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嘘,不要影响其他人
发布时间:2021-06-15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区域游戏又开始了,谢文君拉着她的好朋友梁仕晨来到了阅读区,选了个空的位置坐下来。谢文君选了一本涂色的书本,并对梁仕晨说:我们一起看好吗?梁仕晨说:我不要看这本,我要自己选一本。两个人一人拿着一本绘本开始看了。没看一会,谢文君指着书本上的圣诞老人哈哈大笑,引来了阅读区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谢文君一边笑一边说:“哈哈哈,这个圣诞老人长得太好玩了。”孩子们都就将目光放在了圣诞老人身上,也开始笑了起来。
这时,我就走到谢文君身边,让她看一看阅读区的游戏规则,要安安静静地看书,如果遇到好玩的事情可以轻轻地和好朋友分享,不要影响到其他小朋友。听完我的话以后,谢文君就和梁仕晨看了起来,这回她没有发出很响的声音,和梁仕晨两个人轻声地谈论着。
谢文君平时很多时候是和梁仕晨在一起,不管是游戏还是区域时间,而且她性格活泼,很受小朋友的喜欢。今天的区域活动也是的,谢文君一开始就选择和梁仕晨一起看书。但是谢文君和梁仕晨在看绘本的过程中,没有关于绘本内容的任何交流,只是在不停的大笑。经过提醒后,她能够遵循阅读区的规则,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看到的内容并将自己了解到的图书内容讲出来。
在阅读去阅读时,当幼儿之间缺少交流互动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参与其中,问一问幼儿:你从绘本中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想法告诉好朋友或者老师都可以,进一步的鼓励幼儿简单讲讲自己看到的画面,当幼儿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更应给予鼓励。我们要关注到孩子通过阅读是要学习知识的而不是简单的看完就好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小班教育随笔 他其实更需要关爱
祺祺是个不爱说话,不爱告状不爱发言的孩子,但也不大惹人注意。上午我刚上班时,刚好小朋友在喝水,他走到我跟前,小声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摸摸他的头说:“对,每个人口渴了要喝水,”他了我的话,拿口杯喝水去了。第二游戏结束,喝水时,他又来问我:““大李老师,口渴了要喝水吗?”我又习惯地摸摸他的头,说着同样的话,我想,不对,祺祺这孩子并不湖涂,为什么刚刚告诉了,现在又来问呢?这时,我无意间看见他往回走一蹦一跳的,副很得意的样子。下午他又来问我同样的话,这时他已经不那样怯生生的了。而是充满期盼地看着我,我突然明白,原来,他来问老师是期盼的肯定和抚爱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
反思:这说明我平时对这个孩子的关注太少了
,以至孩子要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故意提问,来引起我的注意,得到我的关心爱护。我为自已的疏忽感到深深的自和内疚
于是,第二天,他又来问我同样的话时,我非常真诚地用双手抚摸了下他的脸,用眼睛看着他的眼睛,笑着地说:“小宝宝贝,是的,口渴了要喝水“祺祺笑了笑,笑得那样动人,然后,一蹦一跳地去拿口杯喝水了。此时,他沉浸在欢乐的情绪中,
我想,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对孩子起的作用多大呀,客观存在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便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委屈。烦恼和消沉。
教育随笔:嘘,请安静!
教育随笔:嘘,请安静!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发现有几个孩子会走神,或者做出令人烦恼的事。此时,老师如果停下教学来进行教育,这不仅仅打断了孩子们的思路,而且效果不必须很理想。但如果老师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的状况下,用表情、体态语等非言语手段给予用心的提示,则效果会事半功倍。这时的你,该如何选取呢?
在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本来教室里只听到我讲故事声音,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啊—嚏!”重重地打了一声喷嚏,这时全班孩子开始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于是我拍了几下手示意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但孩子们似乎没有停止笑声的意思,声音十分得吵,甚至有两位孩子已经趴到了地上。我下意识地将一只手盖在了自己的耳朵上,顿时孩子们也开始模仿起我的动作,我立刻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冲他们眨眨眼。啊呀,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我拍拍手,然后又拍拍腿,大家个个坐得端端正正。于是我伸出大拇指表扬他们,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顺利地开展完我的教学活动。
由于每位孩子的个性、兴趣爱好都不同,对于小班孩子来讲,他们处于好奇心萌发阶段,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与神态。在平时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现象随即做出各种反应。
在这件事件中,我巧妙利用非言语交际手段,调动了孩子们的用心情绪。对于这种方法,我们还能够将其运用到平时生活教育中。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发现极个别孩子不认真听讲,能够走过去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当孩子们在玩玩具时,发生争执或者乱扔玩具,能够皱皱眉头表示不满或者摇摇手阻止他们;当发现孩子们大吵大闹时,能够带领他们学习小猫等动作,学会轻轻说话。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并能正确地领会其中的暗示,自觉、愉快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们还很小,为了让他们愉快地理解老师的教育,同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做的还有许多……
托班随笔:我要不要阻止他
又到了小朋友分享零食的时间了。我一边给孩子们分零食,一边对身边的一位小朋友说:“请你把垃圾桶拿过来,让大家仍垃圾。”刚说完,这位小朋友便接受老师的建议去搬垃圾桶了。可是比他跑得更快的是烁烁小朋友,他以飞快的速度跑到了那里,并且拿到了垃圾桶。刚才被我“派”去的那位小朋友看到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哪里肯罢休。于是两个人争了起来。最后还是要老师判决后才完成这件原本很简单的事情。
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了。每次我“派”别的小朋友干这个事情,烁烁小朋友都会争着跑去抢着干这件事情。有时跑不过别人,被别人先拿到垃圾桶了(有时也不一定是拿垃圾桶,或者是分水彩笔,分油画棒等等)他就会号啕大哭。
说实在我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烁烁对帮助老师干活的热情实在是太高了,有时候记得的时候,我就有意“派”他去干,有时忘记了,请了别的小朋友,他都要跟别人争抢一番,抢不过就哭。
对他的热情是要保护的,但是也要给别的孩子一个劳动的机会,总不能每天都让他一个人干吧?再说时间长了,也有小朋友看见争抢有效果,也开始模仿了,也开始去争抢了。那不是就乱了套啦?
我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才合理呢?
教育随笔:要不要谦让
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区域游戏,这天孩子们正在“忙碌”中,响起了一片争吵声,我马上走近去一探究竟,孩子们便七嘴八舌的嚷开了:“老师我们小超市这里人太多了!是我们先来的,乐乐和越越他们是后来的,应该不在我们这一组。”还没等我说话,乐乐接着说:“我好久没玩小超市了,我想在这里玩。”原来孩子们是为了争取游戏资格而吵闹,看着大家僵持着,谁都玩不成,我就说:“要不你们再商量一下,那边的图书区,益智区也不错哦!”话音刚落,原本小超市里的浩浩和佳佳马上提出他们要去其他组,浩浩和佳佳刚走,其他的孩子也都高兴的玩了起来。
这个问题看似圆满的解决了,但是却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首先,我认为浩浩和佳佳早就选好了活动区,该退出来的不应该是他们。孩子们一旦在游戏和交往中出现需要协商和谦让的情景时,让步的总是这几个乖巧的孩子。长此以往其他的孩子就会觉得这些孩子就应该谦让,而不懂得理解他人的需要。
活动结束后,我先找来乐乐和越越告诉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则要懂得先来后到,我组织全班幼儿讨论如何解决选择区域的问题,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对待幼儿间的冲突教师也不要简单化,要看到其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有针对性的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随笔:嘘,老师睡了
今天带孩子们去参观变电厂,小家伙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个开心地不得了。变电厂位于镇海骆驼,我们包了两辆大客车载着一车的欢声笑语踏上了参观之旅。
客车是全封闭式的,不能开窗,不能通风,只能由几个小小的出风筒吹着丝丝不温不凉的风,很多孩子都有些不太适应。“徐老师,许思哲吐了……”闻声连忙赶过去,许的外套上已经是一片狼瘠,吐出来的污浊物体散发出一股又酸又闷又催人作呕的味道,其他幼儿都捏起了鼻子,有几个的脸色更加难看,似乎也有“欲罢不能”的势头。看这情形,估计不到镇海我们在体力上已经要吃不消了,于是和配班老师一起开展了行动:将几名晕车特别厉害的幼儿统一调换到前排的位置,刚才已经吐的或者想吐的幼儿走到车头的垃圾筒里吐干净,体力稍微好些的幼儿换到后排,将换气设施开到最大让难闻的味道尽快散开……折腾了好一会儿,车厢里恢复了平静,孩子们的兴奋之意也被晕车搞得大打折扣,比起刚上车的精神气似乎都“迟钝”了不少。等到所有孩子安定好后,我们才开始坐下,想着刚才乱糟糟的场面,听着马路上汽车来回的呼啸声,鼻子边似乎还有呕吐物散发的酸性味,一股液体涌上我的喉头,我意识到自己也快被这大家伙征服了于是找了一个位置和孩子们并排坐在了一起,实在坚持不下去闭上了眼睛似睡非睡的希望自己快些调整过来……
朦胧中听到孩子的争吵:“你们都别吵了,徐老师睡了,别说了。”好象是刘腾达的声音,这一声着实让我感动,这孩子平时调皮的很,自从上幼儿园以来没少挨过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责备,总以为自己这样严厉地对待他早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温柔”的形象,却不曾想孩子仍能这样关心自己,想到这里,一股暖流流上了心头,人也一下子清醒了不少,接着又听刘说:“你们都别说了,徐老师睡着了,我把窗帘拉上,别说了,我们都睡觉好了……”说不上当时自己有多么感动,只是忽然间觉得自己好幸运:如此可爱的孩子每天和我朝夕相处,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烦恼着他们的烦恼,爱孩子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最天真最原始的关爱,也许真的足够了!
教育随笔:情绪对孩子影响
“老师,今天我妈妈不高兴了。”“为什么?”“不知道,我跟我妈妈说话她都不理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触:当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有情绪波动时,很容易将这种情绪传染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是幸运的,会陪孩子一起玩或做游戏,甚至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都会给予满足,当家长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受点委屈:“一边儿玩去,我忙着呢!”“叫你干什么你快点儿行不行!”甚至于还给孩子两下,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总结为“情绪感染”。
每个人都有情绪糟糕的时候,家长工作忙、压力大,有时难免情绪烦躁,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坏情绪是负面的,家长把坏情绪带给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是不可取的。纵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十分亲近,但也不能不负责任的把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必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因此,父母应注意避免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更肩负着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
家长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把坏情绪带回家。要懂得克制,明白把坏情绪带给别人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即便是带给自己的孩子也一样给他造成伤害。
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制作一个“阴晴表”,以表情图像来表示当天的心情。当孩子表情栏里出现“委屈”的表情时,家长要及时发现,给孩子排忧解难,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情绪,并无形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样,当自己出现这种表情时,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帮助自己。所以说,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孩子最大天性就是好模仿,自己生活中一点一滴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无论是家长还是一名人民教师都应谨记:好的教育方式成就好的教育结果。
有不良情绪时,不要教导孩子。作为家长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那就尽量少和孩子说话,也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批评孩子,以免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给孩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氛围。
幼儿教师不能可将坏情绪带给孩子,如果坏情绪来临时可以深呼吸,让自己的身心放松。平复下来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沟通,切记带着不好的情绪与孩子交流、沟通。幼儿教师的工作繁琐、沉重,更应该调整好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自己的不良情绪时适度的调整。也可以制作心情“阴晴表”与孩子一起记录心理变化,记录一段时间后,让孩子们自主分享始终保持好心情的秘诀。(鼓励平时稍显羞涩、不爱说话的孩子们勇敢回答)
情绪的流动对幼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家长还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都应具备基本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做情绪的主人,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作出良好的示范。也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书籍让孩子自主分享书中的内容。
好的教育方式成就好的教育结果,希望自身能吾省自身,时刻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孩子进行不同的调整。
教育随笔:“不要”男孩
孩子们都是喜欢游戏的。进入中班后,根据班级里幼儿的年龄特点,班级里新设了“魔法小丑蛋糕”和“玩转蛋糕”这两个角色区,孩子们十分喜欢玩这两个区角,每天到玩区角的时间时,就会有很多孩子来和我说“老师,我想去买蛋糕”“老师我想去做蛋糕”,等等。看到孩子这么喜欢玩,我也很开心。
班级里有个叫小语的小男孩,十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在玩体育器械时,他就拿着沙包或者飞盘在旁边看着,请他回答问题也都不愿意开口,玩区角的时候也喜欢趴在自己的座位上,每每鼓励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被一句“不想玩”“不要”给反驳回来,甚至会出现扔掉玩具的情况,慢慢的,我也不再强制他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了,就让他在旁边看着。在两个蛋糕店开设之后,区角游戏时,我发现小语会经常“游荡”在蛋糕店周围,在看蛋糕店里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我也没有管他,就让他继续观看。到了收玩具的时候了,蛋糕店里的小朋友们收拾区角总是要慢一些,小语这下看不下去了,上前帮着一起收拾蛋糕,被我发现后,他还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况在几天后的区角游戏中有了进展,小语主动拿起区角牌,选择了“魔法小丑蛋糕”,在区角里充当了收银员的角色,但是观察后我发现他只是站在收银台前,按着收银机,见此,我扮演了一次小顾客,来买一次蛋糕,只见他拿起一个蛋糕用机器扫一下就给了我,我问“这多少钱,我不用付钱吗?”,他笑了一下说“一块钱。”我给了他一块钱,并说“这蛋糕我要带走,这样直接拿着好不方便呀”,他看了看没反应,我又说“你能帮我拿个袋子装一下吗?”他立马拿来一个袋子装好蛋糕,并装进去一个勺子,递给了我,我立马表扬了他。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了,也来买蛋糕,小语玩的很开心。之后,我发现小语不再抗拒各种集体类的活动了,慢慢的开始很旁边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其实,孩子是个有着自己发展规律的个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随笔:我不要吃
在给孩子分点心、水果时,总会听到孩子们会为了一块面包、水果而发生争执。一天,这样的事情又一次上演,我看到两个孩子紧紧的拉着半块苹果,说个不停。我轻轻地走到两个孩子的中间,摸摸他们的头说,“不是还有一块多吗,为什么你们两个都喜欢拿这块苹果。”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因为这块苹果看上去光滑,可是哪一块苹果皮上一点一点,我不喜欢。听了孩子们的说法,我也开始仔细打量了这两块苹果。确实是和孩子们说的那样。
还有一次,老师的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都拿着自己的点心津津有味地吃着——豆沙包,唯独轩轩一个人认真地看着这个豆沙包,不敢张嘴。我走了过去,“轩轩,今天下午的豆沙包很好吃,你怎么不吃啊?”“因为那只包子不好看。”我看着这个包子,有点纳闷。“那它哪里不好看,你能告诉我吗?”“它的上面有痕迹。”有了轩轩的提醒,确实豆沙包的表面上留下了深深的点心夹的痕迹。
从这两个孩子的事例中,我们完全可以明白孩子对任何物体都有审美的标准,他们会用特殊的方式去看待。每个孩子都有追求自主选择的权利。于是,我们也把这几个事例在班级交流日中和其他的老师共同协商这件事情。班级的老师通过共同沟通后决定让每个孩子自由挑选水果和点心。在一次次的实施中也发现他们并不会应为可以自由选择而将有苹果皮、包子等外观而影响食欲。其实在孩子的眼中的世界跟成人截然不同,他们看待事情的眼光和角度不一样。就像有的孩子觉得有痕迹的包子不好看,有些觉得这是包子衣服上的花纹。小小的事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随孩子的意愿选择时,他们会更投入更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