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请远离这8件伤害孩子心灵的小事

发布时间:2021-08-23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最大的心愿,但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曾经伤害过孩子的心灵,如果想给孩子更好的成长,请一定要远离以下这8件小事儿。1、爸爸妈妈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 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2、父母撒谎,失信于孩子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3、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1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2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3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4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4、敷衍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 以没有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5、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6、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 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7、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8、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最大的心愿,但是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曾经伤害过孩子的心灵,如果想给孩子更好的成长,请一定要远离以下这8件小事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这六个词语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关键词1:我早就说

小康开心地拿自己完成的拼图展示给妈妈看,妈妈却来了一句:“我早就说你可以拼好的嘛!上次没拼好,一定是因为你不够专心。”

孩子犯错的原因

“我早就说”可能出现在孩子展现能力时,当父母说出“我早就说你能做好,只是你之前不用心”时,会让孩子体味到挫折感。总将孩子以前没做好的事拿出来做比较,有翻旧帐的意味,虽然仍然肯定其能力,却也认为他其实早就能将事情做好,多少有点批评的味道。因此,这样的说话方式确有不妥,孩子会认为自己做好了没得到鼓励,而没做好的事情却一再被提起。总之,和孩子说话时要懂得刹车,孩子做对了,给予鼓励即可,切勿出现这样翻旧帐的话语。

另外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父母多次告诫的事,孩子却仍然一犯再犯,于是父母便会说“我早就说,不要这样做”。其实,父母应该也能察觉到孩子是有意或无意地一再犯错,如果认为孩子是无心的,那就告诉自己“他是不小心的”,便能稍微降下怒火,而在处理孩子所犯的错误时,则可以既认真又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在多次提醒的情况下还犯下这个错误,让他练习自己说出原因,以达到修正的功效。如果孩子是有意犯错,则需要正视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否因平日受到忽略而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身心发展上有障碍。

关键词2:不行、不可以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小宇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电视收看他最爱的卡通片,而妈妈每天回家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可以看电视”,然后硬生生地将电视关掉。

首先说明原因

这种情境经常在家中上演,许多大人主观上认定不好的事,都会直接跟孩子说“不可以”,但是却并未告诉孩子背后的原因。邱老师在此提醒各位父母,在说“不可以”前,应先清楚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互讨论、共同解决,比如跟孩子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对话:“这个卡通片要演30分钟,可是我们等一下就要吃饭了,该怎么办?”

另外,不妨用正向的提醒来代替负面的禁止,比如以“我们要先吃饭”来代替“不准看电视”。如果总是一味禁止,反而在提醒孩子要记得看电视,进而让孩子对被禁止的事更有兴趣。

避免行为僵化

让孩子了解背后的原因,还有另一个重点是避免其行为出现僵化。曾经有一位妈妈特别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要求孩子放学后都在公寓大门口等她,不能到其他人家中,当然也不能吃别人给的东西。妈妈一直要求孩子这么做,孩子也乖乖听话。但是。有一天妈妈在回家途中遭遇车祸,直接被送到医院,而孩子就这样一直站在门口等,当邻居表示关心时,他也不敢搭理。直到妈妈醒来后,才想到“我的孩子还在楼下等我”。由此可见,孩子不明白在楼下等妈妈的原因,妈妈也未曾与孩子谈到其他应变措施,所以孩子只是傻傻地听话等着,以避免被责骂,久而久之就成了僵化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3:等一下

每个星期二的晚上,妈妈回到家中做完家事,往往还得加班。而小娜总是会发现一些新鲜事想和妈妈分享,所以在一旁说个不停,妈妈却总是对她说:“妈妈正在忙,你先等一下,好不好?”

采用反应式倾听

在和孩子说过“等一下”之后,父母往往就没有了下文,而且也不会留心自己说过这句话,但是孩子却是满心期待。不管“等一下再说”“等一下再买”,还是“等一下再跟你玩”,如果经常使用而又没有下文,那么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说话方式就会让孩子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忙碌时不妨采用反应式倾听,即先重复孩子的语意,然后表明自己在忙,比如:“看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呢!可是妈妈正在忙,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这样的方式能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他自然也会尊重妈妈有事情要处理的状况。不过,在忙完后一定要记得去做刚刚允诺孩子的事情。

关键词4:你看你

小华正在学习自己吃饭,每次吃饭总是将时间拖得很长。这一天,2岁的小华又用手拿着西瓜往嘴巴里塞,滴得衣服、桌面和地面上都是西瓜汁,于是妈妈忍不住大吼起来:“你看你!脏死了,吃得像猪一样!”

重视正向语言

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特别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词,很多时候可以稍微修正一下用法。就像上述情境中,父母只是无心发出去耐性的语气词,脸上也伴随不满的表情,而孩子也知道自己做了惹父母生气的事。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进一步解释生气的原因,就会让孩子贬低自己。比如上面这个事例,就可以提醒孩子:“我们要用叉子吃西瓜,这样更方便。”事后请孩子协助擦拭桌面和地面,这样既能让孩子吃得开心,又可学习协助妈妈做家务。

培养自尊心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开始萌芽的时候,而自尊来自正面经验的累积,切勿随便批评和嘲讽。如果父母压抑不住情绪,直接把情绪性话语扔向孩子,那么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愤怒和生气,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时间一久,就会贬低自我价值。因此,父母需要先安抚情绪和处理当时的事件,而不是先发泄个人的情绪。

此外,有时父母还会因为自己心烦,从而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请注意,不论自己不耐烦的原因是什么,只要把自己的情绪反映到孩子身上,就应诚实地告诉他原因,如果纯粹因为自己心烦,甚至要主动向孩子道歉。

关键词5:你一定要

当小雅正在玩玩具时,父母不时在一旁叮咛:“等一下,你一定要自己收玩具。”

让孩子拥有判断力

当父母经常说出“你一定要”或“你应该要”的话语时,不妨先省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是单纯的命令以获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还是将自己的期待加诸于孩子身上?如果确实是上述2种心态之一,那么父母就要矫正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父母的附属品。控制与责骂虽然可得到即时性的效果,却会产生最大的后遗症。把孩子当作即将长大的成人,让他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才是长久之针,这比单纯地命令他“一定要”更重要,以免孩子未来缺乏判断力,只知道盲从或因为反对而反对。

避免缺乏信任感

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玩完之后不懂得收拾玩具,便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就先行提醒,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命令的口气容易让孩子有不被信任的感觉,这便是犯了“预期失败”的谬误。学龄前的孩子常将物品拟人化,有时使用他们的语言会使亲子互动沟通更有效。所以,改口问问问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么?”,或以孩子的语气说:“玩完玩具后,也要让玩具回家哦!”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对收拾玩具这件事就很容易接受。

关键词6:不要吵

妈妈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坐下来,看看自己最爱的电视剧,圆圆在一旁玩玩具,不仅在房子里跑来跑去,还不时发出碰撞的声音,导致妈妈听不清楚剧中的对白,于是便告诉圆圆:“不要吵!”

让孩子有宣泄的渠道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请你记住,孩子的名字永远叫‘小孩’”。他们需要有时间、有空间去玩耍,而玩就是单纯的玩,不是为了学习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职,爸爸妈妈一定要接纳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游戏时自然会发出声音。再者来说,城市里的孩子往往比较缺乏活动空间,精力无法发泄,因此父母必须仔细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游戏空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请为孩子规划一段到户外跑跳的时间,或者在家中安排安全合适的区域,既让孩子充分发泄精力,又不必担心被责骂。在已经得到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后,如果孩子仍然在家中大声游戏而吵到其他人,父母就要明确地告诉他,可以玩游戏,但是不能妨碍到别人。如果孩子没有消耗精力的渠道,却又在正常发泄精力时一再被父母责骂,那只会摧毁他的自信心,因为他只是在单纯的游戏,却总是惹得父母不高兴。

育儿心得:请不要伤害孩子


午睡过后,郝老师带着华华的妈妈来找华华。看到华华的妈妈,我也只是以为家长有事想早点把孩子接走。因为这几天班主任杨老师有事请假,我临时代班,因此对这个班的孩子的家庭情况不是很清楚。可华华妈妈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叫妈妈,你还认识妈妈吗?”我心里犯起了嘀咕,天底下哪有孩子不认识妈妈的?郝老师向我解释,华华的爸爸妈妈离了婚,他妈妈半年多没见到孩子了。喔,原来是这样。再看华华,从他的表情上看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但当妈妈提出要和他单独呆一会儿时,他还是很听话的跟妈妈走了,我想华华心里还是爱妈妈的。

不料,下午放学后,华华的奶奶黑着脸来幼儿园理论,嘴里一直嚷着:“谁让那个女人来看孩子了?俺的孩子凭什么让她来看?”我心里一紧,华华的奶奶怎能当着华华的面用‘那个女人’来形容他的妈妈呢?纵使她有千错万错,她也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跟孩子之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孩子虽然因为大人之间的恩怨不能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任谁也取代不了的。

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纷纷劝华华的奶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那样评价他妈妈,这样对孩子影响不好。但华华的奶奶非但不听劝,接下来的行为更是让我目瞪口呆。也许心里的怨气没有发泄出来,她把矛头指向了华华,一边用手指狠劲的戳着华华的额头,一边说:“我让你跟那个女人走,看我回家不打死你。”而一旁的华华早已泪流满面。他稚嫩的思想里可能还弄不明白,为什么见妈妈就那么罪不可赦。

看到华华的样子,我感到自己的心被揪得生疼生疼的。在孩子成长的生命里缺少了妈妈的陪伴,这已经够可怜的了,而现在,他的奶奶又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妈妈在他的生命里永久缺席。你试着问过孩子的感受吗?你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吗?没有,你只是恣意释放自己的感情,我不乐意了,我就永远不让你见孩子。但是,孩子终归有长大的那一天,当他的思想日趋成熟时,他还会赞同你今天的想法吗?他还会对你今天的做法逆来顺受吗?我想,多年以后,谁也不想看到一个内心充满怨恨的孩子。

但愿我们的劝告能让华华的奶奶有所悔悟,换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这是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爸妈千万要注意


以下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一、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

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二、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1、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2、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3、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4、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三、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去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四、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五、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

以没有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六、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七、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八、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

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不要这样逗着伤害孩子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懂礼貌、孤僻、爱发脾气、爱打人?

粑粑麻麻们认真的看完这一篇,边看边想一想对比下,自己和自家宝宝有没有类似经历,相信看完后,你们就会找到需要的答案了。

不经意间“逗”出的伤害

亲友逗孩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事情,亲友们往往是出于喜爱孩子才逗孩子,但“逗”过之后产生的结果,却可能是亲友甚至孩子家长都想不到的?

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案例一

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疑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孩子不吭声。

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索性他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此刻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础上。

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譬如吐口水、踢人会让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案例二

因为亲戚不当的“逗”,我的小侄女晓晓曾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一次晓晓来我们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突然问道:姑姑,你说我妈妈还爱不爱我?

我说:你妈妈当然爱你啊。

晓晓满脸担忧的说:可是姨妈说妈妈以后不爱我了,只爱弟弟。

我问晓晓,姨妈是什么时候说这话的。晓晓说,是家里来了“100个人”的那一天。

我马上打电话找晓晓的妈妈和奶奶了解清楚情况,原来是在她弟弟的满月酒上,一位姨妈对她说,晓晓,你妈妈有了你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恐惧的事情莫过于失去妈妈的爱了。一句“你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此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这个疑问让晓晓纠结了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她该是多么的恐惧和不安啊。难怪这几个月里,晓晓经常打弟弟,她是恨这个小小的婴儿夺走了妈妈的爱呢。

成人以为逗一下孩子取取乐无关紧要,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

看着晓晓充满担忧的样子,我心痛极了,我捧着她的小脸,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晓晓,姑姑郑重的告诉你,姨妈是逗你的,这种逗是一种欺骗,是不对的。我敢保证:你妈妈和以前一样爱你。

晓晓半信半疑的说:姑姑,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妈妈真的和以前一样爱我吗?

我说:你可以打电话问妈妈,让妈妈亲口告诉你。

后来,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晓晓才重新相信妈妈还是爱她的。

经常有家长咨询我,当别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知该怎么办,他们明知愚弄孩子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绝,甚至会帮对方解释或者劝说自己的孩子。

案例三

我家宝宝现在2岁10个月,最近两个月,特别喜欢打人。我观察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去亲戚家,他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打开放在椅子上玩。亲戚们围过来看,还有带小孩的。别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让别人别扶他的椅子。

然后,亲戚们逗他,让他拿玩具和站在旁边的弟弟一起玩,

他不肯,说:不行!

我说:弟弟喜欢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

他说:我不喜欢和弟弟一起玩。

我说: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没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会拿。

他就说:同意我也不拿给他玩!

这时,旁边有人逗他假装拿他的玩具。他生气的打人家。

我说: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说:请不要拿我的玩具。

他说:我说了的,人家还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这时有亲戚说:你这么小气,我们不和你玩了!

他说:我自己玩!

其实如果过几分钟他还是愿意跟别人玩,我觉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围着他逗呢。换成是我,我也很烦。但是打人还是不对的。

我告诉他:不要打人,有话好好说,

他说:我说了他们还是要拿。

他还跟我说:“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们还要逗我,讨厌的很!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原因妈妈已经说到了,孩子也说出来了——不喜欢别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别人逗他的时候是不真诚、不尊重他的,这让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给弟弟或者妹妹玩,这是成人在试探这个孩子,孩子感受得到这是成人在试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议就是“打”。

可能是碍于面子,妈妈接下来的处理在孩子看来是替别人解释,他觉得妈妈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愤怒,和妈妈杠上了。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可能照顾了亲友的情绪、照顾了站在孩子旁边的弟弟的情绪,唯独没有照顾自己孩子的情绪。

妈妈的态度比亲友的“逗”更让孩子感到愤怒和伤心。

家长应该如何做

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还以这个案例为例,家长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

xx,你是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

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愤怒、不安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接着,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

大家其实是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是不是?

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能接受的对吗?

这句话一方面说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一方面也说给亲友听,让亲友明白孩子不喜欢大家用这种方式对他,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够接受。

说这话的时候不能带情绪,不能有指责的口气,开明的亲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能理解孩子为何会愤怒,至少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

如果亲友们还是不知趣,继续逗孩子,那么家长要果断地对亲友们说“不”:

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先照顾孩子的情绪,事后再跟亲友沟通。只要家长得体的处理,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孩子又不会得罪亲友,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得罪亲友,也不能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周周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亲友们的“逗”,小的时候我替她说出她被逗时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会表达后我便鼓励她自己说出感受,鼓励她勇敢地拒绝别人逗她。为了让她敢于大胆拒绝别人的逗,我还和她进行演练。

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记得一些有趣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叫我阿姨,我给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吗?你不吃我就给晓晓吃了哦!

周周:给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脚,我带你去游乐场玩。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为,我不会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乐场玩吗?

周周: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晓晓那个案例,我也用演练的方式帮她消除阴影。起初,晓晓对姨妈说的“妈妈只爱弟弟,不爱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当时的场景,我扮演晓晓,家人扮演姨妈:

家人:晓晓,你妈妈有了弟弟,今后只爱你弟弟,不爱你了!

我:你骗人,我妈妈一直都很爱我。

家人:是真的,你妈妈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顾你弟弟,没时间照顾你了。这不是说明她不爱你了吗?(大多数老大就是因为这一点而担心妈妈不爱她了,在此我设计了这句话,打消孩子的疑虑)

我:那是因为弟弟太小,不会照顾自己。

家人:你妈妈亲口跟我说,她不爱你了。

我(大声):请不要逗我,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我们演示的时候,晓晓看得非常认真,眼里有泪光闪烁。接下来,我邀请晓晓一起演练,我扮演姨妈,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练过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复要玩“这个游戏”,我知道她已经相信姨妈是骗她的,并觉得这种“逗”很可笑,她对这个事释怀了。

孩子始终不是活在真空中,总是要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家长处理得当,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个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奶爸说】

看完几个案例后,粑粑麻麻们有没有想起一些类似的经历?之前不明白孩子的一些行为和举动,是不是找到了些许原因?

还是那句老话:孩子是没有错的,所有的问题都出自家长。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这张纸上面最终写出什么内容,涂画出什么色彩,都是源自家长和环境。

心罚伤害孩子的心灵 父母应慎用的十种话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父母体罚孩子的现象(尤其在城市)也在大大减少。但还是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与嘲讽,即所谓的“心罚”。

父母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则是在伤害孩子的心灵。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这大错特错。其实两三岁的孩子已有了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心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作为父母,不应低估或忽视孩子的自尊心。

这里我想告诉父母容易造成孩子心灵伤害的10种话语,这10种话语父母一定要慎用。

1.恶言,如“蠢家伙”“傻瓜”。

2.轻蔑的语言,如“没用的家伙”“你简直是废物”。

3.过分责备的语言,如“你又做错事,真是坏透了”“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呢”。

4.压制的语言,如“闭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5.强迫的语言,如“你必须。.”“我说不行,就不行”。

6.威胁的语言,如“你要。.我就。.”“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

7.哀求的语言,如“求求你别这么做好吗”“乖”。

8.抱怨的语言,如“你做这种事,真令我伤心”“你怎么又。.”。

9.贿赂的语言,如“你若考5个A,我就给你买那个漂亮的洋娃娃”。

10.讽刺的语言,如“你可真行啊!竟敢做出这种事来”。

生活中我们要多给孩子些鼓励性的话语,见到孩子的长处要多给他鼓励和表扬。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要责骂他,要给他指出错在哪里,并讲清道理。我想这些孩子会懂的。

我的邻居拉金斯太太有个淘气的儿子卢克,大家都认为他很淘气,不听话,我却不这么认为。当卢克跟小朋友们玩时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两样,而一旦拉金斯太太出现,他就表现得不一样了。如孩子们在沙地上正玩得高兴的时候,只听见拉金斯太太在很远处喊道:“卢克,你要是再把衣服弄脏,就别想吃晚饭了!”可怜的卢克看了一眼已经脏兮兮的衣服,就继续挖沙子玩。过一会儿,拉金斯太太又喊道:“卢克,回家吃饭了!你要不回来我再也不管你了,你这个不听话的坏孩子!”她这种叫喊经常没有任何结果,每次都会以小卢克被她强行拎着耳朵拽回家收场。她的做法,别说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也会无所适从,怎么可能不产生逆反心理?

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和揣摩孩子的心理,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子枯萎的理想之花就会渐渐开放,垂落的人生之帆就会慢慢扬起。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伤害孩子,不应该心罚或变相心罚孩子。如果那样做,则是父母的失职,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别让“软伤害”伤了孩子的心


社会话题

买女士9岁的儿子在南京一所小学上三年级。5日晚上,儿子一回家就委屈地告诉她,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体育老师嫌他胖、跑不快,不让他去操场上课;见他单独留在教室,语文老师又认为“影响不好”,便把他叫到办公室站了一节课。买女士一核实,还真有这事,这让她很心痛。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长相或体型“不端”、调皮捣蛋不听话,在学校受到类似“特殊待遇”的孩子,可能远不止买女士儿子一位。如此校园“软伤害”,应引起人们警惕。

现在学校中,明显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硬伤害”已大大减少。相比之下,“软伤害”伤的是“心”,集中表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包括对学生的歧视、忽视和偏见等,具有隐蔽性,容易被人忽视。一位朋友的孩子上初中时,班主任和其他同学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对她却只有冷冰冰的只言片语。孩子很伤心,不明白自己为何被另眼看待,她其实很想和班主任聊聊,这段经历影响到她的心理健康成长。其实,老师过分亲疏有别的态度已经形成一种“软伤害”。不可否认,现在校园中,成绩优良的资优生、擅长文体的美丽生和家境优越的背景生,通常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爱护。

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这种教育理念在一些教师那里被弱化。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软伤害”会对其人格和品质形成产生难以消除的不良影响。消除校园“软伤害”,仅靠提高师德和修养还不行,还必须依靠法律。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已对孩子造成“软伤害”自己却混然不知。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或许没有让学生伤心的“故意”,问题在于他们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正确的认识,忽视了学生应当享有的自尊权利和教师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责任。目前教育系统首先要加大普及,让所有教师知道什么是“软伤害”、清楚其危害和后果,同时严格执法,真正减少和消除校园“软伤害”。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不良影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张歪曲事实影响孩子。家长往往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

不良影响:长大后容易犯错。家长对事实的歪曲和夸张会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相关推荐

  • 怎样让孩子远离坏老师伤害? 近日,狂扇耳光、针扎孩子、订书针订耳朵……幼儿园老师伤害孩子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也都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幼小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弱,这些都在拷问我们这些大人: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照顾孩子的吗?我们该怎样...
    2021-05-05 阅读全文
  • 让宝宝远离电视的伤害 生活中,很多家长明知幼儿粘迷电视十分有害,但苦于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无良策应对,显得极为被动和苦恼。幼儿健康成长的现状和家长的呼声表明,远离电视,还宝宝健康成长环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了,更需要付诸实践...
    2021-03-31 阅读全文
  • 这六个词语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关键词1:我早就说 小康开心地拿自己完成的拼图展示给妈妈看,妈妈却来了一句:“我早就说你可以拼好的嘛!上次没拼好,一定是因为你不够专心。” 孩子犯错的原因 “我早就说”可能出现在孩子展现能力时,当父母...
    2021-01-04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请不要伤害孩子 午睡过后,郝老师带着华华的妈妈来找华华。看到华华的妈妈,我也只是以为家长有事想早点把孩子接走。因为这几天班主任杨老师有事请假,我临时代班,因此对这个班的孩子的家庭情况不是很清楚。可华华妈妈的一句话引起...
    2020-09-29 阅读全文
  • 这是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爸妈千万要注意 以下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
    2021-11-27 阅读全文

近日,狂扇耳光、针扎孩子、订书针订耳朵……幼儿园老师伤害孩子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也都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幼小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弱,这些都在拷问我们这些大人: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照顾孩子的吗?我们该怎样...

2021-05-05 阅读全文

生活中,很多家长明知幼儿粘迷电视十分有害,但苦于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无良策应对,显得极为被动和苦恼。幼儿健康成长的现状和家长的呼声表明,远离电视,还宝宝健康成长环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了,更需要付诸实践...

2021-03-31 阅读全文

关键词1:我早就说 小康开心地拿自己完成的拼图展示给妈妈看,妈妈却来了一句:“我早就说你可以拼好的嘛!上次没拼好,一定是因为你不够专心。” 孩子犯错的原因 “我早就说”可能出现在孩子展现能力时,当父母...

2021-01-04 阅读全文

午睡过后,郝老师带着华华的妈妈来找华华。看到华华的妈妈,我也只是以为家长有事想早点把孩子接走。因为这几天班主任杨老师有事请假,我临时代班,因此对这个班的孩子的家庭情况不是很清楚。可华华妈妈的一句话引起...

2020-09-29 阅读全文

以下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

2021-11-2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