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喜欢反复读一本书?
发布时间:2021-06-01 幼儿园教师读一本好书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绘本教育笔记1.较小的孩子爱玩书、撕书怎么办?
桐妈支招:这是孩子爱上书的表现,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通过口和手探索感兴趣的事物。最好不要轻易制止,如果担心孩子撕坏了书太可惜,可以给他买一些不易破坏的布书等,或者换一些广告纸让他玩,以免破坏孩子对书的兴趣。
2.孩子出现乱翻书、倒着看等怪异的阅读方式怎么办?
桐妈支招:孩子的这些行为也是其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适当地予以尊重,才更有助于维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急于纠正,往往会让孩子失去阅读热情。
3.孩子喜欢重复读同一本书怎么办?
桐妈支招:幼小的孩子,由于记忆力和理解力还相对有限,新奇的词汇、表达方式和知识素材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重复才能在不断的强化中纳入长时记忆,成为可以随时提取的思维素材。当孩子重复要求陪读某个绘本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拿出宽容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重复。
4.阅读时要不要教宝宝认字?
桐妈支招:我认为这件事可以顺其自然,只要孩子表现出识字的意愿,就指读给她听,如果孩子不喜欢这种做法,就果断中止。
5.早期阅读每周几次为好,需要固定时间吗?
桐妈支招:根据国外专家的提法,如果条件可能的话,最好每天坚持陪孩子读20分钟左右。当然,最好还是让孩子的状态做主,孩子的状态不佳时也不要强求,以免孩子对共读产生消极情感体验而逆反。同理,每天的阅读中,也不必强求给孩子固定共读时间,只要孩子喜欢,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使孩子喜欢弹琴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弹琴,从家长认为,本来弹琴是一件即开发智力又很有趣的过程,可孩子却十分的不喜欢。学琴之初孩子还比较喜欢,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就一点点减弱,很多学生就是由于极度的没兴趣而中断学琴的。目前孩子学琴的兴趣问题几乎困扰每一个学琴的家庭,绝大部分的家庭如果不是父母极力坚持,孩子早就中断学琴了。
谈到兴趣首先我们要明确兴趣的作用,兴趣是一种愿望,而实现愿望可以使人享受所带来的喜悦,而喜悦可以使人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有兴趣的做事情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方向。
相比之下人对于陌生的事物要比熟悉的事物有兴趣,人类天生就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感,因为不熟悉而产生征服的欲望,所以有句话叫物以希为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天天呼吸的空气,当空气质量没问题时,我们从来就没意识到空气的重要,当空气质量很差时,我们就会觉得清新的空气很珍贵。对于不熟悉的人,因为有一种想了解的兴趣而相处谨慎,而十分熟悉的人我们就会不以为然,比如夫妻。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由于孩子天天弹琴,当对钢琴、弹法、家长辅导的方式等熟悉了之后,对弹琴的行为是不会有很大兴趣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有的孩子性格活跃,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欲望,由于钢琴学习中可以不断的练习新的乐曲而产生兴趣,表面上这类孩子是挺喜欢弹琴的,实际上钢琴的技术训练是很细腻的,要完整演奏一首乐曲不仅需要弹下来,还需要各种各样的要求。而对于这类孩子,如果要求松懈,虽然容易有兴趣但没有技术能力,学到一定程度技术能力不够时就会停滞不前,学不下去。如果要求严格兴趣就淡漠。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陌生的事物缺少征服感,就容易对任何事情都兴趣寡然,学琴过程中要求严不严格都容易没有兴趣。
我觉得孩子不喜欢弹琴是很正常的,在学琴过程中,每天至少45分钟的练琴对于任何人都是很难忍耐的,对于成人来讲,我们能够耐心做事的原因大多不是兴趣,而是责任和利益,我们可能把做事当作是一种过程,我们更多的时关注于结果,就像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收入,我们可以用这些收入去享受生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而对于工作本身只是实现兴趣的手段。可对于孩子来说弹琴不仅不会给其带来很大的利益,天天的练琴是很难坚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要求家长每周拿出孩子练琴时间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15-20分钟来练琴,虽然绝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坚持过一个月,但家长心里是明白的,学琴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所期待的以天然的兴趣来学琴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这也是许许多多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按我目前的教学经验和效果,孩子弹琴没兴趣没关系,我们是可以训练弹琴的兴趣的。而训练的办法就是对人的调整,在学琴的初期一切按能够产生兴趣的方式进行训练。我们知道兴趣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以很专著的状态做事,那么我们就训练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从而达到同有兴趣一样的效果,具体的办法详见钢琴教学篇。这仅仅是开始,学生一般需要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进行技术训练和稳定,使其达到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并且在训练基本结束之后,就可进行音乐表现的训练。当孩子能够以真实自然的情感表现音乐的时候,那种音乐给她带来的兴奋和刺激会使他为了再次寻求那种情绪而不断的努力,这种对结果追求的动力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兴趣。所以当某一学生在弹琴中找到音乐感时,我会告诉他:你已经入门了,你以后会学下去的。
注:真正的音乐不是演奏者故意的表现,也不是练习强弱就能实现的。音乐是一种语言,当你能够掌握这种语言并能够通过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你才能感觉到什么是音乐。你问那些感受到音乐的孩子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孩子大多会很兴奋得的告诉你:痛快、舒服、发泄。
这也许就是音乐真正神奇的地方。
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
“孩子不愿意上学怎么办?”“孩子不用功读书怎么办?”不少家长整天为这些问题而忧心忡忡。其实,孩子大多是愿意通过学习去了解新的东西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的确会变得讨厌念书、讨厌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而由于家庭因素影响所致的却占了大多数。
当孩子讨厌上学念书时,家长应先检讨一下自身有无以下行为:
◎容易生气,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从不称赞孩子;
◎总是要求孩子考试得第一名或100分;
◎不给孩子娱乐的时间,只要孩子一打开电视,他们便会问:“功课做好了没有?为什么看电视?”
◎给孩子许多补充练习。除了学校的作业外,孩子还要做爸爸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
除此以外,像父母不和、家庭生活不协调、双亲外出工作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使他无心念书。
一、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心情愉快时会比较喜欢学习,学得更好更起劲,因此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应注意:
1.不要操之过急
家长应了解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孩子共同设计一个可行的学习目标,切忌因操之过急而给孩子造成压力。
2.要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
家长的心情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因此,在帮助孩子学习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这种情绪会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3.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能力不及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否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感。
二、用游戏性的语言对孩子提出要求
许多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不注意方式,以为只要孩子明白大人的意思就行了。其实,家长对孩子用游戏性或音乐的语言说话是很有鼓励作用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见他的孩子玩意正浓。这时,孩子的母亲用微笑的态度,在孩子旁边用儿歌的旋律唱出:“乖孩子,要学琴,叔叔婶婶再会吧!”然后轻轻拉了拉孩子的手。孩子果然愉快地放下手中的玩具,向客人打了招呼,跟着妈妈去房间了。这位母亲用游戏性语言成功地唤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相反地,如果这位母亲用责骂的语气对孩子说:“学琴的时间到啦,赶快到房间去”,孩子就算是放下手中的玩具,跟妈妈去学琴,也一定学不好!
三、给孩子恰当的关怀和鼓励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并适时地关爱、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我有一个学生伟强。他家居住面积不大,爸爸就在他的床边放置了一张小桌子,在桌子的左上角安装了一盏灯。每天晚上,全家人吃过晚饭,就会各自干自己的事情:爸爸静静地坐在沙发上读报;妈妈轻轻地做家务;伟强也就会自动走到他自己的书桌前,坐在椅子上做功课。
适当的时机,爸爸妈妈会走到伟强面前,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把功课做好的。你真乖,不用爸妈担心。”在父母默默的鼓励和支持下,伟强养成了自动学习的态度。
四、帮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家长要指出孩子的优点,让他知道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我认识一位很成功的人士,他小时候因入学早,各方面表现都不如意,因此很自卑。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家里玩拍皮球,比其他的小朋友拍得又多又好。他爸爸对他说:“孩子,你真行!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你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如果你晚入学一年就好了。不过,我们一起努力,解决问题,你会赶上别人的。”经过那一次,他对自己恢复了信心,知道自己有潜能,开始努力读书了,很快便成为佼佼者。五)用努力而不是用分数去评价孩子
家长不应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成绩,而要看孩子的整体性表现而加以称赞。如果孩子尽了力,也得不到好成绩,家长应表示理解,不要让他有过分的压力。
孩子喜欢重复家长怎么应对
了好好地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必须抓住“孩子喜欢重复做事”这一特点。如果父母与孩子长时间重复做事情吃不消的话,那么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与孩子面对面重复做事。
给孩子读过书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喜欢重复。一个故事,已经讲完了,孩子会请求:“还讲。”你以为是要讲新的,不对,他要听刚才的故事,从头到尾。好不容易,今天讲完了,第二天,又拿着那本书来了。翻开,“还讲”! 学龄前的孩子,反反复复听同一个故事,看同一本书,和大人的习惯很不一样。我们大人,知道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不会再去重复。当然,有特别爱某本书的人,比如三毛,钟情《红楼梦》,看完三百遍,还要看第三百零一遍。可是,那是名著呀。小小的孩子,几乎把每本书,都当《红楼梦》对待,一遍遍要求重复,爸爸妈妈就紧张了,这孩子,正常吗?不会得了强迫症吧?其实,如果问问别的爸爸妈妈,就会发现,要求重复,在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个很普遍的现象。道理呢,也简单,和三毛阿姨一样:吸收养分。孩子的吸收,和大人不同。大人一般能说出自己在吸收什么。孩子呢,说不出这一次次的重复,到底吸收了什么。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会学习语言,会学习概念,会学习思考和推理。尤其是,重复的阅读,使孩子学会预期。孩子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预期,然后,通过重复阅读,他发现,他的预期实现了!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快乐的事,他会受到多大的鼓舞!他的自己的信心、他对世界的信任,可能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了。
因此,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强调给孩子重复的机会。蒙台梭利认为,孩子通过自发重复,不仅发展了身体的机能,而且,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重复的专注,得到圆满的成长。更有趣的是,你如果在重复阅读中,想来点偷工减料,那是绝对过不了关的。您家的小法官,铁面无私,会立刻指出,你这次念的,和上次不一样!在某处某处不一样!结果,大人只好灰溜溜地重新来过,兢兢业业,今后再不敢做偷懒之想。原来,通过重复,孩子几乎可以把书“背”下来了。看着画面的线索,他能出声——或是不出声——地参与阅读了!对阅读的兴趣,主动学习的精神,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了。因此,大人们,多一点耐心吧。如果孩子还要求你重复,那就说明,这本书里,还有东西他需要吸收。为了孩子,再来一遍吧!有重复结构的书怎么讲给孩子听我们凭直觉感到,重复,一定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对这个论断,有个旁证,这就是,在各民族文化的民间故事里,重复的结构和语言,是经常出现的。
今天的童书,大量使用这种重复手法。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是EricCarle插图,BillMartin,Jr.撰写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全书只有两个句型: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Iseearedbirdlookingatme.然后是,Redbird,redbird,whatdoyousee?Iseeayellowducklookingatme.句子朗朗上口,结构重复,但每句又都有变换的部分。还记得,儿子不到2岁的时候,就会翻着这本做成纸板书的BrownBear,BrownBear,WhatDoYouSee,奶声奶气,从头“念”到尾,很唬人呢!在幼儿园里,这也是孩子们最爱的一本书。《可爱的鼠小弟》这套书,也有不少重复结构出现。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其他动物都想要,每个动物上场时,说的话都是一样的:“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可是每个新上场的动物都比前面一位个子大,都说:“有点紧,还挺好看吧?”结果,背心越撑越大。重复的结构和对话,为最后的戏剧性结尾做了很好的铺垫。前边推荐过的《天线宝宝故事书》、《我的第一本英文书》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为什么你不喜欢孩子哭?
“一听到他哭,我就恨不得捂住他的嘴,让他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
很多人在面对孩子哭时,常常会萌发这样的情绪:
不想听到孩子哭,听到就烦。
于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停止哭泣:
不许哭!不要哭!别哭了(制止)
哭什么哭?哭得烦死了!(厌恶、反感)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埋怨)
你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威胁)
要哭你回房间一个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没出息!(打击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会抽丝剥茧地问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为什么会讨厌孩子哭啊
01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儿子八个月大。有一回不知什么原因,哭个不停,怎么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烦躁啊!”她说。
当时就像被孩子的哭声点着了一样,她的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啪啪打了孩子几巴掌。
打完,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她也后悔得直掉眼泪。
“他的哭让我觉得自己好无能。”她后来跟我说。
孩子出生后,她辞掉了工作,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人帮忙,她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常常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她说最怕孩子哭,因为很多时候,她连孩子哭泣的原因都找不到,这种无力感让她心烦、挫败,甚至愤怒。
就像这位妈妈,很多时候,我们讨厌孩子哭,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处理孩子哭”的能力。
孩子一哭起来,我们就觉得“麻烦”又来了,“无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
这时,我们发自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自恋,避免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去看见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抚孩子的情绪……
我们的应对方式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制止、埋怨、冷漠、威胁……
02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孩子笑,不喜欢孩子哭——觉得哭不好,笑才好。
说到哭就想到哭丧着脸、撕心裂肺等悲惨画面,希望孩子尽快摆脱痛苦。
四岁的萱萱放学回到家,闷闷不乐。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一下子趴在妈妈的身上哭起来。
妈妈马上紧张起来:“宝贝不哭,宝贝不哭。”
孩子越哭越厉害,妈妈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宝贝,你想不想吃冰淇淋啊?”
“我们看动画片好不好?”
“宝贝,我今天给你买了一本新书,你要不要看?”
经过各种哄,孩子终于停止了哭泣,妈妈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看到孩子伤心难过,萱萱的妈妈担心又痛苦,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
“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我要把她带离痛苦。”
于是,她想尽办法讨好,让孩子远离眼泪。
可是,她没有去考虑孩子为什么哭,而是一味的想要依靠转移注意力,将孩子带离负面情绪。
她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看上去,好像是妈妈为孩子好,但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过程,这里面更多的,其实是妈妈的自私。
孩子哭,妈妈会心疼、会难过、会紧张、会焦虑,而当孩子停止哭泣,妈妈是“松了一口气”。
表面上,她是一个好妈妈,可实际上她是个自私的妈妈。
她是在用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来满足自己“好妈妈”的体验。
问题看似解决,但解决的只是妈妈的情绪问题。
孩子究竟为什么哭,是因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因为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不得而知,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无从培养。
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孩子仍然只会用哭的方式解决。
03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
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孩子哭,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情绪表达出现了问题。
我女儿小鱼小的时候,我也特别受不了她哭,她一哭,我就想马上将这个声音掐掉。
我看了无数育儿书,虽然懂得哭是一种正常情绪表达,可我在情绪上还是受不了孩子哭,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有一回,孩子又哭起来,我母亲在旁边说:“不许哭!”这个熟悉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想起来,我曾经就是那个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
小时候,有什么委屈难过,只要一哭,我妈妈就会马上说:“不许哭!”
而且,越哭越打。
挨打的恐惧让我忍着忍着,渐渐不再哭,也变得不太喜欢哭。
这段经历,就像我心头的一道小小伤疤,时不时发作一下,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而孩子的哭,就像触动伤疤的扳机,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种伤痛。
每当听到孩子哭时,我的内心总会涌现一股憋屈,就像水管冲出的水硬生生地被一只大手堵回去了。
母亲对孩子的制止,让我意识到,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委屈、愤怒的小孩。
当我的孩子哭泣时,我内心的那些情绪被激活了,那个委屈愤怒的小孩也复活了,这让我焦躁不安,情绪失控。
因为长时间的压抑,我的情绪并没有完全走出儿童期,在我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只会像个混不吝的大小孩一样对待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04
很多人讨厌哭,总认为哭是不好的——是软弱的、羞耻的,就算哭也要偷偷的找个地方哭。
在最近的热门综艺节目《幻乐之城》中,大张伟饰演了一个只会笑不会哭的人,他的脸上永远只有笑容,哪怕是被同事嘲讽、被老板开除,也只会笑。
大张伟说:“生活之中痛苦有很多,但是我们要笑着面对,为了不哭大声笑。”
可是明明他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开心、生气、忧伤、愤怒,只能笑,哪怕再痛苦也只能笑。
大张伟的内心深处,究竟有多苦,从我朋友小光的遭遇中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小光说,他小时候无论怎么哭,他的家人都会像没听到一样,无视他。就是为了让他明白,通过哭闹要挟大人是行不通的。
有一回,忘记是什么原因,他一直哭,哭到半夜,家里仍没有一个人理他。
大人们都去睡觉了,他一个人坐在客厅里继续哭。
客厅里没有灯,很黑。就那样,他一个人环抱着自己哭,直到哭累了,也没人理他。
“从此,我就明白,我必须得不哭不闹听话,才能免除被抛弃。”他说。
他时常觉得心里有一个洞,黑黑的,冒着冷气,那是被抛弃的感觉。
儿时的他,害怕一哭就会被打骂处罚,害怕惹父母生气,更怕失去父母的爱。
长大成人后,他在人际关系中处处退让、牺牲自我权益,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关系里乞讨。
孩子哭,是在表达他的需要,是他在跟你说话。
一直说却没有回应,孩子的需要就一直未曾得到满足。
于是渐渐长成一个匮乏的孩子,一个匮乏的成年人,一个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情绪的人,一个精神上伤痕累累的人。
05
我们总是将哭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哭和负面情绪真的没那么可怕。
电影《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情绪的故事。
影片中,大家都喜欢负责快乐情绪的乐乐,却讨厌负责悲伤情绪的忧忧。
但是,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情绪世界崩塌的小女孩莱利,却因为忧忧渐渐好起来。
正是忧伤让莱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改变,以及她已经失去的东西。
我们总认为忧伤不好,但事实上,研究表明,悲伤与更高的生理冲动关联,是在激活身体对失去作出反应。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都不是拖累。
因为有了怒怒,莱利才可以敏锐注意到自己被不公平的对待了;
因为有了怕怕,莱利才可以更快的远离危险;
因为有了厌厌,莱利才能分辨自己的好恶;
而忧忧的存在,是在引导莱利了解她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她失去了什么,她到底怎么了。
所有这些情绪,使孩子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情绪表达。
就如同鱼能游水、鸟会飞翔、人能感觉,我们有时会快乐,有时会忧伤,有时也会愤怒。
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我们的正常情绪,他们的存在都合情合理。
喜悦、愤怒、高兴、悲痛……这些情绪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我们喜悦时笑容满面、手舞足蹈,为什么愤怒时就不能怒发冲冠、捶胸顿足呢?
孩子也是一样,有各种情绪,都应该允许被表达。
不一样的是,大人们在经历过生活的重重历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理智思考。
哭成了孩子最直接的排解方式。
所以,不要再讨厌孩子哭了,更不要压制孩子的哭。
要让孩子们勇敢地释放自己,更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不要试图扭曲、控制孩子的感受与情绪,记得经常告诉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
孩子最喜欢和父母一起阅读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发布“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儿童阅读率上升,近九成家庭开展了亲子共读。但有较多的父母仍然是抱着让孩子增加知识等功利性目的督促孩子阅读的,这说明我国亲子阅读的科学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0-8周岁儿童的阅读率为74.3%,比2009年的69.8%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在有阅读经历的儿童中,近八成(79.7%)儿童是在3周岁(含)之前便开始阅读行为的。其中,有25.7%的儿童是在1周岁之前开始阅读行为。从国际经验看,幼儿越早开始接触阅读,越有利于培养阅读习惯。国外一般认为幼儿从6-10个月即应当开始接触幼儿读物。为此,许多国家还开展了“阅读起跑线”运动,以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免费发放幼儿书包,推动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国内,亲子共读的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重视,许多父母也反映,亲子共读对于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对孩子阅读情况的观察,有32.0%的父母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陪孩子一起读”,有35.9%的父母表示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家长读给孩子听”,而表示孩子喜欢自主阅读的比例则不足三成(26.3%)。但在2-3周岁儿童的父母中,有较多的父母是抱着让孩子增加知识(“帮助认识各种事物”和“帮助识字,学数数”)等功利性目的。而国外专家则认为,越是在幼儿阶段,阅读越应当以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要目的,但在国内,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则在儿童年龄越来越大时才被重视。
与此同时,在针对未成年人课外阅读的调查中发现,2010年我国9-13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最高,为92.1%,14-17周岁为83.0%,0-8周岁为74.3%。综合以上各年龄段,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7%,比2009年的79.0%增长了3.7个百分点。而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书的阅读量最大,为9.99本,超过了成年人图书阅读量平均值的4.25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9-13周岁人群最喜爱的10名图书作者中,安徒生、杨红樱、冰心、郑渊洁、伍美珍5位儿童文学作家占居了半壁江山。而14-17周岁人群最喜爱的作者是鲁迅,前10名图书作者还包括郭敬明、韩寒、冰心、老舍、金庸、巴金、朱自清、罗贯中和曹雪芹。
在2010年14-17周岁人群最喜欢的10本书中,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依然受青睐,列于前四,《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着位居其后;9-13周岁儿童最喜欢的10本书中,中国古代四大名着除《红楼梦》外均位居前列,《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名着也同样受到欢迎。与14-17周岁人群明显不同的是,9-13周岁儿童最喜欢的10本书中童话类图书,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占较大比例。
据中国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本次国民阅读调查从2010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共执行样本城市51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次调查采集有效样本19418个,其中,未成年人样本占总样本的28.6%,农村样本占总样本的26.7%。数据经过加权后,可推及全国11.75亿居民。
此次调查对象涉及0-70岁全国国民,其中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但是接近六成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同时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另外,18-70周岁国民上网率为49.9%,比2009年增加了8.9个百分点。网民的66.3%表示上网从事与阅读相关的活动,63.8%的网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