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孩子的“不会”
发布时间:2021-06-10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随笔开始玩区域游戏了,今天美工坊提供了制作菊花的彩纸材料,一下子吸引了六位小朋友来制作。他们先每人取了一根“树枝”,接着又拿出筐里的彩纸开始撕了。希希、鑫鑫先拿起彩纸来撕,可是怎么也撕不开,接着小伦、萱萱和涵涵也都撕起来,可是仍然没有一人撕开。希希第一个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不会撕。”然后就把彩纸递给了我,看到希希的举动后,一旁的小朋友都把彩纸伸向我跟前。我看了看之后,便还回希希的彩纸,然后走到孩子中间,重新拿起一张彩纸开始撕了。我指着彩纸重新介绍撕的方法,可是却发现这纸怎么也撕不开,必须用指甲使劲地扣,我艰难地撕开一张之后,发现孩子手中的贴纸仍然撕不开。最后我决定收回孩子的纸,把一张张纸先撕开一个小口,然后再让幼儿去撕贴。果然,重新撕过的贴纸孩子们很快会自己撕开了,树枝上的花瓣也越来越多了,美丽的菊花终于制作完成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个个都兴奋不已。
这个小小案例引起了我的反思,长期以来我们两位老师就发现班上的孩子似乎“很懒”,常听到孩子们跑到跟前说:“老师,我不会。”然后便等着老师和阿姨的帮助。有时候不会提裤子啊,有时候不会画画啊,有时候鞋子也不会穿了。然而只要老师帮助过一名幼儿,一旁的幼儿看见了也会要老师的帮助,其实当老师不帮助时,他们也能好好的完成。所以当听到孩子说“我不会”,我便先不理,要求孩子自己先动手。而当孩子们真正有困难时,遇到上面的情况时,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就要灵活应变了。
总体看来,针对班级幼儿易受他人影响、独立性不够等特点,当孩子们说“不会”时,成人可以分两步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第一步要等一等;当孩子求助时,先观察实际情况分析幼儿的求助原因。到底是不会还是想偷懒,或者真是遇到了大难题。千万不能立即去帮助幼儿完成。第二步要做一半即是帮助幼儿解决一半的困难,留有空间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这既避免让孩子们过分依赖又能让孩子收获自我成就感。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的过失
幼儿的3-6岁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太强,对周围一切的事和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问为什么,弄它个水落石出。但是,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做“错事”!对此,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都不应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帮孩子找出原因,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求知兴趣。
一、就实际情况来合理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可以用粗暴的行为对待
幼儿好奇心强,并且自控性弱,还好动,年龄稍大时就有了求知欲望及知识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刨根问底探个究竟。我们就利用他的这种现象,来个正面的教育,不可以利用一些“破坏”行为。孩子对外界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时,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
二、要平等、坦然面对孩子,不可以斥责羞辱孩子
孩子生性好奇,喜欢模仿。现在的社会以及各种影视等传播媒介和周围环境生活中的喜庆婚礼的举办、暧昧接触的拥抱、以及爱恋中的接吻等表演情节也成了孩子模仿的对象。
三、要宽容、理解孩子,不可以盲目批评孩子。
幼儿最具探索精神。无论游戏活动时,还是离园站队时,不管老师怎么嘱咐,总会有少数幼儿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摸摸做小动作。在这个时候阻止和限制它们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尽情发挥又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让孩子既玩得开心,又自愿遵守秩序,才是最好的结果。
为此我认为凡遇到类似情况,千万不可盲目从事。如果处理不当,一方面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疏远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采取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易于接受的方法加以教育,以便从中受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倔强的孩子
骁骁是个聪明又好强的男孩子,喜欢帮老师做事,但有的时候会非常的倔强,有时也有一点小心眼,这一天做早操的时候,骁骁作为小排头,在拿完自己的早操棍之后,快速的拿起第二根朝老师奔去,却不曾想已有另一位小朋友送给了老师,老师微笑着告诉骁骁,她的手里已经有早操棍了,并且请骁骁送回去,但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时候他就急的不得了,开始哇哇大哭起来,我知道这就是因为他的好胜心在作怪,他是要做第一名,看见别人超过了他,心里不舒服,但是在这种心急的状态下,不能只通过哭去解决这个问题。等早操结束后,回到教室,一开始我们好好地跟他说,希望他能明白不是每一次老师都要拿他递过来的早操棍,也需要告诉他无论如何,有什么问题和想法,你的哭都是没有用的。可还是没办法,他哭的很激动,讲什么都听不进去,于是我们决定让他一个人先冷静一会,把情绪稳定下来。
哭了一段时间,骁骁累了终于停止了泪水,我把他喊过来,他头耷拉着,我问了他的想法,他说自己很难过,我能理解他的感受,但还是需要一点点去开导他,并且也告诉他老师没拿你的早操棍不是不喜欢你,老师也很喜欢你乐意帮助老师做事,但除了你还有很多其他的小朋友,不是说每次老师都只能去接受你给的东西,更何况别的小朋友也是在你前面,最后我很认真的跟他说了无论发生任何事,要用小嘴巴去说,哭是没有任何用的。最后关于早操棍的事,班级重新制订了规则,以后只由一个小朋友来帮老是拿,其他小朋友只要拿自己的就可以了。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的这种倔强的性格,也许有遗传,也许有环境的原因(从小依从、娇生惯养),但是我觉得从小还是应该培养孩子做一个讲道理、懂道理的人。我觉得对于这样性格倔强的孩子,打、骂等强硬的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许谈心、聊天和倾听,会帮助他宣泄一下心中的不快,听他表达完自己的感受,然后我们再和他讲道理,我想,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教育随笔:教会孩子如何交往
孩子们之间,都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这天,我刚把积木发完。任语轩就跑来寻求帮助:“老师,刘浩哲抢我的积木了!”我来到刘浩哲面前问道:“刘浩哲,你抢任语轩的积木了吗?”“我又还给她了。”刘浩哲胆怯的说。“以后不能抢小朋友的积木,知道吗?”“知道了。”
我刚想走开,继而觉得不妥,于是我蹲下身来,搂住刘浩哲的肩膀,问道:“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拿别人的积木?你自己不是有吗?”“我少了一个车轮。”刘浩哲不高兴的说。我看了看他手中的作品,果然,很漂亮的一辆小汽车,只缺一个车轮。于是,我做出很神秘的样子对他说:“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照老师的办法去做,一定会得到一个车轮!”刘浩哲饶有兴致的把耳朵凑过来。听了我的“秘诀”,他就高兴的点点头,来到任语轩面前说:“任语轩,我的小汽车却一个车轮,你能借给我用用吗?我用完了会还给你的!”任语轩了看他手中的小汽车,爽快的答应了。
我借此机会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刘浩哲的有礼貌和任语轩的乐于助人,并鼓励全班小朋友向他俩学习,立刻教室里响起了一片议论声。
这件事使我想到,教师们在处理各种事情时,仅仅充当一个公正的老师是不够的,而利用一切机会教孩子与人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间的矛盾
教育随笔:如何对待孩子间的矛盾
孩子们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玩着玩着就会发生一些冲突,小则拌嘴吵架,大则动手动脚。“自我为中心”是学龄前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在这一心理特点的影响下,幼儿在相处时经常会发生争吵和矛盾。由于孩子们的交往经验少,彼此又不愿意谦让,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小摩擦。以下是两位小朋友吃午饭时的场景观察记录:
今天早晨吃面条,小蕊桌上洒出了几根,“老师,是李佳仪搞的!”小蕊和佳仪坐在一组,中间隔了一位小朋友。“怎么回事啊?”我忙上前询问,只见两人噘着嘴,满脸的不高兴,互不相让,决没有道谦的想法。了解后得知:小蕊说让吴欣雅不要与佳仪做好朋友,佳仪一气之下去动了小蕊的勺子,几根面就这样掉了出来。
吃完早饭后,大家都把小椅子搬到教室两边坐着看书,他们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各自都有小群体。小蕊先吃完,搬小椅子坐在钢琴边上看书。佳仪吃完后把椅子搬到了小蕊的附近,然后对她说:“我不是来和你坐一起的,我是来跟你说对不起的!”小蕊看着佳仪,不说话,但接受了她的道歉,把自己的椅子挪了一下,接着佳仪就把椅子放在了附近,两人一起看书了。
从矛盾的出现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的一小段生活片段。从这一生活片段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真实想法。其实这个矛盾的起源就是孩子间的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怎能让一个孩子如此气愤?这要说到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人有成人的群体,孩子也同样有自己群体,也就是他们的朋友。于是坐在一组的孩子就成为一个小小的群体。上课时,他们相互讨论;做游戏时,他们互分角色;空余时开始聊天。虽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会把这话挂嘴边,但孩子的好朋友还是有一定界线的。佳仪想嬴得朋友的爱,欣雅就坐在佳仪的旁边,要是真不和自己好了,那多没趣。为此她为小蕊的话而生气,停不了小蕊的嘴,只能另想办法对付,于是就出现了一开始洒面条的场景。
孩子们的这一小段生活片段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孩子们之间能自己解决矛盾。我们通常都是了解事情,帮助幼儿分清是非,然后就让他们相互道谦。孩子们是口服心不服啊,通常老师们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其实不然,佳仪的道歉是自发的,她想与小蕊在一起,也知道刚才的做法不太好会影响她们的关系,于是很自然的道谦,之后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教育随笔:有个性的孩子如何对待
韩**是很有性格的小朋友,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像早上的时候会开心的跑到你的身边向你问声早上好,笑眯眯的很可爱。但有的时候无缘无故的就会生气起来,嘴巴撅起来,上课不认识,经常会跟周围的朋友说话,而且老师看到了说他的时候也不听老师的话,真的挺气人的。最主要的是吃饭问题每次一到吃饭的时候,他就嘴巴撅起来,坐在那里等着老师过去漂亮的脸蛋也变的难看了,韩**笑起来才好看的老师每次都会夸她,今天韩**真帅,要是吃饭吃的快就更能干了。
个案分析:
从以上的事件分析,我们摸清了小孩的想法,知道如何哄小孩,小孩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他们也有自己的脾气,你生气时候,他们也会生气,也会叛逆,不会顺着你的意思。所以老师有的时候也需要静下心来跟他们讲。不能生气的破口大骂,即使这样有的小朋友或许还听不懂,甚至被吓坏了。我们也要跟他们好好的沟通。一般都要先说他们好多方面,哪里哪里做的很好,可是呢,有的地方他们就坐的不够好了,现在啊被老师批评了。你们要被老师批评嘛?他们都会摇摇头不要。小孩就是小孩,他们明白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所以需要我们慢慢的教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师说过的话会有一定的理解。现在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太多,毕竟是个小孩子,给他压力了反而不大好,要的就是放松,在玩中成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进步。幼儿他们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对还不是很了解,每一次的错误都需要老师去指引他们,教导他他们该怎么做,让他们积极提问自己想要说的,想要做的。不要把心里话放在心理面,把开心与不开心和大家一起分享,大家一起解决。
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
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
本班的墨子是一位调皮、聪明的孩子。可是他每天不捣蛋就不行,每天下课后都要跟一些男孩子打闹,有时别人没动它或者不小心碰到他了,他就脾气暴躁地回打别人。
有一次,我在睡觉房跟墨子说话,无意间碰到他,他就回头说:“你干嘛打我?”会动了一下我就走掉了。自从这件事后我在想如何帮助他控制自己的脾性。
1.马上解决。对于他的行为,有时没有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幼儿对事情的不重视,并会重蹈覆辙!教师应该在事发时就对他的行为进行处理。
2.表扬和鼓励。在他不发脾气时表扬他,但要注意方式。例如:你能安安静静地......我真高兴。在幼儿碰到这种事情时,要关注他,不能置之不理。
以上两点是老师如何来改善幼儿的方法,后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沟通,给墨子的家长提供了一些改善的建议。建议如下:
1.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父母应先改变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行为的办法。
2.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3.合理的管束。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权威。
4.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否认孩的感觉时,孩子觉得他的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他的感觉舒畅了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是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教育随笔:如何应对幼儿的暴脾气
5.让孩子的爸爸发挥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爸爸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爸爸不仅是一个监督者,更需要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在近期表现中,通过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家园互动与积极配合下,墨子的情况有一定的改变,从开始的暴躁转变成偶尔性,这是孩子性格的转变,相信在之后的改善中,墨子会掌控好自己的脾性。
教育随笔:如何奖励孩子
教育随笔:如何奖励孩子
奖励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孩子心理深层次的需要。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懂得奖励孩子,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奖励能让自卑的孩子自信,让自信的孩子成功!但奖励又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才会收到成效。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奖励孩子,提高奖励的效果。
那么,奖励孩子究竟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奖励孩子应有利于促使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不能一味地注重孩子的成绩,当孩子在生活上(例如帮忙做家务)、在品行上(例如尊敬师长、爱整洁)有良好表现时,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健全、更快乐!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奖励方法
奖励的方式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个性特点,对幼小孩子的鼓励应以精神为主。如果大人和孩子之间已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奖励可以采用微笑、抚慰、手势、点头或亲切的话语,及时地说一些鼓励的话:“虽然你很小,但是你很勇敢”,“加油,你会成功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物质鼓励孩子不可滥用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许多家长就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家长会答应孩子买这买那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做会助长孩子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忽视精神食粮。其实,对孩子的进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表扬,对孩子的成绩加以肯定,再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进步。当孩子进步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奖励的尺度。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进步的动力,从而孩子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育随笔: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对于小班3岁的孩子来说,做任何事情一般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由于他们思维能力所限,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以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幼儿的思维特征。
今天区域玩积木的时候,浩看到家新已经搭好,他就故意把家新积木给推倒在桌子上,并顺手拿走几个。家新是个安静内向的小男孩,眼泪汪汪的看着我。而浩满不在乎的继续在玩他的积木。
浩是个很自我的男孩,通常玩完积木送回筐里的时候,他也是高高的举起故意摔进筐里,看着积木四处溅落,开心的咯咯笑。老师每次都会耐心的和他讲解玩玩具游戏规则,可他总是不在乎的用眼睛瞪着别处,无动于衷。
对于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不懂得和小朋友好好相处的孩子,教育方式经常的让我头痛,比如浩,老师善意的提醒和故事引导对他根本无济于事。
我这次什么也没有说,静静过去把他的积木收走,他马上站起来去抢身边小朋友的。我制止住后浩委屈的开始哭,趁我不注意把家新的全扔在地上,我让家新到另一张桌子上玩,剩下浩大声的哭泣,哭声心碎的让我想妥协。当他的哭声转为抽噎,我抱住了他,帮他擦干眼泪:“宝贝,老师为什么收走你玩具?抢小朋友玩具对吗……?”这次的浩变的温顺而乖巧。
对待不会分享、轮流玩的孩子,老师除了偶尔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私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小朋友玩,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为逐渐减少,树立一个为大家着想的整体观念。
其实自私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每个小孩子成长中都有一个自私的过程,作为老师,有责任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孩子,针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也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除了给孩子讲道理说明原因,让他慢慢的自己想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体验其他幼儿分享带来的快乐,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找准“病症”,因爱施教,相信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老师也可通过网站、开家长会、离园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园合作一起解决难题,包括让家长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谦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让孩子处处感受爱、和谐的重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同时让父母在家中实施。为幼儿做出榜样,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学会了与人分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