那种声音、跺着脚跟妈妈说话时,我感觉你不尊重我。”
她低下头:“对不起,妈妈。”
“你跟我道歉之后,我感觉你尊重我许多了。那你觉得妈妈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吗?”
“我觉得你不该那么批评我,因为我也很想点蜡烛、吹蜡烛和许愿。”
然后我们讨论了等她过生日的时候她就可以做这些事,或者如果等不及明天我们可以假装她过生日,然后找些蜡烛来玩。
最后,女儿在无限憧憬中睡着了。
我知道,这才叫“过去了”。
04
捋一捋,其实做好这4个步骤,就能把发脾气时刻变成可教导的时刻。
▌等待情绪的平静
在谈论发生的事情之前,确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静。
你不能在一个情绪激动的孩子面前讲道理。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是他的情绪脑在主导,理智脑早已退居二线,道理此时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大人也一样,当压力荷尔蒙充斥着你的身体时,你还没有准备好进行冷静、合乎逻辑的谈话。
说什么都不对的情况下,那就先什么也别说。
▌建立肢体接触
有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爱的触摸都会触发催产素的释放,而催产素会帮助身体进入平静、放松的状态。
尽量在孩子发脾气之后抱抱他,或者牵牵手。
任何能够表明即便你们之间发生了冲突,但你仍然爱他的身体接触都可以。
▌交流和倾听
这时候的交流一定是双向的,不是大人一味地说教、推卸责任,你也应该倾听孩子的感受。
可以问问孩子:“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并对他的感觉回应,让他知道你同情他的感受。
▌表达尽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开始就站在道德高点准备一场审判,那我劝你不如直接放弃。
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宣泄情绪,试试改变自己的语气和措辞。
◆用“我”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说话的语气没有尊重你时,你可以说,“当你用那种语气说话时,我觉得你不尊重我。”而不是“你太无礼、太没教养了。”
◆只描述实际情况,避免带情绪。
比如:“你跺着脚,交叉着胳膊,大喊大叫。”而不是说“你像个无赖、泼皮。”
◆描述事实,但是不含指责。
比如“我看见你午饭之后又打开iPad,我们约好了只在上午看一会儿动画片。”而不是“我不是告诉你不要玩iPad了吗,你还玩?”
每次孩子与我们发生冲突,就像在心灵上出现了一个小伤口。
而我们复盘、沟通的过程,就像是在清创。
会很痛、会很难,但只有这样,把委屈、伤心、失望、怨恨统统清理出去,我们的伤口才不会感染、不会留疤,我们的心灵才会依然是一片净土。
同理,也适用于夫妻关系,朋友关系。
所有的悲伤都该有尽头,所有的委屈都该有出口,所有的底线都该有理由,所有孩子的眼泪都不该白流。
“爸爸爱妈妈,为什么还要吵架?”
今日七夕,圈里撒的都是狗粮:晒钱、晒花、晒月饼,吃不着,看饱了~~
作为一个二宝妈,木有“爱情”好多年,不求花前月下,我只要“理解”就够了,够了……
就在昨天,因为一件小事儿,和“二货”老公吵了一架,当时孩子就在身边。见爸爸情绪激动,妞很紧张地问:“爸爸,你是不是在和妈妈聊天?你说话的声音太大了!”
“二货老公”赶紧道歉,“我和你妈在讨论事情,爸爸很爱妈妈的!”(听起来像骗人~)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这种情感,会影响孩子的“婚姻观”“爱情观”“生活观”。
我偶尔也会用这个观点拿来“教育”“二货老公”:不要让孩子对“婚姻”“爱情”“生活”失望,我们是她最好的榜样!
在孩子幼年的记忆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不吵架,这是他们心中“爱情”最初的样子。
小屁孩儿眼中“爱情”的样子
【什么是相爱?】
【爸爸爱妈妈吗?】
【他们怎么相爱的?】
【他们相爱是什么样子?】
【你会和谁结婚?】
孩子的心就像一个强大的感应器,爸爸妈妈之间细微的情感变化,都会准确无误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泛起涟漪。如果爸爸妈妈彼此相爱,孩子会被这种爱“滋养”,获得生活带给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们彼此相爱,请让孩子“理解”
童忆成长虽然关注幼儿成长,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影响,所以我们发现其实每对夫妻都很相爱。只不过,生活的琐碎把这份情感沉在心底,虽然我们有争吵,没了浪漫,少了表露,但柴米油盐的“爱情”更弥足珍贵。
每次情绪失控双方争吵过后,为了不给孩子造成伤害,我们还要“假装”安抚:爸爸很爱妈妈!
其实,孩子理解不了这么复杂的情感:既然爱,为什么还要吵架?正如,我们狠狠地批评孩子,然后抚慰他“我很爱你”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会认为这就是矛盾的情感表述。
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让孩子感受到世间的美好,而孩子思维很直观,所以,爱,请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让他看到、听到、感受到。
首先,你必须明白,孩子不是夫妻矛盾的撒气筒。
有时候,我们和老公争吵,很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那一刻,你有没有看到孩子无助的表情?这是最无能的表现,孩子不应该为爸爸妈妈的愤怒买单,再说,大人的恩怨,与孩子何干呢?
1.做共同的事情,比如做饭……
如果你留心观察,那些习惯和彼此共同做事情的家庭,大都幸福感爆棚。身边的一个朋友结婚不到两年就离了,在反思这段情感时,朋友说,她和老公在一起做饭、吃饭的日子屈指可数。
没有共同的事情,也就少了共同的语言,情感也就淡了。
人是情感动物,当我们共同做家务、共同陪孩子玩耍、共同旅行……共同做的事情越多,我们对彼此的爱越浓,越不能分割。
2.爱很含蓄,但偶尔也可以“肉麻”
结婚生子后,我们的爱变得越来越含蓄。且不谈曾经那些“肉麻”的情话,就连正日常关心的话语我们也懒得张嘴了。
有人说,我怕“教坏”孩子,不,适当“肉麻”,是让孩子感受爱最直接的方式。
“老公,路上慢点!”“媳妇,你歇着,我来!”……这些温暖的话你多久没有给对方说过了?
如果可以,不要避讳在孩子面前牵手、拥抱,爱,请让孩子看得见。要知道,夫妻之间适当的身体接触和语言表达,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3.争吵,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
生活中,没有不争吵的夫妻。
但一定要对孩子坦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会争吵,尽量当着孩子的面和好如初,告诉孩子:我们的问题解决了,爸爸妈妈彼此原谅了。
总之,你要展现给孩子的是一种处理矛盾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情感宣泄。这点很重要,孩子极有可能效仿你们的方式处理将来的家庭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爱的动作,一句爱的语言,无论多小的孩子,都能注意到,并以此理解父母的“爱”。这种情感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参照。
孩子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投射着我们家庭关系的影子。我们彼此相爱,就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幸福”的种子,也许某天,它会在生活中绽放出一朵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