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教师适时介入小班幼儿区角活动的时机
发布时间:2021-08-13 教育笔记区角 幼儿区角餐厅活动方案 幼儿园中班区角活动方案在平时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依靠自己地智慧做出判断,找出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出现皮亚杰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
区角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但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以下是自己在带领小班幼儿区角活动中的几种适时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
一、“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眼看这位交通警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这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警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了。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警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小班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以后,我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学会了寻找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树立了这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促使了幼儿从发展的“功能水平”进入到“最适宜水平”,已经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功能水平,在成人帮助下获得的发展水平为最适宜水平。
三、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的,而非干预性的。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以上是我在带领小班幼儿开展区角活动实践中地体会,在这同时我还深有感触:在平时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依靠自己地智慧做出判断,找出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出现皮亚杰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幼师常用资料:教师介入幼儿园小班幼儿区角活动的准确时机
导读:我还深有感触:在平时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依靠自己地智慧做出判断,找出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出现皮亚杰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
区角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但教师的最大困惑是如何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以下是自己在带领小班幼儿区角活动中的几种适时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
一、“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眼看这位交通警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这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警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开展下去了。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警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小班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其他的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以后,我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学会了寻找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树立了这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促使了幼儿从发展的“功能水平”进入到“最适宜水平”,已经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功能水平,在成人帮助下获得的发展水平为最适宜水平。
三、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显然这种介入是支持的,而非干预性的。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幼儿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而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以上是我在带领小班幼儿开展区角活动实践中地体会,在这同时我还深有感触:在平时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依靠自己地智慧做出判断,找出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出现皮亚杰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
幼教随笔:区角活动的教育契机
区角活动总能引出许多教育契机,达到的效果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区角真正成了孩子健康成长、尽情享受任意挥洒的自由空间。
我们班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为幼儿设立了几个实用的活动区域:游戏区、表演区、美工区、音乐区、图书区。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大胆想象、尽情享受,获得了在作业活动中难以得到发展。
他们在活动区主动地活动、自由交流,收益颇多。美工区的幼儿相互交流着从家里带来的折纸方法,粘贴大树和小鸟,配合得相当默契,缺少活动材料他们会主动向老师求助,更多的时间是自己安排解决问题。音乐区的幼儿自编的小歌舞有声有色,吸引了周围好多小朋友来观看。
我发现了许多美好的细节。一次,国奥小朋友一个人在游戏区玩得很起劲,很投入的拼摆着积木。我悄悄看着,没敢打扰他。只见他一边搭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我很好奇,忍不住问道:“国奥,你再做什么?”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老师,你看这边是好高好高的大楼,楼前我还修了一个漂亮的大花园,旁边是垃圾桶。”“老师,你知道为什么我在这里放垃圾桶吗?”国奥问我。我说:“为什么呢?”“因为叔叔阿姨路过这儿时可以把垃圾放到这里面,周围就不脏了,我也就不会生病,可以天天上幼儿园了。”他犹豫了一下问:“为什么总有些叔叔阿姨,把脏东西随便扔到地上?苍蝇落在上面臭死人了。”我想,成年人素质不高我也很无奈,怎么办呢?我只好把国奥的问题交给大家来思考回答。结果教室里乱了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声讨不注意保护环境的大人们,也有的幼儿替大人开脱,吵成一锅粥。我就引导大家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画出来贴在画板上放到广场上作宣传。这样,既加深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又教育了广场上的年轻人,还扩大了我园的影响。
区角活动总能引出许多教育契机,达到的效果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区角真正成了孩子健康成长、尽情享受任意挥洒的自由空间。
幼儿区角活动的教育契机
我们班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为幼儿设立了几个实用的活动区域:游戏区、表演区、美工区、音乐区、图书区。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大胆想象、尽情享受,获得了在作业活动中难以得到发展。
他们在活动区主动地活动、自由交流,收益颇多。美工区的幼儿相互交流着从家里带来的折纸方法,粘贴大树和小鸟,配合得相当默契,缺少活动材料他们会主动向老师求助,更多的时间是自己安排解决问题。音乐区的幼儿自编的小歌舞有声有色,吸引了周围好多小朋友来观看。
我发现了许多美好的细节。一次,国奥小朋友一个人在游戏区玩得很起劲,很投入的拼摆着积木。我悄悄看着,没敢打扰他。只见他一边搭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我很好奇,忍不住问道:“国奥,你再做什么?”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老师,你看这边是好高好高的大楼,楼前我还修了一个漂亮的大花园,旁边是垃圾桶。”“老师,你知道为什么我在这里放垃圾桶吗?”国奥问我。我说:“为什么呢?”“因为叔叔阿姨路过这儿时可以把垃圾放到这里面,周围就不脏了,我也就不会生病,可以天天上幼儿园了。”他犹豫了一下问:“为什么总有些叔叔阿姨,把脏东西随便扔到地上?苍蝇落在上面臭死人了。”我想,成年人素质不高我也很无奈,怎么办呢?我只好把国奥的问题交给大家来思考回答。结果教室里乱了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声讨不注意保护环境的大人们,也有的幼儿替大人开脱,吵成一锅粥。我就引导大家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画出来贴在画板上放到广场上作宣传。这样,既加深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又教育了广场上的年轻人,还扩大了我园的影响。
区角活动总能引出许多教育契机,达到的效果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区角真正成了孩子健康成长、尽情享受任意挥洒的自由空间。
中班教养随笔:区角活动案例反思师幼互动
导读: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当幼儿并没有选择筛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离混合物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观察等待,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便通过观察“工具”发现了筛子,并用它进行尝试。
“神奇的筛子”是我在科学区指导幼儿探索的系列案例。在这一个活动中我选取了几个阶段的指导片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记录。这则案例体现了我在指导区角活动时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同时,在记录与反思的过程中,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活动背景:
最近几次区角活动由于缺乏新材料的投入,幼儿对科学区的兴趣逐渐减退。正在我努力思索、寻找新的探索点时,一个偶然的事件给我们的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幼儿在搬运自然角物品时不小心将一些种子和干果混在了一起,大家纷纷讨论、尝试分离的方法:“呀,怎么办?”“快捡起来。”“用扫帚扫一扫要快。”“老师,怎么样才好呢?”……于是“筛子”的活动就这样产生了。
二、片断描述与简析
片断:
区角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巡视一圈后我将注意力转到今天活动的重点——科学区。南南和涵琦已发现了今天的新材料:黄豆和沙的混合物、筛子、勺子、筷子等,他们正饶有兴趣的在研究,但又不知所措。于是我轻轻的进入,告诉他们:我不小心把黄豆和沙混在了一起,你们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好吗?他们一听来了劲,开始有目的的想办法,涵琦用勺子,城城用筷子一粒粒夹。这样速度很慢,但他们却很投入。我几次想上去提醒他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
过了一会儿,南南开始去翻看其它的工具。他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南南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涵琦,于是涵琦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的看着他们,由于第一次操作,他们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涵琦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真想去帮助他,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就在这时,涵琦找到了好办法:他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涵琦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南南看到他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我微笑着走开了。
简析: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当幼儿并没有选择筛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离混合物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观察等待,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便通过观察“工具”发现了筛子,并用它进行尝试。这是幼儿自己的发现,对于他的影响是不同一般的,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他良好的、积极的探索习惯。
教育随笔:游戏时每个幼儿都是主角
下午户外游戏,带着孩子们平台上玩了集体游戏“踢球”的游戏,这是一个新游戏,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注意力,把球会踢到一个小朋友的脚下,这个小朋友再踢给另外的小朋友,因此,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游戏结束了,当我组织孩子们回到班里时,大部分幼儿还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回到班里请小朋友们讲讲这次游戏中的感受,忽然发现邦晨、宇涵两个小朋友趴在桌子不说话,表情沮丧,与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将他们叫到身边,询问原因。宇涵说:“刚才玩游戏时,我都没踢到球。”邦晨接着说道:“有的小朋友都踢了好多次,我都踢到”此时,我才发现这次游戏中竟然有幼儿被忽略了,他们虽然也参加了游戏,当没有成为其中的主角,情绪自然低落。于是,我承诺他们明天再玩这个游戏时,一定让他们每个人都被轮上,他们的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
第二天,我将幼儿分成了两组,围城两个圈。这样,每组幼儿的数量减少了,每个幼儿被轮到的次数也就相应增多了。同时我也参与到游戏中去,会去每个圈里和他们一起玩,球踢到我身边是,我会把球尽量踢给那些不太主动的幼儿。游戏结束时,我将全体幼儿集中起来,特意问了问他们今天的游戏感觉,听着他们讲述自己怎么接到球,都踢给了谁,还有谁踢得好等等,看到他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得很甜,我也十分开心。
通过这次集体游戏,让我反思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在今后的每一个活动中,我都要更加细心,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关注每名幼儿,让他们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能做游戏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每一天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班教师随笔:一次随机的教学活动
佳佳因骨质疏松(一个用力或者不小心摔一跤,都可能引起骨折或是脱臼)失去了很多快乐。每一次的晨间户外活动,她只能坐在一旁看同伴玩(因为她的脚力也不是挺好,很容易摔跤)。随着天气的转凉,如果继续让佳佳坐在一旁观看,显然不太合适,不运动的她怎抵得过“嗖嗖”的冷风呢。于是,我轻轻拉起佳佳的小手,带动她与我一起在活动场上慢慢做小跑步。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运动,也给佳佳带来了满足,久违的笑容在她的脸上绽放。
这时,小朋友们很好奇,纷纷跟上来,“老师,你们在干什么呀?”“哦,你们是不是在玩什么游戏啊?我也来。”于是,一条长长的队伍围着圆圈跑动着,有的手里拿着塑料圈、有的拿着皮球、有的跳着羊角球也来了。由于队伍的伸长,给流动到来了影响,于是,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这现象不正好与交通规则相吻合吗?接着“开汽车”的游戏就这样生成了,每当停顿时,代表红灯亮了,我引导幼儿开始倒数(红绿灯的计数方式也是倒数的)。刚开始时,我们进行5以内的倒数,发现幼儿能倒数如流。接着,我们又开始10以内的倒数,发现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倒数的方法,个别能力弱的幼儿也能跟着一起倒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一点挑战,当再一次遇“红灯”停顿时,我请大家从15开始倒数,发现有部分孩子发生了困难,但是他们倒数的兴趣还是挺高的。每一次的倒数,孩子们声音响亮而整齐,充满了激情。
就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孩子们在“开汽车”的游戏中轻松地学习了倒数,虽然有的孩子对于倒数还存在一些困难,但他们一点也不畏惧,学习的兴趣依然浓厚。就这么一个随机的教学,重新点燃了一个女孩的快乐之火,真是收获不少啊。从中,我也得到体会:教育需要智慧。教师几乎每天都在和孩子打交道,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件,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敏锐的教育判断力,挖掘教育的教育价值,及时捕捉教育时机。
幼儿教师随笔: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做什么
自由活动时间可是孩子们的最爱,因为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可无拘无束的表达情感、展示能力。每当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就会三三两两,或是在建构区搭建自己喜欢的积木;或是躲进图书区看看喜欢的图书;还有的在生活区压花边、串项链、编碗垫,在探索区继续发现区域游戏时来不及完成的小实验……,一个个都在自己自由的小世界里,兴趣盎然。
那,我们呢?孩子们在自主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也许大多数老师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下一个环节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上:检查一下电脑、放置好黑板的位置、准备幼儿的操作材料等,偶尔会环视一下现场的活动情况。当然做好活动前准备是有必要,不过除了做好相关准备,我觉得我们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有效观察与个别的教育,尤其是在当前集体性活动较多的现状下,很多老师觉得没有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进行个别教育,那自由活动可是老师和幼儿沟通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时间把握好自己的在自由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走进孩子、观察孩子,把握每一个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并关注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交往方式。
一方面关注与寻找幼儿活动中的细节,培养幼儿自由活动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引导幼儿有序地摆放材料、轻拿轻取玩具、爱护他人物品、共同使用玩具等。
另一方面加强与个别幼儿交流互动。对于一些性格乖僻的、内向的可以借助这样一个宽松的时间段,找一个合适的话题和他们交流,增进他们的交往;对于一些活动中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可借此机会进行“活动前预约”,鼓励其在等会儿的活动中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而对于一些发展缓慢的孩子,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指导等等。
另外自由活动也是一个知冷知热的时间,在环节过渡的过程中,刚刚脱掉衣服的孩子是否可以添加衣物了,有没有孩子因为精神亢奋而出汗了,今天身体不适的孩子有没有不舒服等等,这个时间可以多关注他们一点。
我们常说一日生活皆教育,自由活动中的“教育”也是一篇大文章,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去把握,并用怎样的智慧去诠释!
幼教随笔:我班的点名时间
在这短短的点名时间里,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幼儿之间也相互了解了,老师也了解了孩子的一些喜好,增进了幼儿情感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锻炼幼儿语言发展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我还会发觉这些好时机,好机会,和大家分享。
每天吃过早饭是我班的点名时间,点名就是给幼儿考勤,记录幼儿的出勤率,在以往都是老师叫到谁的名子谁就喊声“到”,老师做好记录,时间长了,幼儿失去兴趣,有时,还乱答“到”,这天,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点名时间做些语言练习,既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幼儿的胆量,而且也是幼儿和老师相互了解的好时机,于是,我利用点名时间,每天一个话题,让幼儿讨论。
每天我都会选择幼儿喜欢的话题,如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怎样叫?怎样走?喜欢吃什么水果?喜欢吃什么菜?有时也会让幼儿自己提出话题,如说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介绍自己家的人,好朋友等。根据天气或节日讨论一些自己知道的知识。如老师叫到谁的名字谁就站在幼儿面前大声地和小朋友打生招呼:“嗨,大家好,我是XXX。我喜欢小白兔,它蹦蹦跳跳的很可爱。”在活动中,幼儿相互学习,了解,进步很大。我班新来的幼儿陈新越胆子很小,从不敢在老师面前说话,通过点名游戏,她敢在老师和幼儿面前大声的介绍自己,就连他的妈妈都说她不象以前那样扭扭捏捏了。我班的郭震羽,咬字不清,发音不准,同过点名游戏,老师纠正他不准的音,他现在发音很准,进步也很大。
在这短短的点名时间里,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幼儿之间也相互了解了,老师也了解了孩子的一些喜好,增进了幼儿情感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锻炼幼儿语言发展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我还会发觉这些好时机,好机会,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