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快乐之境,成长之源
发布时间:2021-05-26 儿童成长 幼儿成长 幼儿成长故事案例一
一天早上,陈涛小朋友到园较早,他帮老师把椅子放了下来。在晨间谈话时,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奖给他一颗五角星,当天,他整天都很开心愉快,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
案例二
有一段时间,幼儿园里的蚱蜢特别多,孩子们刚学过《小蚱蜢学跳高》这首儿歌,因此对小蚱蜢特别感兴趣。一次,餐前活动下课时,孩子们纷纷跑出教室上厕所,等到返回教室时,他们每人的小手都握成拳头,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把我围了个水泄不通,还嚷着说:“赵老师,我抓了蚱蜢。”其中有一个孩子想让我看他手中的蚱蜢,就松开了手,正好跳带了我的头上,我又气又急,大声呵斥道:“谁不把蚱蜢扔掉就不用吃饭了!”孩子们兴奋的脸顿时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一个个都愣愣得站着,手中紧紧地握着心爱的小宠物,谁也不肯扔掉,教室里一片寂静。看着孩子们一脸的委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冲动,于是,灵机一动,拿过讲台上的一个药盒子,说:“马上要吃饭了,我们一起不小蚱蜢请进这个盒子里,等我们吃完饭,一起带它们到外面玩去!”孩子们都很高兴地把心爱的小宠物放进了盒子里。结果,这次中餐孩子们吃得特别快,几个平常吃得很慢的孩子动作也出奇地快。
分析:
在此过程中我利用了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情感决不是从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副产品”,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时其他心理过程所不能代替的,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对儿童的心理
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者不去做某种行为。
案例一中老师一开始就采取表扬奖励的方法,使幼儿产生良好的情绪反映,从而在活动中处于积极状态,表现良好。
案例二中教师一开始采取强制措施,使幼儿产生了良好是情绪反映,也就不会出现老师期望的行为。而后采取的措施适合了幼儿的需要,就使他们产生了良好的情绪,进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反思:
从这个案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情绪对学前儿童起着其他心理活动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愉快的情绪下,儿童愿意学习,做什么事都积极;情绪不好时,则不愿学习,活动也不积极.对此,我们自身也应有所体会,如果孩子喜欢你,你的话特别爱停,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上你教的课,认真听讲,举手踊跃,回答问题积极;要是不喜欢你,你所说的什么话都不爱听,叫干什么偏不干,叫别干的偏要干,你教的课也不爱上。所以也有人这么说:“孩子时情绪的俘虏。”“高不高兴”、愿不愿干“,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影响极大,可以这么说,情绪直接支配、左右着儿童的行为。
为此,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使孩子每时每刻在宽松的精神环境中产生良好的情绪,促进自身积极的行为。作为教师应注意:[趣祝福 Www.zFW152.CoM]
1.应该把孩子在活动中是否能获得快乐的体验放在首位。活动内容再有意义,但如果孩子在活动中没有获得快乐的体验,就不是好活动,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把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孩子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激发幼儿快乐的情绪体验。快乐的体验能让孩子积极地面对一切,能让孩子对一切活动感兴趣,孩子做得怎样,画得怎样,唱得怎样并不是最重要的,快乐的感觉最重要。
2.树立自身良好的典范,以积极的情绪去影响同化幼儿。记得有这么一段话:“孩子在批评中学会指责,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那么我们应该可以说“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教师是孩子们最直接相处的示范者,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着孩子们心中的教师形象,也许我们某句话,某个动作会影响孩子一同的情绪,甚至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为了孩子们,让我们珍惜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吧!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希望作为站在教育前线的我们能时时刻刻用这句话来鞭笞提醒自己,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快乐成为自己活动的催化剂和动力,使孩子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中国职业园长的成长之路
导读:幼儿园“经营”的是一份事业,是一份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既可满足家长的需求,又能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面对机遇,园长们该如何应对挑战呢
第一、要认清现实、调整心态、把握趋势。幼儿园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趋势在中国已经无可逆转,难以回避.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坦然地面对呢?家长从社会福利的分享者转变为今天的教育消费者,他们既已付出,当然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教育成果的回报,这样的要求无可厚非,园长可以借助这些来自教育消费者的市场压力,从新整合教育资源,转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提升教育价值观,从而使“尊重孩子、服务家长”的现代幼儿园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为实际管理工作扫除教职工的心理障碍,为建立全新的幼儿园文化打下心理基础;同时,也为幼儿园的发展和最终提高幼儿园的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要为园长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创造机会,触发园长提升自身能力的内在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的压力可以促使园长们从一个全新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冲破固有思维框架的束缚,为自己的工作找到新的着力点。如有的园长通过管理沟通训练和换位思考训练后,招生宣传工作变得容易为家长所接受;与教职工的沟通与交流变得顺畅起来,教职工们更愿意敞开心扉,与园长分享自己的得失体会;与家人、亲友、社会关系也得到较好的改善。通过管理策略的学习与训练,增强了应变和把握趋势的能力,为幼儿园的竞争提供全新思路,使压力真正变成动力和能力,升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为办好现代幼儿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新认识幼儿园的经营
一谈起幼儿园的经营,有些人总是讳莫如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经营就是做买卖、就是营利、就是唯利是图。而幼儿园是神圣的教育事业,孩子们是家庭、社会、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些怎么可以与铜臭味联系在一起呢?如果经营只是这些含义,那么,我们将如何理解“经营一个国家”、“经营一个城市”、“经营一份事业”、“经营一份感情”、“经营人生”这些提法的实际含义呢?当前,幼儿园管理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不能正确地看待“经营”,将管理孤立化,结果造成幼儿园管理理念的严重混乱,给园长们带来重重的困扰,使幼儿园的发展或者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或者索性将幼儿园当成一门买卖来做。因此,我们应当为“经营”正名,为管理寻找生命之源,否则,幼儿园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成为名符其实的大空话。所谓的经营是对一份事业的长远打算;是将组织的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是充分地发挥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智慧,让这一份事业永续发展。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人愿意为它的发展深谋远虑;没有人愿意为它去用心经营,这样的组织也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何谈发展?或者去用心经营了,但却将它变成完全的商业行为,纯商业行为的做法是无法逃过家长雪亮眼睛的,最终只能被家长遗弃,这样的幼儿园也只能是关门大吉。
“经营”在幼儿园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1、幼儿园“经营”的是一份事业,是一份利国、利民、利己的事业。既可满足家长的需求,又能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但是,如果仅仅利国、利民不能适当“利已”的话,社会力量就会没有办学动力;如果仅仅利已而不能利国、利民,则必然为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幼儿园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家长和社会有一双火眼金睛去“选择”幼儿园,淘汰幼儿园,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况且,政府还具有强大的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调控力量,来引导幼教行业的健康发展。
2、“经营”得很优秀的幼儿园可以为社区持续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进而带动和提升社区的幼教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家长对幼教服务的需求。
3、“经营”得很优秀的幼儿园可以为教职工提供一份稳定的职业保障,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4、“经营”得很优秀的园所可以为幼儿园的发展积累资金,为幼儿园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优质幼儿园的存在为家长的教育消费需求提供了现实的满足途径,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案例:钱来之不易
每次组织幼儿玩角色游戏,幼儿都玩得很开心,很尽兴。但回想一下。在角色游戏中,常常看到幼儿争着到银行去取钱,钱到手后便任意购物,钱花完了再去“银行”取。
在游戏中,为了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往,并指导幼儿积极运用普通话等。而忽略了引导幼儿勤俭节约及合理消费的意识。帮助幼儿初步树立“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意识是幼儿园生活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因此,我觉得在角色游戏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意识。以后每次角色游戏前我都要小朋友把角色区先收拾好摆放整齐,把桌子、椅子都放好。做完后再给他们工钱。并要求不要乱花,买东西要学会讲价,要节约。
因为游戏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尽管游戏中的钱只是一种道具,但大家都知道钱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钱来之不易。为此,当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用完了钱便要求他们去“上班”互相替换角色去当售货员、服务员、医生等或去“加工厂”工作,为商店包糖果等。然后再到“银行”去领取工资。这一方法,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劳动意识,而且还让幼儿知道钱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钱用完了要再去工作才能再领到钱,钱来之不易,要节约用钱。
案例:发生矛盾之后
上完英语课后,孩子们对课上的游戏意犹未尽,就自主地结伴玩课上的游戏。按照游戏规则,每次游戏只需要八名小朋友。但孩子们你也要玩游戏,我也要玩游戏,一会儿就排成了长长的一条,谁也不肯离开。你叫我离开,我叫你离开,看样子做游戏要成泡影了。冯凯迪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们要做游戏,他们来捣乱。”我没有过去阻止他们,只是轻轻地说:“已经是大班的小朋友了,有的事情要学会自己处理。”
我害怕小朋友间会起冲突,就一直偷偷地观察他们,不一会儿,就看到张锦冬在喊:“先一号到八号来表演。”于是,其他小朋友也不要叫他们,就自愿地站到旁边去了。游戏开始了,第一次,一号到八号;第二次,九号到十六号……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轮到自己,小朋友就兴高采烈地去参加了,轮不到自己,就在旁边助威,显得很有秩序。
反思:
看到当时那个混乱的场面,我真有去帮他们解决矛盾的冲动。但孩子纵究要离开老师,踏上社会,总会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要做的是让幼儿如何去解决问题。《纲要》中说过:“要给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也正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说实在的,如果要让我去化解矛盾,我还真没想到用这种方法。要么硬性地叫几个小朋友游戏,其余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权威之下,会乖乖地坐到位置上。但孩子们的自动性和主动性被彻底摧毁掉了。大班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处理能力,且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又是成人意想不到的。所以,放手让孩子去解决问题,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