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你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1-07-16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 幼儿园亲子的游戏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根本。对于每个人来讲,它不仅存在于儿童早期,而且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会对青少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亲子关系而言,依恋关系的形成不仅影响到家庭的稳固、父母与孩子的和谐,还会影响家庭的整体生存环境。
婴儿期,孩子在与父母被迫强制分离后会发现: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其实就是亲子之间一个依恋关系的很好证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理解,她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
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健康的关系,是其一生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对权威的尊重与同情心的流露,对于领导者来说,还包括与同事融洽相处的能力。总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同样与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依恋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等人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三种依恋类型。这三种依恋类型表现出的行为和意识,将长久影响儿童的成长。儿童12岁前,父母与儿童建立或弥补依恋关系,需要了解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发展形成的依恋类型,以及自己的气质和抚养类型,这样才能够更深刻理解什么是亲子关系,以及形成亲子关系需要具备的条件。
1.安全型依恋
这种依恋类型主要表现为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会将其作为安全基地。婴儿会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更容易被安抚,大约占总体比例的65%~70%。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情绪表达也很敏感,她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2.回避型依恋
这种依恋类型主要表现为婴儿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这种依恋类型的儿童更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他们会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也就是并没有表现出那么迫切地需要母亲的安抚。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总体比例的20%。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也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会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比较弱,没有很强的情感关注色彩,母亲与孩子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3.焦虑-矛盾型依恋[赵老师教案网 WWW.zJAn56.com]
这种依恋类型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婴儿就显得很警觉,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抗拒,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其强大的心理波动,可能会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抗拒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他又不是完全放弃与母亲的交流,会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这种类型的婴儿约占总体比例的10%~15%。
焦虑-矛盾型婴儿的母亲经常误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她对其照顾行为也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所以孩子的需求有时会得不到满足,但有时又会被过分满足,而这种行为的不一致很多是出自母亲的心理需求。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回避型与焦虑-矛盾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时,母亲与婴儿的交往过程可能会发生较大转变,孩子的依恋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父母的积极关注是形成良好亲子依恋的重点。在对亲子关系的众多研究中,父母的积极关注对于依恋关系形成的重要性都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亲子关系强调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信任、依赖和安全感有赖于父母是如何主动行动的。换句话说,父母是不是有很强的爱孩子的诉求和行动是亲子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动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关于孩子的教育,你知道多少?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最重要的主题,然而,有的父母费了很多的精力物力财力,发现孩子并没有向他们期望的目标发展,于是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很挫败,也引发焦虑、愤怒、无奈等情绪。
为什么?
很少有人觉察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安全感……
还是遵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需要。
如果你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然有溺爱、包办替代、过度控制,
这样孩子的逆反就不可避免了。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在不同成长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只有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
从孩子成长的需要出发去爱、去支持、去引领,让孩子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认知,增加独立与自信,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的优秀。
心理导师李少成教授说:做好家长,就是给孩子塑造美好的未来!
所以,父母的成长是孩子优秀的基础。
经常觉察自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在无意识地满足自己,还是在成就孩子。
如果能分的清楚,你的教育模式就会改变,
当然,孩子的成长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关于宝宝的婴语,你知道多少?
BB还小,不能用语言和妈妈交流,但他有自己的方法能和妈妈沟通,告诉妈妈自己有什么需求或想干什么。对于BB这些“婴语”,有经验的妈妈会通过总结知道他们的需求即时满足。下面苞米妈妈就来解析一下宝宝的“婴语”,妈妈们快来学!
一、求抱抱
1.宝宝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眼睛盯着妈妈看,脑袋随着妈妈的走动而转动,好像期待着什么。
2.宝宝伸直小腿,眼巴巴的看着妈妈,只要妈妈把他抱起来,他就开心的笑出声来,不再发出“呜呜”的声音了。
3.朝着妈妈伸出自己的两只手,这也是宝宝求宝宝的表现。宝宝大一点,会对妈妈说“妈妈抱抱”。
二、要吃奶
1.宝宝大声哭闹,让人觉得很可怜。只要妈妈给他吃奶,他立刻就不吵不闹了,变得很安静。
2.宝宝对着妈妈嘟着小嘴,这不是卖萌想逗妈妈发笑,而是想吃奶的表现。假如妈妈给他吮吸乳头,他就能获得满足,不再嘟嘴卖萌啦!
3.宝宝想吃奶的表现还有:宝宝吮吸自己的手指、把手伸到鼻子上,不停的吐舌头等等。妈妈发现宝宝这样做,一定要给他喂奶哦!
三、想睡觉
1.宝宝情绪变差,有烦躁表现,玩玩具好好的突然哭了出来。这是宝宝玩累了想睡觉的表现。
2.宝宝用小不断的摸眼睛,眼皮下垂快要睁不开了,并伴有轻微的哭泣。当宝宝睡着了,哭泣也就停止了。
3.宝宝不停的摇头,往妈妈怀里挤啊挤的,有的时候还会踢被子,整个人看上去萎靡不振的样子,精神状态很不好。
四、要大便
1.宝宝脸色发红,原来一直动个不停的小腿伸额直直的,一动也不动。
2.原本一切都很正常,宝宝突然一下哭了出来,然后把两条腿弯曲起来并抬高小屁屁。这样的表现不是小便就是大便了。
3.大一点的宝宝知道害羞,会把妈妈拉到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低声跟妈妈说:“妈妈,我想上厕所尿尿”。
怎样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
婴儿出生后,母亲要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讲故事,逗孩子高兴,教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常识等。因此,可以说与婴儿交往最多的是母亲。母亲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婴儿在与母亲交往过程中,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友爱、关心别人、有礼貌等等良好社会行为以及最初的社交技能。在母子交往中,母子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母子依恋是指婴儿与母亲间的感情联结。表现为婴儿努力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的密切的身体联系。具体表现为婴儿注视、追踪母亲,对着母亲微笑、哭叫,要母亲拥抱等行为;与母亲在一起,接近母亲就会感到愉快、舒适,同母亲分离就感到痛苦;遇到陌生人或到一个陌生环境就产生恐惧、焦虑,一旦母亲出现就能使他得到安慰。
母子依恋一旦建立,婴儿就时常表现出情绪欢快、活跃,喜欢操作物体,好探索,尝试接近新事物。所以母子依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好奇、探索的良好性格,并促进婴儿智力发展,培养婴儿乐于与人相处、信任人的基本交往态度。
母子依恋不是遗传决定的,它是婴儿在母亲较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依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出生~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不能区分母亲和别人,他们对所有人的反应都一样,只要看到人的脸,听到有人说话就高兴,手舞足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的脸更为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这些反应就少一些,对陌生人反应更少;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这个阶段的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与母亲在一起特别高兴,当母亲离开时则哭闹不停,别人无法让其安静,而当母亲一回来,他就马上停止哭泣并转为高兴。母亲在身边,就能安心游戏,母亲一离开则紧张、哭泣、大喊大叫或边哭边追随,对陌生人则有怯生反应;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他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婴儿与母亲的空间上的临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母亲要离开一会儿时,只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孩子就不会强求母亲留下,自己可以呆在一旁玩。虽然母子依恋关系形成于6个月至2岁这个时期,但6个月以前是母子依恋形成的铺垫期,所以不能忽视6个月前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
由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方式不同,因此母子关系也有不同类型。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把母子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和反抗性依恋。
安全性依恋的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稳定的感情联结。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他们能安静地玩玩具,偶尔靠近或接触母亲,不时用眼睛看看母亲,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而且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地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容易宽慰、安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回避性依恋的婴儿对母亲并无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络。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会哭闹,继续玩自己的;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有时也会欢迎母亲回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又走开。
反抗性依恋的婴儿被称为“矛盾性依恋”。具体表现为当母亲要离开时婴儿显得很警惕
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是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家里的一个精雕细琢的盆景?“自然界的树所吸收的东西、成长的环境与盆景不同,盆景的成长环境太苛刻,遇到强风则难存活,其实是非常局限的。”
很多人都问杨洪教育孩子有什么好方法,杨洪认为,其实种树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与技术,反而栽培盆景需要更多的技巧与方法。“家庭教育首先学的不是方法,而是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孩子如同一场长征。现在有很多错误观念,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长征是一个长久的、需要有战略眼光的事,孩子的人生并非是在同一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而更像一场马拉松,陪跑的多在第一排,真正的冠军都在后排站着。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背唐诗,其实超前教育是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事,诗词是高度抽象的,而孩子的抽象思维进入初中后才渐渐发展,小时候是形象思维迅速发展期,所以孩子们爱看广告、动画,因为画面转换很快、丰富多彩。走得最早的,不一定走得最久远,万里长征有它的规律,违背规律就会碰一鼻子灰。”
长征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孩子要适应社会,必须承受一些挫折、打击和失败。现在有不少挫折教育的训练班,杨洪认为有的没有必要:“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挫折训练班结束后,家长去接孩子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动作:他们习惯性地把包扔给父母。这样的挫折训练真是白费了。其实在家里就可有这样的教育,如奶奶做的面条不爱吃,你可以选择不吃,但不可以选择别的。你正看电视,动画片精彩得不得了,7点到了,爷爷要看新闻联播,你就要换台。虽然简单,但这就叫挫折教育。什么叫挫折教育?愿望不能满足就叫挫折,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去体验、去适应,否则人生就是‘旅游’,而不是长征。”
“有的家长老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取决于孩子跟你的关系如何。当父亲与孩子没有良好的关系,当他想施加对孩子的影响时,就只剩下武力。”因此,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但这常常为中国家庭所忽略,这就需要家长具有现代理念,如家长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血缘的差异,因此孩子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接纳他、信任他,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
有位父亲很伤心地对杨洪说:“孩子一年多没叫我爸爸,只有在要钱时才叫,我有时想讨好他,放学后要陪他打球,儿子说累了不去,可吃饭的时候,他却拿着拍子说下去打球,真是故意跟我过不去,我对他是这样地爱……”杨洪指出,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如果你的爱表现得不恰当就是问题,如果孩子感觉到你是在控制我、干涉我,那就更糟糕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亲子关系出问题,大多就在于不平等、家长制,“现在还出现了家长制的变形,有的父亲说现在家庭成员的地位排序是‘孩子、妻子、狗,自己只能排第四’,但过度保护或过分放纵与溺爱,这样的‘爱’只能让孩子长不大、幼稚化,因为家长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最终只能成为弱不禁风的小盆景。”
亲子依恋的3种不同类型
亲子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依恋是逐渐发展的,生后6—7个月时开始明显,3岁后能逐渐耐受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并习惯与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亲子依恋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安全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回避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反抗型: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良好的亲子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婴儿所依恋的人出现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婴儿就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接近,这样就可使婴儿视野扩大,认知能力得到快速发展。母爱与感情依恋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各种教育环境刺激是心智潜能的“开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