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老师,我不哭妈妈就来接我了
发布时间:2021-05-25 幼儿园说课稿我长大了 幼儿园说课稿我换牙了 幼儿活动方案我的妈妈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他从家庭走向集体的第一步,通常会出现哭闹现象,这种情绪也叫"入园焦虑症"。因为他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是生活在父母和家人的身边,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性较大,所以让其一个人在幼儿园的大环境里都会感到陌生与不安全,这时候的幼儿只能通过哭或者闹着回家来发泄自身的恐惧心理。
一诺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小女孩,适应能力挺强。入园前的两三天,妈妈经常带一诺来班上玩。记得有一天下午,因为妈妈有事就把一诺留在了班上,当时只有她一个小朋友,她就自己玩教室的玩具玩了一下午,中途也没有找妈妈。第二天也是如此,妈妈叫她回去了,可她玩得正尽兴还不想回家,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跟着妈妈走了。
到了正式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天妈妈把一诺送来幼儿园,一诺很高兴的和妈妈说再见,就和小朋友一起去玩了,一上午都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88教案网 WWW.Jab88.COM]
中午午睡的时候,睡房里面都已经安静了,突然听到哭声,我走过去一看,是一诺的声音。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想妈妈了,我说一诺最乖,不哭,妈妈放学就来接你了,之后又坐在床边陪了一会儿就没哭了。
之后的几天,一诺情绪都很好,后来由于周末在家休息了两天,再上幼儿时突然又哭了:"我要妈妈,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我说:"一诺乖,不哭,妈妈放学就来接你了。"她问我真的吗?我说那我们拉勾勾,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了就是猪八戒。当时我还用手做了一个猪八戒的鼻子给她看,把她和旁边的同学逗得哈哈哈大笑。上周一诺感冒请了一天半的假,妈妈把她送来幼儿园时,她就躺在妈妈的怀里,舍不得妈妈走。我把她抱过来以后,安慰她,可是她还是哭。我突然想到上次拉勾勾的事,我说:"我们上次拉了勾勾的哟,你答应我了不哭,妈妈放学就来接你了,再哭的话就要变成猪八戒哟,看,猪八戒就是这个样子的,好看吗?"看到我的动作以后她立马就不哭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书去了。适应是小班幼儿入园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我想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爱心,当然针对不同的孩子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小班随笔:老师,我想妈妈了
锟锟是一位能说会道,又带点幽默感的小男生。这个星期妈妈打来电话说有点喉咙痛,请假两天。今天一早,锟锟出现在教室门口,一看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今天的心情:阴。和孩子们问候了一阵,我回到午睡室开始备课。正当我埋头苦干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老师,我想妈妈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锟锟,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想起因为身体的原因,锟锟已在家休息了两天,可能是有点不习惯。“怎么了,锟锟?喉咙不痛了吧?”没想到,我故意引开话题,他的回答却仍是刚才那一句“老师,我想妈妈了”。连续两遍的“想妈妈了”说得我心里都有点酸酸的感觉。“好吧,我来抱抱你,你把我当成是你的妈妈,好吗?”锟锟和我紧紧地抱了有两分钟,一句话也没讲,他似乎怕一开口,“妈妈”的温情就会溜走一般。随后,他留给我一个灿烂的微笑,一蹦一跳地去了活动室!
多可爱的孩子,他们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在我们能够给予的范围内,为何说“不”呢?!
教育随笔:我长大了,我不哭
新学期开始了,迎来了我们小一班的宝贝们,他们刚刚离开了父母的保护,要学着面对陌生的环境,控制自己的情绪,独自面对一切,这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换一个新的环境都会感到一些陌生、无助,那么,我们想想一个孩子又会怎样呢?答案只有一个:哭——孩子特有的能力。当他们无助、无奈、没有人可依靠、没有安全感时,他们必然会显现出特别焦虑、烦恼直至放声痛哭。
对于小班新生来说,入园是他从家庭走向集体的第一步。第一天入园通常会出现哭闹现象,这种情绪也叫“入园焦虑症”。因为他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是生活在父母或祖父母的身边,对于自己亲人的依恋性太大,所以让其一个人在幼儿园的大环境里都会感到陌生与不安全,这时候的幼儿只能通过哭或者闹着回家来发泄自身的恐惧心理。涵涵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入园第一天他还没走进教室却已经听到他的哭声了,此时爷爷正抱着他。走进教室时他始终拉着爷爷的衣服,连去拿张纸巾都咬抓着爷爷的衣角。当他发现爷爷有要走的趋势时,他会想各种办法让爷爷留下来,比如陪他一起玩积木,要喝水等。涵涵发现爷爷偷偷地走掉后便开始哭闹的很厉害,要找爷爷,在老师的安慰下涵涵的哭声慢慢小了,可是当他看到别的孩子哭的时候他又哭了起来,午睡前又会哭着找爷爷,睡醒了也会哭着找爷爷,一天下来这样反反复复的哭。第二天第三天还是这样。开学两周后,别的孩子基本上不哭了,而涵涵也比入园时进步了很多,平时都不哭了,只是早上来园时还要哭。
对于涵涵的情况,我们了解到他从小就跟着爷爷的,从来没有离开过爷爷身边,因此对爷爷的依恋性特别大,进入幼儿园以后与家人分离产生的不安情绪以及环境的陌生产生的不安全感使他有了这种哭闹情绪。对于涵涵我采用先安慰后冷处理的方法。当涵涵爷爷走后,不管我怎么安抚都无济于事,甚至他越哭越厉害,我觉得可能自己的方法不对,所以选择暂时离开一会儿,果真没多久他就慢慢不哭了,安静地坐在那里。我还发现涵涵的自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很强,我就让涵涵自己收拾东西等,同时采用表扬的方法使他的内心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使他喜欢上幼儿园。
适应是小班幼儿园入园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我想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爱心,当然针对不同的孩子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用心去包容每一个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教育随笔:我妈妈有小宝宝了
每天早晨我都早早的来园,迎接孩子的每一个笑脸,亲亲小脸蛋,摸摸他们的头,我爱他们像我自己的孩子。今天,糖糖小朋友哭闹着脸来到了幼儿园,我从爸爸手中把她接过来,问她怎么了?他更哭的厉害,还满地打滚。她一直都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哭的这么厉害,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我把他抱起来,耐心的哄了一会,再次询问他,他告诉我说:“我想让我妈妈来接我,我妈妈有小宝宝了,说不能来接我了。”听到这里,我了解了大概的原因,孩子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一直被宠在怀抱中,突然都关注小宝宝了,他的心里会产生阴影的,我马上与他的家长进行了联系,告诉他们早晨哭闹的原因,告诉他们更要多加关心糖糖,晚上能否接孩子,为孩子心里上的安慰,如果不方便,我会更好的疏导孩子,让孩子对老师和父母都有信任感。家长听后,马上答应了晚上妈妈来接孩子。
通过这件小事,让孩子的心里产生巨大的变化,从那以后,糖糖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来园,每天都想让我抱抱,我想这就是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与爱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只能关注的更多,才能照顾得更全面。
教育笔记:吹吹,妈妈就不疼了
今天一入园,刚走进班级就看到很特别的一幕:只见朱艺湫拿着妈妈的手在自己的嘴边不停的边吹着边说:“我给妈妈吹吹,妈妈就不疼了!”朱艺湫的妈妈则用自己的另一只手不停的抚摸着朱艺湫的头发,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见此情景,我走上前问道:“艺湫妈妈,怎么回事?”朱艺湫的妈妈说:“我送艺湫入园时,不小心手碰到了门边上,蹭破了点皮,艺湫就拿着我的手给我吹吹。”说完幸福的笑了。我又问朱艺湫:“艺湫怎么想到帮妈妈吹吹的?”朱艺湫扬起一张天真的小脸说:“老师,以前我手破了,妈妈也会帮我吹吹手,然后再贴上创可贴就不疼了!哦!对了,老师,我们幼儿园里不是有创可贴吗?你拿一块我给妈妈贴上好吗?”“好的,艺湫长大了,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我摸摸朱艺湫的头夸奖道。我拿来了创可贴,朱艺湫接过后,揭开纸皮,小心翼翼的帮妈妈贴上了。看着朱艺湫妈妈离去时脸上洋溢着的幸福表情,我不禁感慨万分:平时,父母为孩子们付出了多少呀!而我们的孩子哪怕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父母就会很知足,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啊!等小朋友都来到时,我在班级中把朱艺湫和妈妈的事情告诉了大家,并且说:“孩子们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老师看到了我们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关心、孝敬父母了,希望以后孩子们能做更多的主动关心、孝敬父母的事情。”“好的。老师!”孩子们异口同声的答道。看到这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教育随笔:我没有妈妈
记得三八妇女节的那天,我们班开展了一项活动,为妈妈、奶奶或姥姥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不知道该能做些什么,所以我给孩子们举例说,比如帮妈妈洗脚,给妈妈按摩,给妈妈讲故事……“我没有妈妈”一个细细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当时只顾帮孩子们出主意为妈妈做哪些事,我继续举例做哪些事,“我没有妈妈”同样的声音却提高了八度,又一次穿入我的耳膜,我寻声而去,瘦小的昊昊满脸通红地望着我,满眼的无助。霎时,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忽略了他(他没有妈妈),却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我立刻走到孩子的身边蹲下,抱着他,悄悄的贴着他的耳朵说:“那你现在帮我捶捶背好吗?”他很疑惑的看了看我,可能在想:你又不是我的妈妈我干嘛给你捶背呢?我笑着说:“我现在当你的妈妈,你做我的孩子,我们玩妈妈孩子的游戏。”他赶紧从我身上滑下来,绕到我身后帮我捶背。多可爱的孩子,他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可是我却久久不能释怀。
这个孩子是一个遗腹子。没出生爸爸就去世了,出生以后,妈妈禁不住家人的劝另嫁他人,留下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接这孩子入班时,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的身世,但是今天开展这个活动欠缺对特殊孩子的考虑,是自己的失职,让孩子深深的给我上了一课。
事后,我又陪着孩子玩了一会儿,并且提醒他,回家后可以帮奶奶洗脚,端杯水,给奶奶唱个歌,他使劲的点着头。我相信他一定会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帮奶奶做点什么。同时留给我的是: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孩子的任何一种特殊情况。
教育随笔:老师,我不吃手了
“老师,然然在家又吃手指了,真拿他没办法。”今天早上入园时,然然妈妈愁眉苦脸的对我说。
在班里然然比较乖巧,大家也都非常喜欢他,但是他有一个含手指的坏习惯很让人头疼。在家然然的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都不管用,还是一不留神就吃手。含手指的习惯再不改掉,对他以后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一定要帮然然改掉这个坏习惯。然然从小班开始就有吸允手指的行为,但是后来经过我们的开导,已经改善很多。
最近,然然吃手的行为越来越频繁,让我也很费解。直到有一天,然然早上哭着来幼儿园,说不愿意来幼儿园,要在家陪妈妈。后来,我给然然妈妈打电话,才得知,原来然然妈妈近期怀孕了。我询问了一些然然在家时的表现,以及家长的言行举止。最后,终于找出原因。原来然然是得知妈妈肚子里有宝宝,情绪焦虑,害怕妈妈不再爱自己,寻找心理安慰,才会又吃手。
找出原因后,我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节主题活动——《认识小手》。我给每个孩子的手指上画上五官,并起上名字,让他们和手指娃娃做好朋友,要爱护它们,不能咬或者含他们,这样手指娃娃会不舒服的。接着,我又启发孩子们说出手指娃娃有哪些本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出很多答案,当然,然然也很积极回答。借此机会我接着问:“手指娃娃做了这么多的事情,那么它的身上脏吗?现在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指甲里藏了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我告诉大家这些细菌如果吃到嘴里,就会生病。因此我们一定要及时给手指娃娃洗澡,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后来,我又跟然然聊天,打消她心理的顾虑。告诉她,尽管妈妈肚子里有小宝宝,但是妈妈同样还是爱你的。同时,联系家长,告知然然吃手的原因。然然妈妈也很重视,每天都陪然然。从那以后,我细心的观察着然然的一些变化,并及时的鼓励他,一段时间下来,然然吃手指的习惯慢慢改掉了。然然有一天悄悄告诉我:老师,我长大了,我不再吃手了。说完,笑的很开心。
教育随笔:妈妈,我肚子疼........
小哈前段时间身体不舒服请假在家,可能再来幼儿园有点适应不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昨天小哈就喊肚子疼,让爷爷来接回家,今天上午又出现了这情况,她吆喝肚子疼无奈之下打通了小哈妈妈的电话。小哈妈妈让小哈接过电话说:“宝贝你肚子还疼吗?”小哈在这边小声答应着,在电话那头小哈妈妈温柔的说:“宝贝,如果疼的不是很厉害,妈妈希望你可以坚持下,因为你在幼儿园不能一点小事就接你回来,如果疼得很厉害,那我就让爷爷接你回来然后我们去医院,该检查检查,该打针打针。”小哈在这边不说话,过了一小会她说:“那我坚持一下吧!”小哈妈妈接着说:“哈宝贝,妈妈相信你。”从这后,小哈也没喊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的性格以及好的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长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对于孩子不正确的做法,家长可以进行说服教育。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幼教随笔: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
回到教室,我又让幼儿隔着窗户观察风,幼儿说:“看到树枝在摆动,尘土飞扬,就知道风来了。”通过这次对风的重新认识和探讨,小朋友都知道了小雯说的“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没有错,我也及时反思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
一天,我教了小朋友一首歌:“红旗飘,树枝摇,草低头,花弯腰…….我知道,风来了。”幼儿熟悉这首歌后,我说:“你们看,这小朋友多聪明,她看到这些现象,就知道风来了。请问你们怎么知道风来了?按我的思路,幼儿能回答儿歌中的某一句就行了。”没想到小雯冒出一句:“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对她这句话,我没考虑就直接否定了,然后继续按我的思路引导幼儿认识风。若干天后,一个大风的日子里,风刮得眼睛都很难睁开,我恍然大悟,“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这话其实没错。当天下午,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又提起这个话题,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我期待的那句话却没人再提,小雯不吱声,只忽闪着两只有神的大眼睛看着我,于是我说:“上回小雯说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当时我说这句话不对,现在我们一起出去感受感受,来证明一下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来到院子里,我让幼儿闭上眼睛,感觉“不看怎么就知道风来了”他们高兴的闭起眼睛,完全沉浸在感受风的意境中。有的说我的头发被吹到眼前了,有的说我听见风在呼呼地刮,还有的说我觉得风在推着我走……..我接着说:“现在我们迎着大风跑一跑,看有什么感觉。”他们说:“老师,风顶得我跑也跑不动。”
回到教室,我又让幼儿隔着窗户观察风,幼儿说:“看到树枝在摆动,尘土飞扬,就知道风来了。”通过这次对风的重新认识和探讨,小朋友都知道了小雯说的“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没有错,我也及时反思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