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不好的父母多看看吧,对孩子有好处的
发布时间:2021-08-26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说课稿猜猜我有多爱你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脾气不好的父母多看看吧,对孩子有好处的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
结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
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宽容。
二、孩子考试不及格。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看你,考这么点分,你也不嫌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气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劲踢孩子几脚。
结果: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也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认真地找原因去了,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写作业磨,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有我妈呢。”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会三把两把把孩子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可以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充信信心。
五、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没礼貌。
错误做法: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咋教你的,没出息。”
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确做法:给孩子台阶下:“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结果:孩子知道错了,心想:“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袜子脏了。
错误做法:家长:“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结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正常,反正他们也不累。
正确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谢谢孩子啊。”
结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啊,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
六、孩子问了个问题,大人不会。
错误做法:不高兴:“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
点啥。”
结果: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正确做法:高兴:“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可是我不会,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
结果: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七、孩子早上不起床。
错误做法:发火:“你怎么还不起?要迟到了!”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结果:下次依旧。
正确做法: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
结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八、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不写作业。
错误做法: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
结果: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 暴君。
正确做法: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
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九、孩子正在写作业。
错误做法: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结果:孩子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确做法: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家里学习气氛浓厚。
结果: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十、大人做错事了。
错误做法: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
结果:孩子心里想:“凭啥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
正确做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
十一、家长会老师告状,家长挨老师批评了。
错误做法: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
结果: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
正确做法: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十二、孩子的日常生活。
错误做法: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
结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
正确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
结果: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适当的宣泄不良情绪好处多多
孩子适当的宣泄不良情绪好处多多
孩子偶尔耍一下小脾气是可以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罢了,那么要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一、如何提高孩子情绪管理
1、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
要让孩子喜欢自己,家庭要给孩子认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带给孩子,要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让其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
2、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通过亲子之间的对话让孩子正确认识各种情绪,说出自己心里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时,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绪的时候,趁机引导孩子知道“妈妈好高兴哦”“恩,我很伤心”等让孩子知道原来人是有那么多情绪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句式“妈妈很生气,因为……”“我感到有点难过,是因为……”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来源,同时你也可以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啊?”“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等对话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发现自己情绪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敏感度。
3、让孩子体验情绪,洞察他人情绪
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与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绪感受外,我们可以透过说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和前因后果及利用周围的人、事物,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从他人的情绪反应中,孩子会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能让自己和对方快乐,消极情绪会让自己和对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如果幼儿在表达情绪与控制情绪之间取得平衡的话,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对自己、对他人有伤害的情绪表达方式。
4、让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为此,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自己首先对生活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孩子的情绪受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在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时,除了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进取,克服一些他现在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5、教会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泪水含有的毒素比较多,用泪水喂养小白鼠会导致癌症。可见,在悲伤时用力压抑自己,忍住泪水是不合适的。另外,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发脾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较好的方法。例如:在盛怒时,不妨赶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个体力活来干,或者干脆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
二、提高孩子情绪管理的注意事项
1、从习惯中建立教养模式
例如有些孩子想要玩具,就只会不停哭泣,让大人就近抱他后,猜测再直接拿玩具给他。若孩子只是完全依靠他人满足需求,当这样的模式建立后,孩子可能会自动类推,认为只要哭闹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任何东西,这样会影响孩子自我探索的动机,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发展迟缓的状况。
2、孩子的个性和照顾者易相近
0-3岁的孩子正是个性形塑的时期,照顾者若是个性温柔平和,孩子的个性也会较稳定;反之,则个性较急躁。
3、孩子的气质会转变
针对气质理论,专家指出,孩子在三岁前后,气质仍会再转变,父母应当把握这段时间,给孩子较好的教育环境。
4、常和他人接触
不少父母害怕孩子会被传染疾病,不敢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但这是个群体的社会,孩子从小就需要和他人互动,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孩子不会怕生、认知学习能力也会因而提升。所以孩子四个月大后,可以偶尔带孩子去公园、百货公司、亲子馆玩,或者邀请朋友进行家庭互访,让孩子多和他人互动,这能增强孩子的语言沟通和社会人际关系。其实父母只要注意孩子互动时的周边环境安全,就不用太在乎孩子不小心受伤、弄脏衣服或偶尔有挫折,给孩子独立自由的探索空间,孩子会成长得较快(但出门前,要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且尽量不要带孩子到密闭的空间去)。
5、懂得和他人分享
不少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给予一切,但是孩子却不懂得和别人分享,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最好能特别注意这个问题,适时教导孩子“舍”、“得”。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伴随孩子一生。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庭的环境就像一个隐形的模子,在不断地塑造着孩子的未来性格和品性,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家庭教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孩子作为受教的主体,虽然部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其本身的出生都具有唯一性,生而平等、潜力惊人。其未来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平等与否,心智的优劣,成就的好坏与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责无旁贷!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中”。这从本源上说明了家长家庭教育的关键性!同时也说明父母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而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在北欧一些发达国家,大约70%的家长经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已深入到每个家庭。而在我国,根据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不懂家庭教育;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不知如何有效教育自己的孩子。
简单归纳以下几种不当的家庭教育类型并进行简单分析:
一、望子成龙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可以理解,这就好比是希望,农民不会种下一粒种子,如果他不曾希望收获;商人也不会去工作乃至钻营,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有获利;科学家不会去发明,如果他不曾希望让人类社会有更先进的文明。没有希望,就没有社会前进的动力!作为承载父辈自身生命和理想的延续,一个家庭乃至家族未来的希望,孩子被赋予了太多!望子成龙也就自然而然了。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然而然的认识,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不安。“龙”应该怎么界定,怎样才能达到所谓的“龙”的状态?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有,但是成为哪一种“龙”,有多能耐的“龙”因人而异!孩子在未来社会成就及社会贡献的高低不应以父母的标准来衡量。如果说“龙”是成功的标志,与之对应的“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如果所有的都是“龙”,“龙”又有何意义?
二、拔苗助长型。
我们都学过拔苗助长的故事,说的是在古代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可不过三天秧苗全都死了。拔苗助长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我想,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按照客观规律来对孩子的正确家庭教育才能实现好的收获。
三、狼爸虎妈型。
我们从媒体都看到或听到令人咋舌的狼爸虎妈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在父母的集权高压教育方法下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化茧成蝶,欲火重生。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方法所带来的社会普遍意义所追求的成功的结果,但是这种功利性的结果对于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的孩子来说,对于更长久的未来说是否是成功还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与狼爸虎妈对立的是过分宠溺,过分宠溺的后果:要么造就的是纨绔子弟,要么就是唯唯诺诺的一个未来。
四、放任自流型。
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成为了留守儿童,许多孩子也在父母忙于经商图利间成为了问题孩子。孩子从小到成年需要经历一段认知历程,它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细心照料与良好沟通矫正,重生不重养对于孩子成长来讲是一个巨大的灾难。这种放任不管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孩子的当下及未来极度的不负责任!
五、简单粗暴型。
家长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胜不听话的孩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动则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它会使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以暴制暴,以毒攻毒,同时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行为。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这严重的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竞争与其说是孩子们的竞争,不如说是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们的竞争。
那么作为孩子的天然老师,人生最基础的老师应该如何教育好孩子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开放式的,应该会有以下关键词:沟通、兴趣培养、道德、理想、激励、吃苦吃亏、孝、诚信、勤奋、自立自强等等。每一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每一位天使都有一对天使般的父母,我相信,一千对天使般的父母拥有一千个天使般的教育方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儿子三岁时,父亲买了一只小乌龟送给他。乌龟一直养在阳台上,儿子很爱这只乌龟,每天都惦记着乌龟的饱暖。儿子一天天长大,乌龟也一天天长大。儿子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乌龟却一直呆在阳台上的那个罐子里。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乌龟爬出了那个安身的罐子,掉到楼下摔死了。儿子哭红了眼,十分伤心。父亲走到阳台上,看到了那只养着乌龟的罐子,恍然大悟,乌龟早已不是当初的小乌龟,而罐子却还是原来的罐子。
没有一成不变的孩子,也没有从一而终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子女不能永远停留在一种过往的认识中,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始终停留在简单的思维中,家庭教育应随着孩子自身的长大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发展。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希望的寄托。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培养,以身作则,身先垂范,“正能量”就能在孩子身上传承并使之光大,或许这也是对“家风”最好的诠释
看电视对孩子是好是坏
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极大,所以父母如何了解孩子喜爱看的电视节目,并选择适合他年龄观看的节目内容,可说是现代父母非常重要的责任。
看电视对儿童的影响
1、认知外界环境
幼儿期的宝宝,所能接受的任何刺激,都是他们体认外在环境的重要开始,因此可以说,“电视”经验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很多时候,妈妈喂孩子吃饭的时候,或者和宝宝一块在屋里面玩耍时,家里的电视都是打开着的。幼儿期的宝宝,并非主动地寻求收看内容,而是被动地被吸引。因此,家长如何及早协助幼儿认识他所接触的影像,就能及早让他认知外在的环境。
2、获得视觉满足
通常来讲,电视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开始有极大的吸引力。尽管这个年龄层次的宝宝,对于电视内容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充足的声光效果,丰富多变的画面,都会让孩子对电视产生“爱不释手”的好奇和喜欢。
据医学专家指出,2~3岁的宝宝最喜欢看的是广告。因为,广告画面色彩鲜艳,声光效果强,而且动态变化快,容易吸引宝宝的视线,更能让他们得到视觉上的满足。
3、警惕不良影响
a、电视机对人单向交流,缺少思维锻炼,不利于宝宝创造性发展;
b、电视中混杂着很多暴力、色情、低俗、荒诞的不健康因素,在幼儿分析、思考能力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会盲目模仿电视中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语言、思考等方面有不好的影响;
c、某些恐怖、紧张情节,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忧郁、不安、恐惧、孤独的感受,损害幼儿的心理健康;
d、孩子眼球发育不固定,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导致近视、散光等眼科疾病。
如何选择电视节目
因此专家也提醒家长,电视可能是益友,更可能成为损友,如何慎重选择孩子适合观看的电视节目,并让电视成为幼儿语言刺激的辅助工具,及亲子间另一互动的桥梁,而不是电子保姆,就要看父母的智慧了。
1、先过滤电视节目内容
首先父母必须先看几遍孩子喜欢看的每一个电视节目,千万不要太武断认为卡通就一定是孩子喜欢、适合看的。有些外国的卡通节目太过暴力,或剧情过于荒诞,都不适合幼儿观看。因此,替孩子选择电视节目时,必须了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
2、陪孩子一起观看
在孩子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您不妨先放下手边的事情,坐下来陪孩子一起观看,也可以试着去询问孩子,现在看的这节目什么地方觉得比较有趣?或是可以尽量安排全家一起看电视时间,不但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更可适时指导孩子吸也正确的知识与观念。 3、安排看电视时段
父母在对孩子喜爱的电视节目内容做评断后,再安排看电视的时段;因为有些时候家长可能只注意时间的控制,以及生活作息的配合,却忽略此阶段时间、电视节目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观看。
4、考虑孩子兴趣,与孩子一起讨论
父母可与孩子共同选择,也可以了解孩子喜欢看及适合的节目有哪些。如认为节目不适合孩子看,也可适时告诉孩子父母反对的理由,不是禁止孩子看电视,而是认为节目内容不适,且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一方面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重视,也给孩子表达意见和喜好的机会。
正确指导孩子看电视
除了选择适合的电视节目让孩子观看,专家也强调,正确指导孩子看电视,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知识、价值判断与观念,以下提供一些指导孩子看电视的技巧。
1、保持适当距离
通常适当看电视的距离为荧光幕五到六倍的长度,父母可在椅子与电视之间,摆上桌子、茶几等隔出安全距离;保持正确姿势和注意控制看电视时间,约半小时休息一下,可减少孩子得近视的机会。
2、提出问题,了解孩子对节目内容的看法
与孩子一同观看节目时,可以从聊天中了解孩子想法,适时纠正孩子的纠正孩子的观念,进而对孩子在人、事、物的判断方面,做正确引导。 3、启发孩子的想法
在与孩子一起观看时,不妨提出一些问题举例让孩子去联想,鼓励孩子一起去思考,启发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判断能力。
4、对孩子提出的疑问,尽量给予明确、肯定的回答
一些节目孩子看了之后会有些疑惑,此时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尽量给予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要有搪塞、敷衍的态度。
除此之外,发现孩子受电视影响而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应适时给予督导,以纠正孩子的行为和观念。 从事看电视以外的休闲活动。
过多的接触电视对孩子并不是件好事,父母可以带孩子从事其它的活动,引导孩子朝着多方面发展。据有关调查显示,每个儿童平均每天看4个小时的电视。可以规定让孩子看1小时的电视,另外1小时阅读书籍或画画,2小时从事户外运动,这样不仅可以分散孩子在电视上的注意力,也能让孩子朝着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1、户外活动
3岁以下宝宝的发展特质主要是以感觉、动作为主,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家中的小宝贝多从事户外活动,例如郊游、踏青,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另外,也可以跟宝宝一起玩掏沙子、堆城堡等游戏,这样不但能激发宝宝的创造力,也能让宝宝的感觉和动作得到协调发展。
2、在家中创作
爸爸妈妈可以买一些色彩鲜艳的积木,教自己的宝宝堆出高高的城门、漂亮的房子;或者让宝宝拿起彩笔涂涂抹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纸上彩色世界。让孩子在家中除了看电视之外,还有其它种类的休闲活动。
对于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孩子,每一个家长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电视,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起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身为“护花使者”的家长,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电视这一“媒介”,关系到是否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父母能掌握以上几个要点,使电视充分发挥其正面的效用,那么无形之中您的孩子就多了一个良师益友,您也多了一条与孩子沟通的途径。
最后,专家也指出,为人父母者多付出实际的关爱行动,选择好的、适合的电视节目陪孩子一起观看,并与孩子一起分享,增进孩子对电视节目的理解。如果父母能以上要点,电视不仅是孩子的陪伴者、益友,帮助孩子在认知方面的成长,更能成为亲子沟通最佳途径。
育儿观念:脾气不好该如何处理
小孩子耍脾气是很正常的事,当孩子耍脾气时,不要着急,应该冷静的去应对。有很多家长往往做不到如此冷静。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发现她在骂孩子,孩子则在旁边啼哭。我忙问她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要骂他。朋友跟我说,刚刚她带孩子去超市的时候,孩子总是要这要那的,已经买了一个玩具了,还想要更大的,我不买给他,他就哭,真是没办法,我就把他抱了回来,他就这样了。我听了后跟她说,好,你别急,让我来试试吧!我想是这孩子娇声惯养而大人又没有正确引导的缘故,致使5岁的他还如此的不讲道理。我就跟他说,小朋友,你很想要那个大玩具是不是?他点点头。我说,那好,想要的话得自己去挣。你帮妈妈做一些家务,妈妈给你一定得酬劳,等你赚够钱了再去买大玩具,好不好?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也不哭了,自己跑一边去玩新玩具了。过了几天,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懂事了,学会做家务了,也不吵人买玩具了。当然,一个月后,小孩也买到了他喜欢的玩具。
经过这件事,我觉得当孩子耍脾气时,应找准孩子耍脾气的根源。要找准他是因为什么耍脾气的,根据具体情况,看看是孩子的错误还是大人的过错。不要随便的批评孩子,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应该多给他讲讲道理,一般3岁以上的孩子都能听懂的,讲道理会比打骂来的有效,或者巧妙的转移孩子注意力,比如某个动画片,某个玩具等等,让孩子暂时忘了因为什么而生气耍脾气,有时候也是不错的方法。
采摘对孩子的好处
采摘对孩子的好处上周五,xx所在的幼儿园组织采摘草莓,一个家长陪同,得知这个活动后我征求xx的意见,xx一听要去摘草莓,马上眉开眼笑,高兴的说,我去,我去。于是,我第一时间就给她报名了。
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对于农作物的认识少之又少,更别提劳动了,自己的事情能弄利索就不错了,去摘草莓,我也是有意识的锻炼她一下,而且她初到幼儿园,这是一次融入集体的好机会,而且她也愿意去,一举多得,好处多多。
周五在幼儿园吃过早点,和家长汇合后就乘坐大巴驶向了郊区的草莓基地,一路上xx都很兴奋,一会儿这看看一会儿那看看,问这问那的,看到路边树上有果子,兴奋的问,妈妈,那是草莓吗?我回答不是的,草莓是长在地下的。xx还撅着小嘴,自己嘟囔,草莓不是长在树上吗?
到了目的地,每人发了一个小盒子,孩子们去摘草莓,xx兴奋的说,妈妈,草莓是长在地上的。我教她摘大个的红色的,小朋友马上就学会了,开始还按着草莓拽,后来发现这样容易把草莓弄烂,然后一告诉就知道弄草莓的茎了。因为定量只有一斤,不一会就差不多了,我带着称好重量,只用了随身带着的矿泉水冲了一冲,xx就开始吃了,吃了一颗又一颗,最后剩了一半,开始分配,这几个给爸爸,这几个给小姨,不仅自己吃了,还知道分享。
这次采摘无疑是快乐的,小朋友更亲密的接触了自然,而且从玩中收获了很多:
1、事实胜于雄辩。在没摘草莓之前,xx一直以为草莓长在树上,纠正了很多次都没有办法改过来。可是到了草莓基地,只看了一眼,她就知道草莓是长在地上的了,而且以后再问她也不会犯错了。所以有些时候,抽象的告诉她不如让她亲眼所见。
2、培养集体意识。初到幼儿园这个集体,很多小朋友都不熟悉,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能和其他小朋友接触认识,采摘活动有集体活动有自由活动,不仅开心的玩,也能更快的融入集体中。
3、珍惜劳动果实。在没摘草莓之前,xx对于草莓这种水果不是特别感兴趣,偶尔吃两颗而已,可自己摘的吃起来特别开心,而且一下子吃了很多。以后家里又买了草莓,每次她都骄傲的说,我摘过草莓,然后吃的特别起劲儿。
4、亲密接触大自然。草莓基地在较远的郊区,空气很好,景色也不错,孩子们自由的奔跑玩耍,开心的大笑,无疑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孩子脾气不好这位爸爸是这样做的
关于幼儿的情绪管理,在Zoe了解到的家长最关心的所有问题里,可以排到前三名。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你有哪些应对?
1.制止:男孩不许哭
2.转移:用糖果、摇摇车
3.否定:这有什么好哭的
4.冷漠:你自己慢慢哭
5.嘲笑:羞羞脸哦
一般家庭中不外乎以上几种,回忆童年,当你被如此对待时,会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心情会好吗?而就算转移注意力,也会培养将来的暴饮暴食者或购物狂。所以情绪管理成了代代相传的难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视频,看一位纹身的彪形大汉怎么给女儿疏导负面情绪。
02
接纳情绪
你仍然是被爱的,你什么也不用害怕,这样的情绪没有错。
——强调人和行为的分离,孩子是被爱的,即使是让我们困扰的时候,别脱口而出: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你就是……的。当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和情绪的时候,再来探讨行为。
你可以生气,你可以生我的气,妈妈,妹妹或者自己的气。只是不要让这情绪支配你太久。
——生气只是情绪之一,你有权利生气,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
03
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但是你不应该让这种情绪一直缠着你,因为这会让你烦恼。
——因为它让你(孩子)烦恼,而不是让我(家长)烦恼,所以才需要谈谈。
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它的主人。你可以什么都不想,大叫一声来发泄,拍打枕头。
——做情绪的主人,怎么才能让你舒服点?
让我们好好散散心,把愤怒都发泄出来。你可以踢泥巴,只要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好吗?
——愤怒需要发泄,而不是压抑,不是被嘲笑,排斥,也不是用物质转移,高情商的孩子是学会自我调节的。
04
先情绪再行为
正面管教有句经典的话: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视频中的孩子是何时才“恢复”和爸爸的对话的?
是在爸爸说“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它的主人。你可以什么都不想,大叫一声来发泄,拍打枕头。”之后,也就是经过认可、接纳恢复了亲子连接后,到第三步孩子才说出愤怒的原因——“我不喜欢你叫我这个外号。”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的脾气莫名其妙时,只是你还没用对方法让他说出真实的想法,他只好哭闹。只有当他冷静下来,并在你这里有安全感和亲密感后,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爸爸回答:我只是在和你开玩笑,亲爱的,我没有恶意。你有时不是也会和我开玩笑,叫我丑八怪吗?有时候我笑笑,有时候我会生气不是吗?这样很正常,当你不舒服就要讲出来,我就会知道什么是你不能接受的,我就会注意不会越界,但是你要讲出来。
——爸爸先共情,爸爸遇到此事也可能会生气。然后划重点,爸爸提到了“越界”,也就是底线,有时候当你被冒犯,最重要的不是反击或发脾气,而是明确告诉他人你的“底线”是什么!
孩子继续问:有时候开玩笑是没有关系的是吗?
爸爸说:是的。但有时候会让人不太舒服,我尊重你也在乎你的情绪,今天我知道了你不喜欢这个,以后我就不会这样做了。你要告诉我,以后我就不会这样了好吗?之前我并不知道,所以我没能作对。我今天开始不开你玩笑了好吗?对不起宝贝。
——爸爸说了三件事,1.尊重,虽然是孩子,也不是可以随意被开玩笑的,而不是像有些大人那样说,“你这孩子开不起玩笑”,说这话的大人才像个玩笑呢;2.爱,我在乎你的情绪,知道你的底线,我会马上改;3.真诚道歉。
有位朋友看了视频后说,一个长得像恐怖分子的男人却如此细腻尊重,以后不能以纹身定人,哈。
我们总是急于在情绪中纠正、说教。但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在情绪中,孩子的耳朵是关闭的,即使是成年人的我们,在巨大的情绪中,理智也是丧失的,又怎能要求孩子立即化解情绪,冷静思考呢?当双方都有情绪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
看看下面这个视频,不依不挠的家长和歇斯底里的孩子,是不是很熟悉的场景?这个视频流传很久了,很多人说看到了自己或父母的影子。所以你管理不好情绪,是你从小没有被这么尊重并温柔以待过。
如果这位家长知道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一开始就让孩子安静地待会儿,甚至早就给她设置了积极暂停角,当她心情平复时,对她说我们依旧爱你,再一起讨论所谓的“错误”,相信是一个帮助孩子成长的好契机。
总之,帮助孩子管理情绪,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告诉他是被爱的,用尊重和被尊重的方式解决问题。
亲子游对孩子的好处
孩子天生是对外界非常好奇,在大自然环境中,家长和孩子的天性得到很好的释放,共同嬉戏、玩耍中增进亲子感情,在陌生的环境中对绿树、青草、红花、山水、陌生人、动物这一切都感觉新奇,运动对肌肉、骨骼、肠道、呼吸等系统的发育及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亲近大自然对孩子的情感、智力、身体都有好处。
一、孩子更富有想象力
自然界有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这些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同时让孩子充分拓展视野,增加想象空间。
二、孩子的观察力会更敏锐
春暖花开的时节,百花盛开,百花争奇斗艳,色彩斑斓。节假日里,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到公园或郊外,观察桃花、樱花、杏花的区别,孩子在分辨花的形状、颜色的过程中,观察力不知不觉提高了。
三、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
调查发现,孩子每日平均花在电子媒体上的时间超过六小时。想转移埋首于电脑或电视的孩子注意力,秘诀就在家门外。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步行20钟,会 比在嘈杂的街道步行表现出更持久的注意力。所以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多亲近大自然。
四、孩子的身体更健康
大自然是孩子孩子天然的运动场。你是否发现,孩子的体能是惊人的,他们可以不知疲倦地疯玩一整天。而当孩子整天被拘束在狭小的住宅、教室里时,可以想见孩子的潜能是多么被压抑。所以经常在自然界中“摸爬滚打”的孩子身体会健康。
五、孩子会更有毅力
孩子天生喜爱运动,坐不住,他们在大自然中疯玩和疯跑的过程是无意识地让自己体验疲累感。专家指出小时候的疲累感可以强化孩子的生命觉,让孩子变得更坚韧、更有毅力。
六、孩子更懂得表达情绪
大自然开阔的视野让孩子更愿意大声呼喊,身心变得更自由。他们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压力。
七、孩子变得更聪明
大自然中有草有树,有花有果,这样多样化的情景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得到了锻炼,变得更聪明了。