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枕头”惹的祸
发布时间:2021-06-10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郁晓兰聪明,好学,是班中有名的“才女”。也因为如此,家人对她很宠爱,尤其是她“奶奶”听不得她受半点委屈,成了她的“保护神”。对孩子也颇有震慑力,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有一天午点后,孩子们都在活动室玩,郁晓兰欣欣然取出了从家里带来的充气“枕头”,开心地独自拍了起来。拍了一会儿,就把兴趣转向了平时颇爱玩耍,又挺冒失的“张立涛”并朝他拍了上去,张立涛则开心地与她追逐拍玩枕头……过了一会儿,郁晓兰大哭着向我跑来,“老师!张立涛用枕头打我的牙齿!”她边哭边指着自己的牙齿,“他怎么打的,会打到牙齿?”我诧异得的问“他是这样拍的!”她边说边做给我看。“张立涛呢!”我问,“在那!”几乎有一群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我,“郁晓兰,肯定会告诉他奶奶的。”有几个孩子在悄悄的议论。听着议论,张立涛则更像惊弓之鸟,“我是不小心的,我不是故意的!”他不停地用这样一句单调的话极力得为自己辩护着,可是似乎没有人相信他。如果没有看见开始的一幕,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张立涛的“冒失”在先。
如何让两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负面行为呢?于是我决定让孩子通过讨论来分析事情的是非对错,这对于培养大班幼儿分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价值的。我先请他们俩说说事情的经过,郁晓兰仍委屈地说:“张立涛用枕头打我的牙齿!好疼!”“他用枕头拍到你了,你能说说你拍他了吗?谁先拍的?”我接着问,这时,她才稍稍收起了音量说:“我先拍的,我想跟他玩。”孩子们听了纷纷议论,于是我请孩子,帮他们找找问题出在哪?怎样做可以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孩子们觉得郁晓兰先用枕头去拍人玩,这样做不对;张立涛用枕头拍人也不对。他们俩玩的方法不好,容易伤人。解决的方法是:郁晓兰玩拍枕头要和张立涛商量玩法,在游戏中张立涛拍痛郁晓兰应马上向她道歉。
这时,郁晓兰仍觉一脸委屈地低喃:“我真的是轻轻地拍的,可他拍的好重!”“是啊!你的玩法正确又好,但是你告诉他了吗?”她摇摇头。我马上说,“这就对了,下次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和小朋友商量着玩。不然又会发生这样的事。”她连连点头。之后,张立涛慎重的向郁晓兰表示了歉意。
平时这样的事发生的很多,郁晓兰是班中的佼佼者,深受老师的青睐,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她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很快会向老师声援,在声援过程中,由于孩子年龄小,考虑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她心疼的是她的利益受到了侵害。看到的只是张立涛粗暴的行为造成了她的痛苦。而无法看到自己的负面行为。在本案例中如果我没有看到郁晓兰主动去拍打张立涛,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斥责张立涛的“冒失”!试想这样做非但会助长这些“佼佼者”的娇众感,而且会使老师的威信在张立涛这些孩子的眼中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孩子是非判断能力的形成。《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适宜的社会性行为必须通过体验才能真正内化。郁晓兰有了较为“沉重”的体验,而张立涛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小心”带来的“战战兢兢”在引领他们认识各自的问题根源时,我一改平时直面主题,以老师“说理”为主的教育,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在同伴的讨论过程中帮助郁晓兰指清了问题的根源,由于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太强,她还会委屈“低喃”,这时老师的适时、适宜的点播使孩子豁然开朗了。张立涛在大家的明示下,也发现了自己的过错。体验到了自己的“不小心”给郁晓兰带来得痛苦。
看来,当孩子在交往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沉着冷静地搜集各方信息,把握问题的根源,把其中可讨论,发展孩子的机会及时的抛给孩子,大胆得引导他们去分析处理,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获得较为充分的体验。从而优化孩子的社会性行为。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都是鼻子惹的祸
最近几天,我总是闻到我们班的刘**的身上总是有一股臭味,我有点怀疑自己的鼻子,就让夏老师注意了一下,她也是那么说。我觉得不太对,因为平时他的妈妈总是给他收拾的很干净。我就跟刘**说,宝贝,现在天气热了,回家让妈妈给你洗洗澡,洗洗头发,好吗?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来的时候,我特意问他,妈妈有没有给你洗澡,有没有洗头发?他居然告诉我,妈妈天天都给他洗。既然天天洗,不应该这样啊!我便打电话给他的妈妈,他的妈妈也说最近闻到他的身上有一股臭味,就天天给他洗,但是那股味道好像怎么都洗不掉。两天后,刘**没有来,我便打电话问他的妈妈,他妈妈说住院了,我感到一惊,他的妈妈说,他的鼻子里有一块肉烂了,就是因为它,所以他的身上总有一股臭味。
其实孩子身上一点小小的问题都马虎不得,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希望都要对孩子认真负责,说不定,我们一点小小的大衣就会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幼教随笔:孩子“惹祸”后的反思
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惹祸”的事时有发生。不是洒了饭,就是碰翻了椅子,或是弄坏了玩具,要不就是你抓了我,我推了你。作为教师如何对待、如何解决呢?我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下午,小朋友们正在喝水,忽听“当啷”一声,原来是于滨豪不小心把保温桶的龙头碰掉了,水立刻像喷泉一样涌出来。于滨豪用双手堵在了开关上,一双紧张惊恐的目光看了我一下。
我的头“轰”地一下子。看!把孩子吓成什么样了,我赶紧跑几步来到水桶前,蹲下身,捡起龙头,冲干净,拧在了开关的空洞上,接着我边给于滨豪擦手,边说:“你真勇敢,知道不浪费水,可是下次不能这样了,如果水烫会把小手烫坏的。”于滨豪看到我没批语评他,反而还表扬了他,紧张的目光没有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件事从发生到结束,全过程也就是两三钟的时间,可它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我们当教师的,每天都能遇到孩子“惹祸”的事情,教师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于滨豪事件是我亲眼目睹,他并非故意,我能原谅他,并妥善地进行了处理,但是假如不是我亲眼所见,于滨豪本是个淘气的孩子,把水龙头碰掉了,批语评的话我是否会脱口而出呢?如果批评了无辜的于滨豪,那么他就被冤枉了,这无疑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主要教育活动中要尊重理解幼儿,但在小事上,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绝不能把新生尊重理解幼儿扔在了脑后。
教育随笔:爱“惹事”的孩子
班级有位A小朋友刚开学初就引起我们老师的特别关注,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每天都会和不同的小朋友发生矛盾。随着我的观察发现几乎每次都是他先“招惹”别人,最后其他小朋友不得不出手。
一次,小朋友们早饭后都在看书,A小朋友吃完饭也搬着椅子和大家坐在一起。虽然手里拿着书,但他的小手在旁边B小朋友的身上拍来拍去,一会B小朋友开始不耐烦了,推了一下A小朋友。这样反复几次,A小朋友震耳欲聋的哭声震惊了全班和老师,A小朋友觉得不服气继续哭着拍着B小朋友的头。通过几次观察其实他每次都是喜欢用手拍拍旁边小朋友的头,像做游戏一样,也不是刻意要去打别人,而其他小朋友觉得自己被侵犯了。一天离园后我们和A小朋友的妈妈沟通了一会,原来他还有一个妹妹,爸爸工作很忙,两个孩子都是妈妈一个人带着,而妈妈更多地时间都在照顾妹妹。A小朋友在家里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很少。
经过和妈妈的沟通后,初步分析A小朋友父母单独关注、引导较少,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和其他同伴相处游戏,导致很多误会、矛盾的产生,而发生矛盾后A小朋友只用大哭来表达。在后面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大哭。通过不断地尝试发现,老师请A小朋友安静下来,和他说话,他还是愿意停止哭声的,并且告诉他想和小朋友玩可以,但不要总是去拍别人的头,小朋友不喜欢这样。而且老师也告诉小朋友,A小朋友有时只是想和大家一起玩,并不是要打人。
愉快的幼儿园生活每天还是在继续,渐渐也能感受到A小朋友的变化,例如:每天早上进班时会大声和每位老师打招呼,每天的哭声也少了许多。也能感受到他的爸爸、妈妈在不断努力、积极引导他。
教育随笔:都是“慢”惹得事
一日早餐后,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就餐完毕后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到后面的圆圈去坐,在照顾未吃完的孩子时,我听到后面有哭的声音,走过去一看,便看到了庞**嚎啕大哭的样子,一询问才知道,原来他是想挨着女生乐乐,可乐乐的周围已经坐满了人,他挤不进去,没法挨着乐乐就开始大哭发泄了。我问他:“你既然想挨着乐乐,怎么没有早一点来,早点坐下不就行了吗?”他带着哭腔回应我说:“我吃饭吃的很慢了,来的时候都没有位置了,他们都不给我让位置”。我说:“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等着别人让给你的,而是需要自己争取的,你今早上先做到有空的位置,等中午吃饭的时候快一点,早吃完了自己选择位置,不就可以挨着乐乐了嘛”。宝贝点点头,悻悻的搬着椅子去找位置,嘴巴里面还嘟囔着说:“中午的时候,我一定快点吃,吃个第一名”。
中午午餐的时间到了,庞**如自己所说,迅速的吃完两份饭,早早的到外面去找位置,等着乐乐,等乐乐吃完出去后,他毫不犹豫的把乐乐叫到了自己的身边,如愿以偿的庞**宝贝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庞**是一个活泼、热心肠的孩子,但是却比较缺乏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哭鼻子,经常满怀热情的和别人交往,最后却矛盾重重。就这次来说,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就哭鼻子,希望别人能给他让出位置。教师需要引导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而不是等待小朋友们让着自己,好在我的意见他欣然接受了,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挨着自己好朋友的权利。平时我们也要多和他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正确的与人交往,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小朋友间的关系,让孩子更多的体会交往的乐趣。
“心软”惹的“祸”
开学以后,天气依旧很冷,小朋友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毛线衣、外套……,午睡的穿脱衣服也依旧是我们老师头疼的一件事。这不,一到午睡室,小朋友就叽叽喳喳的互相帮助着,有点小朋友能干点,能帮忙别人把衣服袖口先拉出来;有的却只是在床上磨蹭,也不着急;还有的更是趁势和旁边的小朋友打闹嬉戏起来了……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啊!再说起床的时候吧,“老师,你帮帮我!”“老师,你帮我拉一下!”……很多个声音会同时从四面八方向你传来,红彤彤的小脸上都摆出了一副“请教”之相,有时候真是会让我们老师手忙脚乱,头皮也发麻。
这个学期开学不久,我就对这个现象仔细反思了,虽然孩子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很薄弱,但一定还是有方法可以引导的。
这天起床后,我们老师故意对这些小家伙的帮助视而不见,不一会儿,有的小家伙不耐烦,自己穿了起来,不穿不要紧,一穿我们大呼上当受骗,原来很多孩子还是能够自己穿的。除了几个幼儿衣服太多,实在穿不进去,很多孩子还是走出了这关键性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隆重地表扬了几个会穿衣的孩子,并给他们颁发了红苹果奖。这下小家伙们的士气倍增,一个个都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也会穿,也要得红苹果,看得我们老师心里直偷偷乐。
小家伙们渐渐掌握了要领,但是穿的衣服很多,难度也很大,所以我们还让孩子们相互合作,发扬互助精神,从那以后,每到睡前与睡后,教室里一片热闹红火的景象,帮着拉袖子的、帮着扣纽扣的、帮着掏袖子的,孩子们忙得不可开交,“请帮帮我”、“谢谢你”等声音不绝于耳。我们不禁感叹:4岁儿童竟有如此精诚的合作精神,咱们成年人真自叹不如啊
专家曾说过,两岁的幼儿就有独立穿衣的愿望,3岁的幼儿已经具备独立穿衣的能力,那为什么现在很多幼儿到了6岁还不会穿衣服呢?这个都是“心软”惹的“祸”呀
都是“胖”惹的祸
随着审美观的改变,似乎瘦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人们谈吐间,“减肥”成了张口闭口的词,几岁的孩子也变得不例外。
班里的杰杰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但是稍微比其他小朋友胖了点,所以不知道名字的老师会亲切的叫她“胖闺女”,叫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一天中午吃饭,一向饭量大的杰杰竟然死活不吃饭,我问她为什么,她先是说她不饿,我说不饿至少吃点,后来她说她肚子疼不想吃饭,我说肚子疼可不行,我带你去看看医生吧,在我再三的追问下,杰杰趴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我吓了一跳,怎么会反应这么强烈呀,我赶紧说不想吃就算了,饿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老师哦。
午睡时,等到其他小朋友都睡着时,杰杰还没睡着,我把她抱到自己身边说:“杰杰一直都是个好孩子,今天怎么了,心情不好吗?”,这时杰杰才吞吞吐吐的告诉我实话,原来,班里的含含让小朋友都不要和她玩了,嫌她太胖很丑,我瞬间明白了。
起床后,当小朋友吃水果之前,我问小朋友:“你们喜欢我和房老师吗?”,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喜欢。
”我的表情装的很疑惑说:“房老师比我胖,你们为什么还喜欢她呀!”小朋友们立刻没了声音了。
于是我说:“所以呀,胖瘦不是那么重要哦,胖孩子也很可爱,也很漂亮哦,你们还是小孩子,你们的任务是多吃饭,长大个,身体要健健康康的哦,告诉你们个小秘密,老师我小时候也很胖哦,比杰杰还要胖呢。
”
从那以后,班里再也没有说谁胖很丑的话了,杰杰也恢复了平日的开心,私下里我也悄悄的告诉杰杰家长,少给孩子吃些肉类,多吃些水果蔬菜。
教育随笔:石头的故事
今天放学以后,东屹的妈妈和我聊了很长时间,他说起了东屹以前在老家的一件事,我非常的感兴趣。
东屹家住在一座高高的塔楼里,爸爸妈妈偶尔外出有事的时候,会请楼上的李爷爷临时照顾他。
自从东屹第一次到李爷爷家去玩过之后,就迷上了那里。
有时爸爸妈妈去接他的时候,他都不想回家。
所以,东屹的爸爸妈妈很是纳闷,李爷爷家没有小孩,更不会有新奇的玩具,到底李爷爷家有什么魔力呢?
原来,李爷爷家有好多石头,大大小小、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石头。
这些石头有的摆在玻璃柜里,有的放在百宝阁上,还有的大石头干脆就放在地上。
一直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很少能够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绚丽多姿天然城趣的石头。
它们有的特别的逼真,或像人,或像花,或像小鱼。
有的颜色十分好看,红的、白的、黄的、又蓝又绿的,实在是美不胜收。
东屹最喜欢的有两样,一个是红白相间的像天上的红云彩,李爷爷把它叫做“鸡血石”,说是给大书法家刻图章用的。
还有一个比黑眼珠还黑还亮的拳头大小的石头,李爷爷叫它做“黑旋风”,说他是梁山好汉黑旋风变的,真是让东屹佩服的不得了。
这对东屹来说,李爷爷家太有魅力了,完全是一个新奇的世界,让他百看不厌,还时不时央求李爷爷允许他拿一拿、摸一摸。
李爷爷见东屹这么喜欢石头,也像遇到了知音一样,带着他一起琢磨石头,一起给石头起名字。
一老一小有时还争执不下呢。
比如一块黄色的和鸡蛋差不多摸样的圆石头,李爷爷说它好似枇杷果,起名叫“赛枇杷”,东屹则不以为然,说不知道什么是枇杷,应该叫“皮卡丘”才对。
因为每个小朋友都知道皮卡丘,这个小石头一定是皮卡丘变的,要不怎么和它长的那么像呢。
时间一长,东屹就不甘心只是到李爷爷家去看石头和玩儿石头了,他要自己攒自己的石头。
每次出门,东屹的眼睛总是爱往地上看,每次回家都要带几块石头。
当然,他捡回来的石头没有一块是被爸爸妈妈看顺眼的,在他们眼里这些石头就是垃圾,一钱不值。
到积攒了一纸箱的时候,爸爸妈妈终于对东屹宣布说:“一块石头都不能再往家里拿了。
”
怎么办?“对,往李爷爷家放!”东屹爸妈的禁令没有压制住孩子对石头的兴趣。
当他兴冲冲地往李爷爷家搬他的宝贝石头的时候,李爷爷没有打击他,只是说:“不许多放,每次只能放一块石头,还要说说你喜欢这块石头的理由。
”
秋天,一次郊游之后,东屹把在山沟里捡到的一块灰色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条状石头搬到了李爷爷家。
“你看,它是灰色的,我喜欢。
”东屹就是这样说他的理由的。
“李爷爷,你一定要留着,别给我弄丢了。
”东屹临出门的时候又不大放心的嘱咐了一句。
冬天来了,整整一个冬天,东屹都没有到李爷爷家去过,当然也没有去放石头。
那块灰色的石头依然在李爷爷家,只是李奶奶觉得它和李爷爷那些美丽的石头相比太丑陋了,悄悄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
而东屹呢,尽管经常在楼道等电梯的时候和李爷爷见面,可是李爷爷从来也没有提起过那些捡来的石头,看来,他已经把石头的事情忘了。
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东屹又一次兴冲冲的来到了李爷爷家。
他马上找到了自己存放的那块灰石头,然后,从衣服兜里取出一个红色的晶莹闪亮的小圆石头,迅速的摆放在灰石头的一个尖叫上面,说:“李爷爷你看,大鲨鱼。
它是霸王鲨,可厉害了,现在归我指挥。
”
李爷爷仔细端详后不仅在心里感叹到: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
在小红石头的映衬下,那灰色的大石头果然生动起来,宛如一条奋力游动的大鲨鱼。
李爷爷笑眯眯的看着东屹,东屹得意洋洋的看着李爷爷,这一老一小的心里别提多美了。
我听完东屹的事情以后,使我想了很多:孩子的想象力经常是超出大人的预料。
幼儿阶段,想象是孩子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的想象特别的活跃,他们几乎是时刻刻都在想象,不仅是在玩娃娃家、做游戏的时候,在生活中也处处可以看到孩子想象的成果。
想象使孩子的心理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李爷爷喜欢收藏石头,意在玩石和赏石。
东屹的父母起先不允许孩子捡石头,更多是看到石头可能会带来的经济价值。
而东屹喜欢石头则是因为造型各异的石头能够给他带来丰富的想象。
每一块石头都能使他产生联想,建立想象。
在大人看来没有意义的石头,经过想象的作用,变成了东屹眼里各种有趣的人或动物形象。
不仅如此,他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编出故事来。
孩子有孩子的心里世界,这个世界很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大人并不完全知晓的。
许多孩子会捡破烂似的往家里捡父母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其实那些都是孩子的玩物,也是孩子赖以想象的实物。
通过这件事呢,我也想建议父母给正在兴头上的孩子一个放这些“宝物”的地方,并且拿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藏品,满足孩子喜欢想象的心理需求。
越是在那些大人一眼看不出像什么东西面前,就越是能显示出孩子想象力的丰富,不信你就试试看吧!
教育随笔:头发甩甩
班里的女孩特别多,平日里她们都喜欢比一比漂亮的衣服,比一比谁的头发长,每一天给女孩子梳头发都是一件忙事。可我特别喜欢女孩,每天午休后我都会给女孩各式各样的发型,每当这时侯可把镜子忙坏了,女孩们都挤到镜子边看着自己是不是变得更漂亮了。
有的女孩甚至早上都不梳头发,等来幼儿园让我梳,而我也不辞辛劳满足她们的愿望。每当给长辫子女孩梳头发的时候,短头发女孩总是在一旁看着,终于有一天起冲突了。
雅琪是班里年龄较小的女孩,头发也比较短,每次女孩梳头发她都乖乖站在一旁专注的看,有一次回家又哭又闹非让妈妈给她装上大辫子。妈妈没办法只好找到我,向我讲明情况,当我听完后不禁心里一颤,顿时觉得很惭愧,每天只顾长辫子的女孩展示她们的美,却忽略了旁边短头发女孩的感受,怪不得每次梳头发她们都那么安静,这些女孩们心里该是多么羡慕啊!想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很惭愧,现在既然了解她们的想法,就应该帮她们打开症结。
在一次《我就是我》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讲到了自己的优缺点,我提问到孩子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着。当每个孩子都说完后,我问:“你喜欢的小朋友和穿着打扮有关系吗?”
这时班里一阵鸦雀无声,我说:“穿着打扮都是表面的东西,如果一个小朋友不友好、爱打人、没有礼貌,就算他穿的再漂亮打扮的再好也没有人会跟他做朋友。小朋友们团结友爱、礼貌待人,就算他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只要干净整洁相信我们都愿意跟他做朋友”。
我说完了孩子们也若有所思,我接着说:“女生们也一样,不管是长发还是短发都一样漂亮”。
从那一天起,我们班的女生梳起了高高的马尾辫,在活动室活动的时候,头发一甩一甩好看极了。
大班的孩子正式需要正确评价自我、认识自我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们区别个体差异和独特性,从而让他们形成独立正视的判断意识。每个孩子都是天上闪闪的星星,拥有自信、独立、正直的品格会让他们在夜空里散发更美、更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