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育案例
发布时间:2021-05-24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 幼儿园案例 幼儿园案例游戏XX小朋友长的活泼可爱,而且一张小嘴能说会道,深受他人的喜爱.在家庭中爷爷、奶奶比较宠爱,而且带孩子的时间也比较长.有时父母因孩子作错事批评孩子的时候,奶奶总是先责怪父母,说孩子还小,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他买什么,造成了孩子一种依仗的心理,凡是有奶奶撑腰,在家比较霸道.从来不为别人考虑。
自从跳出家庭的圈子,来到幼儿园后,由于家庭的这些原因导致了XX小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虽然在集体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生活经验,但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误解以至引起争吵或者打架的事件。
事件:
游戏实录:
XX哭着来找老师:“老师,他拿着我的电话。”他一边哭,一边说。手指着YY手中的玩具电话,一个劲地喊:“我的,我的!”YY两手紧紧地拽着,一副生怕被XX抢走的样子。老师介入,才发现YY手中的电话,是从正玩得高兴的YY手中抢来的。“YY,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这个电话?”YY点点头,老师又说:“这个电话刚刚是XX在玩的,你这样抢,他会很难过的,你待会儿再玩好吗?”YY在老师的劝说下,很不情愿地将手中的电话放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传来了AA的叫声,我发现YY正用小手使劲地拧着AA的小脸。还没等我靠近,YY又张开嘴巴要去咬AA的手,当AA挣脱后,YY在情急之下拧捏AA的脸,然后一把抢过娃娃的鞋子。
教育分析: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在进行区角游戏时,在预见幼儿活动可能出现“危机”时,教师应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采取直接的方式及时指导。
像案例中:XX把幼儿园的玩具说成是自己的玩具,这和这一时期的幼儿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特点之一:小班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明显。而YY抢XX的玩具,也正是因为他看XX玩得那么高兴,自己也想玩,便采取了最直接的方式——从别人手中抢了玩具就玩的现象。
因为第一次是在老师的“强行”参与下让XX不得不“放弃”的原因,所以并未能满足YY的内心的需求。因此,继续上演了第二场“争夺战”。其实这更进一步的说明了这一时期幼儿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但在交往中却带着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而且,这一时期的幼儿特别喜欢模仿,别人拿什么就跟着拿什么,别人怎么玩就跟着怎么玩。当玩具缺少时就容易出现争抢的现象。
通过这次活动,我同时也感受到:(合同范本网 wWw.36Gh.cOm)
1、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对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他能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
2、当孩子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后,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调解?
教育反思:
要孩子学会设身出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对目前的小班孩子来说困难还是比较大的,我想我们可以通过幼儿榜样,故事正面引导教育幼儿知道为别人着想不仅能让别人得到快乐,自己也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也可以通过联系家长,希望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多提醒幼儿,让幼儿能下意识的多动脑筋,能多为别人着想.从而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
而像案例中的这些现象其实在幼儿园也是司空见惯,老师该如何面对和引导解决呢?
其实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辨证地看待幼儿的冲突
老师要对孩子的冲突采取辨证的方法,要学会客观的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了事。孩子发生冲突固然是破坏了教学秩序给老师增加了负担,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间的冲突也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习交往,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再说孩子的冲突有他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因素,我想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因素:
尽管现代家庭趋向小型化、简单化的核心家庭,但为了照顾孩子,小型家庭
依然与父母家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住在父母家,也有的请父母来同住,4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必然使孩子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老人深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观念的影响,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就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2、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3、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
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会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好动;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也有的孩子豪爽大方热心过头等等。在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就表现出很受人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常受到别人的冷落。
在处理
幼儿间的冲突时我觉得老师要强调因人而异,其实这也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
冲突因其不良的客观效果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人们通常对此作出消极的价值判断。其实,冲突这一外在行为恰恰是幼儿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大脑判断、选择、决策能力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幼儿人性的本质力量的某些方面,只不过是一种负面价值究竟通过谁来转换。我认为,幼儿年龄还小,他们不会主动地关心别人,也不会想到为别人着想,再说孩子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解决自身矛盾,学会在矛盾冲突过程中,逐步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协调能力,学会克制冷静地处世待人。但孩子在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容易出偏差,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必不可少。在平时的教育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幼儿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学会为别人着想,会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在帮助别人中愉悦身心,健康发展。老师对孩子的冲突充当中间人,对幼儿起冲突的缘由、过程有正确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发幼儿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面前当众宣布,应该让幼儿表现出克服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的艺术。”让我们记住大师的话,辨证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处理好幼儿的冲突,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说,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故事。
教育案例是教学反思的工具、教育科研的手段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与论文的区别:
一是主题大小不同,一般而言,论文的主题较大、较完整而深刻;案例的主题通常较小,往往是一事一议,相对单纯。
二是从表述方式看,论文以说理为目的,偏重议论;案例则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三是从思维方式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推理思维;案例则重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
其次是与教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只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思路的预先设想(计),而教育案例则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及其过程乃至某个问题的反思。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当然,广义的案例应该包括教学设计或教案。
通常教师们容易混淆的是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二者虽然同为对教学过程或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往往是有闻必录,且多不加生发与议论;而教育案例则是有选择的描述与反思,且重在生发与议论。
另外,是关于教育案例与反思笔记和课程故事的关系。
三者微小的差别在于:反思笔记可能更不完整、更随意,它有时甚至不需要完整叙述故事而重在反思议论;课程故事一般仅限于课程与教学活动,教育案例涉及的范围更广,能够包容教师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案例包括反思笔记和课程故事。特别比较:片断案例与课例片断案例与课例都是教育案例。
片断案例:从课例中抽出,问题单一,所讲故事只为说明问题。
课例:记录围绕某个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强调过程和特殊教育情境的描述,具有完整性。
教育随笔: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调皮的还是内向的,长相俊俏的还是相貌平平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的滋润。
王晓瑞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总是惹事,我没少批评他,却一直不见成效。渐渐地,我也不怎么喜欢他了。有一天早晨晓瑞来园时,他的妈妈对我说:“彭老师,今天排队时,能让晓瑞当一次排头吗?他非常想当排头。”晓瑞妈妈走后,我问晓瑞:“你为什么想当排头?”“当排头能让老师拉着手。”晓瑞的话使我一怔,平时当排头的孩子都是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却忽略了其他孩子渴望得到老师关爱的情感。我怀着深深的内疚紧紧地拉起了他的小手,我看到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以后,晓瑞变了,像晓瑞一样的孩子都变了;可改变最大的是我,我要用加倍的爱去关爱曾被我忽略的心。
老师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是神圣的。让我们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案例: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1、通过玩“我会变”的游戏,体验“变”的快乐。
2、启发幼儿在仿编的基础上创编,并能跟着音乐节奏变化动作
活动准备:图片若干
(一)农场里的叫声(中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说出不同动物叫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象声词:叽、呷、咩、噜。
2.指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相同之处,知道它们都是从嘴里发出的叫声,都与"口"有关,初步了解汉字构成的规律。
3.通过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幼儿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大量认识汉字是小学的教学内容,而在学前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让幼儿学习和习得一些前识字的经验,使他们乐意观察汉字,了解简单的汉字认读规律。此活动目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在此活动中,教师是引导幼儿认读四个带有"口"字旁的动物叫声汉字,重点是启发幼儿找出这些汉字的相同之处,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强调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叽、呷、咩、噜"汉字卡片各一张。
2.小鸡、小鸭、小猪的图片各一张。
;3.教学挂图"农场里的叫声"。
4.幼儿会唱歌曲《在农场》。
活动过程
1.出示农场图片及小动物图片,并提问:在农场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要求幼儿能完整地回答问题。
(先采用出示图片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动的地点和人物即农场和农场里的小动物。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看图讲述农场里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从而为下面的幼儿阅读活动奠定基础。)
2.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
(1)逐一出示汉字卡片,并放在相应的小动物嘴边,让幼儿结合图片,想象并认读动物叫声的汉字,可采用集体练习和个别练习的方法,让幼儿学习这些象声词。
(2)出示汉字卡片"叽、呷、咩、噜",带领幼儿认读汉字。
(本次活动是围绕认识"口"字旁的动物叫声汉字进行认读活动的,故将本次活动的背景安排为农场,角色为农场里的小动物,这样的设想较合理。教师采用让
幼儿看动物图片猜汉字叫声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认读汉字。这种方法较直观形象,幼儿易理解,也易掌握。)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结构,启发幼儿找一找这四个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它们都有"口"字旁。再组织幼儿开展动物图片和汉字卡片进行配对的游戏活动。教师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请幼儿帮他们找到表示各自叫声的汉字朋友(汉字卡片)并且贴在下面。
(在这一过程围绕"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开展活动。帮助幼儿感知汉字的构成规律。接着采用配对游戏的形式,启发幼儿将动物图片与汉字卡片匹配,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学习汉字的目的。)
4.
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农场还会有哪些动物或还有哪些动物的叫声也会有"口"字旁呢?教师快速地将动物的主要形象及相应的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带领幼儿认读汉字,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理解"口"字旁的汉字,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
(采用引导幼儿想象各种动物的叫声汉字记录的形式,带领幼儿进一步巩固认识"口"字旁的汉字,从而扩展
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本次阅读重点内容"口"字旁汉字的印象,加深对汉字构成规律的认识。)
5.
采用对话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对动物叫声的练习。可以问:小鸡小鸡在哪里?幼儿边做鸡嘴动作,边回答:叽叽叽叽,在这里。教师问:小牛小牛,在哪里?幼儿边用手做牛角动作,边回答:哞哞哞哞,在这里……
然后,带领幼儿采用接唱的形式,仿编歌曲《在农场》。建议教师唱前半句,幼儿唱后半句的叫声,如教师说:"猪儿在农场……"幼儿说:"噜噜",教师说:"鸭子在农场……"幼儿说:"呷呷"。……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通过对活动和音乐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幼儿练习动物叫声,提高幼儿对阅读象声字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所氛中阅读本次活动的内容,从而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案例:体育活动案例
体育活动开始了,将杰来到玩轮胎的场地,看到双双搭了一个山洞是四个轮胎摞在一起,怎么上也上不去,便跑过去使劲托她,托不动,他说:“我有一个办法,你去推几个轮胎来。”于是双双推来几个轮胎,将杰摆了起来,一会摆成一个阶梯状,3个、2个、1个一摞,将杰踩着这轮胎的阶梯一下就上去了,接着将杰说:“给你也搭一个吧!”这样两人又共同搭了一个轮胎山洞和轮胎阶梯,高兴地玩着。
反思:
将杰在我班年龄偏大,而且是一个很热心的孩子,当他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就主动去帮助,并且能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我班幼儿虽然是小班,但有的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发现轮胎这种玩具,可玩性很强,幼儿非常喜欢玩,使我产生了利用轮胎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的想法,以此来进一步培养我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实录二:
“轮胎的多种玩法”活动开始了,我讲清要求后,小朋友自由结伴,2人1组,想出各种不同的玩法:有两个小朋友各拿一个轮胎同时交换推动;有一个扶着,一个钻;有一个小朋友躺在轮胎中,另一个小朋友推着走的;还有多个幼儿一起合作,将多个轮胎连接起来进行跳、钻、爬等活动的……孩子们不停地忙碌着,脸上挂满了笑容。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关键是老师是否能给幼儿提供合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具备这种合作活动的条件。在轮胎的多种玩法中,幼儿虽想出了许多办法,但是辅助材料单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限制住了幼儿,下次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沙包、竹梯、挑担等,再组织幼儿进行合作,进行探索。
实录三:
轮胎的多种玩法又开始了,我提出大家可以利用辅助材料玩轮胎的要求,只见将杰把竹梯搭在轮胎上,说是在走天梯,一会儿将杰他们几个把轮胎连接起来,挑着扁担在过小路,这边将杰又把几个轮胎摞起来,拿着沙包练习往轮胎里投准,还有的男孩搭了一座轮胎山,爬上爬下,我提供的辅助材料每种都被幼儿利用上了。
反思:
老师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材料,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还给幼儿提供了合作的投机倒把。孩子们通过活动进行了2人合作,甚至进行了多人的合作,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合作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能看出孩子们各个洋溢着合作成功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