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小朋友之间的摩擦》
发布时间:2021-05-28 幼儿园的小朋友小游戏 幼儿园小朋友的游戏 小朋友幼儿园游戏教育笔记:《小朋友之间的摩擦》
这段时间,总有家长来和我们老师反映,孩子回家后,总是告诉他们,在幼儿园有小朋友打他们。
听到这些,我觉得有些奇怪,平时看见他们都是在开开心心地做游戏,也没有小朋友来告诉老师说有人打架啊。既然知道了,那我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也开始关注起这个问题来。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真的有人打人,还是孩子在撒谎呢。慢慢地我看出了一些端倪:原来孩子们都喜欢在一起玩抓坏人的游戏,小朋友们一起选定一个或者是几个坏人,然后小朋友们就一起去追逐这些选定的坏人并把他们抓回来,有的孩子可能无法控制好自己的力度,在游戏的过程中用力大了一些,跑得快了一些,不小心撞到了别人或是抓别人的时候过于用力,这样,被撞的孩子就误以为是别人在打他,回家的时候就告诉爸爸妈妈有小朋友打他。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开展了一次教学活动,什么是打,什么是玩游戏?孩子们一致同意:在玩的时候,如果别人不是有意的去打你、撞你,而是在游戏的过程中碰到了你,那么别人和你道歉,你接受别人的道歉。如果别人是故意打你的,请你告诉老师,老师会处理。但是也请你在游戏的过程中小心一些,尽量不要去伤到别的小朋友。
现在没有孩子回家说有人打他了。【WWw.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孩子间的小摩擦
幼儿园里,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许多摩擦是由于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恰当引起的。
倘若孩子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不会解决问题,就会给进一步交往带来困难。
今天早晨刚入园不久,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告状。
“老师,刘开元哭了!”“老师,是赵令晨打他了。
”“我亲眼看见了。
”……刘开元在哭,赵令晨也委屈的要掉眼泪。
刘开元与赵令晨平日里是很要好的朋友,早上刚入园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于是我让刘开元和赵令晨讲一讲事情的起因。
刘开元边抹眼泪边说:“赵令晨打我。
”赵令晨分辨说:“没,我没打他。
”看两个人的样子,都不象说谎。
到底谁错了呢?“我知道赵令晨不是有心要打人的,赵令晨,你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我想跟他玩儿!”哦,原来是孩子想找朋友,由于表达的方式不恰当,而引起了小朋友之间的不愉快。
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幼儿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或争执,我们应时常引导幼儿对可能发生的冲突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冲突。
教育随笔:摩擦起电
《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今天大班幼儿来玩科学小实验《摩擦起电》,发给孩子们剪刀、纸、纸盘,然后他们快速将纸变成纸屑,孩子们有的剪纸条有的剪纸屑分工完成,接下来,我拿出一根吸管,把它放在纸屑上,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接下来我把吸管在头发上摩擦几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说着,吸管靠近纸屑,纸屑快速被吸了起来,粘在吸管上,“哇!太神奇了”,孩子们一个个嘴巴长得老大,眼睛瞪得溜溜圆。“你们也来试一试”,我说着,孩子们拿着吸管模仿我的动作在头上擦了几小下,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老师,为什么我的吸不起来?”“我没成功。”顷刻间各种声音接踵而至,“我再做一次,你们可要看仔细”,拿起吸管,我在头发上上下摩擦几下,又把吸管伸到头发里晃晃,当我的吸管快要接近纸屑时,纸屑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站”了起来,把吸管左右晃一晃,纸屑随着吸管动的方向也摇摇摆摆动起来。“铭铭说:“纸屑跳舞了”,我说:“因为吸管和头发不断摩擦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孩子们高兴的鼓起掌来。“你们再试试,这次看谁能成功!”
卿卿的纸屑还是一动不动,他急了,“我知道为什么我的吸不起来了,因为我的头发短,老师的头发长。”这时,冉冉叫起来:“老师你快看,我成功了!”“冉冉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是怎么做才成功的。”“我把吸管在头发上使劲摩呀摩,然后快速放在纸屑上。”他高兴的说着。“那小朋友们试一试冉冉的方法”话还没说完,动作快的几个小朋友已经高兴的叫起来“真的呢,我成功了”“我的也粘在吸管上了”……
“那你们晚上回家可以自己做一做这个小实验。”“老师,我家没有吸管怎么办?”“你可以用塑料梳子,也可以用塑料尺子,还可以用水彩笔。”随手拿起一只水彩笔,我在衣服上摩了几下,“你们看!”水彩笔上粘了几个纸屑,“你们想让纸屑粘的多一些吗?”我把水彩笔用衣服包起来使劲摩了几下,果然水彩笔浑身沾满了纸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好奇心和探索兴趣,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开发其潜能。
如何面对幼儿之间的摩擦
中班的幼儿年龄在4到5岁之间,这是幼儿园教育的转折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好奇心强,很想与他人交往,动作能力较小班好了很多,好动好玩也成为了他们的天性。因为种种天性,他们之间的摩擦也就变得多了起来。
面对中班幼儿的摩擦,该如何去做呢,这需要我们先找到摩擦的原因,对症下药。有些摩擦很小,根本就是很小的问题,也对孩子没有什么很直接或间接地伤害。教师或家长在这个时候就不要忙着去解决,给幼儿自己空间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时候的家长或老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这的角色,不要过早参与进去。有些问题就是因为参与过早才会让幼儿没有机会自己动手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幼儿的锻炼机会。就像如果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一般情况下,先叫的一定不是孩子自己,一定是旁边的家长,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真的好痛好委屈,不哭一下是不行的。当然,如果是遇到摩擦有些大,会有伤害的,像打架之类的,家长和老师就不能当旁观者了,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制止,但并不是劈头盖脸的进行责怪,而是把孩子分开,等他们冷静下来后在进行原因的讨论,如果是某一方做的不对,要及时要求其道歉。但道歉并不是只是说一句“对不起”,得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了,以后不能在这样做了。绝对不能让“对不起”三字变成万能的。在调节完了以后,老师或家长就该想一想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这个孩子会用武力来解决事情。这是值得深思的。
有些小朋友很想跟别人一起玩,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打交道,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拍别人一下,因为不得当的动作,会引发一场摩擦。这样的话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告诉小朋友一些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方法。还有一些小朋友很喜欢武力解决问题,我在他们家长身上找到了原因,因为家长也喜欢武力解决。还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受了点委屈,就在宋他到班上的时候,当着所有孩子的面训斥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还告诉自己家的小孩“不要那么老实,别人打你的时候你也给我打回去......”对于这样的言论我还是不能认同的。当然,为自己的孩子觉得委屈,无可厚非,但他不能教孩子以牙还牙吧。宽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德,何况你要给你的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啊,你总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小肚鸡肠吧,何人不会犯错呢,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是一定的。
总之,面对幼儿之间的摩擦。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宽容心对待每一位孩子。如果能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完美了。
如何看待孩子间的这种小摩擦?
今天早上刘鑫纬一脸不开心的走进了教室,他妈妈告诉我“昨天有一个坐在他旁边的小朋友咬了他一口,还经常欺负我们家孩子”说着掳起袖子给我看咬过的痕迹。我蹲下来摸摸刘鑫伟的头问:“怎么回事呀昨天是?”孩子没有说话只是满脸的不愉快,我也没再问他,对于整个事情的过程我也不了解所以我也没说什么,就跟他妈妈打了一声招呼说我肯定会调查清楚的请家长放心。后来在平时的时候我发现了坐在旁边的张梦茹经常会和刘鑫伟为一些小玩具而打闹,我就悄悄的问刘鑫伟是不是张梦茹咬你的?他点点头然后也不出声,我想我大致也知道事情是怎么一回事了。分析:孩子之间发生这种为了争抢玩具而导致打架咬人的事情屡见不鲜,可是为什么总会发生呢?一:现在都是独身子女,孩子在家里那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个个都能呼风唤雨,想要做什么长辈就会满足他迎合他,一不顺他的意就会大发脾气,这都是长辈们太宠着她太溺爱孩子了这真的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反而惯养了这种坏脾气。二:毕竟玩具的投放度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会导致孩子之间争抢的行为出现,这也是孩子们在交往上出现的障碍,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分享玩具,这都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和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而造成的,不过发生这种事件我也可以作为全班孩子教育的一个话题来说,让孩子们知道虽然自己都是家中的宝贝但是其他小朋友也是这样的,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要学会相互谦让相互尊重,不可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而伤害到其他小朋友,这样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孩子之间的交往是会有些磕磕碰碰的,但是只要及时的指正这些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错误行为,让孩子明白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之后我也把这几天我观察下来的反应给刘鑫伟的家长,希望家长不要轻信孩子的只言片语,孩子间的交往出现矛盾也是正常的,不一定你们的孩子向你说的就是事实,因为他们只考虑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对于欺负别的小朋友那算是正常的行为表现。所以希望家长在言行举止中也要给孩子树立起榜样,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趋向,这才是让孩子发展的最好成果。
教育笔记:《静观幼儿之间的冲突》
教育笔记:《静观幼儿之间的冲突》
孩子与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例如争抢皮球、故意挑逗、不慎触犯等事件屡见不鲜。碰到这种事,我们教师的做法一般是赶快避免并正确解决,以免让冲突升级。然而一件小事却转变了我的观念,教师在重视孩子怎么解决冲突的基础上,不妨静观,看看孩子自己本身的解决之道。
一次下午在户外自选体育器械活动时,辰辰与牛牛因争抢一个皮球而争吵起来,互不相让,我刚想上前处理时,睿睿小朋友跑过来却让我“陷入”了另外一场“官司”。当我“审判”完这一场“官司”,去处理刚才的争抢事件时,却发明两个孩子已兴奋的玩了起来,他们用本身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一个为另外一个人数数,每人拍了10下,之后互换,不但和平解决了问题,还练习了数数,真是个一箭双雕的上上策。
通过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我思考了许久。我想当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不要认识不清的去干涉,而是要学会静观,看事态该如何进展。赏识孩子本身独特的解决方法,要是孩子实在没有办法处理了,教师再从其中指导调解。
其实,在日常活动中的每一次冲突都是对孩子的磨练,锻炼孩子矫捷的思维,成长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成长是极其有利的,不要让我们的善意轻易掠夺孩子成长的良机,把这种独自处理问题的权力还给孩子本身。
教育随笔:擦桌子
以往每当我说:“要请个小朋友来擦桌子。”所有的小朋友都会一下子坐得端端正正的,还眼睛巴望着老师,可这两天不知怎么的,似乎影响力不够大,很多孩子尽管坐着,可是一副心不在焉、毫不在乎的样子。
难道是他们不感兴趣了吗?我疑惑了,只听第三组有人在嘀咕,“你说,今天老师会请谁擦呢,”那是匡慧妍的声音。“肯定是圆圆,郭老师经常请圆圆的,”钱轶洁说。“可昨天是圆圆,她都擦了好几次了。”“哼,老是请圆圆,我怎么都没擦过”,毛晴也忍不住插了一句。
看来不是孩子们厌倦了,而是我的请法出了问题。以前我过于注重“榜样”效应,因此往往会请那些乖巧能干的孩子来擦,而忽略了那些虽然调皮,但内心也渴望得到重视的孩子,天长日久,他们的积极性就受到了打击,难怪他们的表现会如此。我决定换个方法来请人擦桌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轮到擦的机会,同时也给予擦桌子的小朋友一点小小的奖励,这下孩子们擦桌子的劲头又高涨了。
朋友,干杯 2020教育笔记
朋友,干杯
最近几天有不少孩子患感冒、咳嗽。入园时李美玉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麻烦你让李美玉多喝点水,这几天她总是咳嗽。”可孩子们一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课外活动时我故意拿出我的大杯子倒满水,又给孩子们的小杯子倒满了水,我端起杯子说:”朋友,干杯。“孩子们的兴致立刻激发了起来,纷纷争抢着和我干杯。李美玉小朋友也学着我的样子说:“朋友,干杯。”说完端起杯子一饮而尽。那个小模样还真有点一醉方休的样子,真让人忍俊不禁。张静文小朋友连着和我干了满满的两杯水说:“老师
,我喝的快要把我的肚皮撑破了。“边说还边拍拍她的小肚皮。李美玉小朋友也连着喝了两杯水,她边喝还边说:”老师,今天的水怎么特别甜?“
下午离园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争着和自己的妈妈、奶奶说:“今天我们都和老师干了很多水,肚皮快要撑破了,真有趣!”没想到,和老师干杯这一招,还真灵!
教育随笔:孩子之间的争执
插塑游戏时扬扬趁涵涵不注意时拿了一块雪花片,可还是被涵涵发现了,平时一向不喜欢说话的涵涵突然大声的说道:“还给我”,扬扬说:“给我一块嘛”,涵涵又说:“不行,这是我的玩具。”扬扬说:“你这么多,我只有一块,给我玩一会嘛!”涵涵也不甘示弱:“不行,就是不行。”说着就要动手抢回来。我见势不妙,正要制止。又听扬扬说:“我们一起玩,好吗?”涵涵收回手来想了一会儿,说:“那好吧!我们一起玩。”两人通过一阵争执后问题解决了,他们俩开心的玩起来。
这次争执引起了我的深思,怎样看待幼儿间的争执呢?难道争执现象都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必须马上给予帮助并制止吗?不,我认为幼儿间的争执有利有弊,作为教师,不应过早的介入去帮助孩子,而应充当观察者,通过孩子们的争执,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争执过程中学会了谦让,学会了调节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而且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争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中心,他们逐步明白要遵守约定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使活动顺利开展,才能使自己和小伙伴玩的开心、尽心。这时,他们学会了谦让,学会互利,学会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同时,社会化的发展也向前迈出了一步。
幼儿在争执过程中明白了“是”与“非”,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当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时,我们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旁观者,观察者,倾听者,让孩子自己探讨总结出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让他们自己解决争执问题。如果刚才从一开始我就制止他们的争执,那就扼杀了一个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幼儿在争执过程中,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涵涵是一个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可刚才争执时却声音洪亮,语言不断,可见,在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发挥,最主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得很有主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正是一个训练幼儿讲话的好时机。幼儿间的争执现象很多很多,留心观察,真的非常有趣,他们让我们懂得:孩子是他们世界的主人,他们会交往,他们会解决一些事情,他们很聪明!我们应相信孩子们,并为他们的表现而喝彩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