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情绪和心态决定孩子焦虑程度

发布时间:2021-05-31 幼儿园家长工作 幼儿园的家长活动方案 幼儿园家长进课堂活动方案

家长情绪和心态决定孩子焦虑程度

开学季,“入园焦虑”的各种表现将会在各个幼儿园门口大肆上演。“我要回家”、“我要妈妈”……各种无法停止的哭闹声,此起彼伏。正所谓是,幼儿园门口,听取“哇”声一片。

众所周知,“入园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对初入园的孩子而言,他们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面对陌生的园所环境,面临亲人的分离,情绪上难免会有起伏跌宕。然而,这个过程的长短、快慢以及适应过程中不良情绪反应的大小、强弱,都与家长的处理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孩子的入园也伴随着父母的心理适应。从孩子入园的那一刻起,与其说是孩子的适应,还不如说是家长各种担心的开始。因此,帮助孩子克服“入园焦虑”,首先要从家长开始。家长的情绪和心态,直接决定了孩子的焦虑程度。

家长的担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担心孩子进入陌生环境后,不会表达需求,吃喝拉撒这些基本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二是害怕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如会不会受小朋友欺负,会不会生病等。

而事实上,任何人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到另一种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对即将入园的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家长们一定程度的担心是人之常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做好各种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情绪控制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总没有成人那样成熟。面对孩子的不安,看着孩子的哭闹,只有家长的坚决果断,才有孩子的接受适应。家长们若是守在门外,坐立不安、心绪不宁、六神无主、魂不守舍,还伴随不安、抱歉等一系列复杂表情,迟迟不肯离去,这就大可不必。或许,正是因为你的迟疑,让孩子多了一次哭的机会;也许,就是你的不舍,让孩子多了一次闹的理由。他们的情绪,因为你们的种种牵挂,成了“焦虑“的砝码。但可能,只要你的一个勇敢转身,就会换回孩子的此刻的安静。

我们总希望孩子在未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前提是自己首先是一个什么样的家长。孩子不适应,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去适应,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焦虑。因为,适应环境本来就是孩子成长中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家长只有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闯一闯,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克服焦虑,更有可能在未来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有一个好“底子”。

因此,知道克服“入园焦虑”的方法和建议再多,也不如家长拥有一种好心态,一颗强大的内心。用正确的心理与孩子一起接受开学的分离,我们相信“九月的哭潮”一定就会很快过去,你家的孩子,一定不是“九月的哭宝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问诊孩子梦想,治疗家长焦虑


幼升小要考试、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竞争激烈、高考成了独木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似乎都面临激烈竞争,这也让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家长为什么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焦虑,孩子劳累。(5月30日人民日报)

每年六一临近,教育与孩子的话题都将成为一时热点。六一节日,学校、家长温情关怀之下,孩子们都会快乐几天,但很快又将在学校、老师、家长的督促下再次投入紧张、劳累的学习之中。如果说家长们为了孩子未来而得了焦虑症,那么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孩子们失去了多少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呢?

如果说家长们的焦虑症源自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源自功利化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们从小被各种人为因素推入千帆竞争的人潮人海。不论教育制度、家长期盼还是学校、老师,都唯独忘了孩子们才是第一要素,当各种压力纷纷落在柔弱的孩子肩头时,有谁有问过孩子们所想所愿?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劝导孩子刻苦学习人人都能说滔滔不绝,近期央视六一街头调查“如果回到童年,你最想做什么?”家长们不约而同回答:后悔当初自己没好好学习。学习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固然很重要,那么思想、道德与人生观教育就不重要的了吗?对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的并非仅仅是家长为他安排好的一切和那些名校、名师、重点。无数事例也证明,那些经济不富裕,甚至相当贫困的家庭,如果能够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树立正确远大理想,让他自己去独闯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往往更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改革开放30多年让中国家庭有了经济基础,而家长们自然不愿意再让孩子吃自己曾吃过的苦,于是教育投资意愿让公益性的教育走了样,提高民族素质,向国家社会输送各种人才的教育机器逐渐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极端化、形式化。功利化是那无法撼动的应试教育体制,极端化是整个社会那纸比金贵的各类文凭,形式化是大学毕业生们走入社会所学课程几乎一无所用的尴尬和那喊了多少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素质教育。

总之,家长的焦虑症折射的是中国教育与人才市场衔接的失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生来都是不同的,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应该建立于公益、公平性质之上,建立于孩子们的爱好与原意之上,建立于因材施教人人成为社会有用人材之上。

家长粗暴行为易使孩子焦虑


当孩子哭闹或顽皮时,为了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父母们搬出了杀手锏:“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玩新的汽车,家长却一句简单的“不行!”拒绝孩子的要求……

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粗暴的拒绝容易导致孩子的焦虑。

教育时应将正确行为说具体,恐吓不能让孩子知道错在哪,而且损害孩子和妈妈的亲密关系,导致母亲的要求越来越没用。

另外,父母经常争吵也会让孩子焦虑和沮丧,例如会渐渐讨厌自己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家庭。孩子还可能因为被父母灌输了相互憎恨的情绪,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这样的焦虑往往直接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家长如何为自己的行为亡羊补牢?可以试试以下办法:

1.先让孩子说出感受和想法,不能评价,不能批判。

2.保持身体空间距离的接近,比如蹲下身子说话,避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3.保持与孩子肢体的接触,最好加以抚摸或者拥抱,微笑的表情配合温柔的语气。

4.说话要简洁,因为人焦虑时是“烦躁不安”的,对外界的信息吸收力会降低很多。

健康引导幼儿的焦虑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幼儿当家长怀抱他出门时,孩子满脸笑容,情绪非常愉快;而当他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愿呆在托儿所、幼儿园。如此情况经多次反复以后,幼儿便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早餐完毕,抱其出门时,幼儿便立即意识到又要上托儿所(或幼儿园)了,于是便哭闹、不安起来。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入托(或入园)分离性焦虑”。

健康引导幼儿的焦虑情绪

焦虑属情绪范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的讲,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地讲,焦虑与恐惧还是有所区别的,恐惧是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焦虑是由即将发生实际上尚未发生的事情引起产生紧张恐惧的心态。例如,对于一个幼儿来讲,一吃早餐,便知餐毕便会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于是不肯老老实实吃饭,还“作天作地”。这些是焦虑的表现;当抱到托儿所(或幼儿园)门口时,幼儿便紧搂家长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这是恐惧情绪。幼儿焦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素质性焦虑

这类幼儿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幼儿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现象。父母的这种易焦虑素质,遗传给了下一代(这是遗传因素)。同时,幼儿从小耳濡目染家长的焦虑,从而后天形成焦虑习惯(这是环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现焦虑。这种焦虑,发生在幼儿身上,病根却在家长身上。所以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要当着幼儿面焦虑不安,以免使他们染上焦虑。

分离性焦虑

当幼儿与其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快乐。仍以入托(园)焦虑为例,幼儿虽然被送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不过,如果母亲能陪伴在旁,幼儿非但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游玩,不时还会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假如发现母亲不在了,便会立即哭喊起来。如果此时母亲立即出现,便会立即止住哭声,扑向母亲怀中,破涕为笑。如此情况若多次发生,幼儿便会紧勾母亲头颈不放,生怕母亲会再度消失。

环境性焦虑

这种焦虑,发生在陌生环境中。若能脱离此环境,或者对环境适应,焦虑也就消失了。这种焦虑,多见于母亲带领幼儿到了别人家庭(幼儿感到陌生的亲戚家)游玩或小住几天,到了晚上,幼儿便焦虑不安,吵着要回自己家去睡觉。

境遇性焦虑

对境遇突发事件,幼儿心理承受不了,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有位幼儿随母亲来到农村,第二天清晨,听到鸡鸣,感到十分新奇,便接近此鸡,不料突然被鸡啄了一口,吓得哭了起来。从此后,每逢晚上上床时便焦虑不安,惟恐次日再被鸡啄。后来,焦虑不医自愈。因为这类焦虑,会随着时间的迁延而逐渐消失。

期待性焦虑

这种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要求。孩子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产生焦虑不安情绪。

焦虑是一种不利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他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学会及时自我调试,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楷模。若发现幼儿有焦虑情绪,应积极加以健康引导,并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家长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绪


家长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绪

家长们要知道,情绪问题不仅仅是你们可以有的,孩子也一样可以有情绪。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也是很强烈的,直接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的事,常常可以引起孩子激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发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剧烈的变化。

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常会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很可能就是一通训斥,甚至是一顿打骂。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情绪是不分对错的,都是人性的体现。任何人都会体会到快乐、痛苦、抑郁、嫉妒等令人愉悦或令人伤心的情绪。而我们往往认为,如果孩子表露出消极、嫉妒等情绪,就是孩子的品德上出现了问题。

所以,父母通常不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就会去压抑这些不良情绪。而导致的结果,有时是非常严重的。

其实,情绪是不需要被压抑的,是可以被接纳和疏导的。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向良性发展,自控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比如,有孩子家长说:“我讨厌数学老师。”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这样回应孩子:“老师是教你知识的,我们要尊重老师。学生不能讨厌老师啊!”其实,这就是我们用道德去否定孩子的情绪,给情绪贴上了对错的标签,没有包容他的情绪,没有去探究是什么导致了孩子讨厌老师,然后引导他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

用这种否定的方式,只能让孩子以后不再向我们表达他的情绪,甚至压抑自己的情绪。比较好的方式是,我们可以先认同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觉得家长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再进行下一步的引导。

当孩子最心爱的宠物狗死了,低EQ的父母说:“狗死了,有什么关系,换一条就好了。”而高EQ的父母则会说:“狗死了,是不是很难过,就像是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也很伤心。”

在后一种处理方式中,父母用情绪的字眼,来帮助孩子标明他的情绪,让他知道,这就是失去好朋友的感觉,让他有了体会这种情绪的经验,而且立刻让孩子知道我们现在是同一种情绪,接下来孩子将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

除了不压抑孩子的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合理表达情绪,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用比较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EQ很高的人。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发现,有一类人是很善于与人交往的,而他们的EQ就很高。在这一类人中,心理学家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持同伴;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样也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他们不怕被人依赖,能给人空间,也能与人亲密接触。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归纳为拥有安全依赖型的人格。

同时,心理学家把不具有这些特征的人格归纳为其他三类:

1. 逃避型,只觉得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看别人却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喜欢掌控一切,不容易信任或依靠别人,怕被别人依赖;常常有些孤僻,不容易亲近。

2. 焦虑型,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很自卑;害怕被抛弃,过度敏感,容易受伤,对亲密对象常常爱恨交加;别人常常抱怨他情感太过依赖,不给人空间。

3. 紊乱型,既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也看不到别人的优势;对爱饥渴,却充满惧怕,无法信任他人。

家长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EQ很高的人,并且具有安全依赖型的人格。心理学家发现,从一个人小时候的依附形态,可以预测他长大以后的依附形态,而且还有高达70%~80%的子女重复父母的依附形态。

0~5岁,是培养孩子高EQ的关键时期。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强调,人们EQ的形成开始得极早,0岁时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拥有高EQ和安全依赖的人格呢?

首先,我们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EQ就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要揠苗助长。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秉性,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鼓励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孩子的天赋秉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一旦发现孩子某种好的苗头,就要爱护它,鼓励它,引导它,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去发展它。

同时,父母应该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老外描述他眼中的中国家长:“中国太太对自己的孩子下手可狠了,逼着他们从小学钢琴,学武术,学芭蕾,学中文,学数学,最好18岁就把博士硕士都读完。所有小孩子喜欢玩的、年轻人喜欢干的,中国家长都禁止他们去做。”

虽然说得比较夸张,但不得不承认还是切中了要害。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活的不是自己,而是为父母而活,那么他们童年时就难有童真和快乐,成年了就难以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一个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的人,安全依赖的人格将难以形成,成人后的EQ也不会太高。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些是人为因素所致,有些却是现实环境所迫。对于外部环境,孩子无力解决,也无法回避。

我们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客观现实,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人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有人习惯看负面,有人习惯看正面。不同的解读方式,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积极地生活,就会更容易发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孩子的人生也就会幸福。当我们积极看待问题的时候,其实环境也会发生变化,逐渐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当我们自己开始转变的时候,外界也已开始转变。

两招高效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


宝宝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却依然存在“分离焦虑”的问题,如何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真正能够做到相对的自立?另外幼儿园大班到底应不应该先期进行有关小学知识的学习呢?朝阳区教研中心学前教研室安平老师为您逐一解答。其实“分离焦虑”并不仅仅出现在幼儿园大班,很多孩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扮演“扶持者”的角色帮助宝宝尽快度过这样的特殊时期。为了让孩子能够消除这样的困扰,必要的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家长在交流中应起好榜样的作用,千万不要用极端的训斥方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老师家长齐作为可顺利消除“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伤心、痛苦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以表示拒绝分离。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环境的巨大变化。最为大家所知的就是发生在幼儿3岁上幼儿园这个时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成人、小朋友还有活动空间,周围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会让幼儿失去安全感,由此而产生了与亲人的分离焦虑。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发生的现象,可以通过幼儿园老师与孩子逐步建立的信任感而消除。其实不仅仅是大班的孩子,大多数幼儿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践证明,一些在平时注重孩子独立能力培养的家庭,对新环境的适应期较短,适应力强,也很少出现情绪问题。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也就是说,分离焦虑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减少。随着孩子的长大,情绪的内隐性的增强,他不会太激烈地表达这种分离焦虑,所以说,幼儿阶段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幼儿一生健康、全面和谐的成长奠定基础。两招缓解焦虑:允许孩子表达个人情绪多抚摸孩子对于家长来说,其实在任何一个阶段,交流都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当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他们情绪不稳定时的交流就要特别有方法。家长最好不要厉声训斥孩子,不硬性压制,更不能打骂孩子,等孩子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要知道,家长不冷静的做法对控制孩子不良情绪是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的,只能让孩子更加紧张、焦虑甚至还暴躁。另外,鼓励家长使用身体抚摸的方式,这种方法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体的抚摸会使幼儿疏解紧张、焦躁的神经,逐渐安稳下来。提前适应小学模式培养探究欲望其实对于幼儿园大班到底应不应该先期进行有关小学知识的学习这个问题,教育部早就明确,确保小学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幼儿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学习方式。直接经验感知、操作和游戏活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幼儿来说,学习知识的范围非常广,所以不能用“学不学小学知识”来衡量。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整个世界、整个大自然都是他们的学习对象,都有他们的学习内容。而我们成人往往忽视了这些知识,和这些学知识的地方,让本该快乐成长的孩子背负上沉重的压力。

相关推荐

  • 焦虑的心情句子 安静。窗外一定有窃窃私语,对吧?我不知道。如果我房间里没有吊扇你就能听到我说话。起床后把电扇关掉到最低限度。所以它慢慢地转着圈,发出吱吱的声音。此时的自己,已经完全不想动了。随它去~~我想你对这样一句话感兴趣?考虑到你的需求,栏目小编特意整理了“焦虑的心情句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4-29 阅读全文
  • 问诊孩子梦想,治疗家长焦虑 幼升小要考试、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竞争激烈、高考成了独木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似乎都面临激烈竞争,这也让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家长为什么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焦虑,孩子劳累。(5月30日人...
    2021-09-01 阅读全文
  • 家长粗暴行为易使孩子焦虑 当孩子哭闹或顽皮时,为了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父母们搬出了杀手锏:“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玩新的汽车,家长却一句简单的“不行!”拒绝孩子的要求…… 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粗暴的拒...
    2021-04-06 阅读全文
  • 怎样引导幼儿的焦虑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幼儿当家长怀抱他出门时,孩子满脸笑容,情绪非常愉快;而当他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愿呆在托儿所、幼儿园。如此情况经多次反复以后,幼儿便形成了条件反射...
    2021-12-10 阅读全文
  • 健康引导幼儿的焦虑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幼儿当家长怀抱他出门时,孩子满脸笑容,情绪非常愉快;而当他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愿呆在托儿所、幼儿园。如此情况经多次反复以后,幼儿便形成了条件反射...
    2022-01-26 阅读全文

安静。窗外一定有窃窃私语,对吧?我不知道。如果我房间里没有吊扇你就能听到我说话。起床后把电扇关掉到最低限度。所以它慢慢地转着圈,发出吱吱的声音。此时的自己,已经完全不想动了。随它去~~我想你对这样一句话感兴趣?考虑到你的需求,栏目小编特意整理了“焦虑的心情句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2023-04-29 阅读全文

幼升小要考试、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竞争激烈、高考成了独木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似乎都面临激烈竞争,这也让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家长为什么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焦虑,孩子劳累。(5月30日人...

2021-09-01 阅读全文

当孩子哭闹或顽皮时,为了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父母们搬出了杀手锏:“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玩新的汽车,家长却一句简单的“不行!”拒绝孩子的要求…… 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粗暴的拒...

2021-04-06 阅读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幼儿当家长怀抱他出门时,孩子满脸笑容,情绪非常愉快;而当他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愿呆在托儿所、幼儿园。如此情况经多次反复以后,幼儿便形成了条件反射...

2021-12-10 阅读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幼儿当家长怀抱他出门时,孩子满脸笑容,情绪非常愉快;而当他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愿呆在托儿所、幼儿园。如此情况经多次反复以后,幼儿便形成了条件反射...

2022-01-2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